牟姓 牟氏家谱 牟姓起源 牟姓名人 牟姓的来源 牟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牟(Móu)姓源出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名为姓,称牟氏。
2、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省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省)徙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三、历史名人
牟 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牟 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 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 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阯(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 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 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有《乐在稿》。
牟 楷:台州黄岩人,元代隐士。以养母之故,拒绝出仕,学者称静正先生。有《九书辩异》、《河洛图书说》。
牟 全:莱州栖霞铁口(今属山东省)人,元代将领。元军讨伐日本,其率领头船开道。后赐金牌,授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
牟 完:浙江省黄岩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试得首选,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纪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礼家仪》。
牟 伦:四川省叙州人,明代官吏。永乐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犯上,被谪戍甘肃。工诗、能文。
牟 俸:四川巴县人,明代官吏。景泰进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后在苏州打击土豪劣绅的掠夺,得罪权贵,被谪戍。
牟 斌:明代官吏。由锦衣卫千户,擢指挥佥事。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
牟 庭:山东栖霞人,清代考据家、数学家。贡生出身,考据精深。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其子牟郧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
牟仲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宋代画家。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
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荥阳郡:古荥阳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2、堂号
牟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弄堂”、“清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
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
牟姓宗祠通用对联
〖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盐亭四柱;
隆山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盐亭人牟衮四子皆仕,时号“一门四柱”。下联典指牟应龙宋亡后隐居不仕,人称“隆山先生”。
-----------------------------------------------------------------
〖牟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两博士;
祖孙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中散大夫牟长及其子牟纡,均为博士。下联典指宋代礼部尚书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郧、其孙元代进士、定城尉牟应龙,祖孙三人皆为学者,有文名。
-----------------------------------------------------------------
〖牟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盐亭曾推四柱;
隆山详说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盐亭人牟衮,进士出身。其后人用中、积中、学先、义先兄弟都做官,号称“一门四柱”。下联典指元初井研人牟应龙,字伯成,南宋末咸淳年间进士,因对策忤逆了奸相贾似道,被调任定城尉。宋亡后不再做官,与父亲牟巘自为师友,研讨经学,于六经都有成就。学者称其为“隆山先生”。
-----------------------------------------------------------------
〖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章政事追先达;
冠盖声华羡昔贤。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赠浙西李相公》诗句联。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风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写意二首》诗(之一)联句。
-----------------------------------------------------------------
〖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有渊源,诸生悉来讲业;
事多举止,百僚曷敢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太守牟长,字君高,临济人。习欧阳尚书,建武初拜博士,从讲者常千余人。后拜中散大夫。下联典指东汉司空牟融,字子优,安丘人。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名称州里。明帝时举茂才,永平中拜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百僚,指百官。
阅元明以成序,别派分支,已历二十一世;
合齐蜀而同宗,敦诗说礼,至今五百余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牟氏的发展情况。下联典指本支牟氏的迁徙、分布过程。
牟氏起源 姜子牙手下的千户,封地莱芜东,(那时候还没有莱芜呢)
说,自己找个封地吧,然后就带兵,看到大鹏鸟入林,近看得尺许涌泉。建牟子国,国土面积30万,平方米。鲁国灭牟子国,后人以国为姓。
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汉置牟县,属泰山郡。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公元206年(西汉初年),在牟县东北置莱芜县,故址在今淄川区东南22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属泰山郡。隋代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在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治所迁至今莱城,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山东布政司泰安府。民国初年(1915年)属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9年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属泰安行署。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
可见莱芜在牟子国之后才有。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载兖州泰山郡牟县为故牟子国,其地在今莱芜
牟子国东迁(烟台福山?)的具体时间,史料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可能在齐国东征灭莱国时(再破国?)。
莱国的故都位于今龙口市东南50里的归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一直被齐国视为强敌,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所灭。齐国的疆土从此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子国才(从莱芜?)迁徒到此。
东迁至烟台福山,重建牟子国,国土面积30万,平方米。
烟台福山的牟子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渐荒芜。
《东周列国志》载:“齐将国书,屯兵汶上,闻吴鲁连兵来伐,聚集诸将商议迎战。”“陈逆日:‘吴军长驱,。已过赢博。”“‘国书传令,拔寨都起,往迎吴军,至于艾陵。”齐军和吴鲁联军的进军路线与其它‘史书记载和地理特征相符,是可信的。时齐将国书屯兵汶上,此汶上不是今汶上县(古称鲁中都邑),也不是东汶河上游的穆陵关和泉阴的古汶河,而是指泰山的汶河上游及源头以上意,即博城、赢城、牟子国城、齐长城泰山段各关和淄川区城子庄(汉置莱芜县城,有齐长城,是齐国防御要地)一带。著名的艾陵之战,与长勺之战齐名。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为郊战故,公会吴伐齐。”即公元前484年春;齐将国书、高无丕率师至鲁都城郊伐鲁失败。鲁国想联吴军伐齐,报一箭之仇,就说服吴国伐齐。此时:齐军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吴欲称霸,欲趁鲁联吴之机打击强齐。于是,爆发了一场恶l战——艾陵之战。
应该是鲁国灭牟子国(存疑)。
春秋时期齐、鲁、吴、楚的兼并战乱。牟子国地处齐、鲁之间,成了两国交战的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和齐吴“艾陵之战”,均发生在牟子国,后齐国强大,牟子国归齐(原来归鲁?)。长期战争的蹂躏,使牟子国深受其害,后来齐国便把牟子国从齐鲁间的夹缝中,迁到齐国的大后方。据南宋罗泌撰《路史》称:“牟逼近临淄(被鲁破国?)乃迁于东海。”
《续修莱芜县志》记载:“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汉晋牟县仍其地。今其地有牟城。”“按今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围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为古牟子城无疑。”牟子国故城,在今辛庄镇的赵家泉村。在嬴牟故地,都有石器、铜器等出土。
作者:我是小牟牟 2007-8-2 21:37 回复此发言 2牟氏起源
莱芜 鹏山
位于城东二十华里处,在牟国故址的北面,居牟汶河之阳,山虽不高,然而却以泉清水美而闻名提起鹏山,颇有来历。相传,春秋时期,山顶峭崖处常有大鹏栖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周王闻之,便把牟子国封在这里。一日 ,牟子国国王遵照周天子旨意带领人马前来选地建都,看到这里山势奇特,风景宜人,国一很满意,便将大队人马驻扎在山脚下。君臣们登临山顶,这时正值盛夏,人困马乏,饥渴难忍,到处寻水不得,只好下山饮水。直至三更,众宫员还在观察研究,都认为此地山秀物美,土地肥沃,是建都宝地,可惜没有其他水源。忽然一卫士进帐,跪秦道:“启禀大王,山上有大鹏旋转徘徊,不知言凶。”国王听罢,若有所思道:“好,知道了。速传令,大小人等不得将它惊动!”天近五更时分,忽听一声山崩地,人人震得眼冒金花,行宫内外一阵大乱,卫士慌忙跑来回报:“那大鹏双展巨翅,盘旋空中,忽高忽低,后来朝一座小山猛扑过去触山而没。大鹏触山处涌口粗一道清泉!”国王又惊又喜,率众臣前来观看,果如卫士所言。国王高兴极了,传令在此泉对面修造宫殿。为纪念大鹏造泉之事,将山改名为鹏山,泉则命名为鹏泉。
莱芜牟子国城遗址:位于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66米,宽443米。城墙用土务筑而成,原高约8米,顶宽约3-5米。现仅存东北角一段残墙基,高约2米,上宽1-2米。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呈现西周至汉代的文化特征。此城约始建于西周,是牟子国的都城。汉置牟县,隋代废,后成为牟城寨,民国时逐渐损坏。
汶河《水经注》.载:“汉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葫芦堆。牟汶河,因河水流经古牟子国地得名。
《淮南子》日:‘汶出弗其。’高诱日:‘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日: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汉也。”
《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日莱芜。”莱芜谷指淄水源头的莱城区苗山镇东的北文子县村至淄川的莱芜谷口,两山夹水,名莱芜谷。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出兵灭掉了位于昌乐、潍河的莱子国。莱子国民众大部迁到胶东半岛,新建了莱子国,一部分向西跑至莱芜谷这片荒芜的地区,故称莱芜。
或许国确为齐破,但齐破后主动迁到福山(不是离散逃奔?)
《通典州郡典记载》:
登州今理蓬莱县。 春秋牟子国也 。 战国属齐 。 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 置登州, 或为东牟郡。 领县四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东牟故城在文登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依方位与距离核查,则今县城近是东牟县治。
宋初《太平寰宇记》谓此汉牟平县治所,在今蓬莱县“东南九十里故城”。其地属今福山区境,一般认为即今该区古现村,此牟平县与当时的东牟县仅系邻县。与今牟平县境并无关系,但今牟平县名却渊源于该县。
后世文献,如《元和郡县图志》而下的诸地志,相传以为汉牟平县的得名,系因县治“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据此,汉时的牟平,当在今福山区境。但今牟平县城西北亦有牟山。
《大明一统志》有记载。这可能是因后世牟平县治移此,山名随之迁指的缘故。
《风俗志》载:“牟子国,祝融后。”
《左传》载:牟氏“祝融之后,春秋时,附属鲁国。”
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汉有太尉牟融。(《广韵》十八《尤》,《通志·氏族略》,《通鉴注·汉纪》三十七)
《炎黄氏族文化考》:“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而来,故呼日来。最早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日牟者,以原为牟族所播植,因以族名称大麦为裾。此两族之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
《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
我家的家谱里,有记载,说是高阳少昊后裔。祝融应该和轩辕齐名的,高阳应该是轩辕的子,少昊可能就是高阳的别名。
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汉有太尉牟融。(《广韵》十八《尤》,《通志·氏族略》,《通鉴注·汉纪》三十七)
《汉书·地埋志》依例只称“高帝置”东莱郡,至于所属东牟县的始置时间是汉初,还是汉沿秦、齐建置,则无说明。 高帝指的是汉高祖?
或许祝融才是真。
牟氏读书不为做官,可能确实有遗传因素。
我们这里牟官,官是排行,清池镇上光。或许。
碑廓,在中国古代,“廓”通“郭”,指外城,也泛指城市。牟姓是碑廓镇上的一个大姓,清康熙木刻的《牟氏家谱》里,就把“碑廓”刻作“碑郭”。光绪《日照县志》“乡社图”上,也将“碑廓”标为“碑郭”。由此看来,“廓”与“郭”确实是一对通假字。故当地人把碑廓读音为beiguo(一声),中国一些古老的地名,一直保留着古代读音的特点,往往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就像山西的洪洞读作“洪tóng”,安徽的六安读作“lù安”,山东的东阿读作“东ē”一样,它们各有各的来头,无论你明白与否,都得这么去读。
牟姓 牟氏家谱 牟姓起源 牟姓名人 牟姓的来源 牟姓简介
本文2023-12-06 23:29: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