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国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4收藏

吐蕃国介绍,第1张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少年登基,十三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年少有为,又有几个得力的大臣当帮手,平息内乱,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迁都 。然后发展经济,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划分军政区域,任命官员、派遣将领,建立了统一的吐蕃奴隶主政权,使 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吐谷浑,南至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东与唐朝相邻,形成了有史以来吐蕃疆域最大的时期。

唐朝早期吐蕃疆域(大图)

生命禁区里诞生古老王国

吐蕃就是现在的 ,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

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做了吐蕃赞普(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G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suò)城(今 )为中心的强盛王国。

那么,吐蕃人是从何而来的呢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 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吐蕃国的《国王遗教》一书中,还记载着一个“猕猴变人”的传说。

传说, 的古猕猴满身长毛、面色赤红。这些猕猴起初与其他猕猴及飞禽走兽群居在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大森林中,以采摘果实为生。不知过了几百万年,这些猕猴由于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逐渐脱离其他古猕猴,离开森林,转移到林间草原上生活。这时,这些猕猴已能直立行走,以树叶为衣,以不种自收的野生谷物为食,居住在山洞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与自然界斗争,打制一些粗糙的石器,开始有目的地劳动,逐步进化为原始人类,这就是吐蕃人的祖先,同时也是藏族人的祖先。

山南泽当一带,至今还可见到某些凹地深沟中积存着几丈深的腐烂树叶和埋葬很深的大树根。说明这一带曾经是原始大森林,这片森林一直绵延伸展到工布、达布一带。解放后,在雅砻河谷发现恐龙化石等等,这一切说明 的东南地区,在远古可能是热带地区。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森林的减少,古猕猴为了寻找食物,从森林走向地面生活。如今在 传说中,泽当一带的山洞被称为藏族祖先古猕猴的遗迹,而索当一带的一片园田则被称为是藏族古先民人工控制作物生长和繁殖的第一片农田。因此,后来朝山拜神的人们都会在这些地方掘一撮土带回去留作纪念,认为这是神土。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是对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 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 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 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 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与 族形成有重要关系的羌族

羌族居住在中国西部,是一个古老的大游牧族。它和汉族在远古传说时代已有往来,到了商朝,屡见于卜辞,周朝以下,史书记载愈益详备。羌族居地以西海(今青海)为中心,向四方伸展,主要是向西方伸展,出东面以及南北面都受到汉族的遏阻。据《后汉书;西羌传》所说,羌人只有部落酋长,没有君臣上下,部落多至150个,各随水草迁徙,不相统属,长时期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上,不能建立起国家来。

战国初年,秦献公出兵攻掠羌地,羌部落的酋长印(áng)为避秦兵,率部众向南方迁徙,与青海诸羌隔绝。后来,印的子孙繁衍,自立部落,散居各地,其中有牦牛部,也称为越Q(四川西昌)羌;又有白马部,也称为广汉(四川广汉县)羌。这些部落在蜀边境内外,迁徙无常。

西晋时,吐谷浑率部西迁,他的子孙征服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吐谷浑国受汉文化影响,采用一些汉族制度,其统治下的羌族也自原始社会进入低级的封建社会,少数慕容部贵族与众多羌族部落酋长融合成为一个统治阶级,鲜卑人羌化了。

公元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青海烧当羌首领迷唐被东汉兵击败,残众不满千人,一直向西走去,投奔发羌。而发羌正是吐蕃的祖先。

另有一支与吐拨有重要关系的羌族是唐旄,即葱茈(zǐ)羌,也就是前一部书在介绍精绝国时提到的女儿国――苏毗国。唐旄原先居住在天山南至葱岭一带,一部分迁徙到 ,以逻些( )一带为中心,占有广大土地。公元568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唐旄遣使朝贡,《隋书;西域传》称之为“女国”,因为唐旄以女为王,风俗重女轻男,男人专管战争,国政由女王和小女王各一人共同执掌。女王死后,按惯例在王族中选出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女王。女王的丈夫号金聚,不参与政事。后来,吐蕃攻陷了唐旄,唐旄人与吐蕃人融合在了一起。

吐蕃史书记载的远古传说称:“在天的中心之上,住着六父王天神的王子弃端己,他有三兄三弟,连他共计七人。弃端己的第三子为弃聂弃赞普。他到下界为人主……做了六牦牛部的王”。根据传说推测,牦牛部与越Q一带游牧的羌族部落为同一支系。牦牛部盛强后,分立为六个兄弟部落,弃聂弃赞普是最强的酋豪,又自立一部,并降服了其余六部,六部酋豪被称为父王六臣。另外,又有三个通婚姻的部落,被称为母后三臣。传说中,六父王天神的名字叫做鹘提悉勃野,弃聂弃自称就是天神所生,所以勃野为姓。赞普的意思是“雄强丈夫”,弃聂弃拥有这一称号,说明他是特别雄强,能够统率六臣的大酋长。弃聂弃时,尊卑之别出现,阶级逐渐形成。弃聂弃以后,子孙世袭赞普称号,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吐蕃的确可以说陪伴唐朝走完一生,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建立,交往争斗几百年,又几乎同时灭亡。唐朝的历史大家比较清楚了,这里就简要介绍和分析吐蕃的兴衰之路。

吐蕃帝国的兴衰历程

吐蕃帝国可谓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现过这个名字,而陌生又因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史籍流传较少,加上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兴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对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随着唐朝历史记载片段式的记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吐蕃的兴衰历程:

公元六世纪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开始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国转变。其中最有实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称悉勃野部)。他们不断发展扩张势力,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扩张到了拉萨河流域。此时的吐蕃赞普是囊日论赞,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囊日论赞的扩张和奴隶制变革导致了旧贵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继叛乱,连囊日论赞本人都被毒死,刚刚初具雏形的吐蕃帝国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但是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正是囊日论赞的继承人。松赞干布继位后,迅速平定内乱,同时改革政治,继续加快向奴隶制帝国的转变。同时开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扩张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

这一阶段是大唐和吐蕃两个帝国的初建时期,大致的历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在唐太宗登基两年后继承赞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去世)。双方总体上来说还是友好和平相处,但是决定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登基九年21岁的松赞干布吞并了周边部族,心态有些膨胀,因为吐谷浑的争夺和唐朝开战,结果唐军主力侯君集的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唐军就打败吐蕃部队,松赞干布赶紧撤兵谢罪,从此老老实实跟随天可汗李世民混。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之后,唐朝开启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吐蕃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击败东北的高丽政权上,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关系对西南的吐蕃帝国的扩张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但是消灭高丽政权后警觉起来的唐朝政府开始着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扩张,双发爆发多次战争,展开反复争夺,总体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据优势。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没有办法侵入。唐玄宗继位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因此也开始了对吐蕃的进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镇为基地,从西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不断进攻吐蕃。吐蕃帝国连战连败,丧失大片领土,此阶段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全面胜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不得不从安西四镇抽调大量军队投入国内的平叛战争。吐蕃帝国乘势不仅夺回被唐朝占领的青海等地,还顺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唐帝国和西域的联系。占领陇右之后的吐蕃不断蚕食和控制西域诸国,同时也不断袭扰和攻击唐朝。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但除了763年朔方军主动放吐蕃东进导致吐蕃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外,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虽然整体上是吐蕃占据进攻态势,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阶段的确达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向唐朝腹地扩张(双方大致上以陇山为界),当然唐朝也无力收回丢掉的河西陇右之地。连年的战争导致吐蕃国力也迅速衰落,进入9世纪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强烈的罢兵休战的想法,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双方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此时吐蕃已经日落西山开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发内乱,唐朝陆续收回一些州县(但是因为国力不足,其实大体上是名义上收回,实际控制权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纪末,在内乱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帝国瓦解崩溃。几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为什么会在达到顶峰数十年后迅速衰落灭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连年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的帝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靠扩张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松赞干布时期基本统一西藏高原地区,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吞并和控制吐谷浑,吐蕃势力进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控制西域,疆域达到最大。伴随着这些扩张不仅仅有土地财富人口等收获,同样也伴随着国力的严重消耗。

佛教和苯教的争端严重影响吐蕃政权的稳定。

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则是松赞干布时期引入的新兴宗教。松赞干布试图通过扶持推广佛教来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虽然当时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传播,使得吐蕃帝国始终无法摆脱苯教和佛教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统治的混乱,而是多位赞普付出生命代价的流血冲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两位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玛,一个是因为崇佛被苯教徒暗杀,一个是因为灭佛被佛教徒暗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和激烈的冲突。

权臣和外戚的争端导致吐蕃内乱不断。

吐蕃帝国从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内乱。这些内乱往往由旧贵族、权臣、外戚和军事贵族等阶层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间的矛盾引发。而且这些内乱还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纷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争斗了半个世纪的赤徳祖赞就是被权臣弑杀、而他的孙子辈牟尼赞普和牟如赞普兄弟两个都是外戚权臣家族弑杀;吐蕃帝国的分裂瓦解也是达玛被弑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在两个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将吐蕃帝国一分为二,并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夺位内战而导致的。

吐蕃帝国的盘剥过重,导致盟友离散、起义频发。

吐蕃帝国疆域最大时控制整个西域,东面和唐朝以陇山为界,南面据说到达印度的恒河流域。在这样广大的一片疆域里,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为吐蕃的强大,不少部族也是纷纷归附和与之结盟。但是吐蕃为了应对连年的扩张战争不得不从占领区不断的盘剥物资赋税,从而导致内部起义反抗不断,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毁吐蕃政权的张议潮等人的沙洲归义军起义;还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另外这种过重的盘剥也直接导致一些盟友的抛弃,南诏本来和吐蕃结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后来吐蕃崛起并且在南诏征收高达六成的赋税,直接导致南诏重新回归唐朝的怀抱,还有党项这个后来崛起的民族也是因为吐蕃的盘剥过重,导致党项归附唐朝。

综上所述,吐蕃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是频繁的扩张战争导致国力消耗过大,同时内部权臣、外戚等内乱不断,同时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冲突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吐蕃帝国不得不向内部民众转嫁矛盾,加重盘剥,并引发席卷全国的奴隶起义,本就因为夺位战争分裂的吐蕃帝国也就因此而瓦解灭亡了。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扩展资料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文:རྒྱ་མོ་བཟའ་,威利:rGya Mo bZa'。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资料:

文成公主-

Excerpt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12岁时被河州羌族首领迎至河州(今甘肃临夏)拥立为王,尊为地唃厮啰。随即又被宗哥僧李立遵与邈川大酋长温逋奇挟持到廓州(今青海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嗣,宋代青唐吐蕃首级。

12岁时被河州羌族首级迎至河州(今甘肃临夏)拥立为王,尊为地唃厮啰。随即又被宗哥僧李立遵与邈川大酋长温逋奇挟持到廓州(今青海尖扎北),立为赞普,遂迁王城至宗哥(今西宁东南)。后为挣脱论逋(宰相)李立遵控制,以温逋奇为论逋,拥兵数万,附宋抗西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立法建制,聚众数十万,部族渐强。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宋授其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次年迁王城于青唐(今西宁),管辖今青海东部和甘肃部分区域。在与西夏征战中,数破劲敌。

宝元元年(1038年),宋加授其为保顺军节度使,仍兼邈川大首级,旋兼保顺、河西节度使,洮、凉两州刺史。在位时期,发展生产、严阵以待,构成壮大的东吐蕃同盟。宋治平二年(1065年)病卒。

人物平生

从前时期

唃厮啰,生于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他是吐蕃亚陇觉阿王系的后嗣,然则生不逢时。当他诞生之时,吐蕃早已支离破碎,处在宗室战役、军阀割据的内争当中。为了逃亡,很多吐蕃王室的子女不能不远走他乡。唃厮啰的前辈极可能就是在谁人时期流落到现代的吐鲁番区域的。

唃厮啰十二岁的时刻,被一个叫何郎业贤的河州羌人从西域接回。事先,吐蕃国势早已陵夷。 本地,支离破碎;河陇一带,更是“族种疏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李继迁简介,无复一致。”但是,居住在吐蕃东北区域的党项族在卓越的首脑李继迁的领导下,在北部区域强国契丹的鼎力大举支持下逐步壮大。他们以灵、夏区域为中间,南侵赵宋边郡,西略吐蕃、回鹘,大有一统西北之势。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李继迁攻破河西走廊的大门——凉州;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用计擒杀吐蕃西凉六谷部首脑潘罗支。以潘罗支为首的河陇区域第一次吐蕃部落同盟被西夏戎行打倒,吐蕃各部落失去了一致的首脑,“西蕃无主”,逃之夭夭;而刁悍的西夏铁骑却日日进逼,河陇吐蕃大有被西夏戎行吞食的风险,情势非常紧急。

唃厮啰被接回今后,名义上虽然是吐蕃高高在上的赞普(吐蕃之王赞美普),但实际上倒是河湟区域宗教首脑和处所豪强手中的傀儡。事先,河湟区域业已壮大的宗教和处所豪强两大权势都将唃厮啰看成珍贵猎物一样来追逐。唃厮啰年仅十二,这关于豪强们来讲,无疑又是最好控制的。因而,何郎业贤将唃厮啰接回后,先是安装在心城(甘肃夏河一带),立时就被大姓耸昌厮均移到了移公城(甘肃临夏西南),接着,又被宗哥(青海乐都西)僧李立遵和邈川(青海乐都)大酋温逋奇挟制到廓州(青海尖扎),厥后,李立遵又零丁将唃厮啰迁到宗哥城。年幼的唃厮啰在这些豪壮大姓的眼中,不过是历史上的“刘盆子”、“汉献帝”,可以使他们到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标,借以发展壮大本身的权势。

争取权利

跟着岁数的增进,唃厮啰逐步成熟。他再也无法忍受那种任人摆布、受人控制的局势。他与论逋(吐蕃相等论逋)李立遵之间的抵牾起首发作。

李立遵是一个贪残凶横的 之徒,他常随便杀人,为了知足他那骄奢*佚的生涯,他娶了蕃部十八个女子作妻子。特别是在外交上,他推行了一套与宋王朝为敌的政策,引起了各部落的强烈不满。李立遵为了控制唃厮啰,将本身的mm嫁给唃厮啰作妃,然则,唃厮啰对李立遵的飞扬跋扈、倒行逆施非常恶感。唃厮啰乘李立遵被北宋名将曹玮打得一蹶不振,权势大为削弱的时机,离开宗哥,来到邈川,挣脱了李立遵的控制;并且,命令罢废李立遵论逋之职,升引邈川大酋温逋奇为论逋。

野利仁荣的身份是什么 他和李元昊是什么关系

野利仁荣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十分的陌生,许多人看到本文的时候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是若是提到李元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了。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君主,他带领党项族创建西夏,随后在北方与宋朝、辽国等国家都发生过交战。说到李元昊的功绩,其

温逋奇也是一个狼子野心的处所豪强,早就觊觎唃厮啰的赞普之位。唃厮啰来邈川后,他一面阴郁与西夏勾通,一面隐秘谋划兵变。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温逋奇发动了政变,拘系了唃厮啰,并将他囚置井中。然则,温逋奇的诡计并未得逞。一天,温逋奇带兵外出,卖力守井的兵士将唃厮啰从井中救出。唃厮啰斩钉截铁,敏捷集结拥戴本身的部族,诛杀了温逋奇,停息了这一场兵变。随后将国都从邈川迁到青唐城(青海西宁)。今后,这个河湟区域的吐蕃政权才真正控制在唃厮啰的手中。

亲政时期

唃厮啰亲政今后,第一件事就是转变李立遵和温逋奇时期投奔西夏、与宋为敌的外交政策,他死力主意“联宋抗夏”。因而,唃厮啰政权得到了宋王朝的鼎力大举支持。1032年(宋仁宗天圣十年),宋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授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视察留后;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加保顺军节度使,兼邈川大首级,并且,频频给唃厮啰以物质上的增援。

唃厮啰的亲宋政策,引起了西夏政权的不安。唃厮啰所统治的河湟区域正处于西夏领土的肘腋之间,再加上唃厮啰具有一支六七万精兵的壮大戎行,这关于西夏来讲,无疑是一大隐患。因而,西夏景宗元昊想用本身壮大的武力迫使唃厮啰就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李元昊率军亲征河湟。此时的唃厮啰不只在政治上已成熟,并且,在临时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雄厚的履历。他晓得,西夏戎行勇猛善战,刚到河湟,兵士正旺,且寡不敌众。因而,他命令苦守青唐,不与敌军征战,以此来拖垮西夏戎行。别的,他又派人打听西夏戎行的真假,得知西夏戎行渡宗哥河(湟水)时,插旌旗透露表现水浅。他就阴郁派人将旌旗移到宗哥河的最深处。当两军会战时,唃厮啰亲率精锐的吐蕃戎行冲向筋疲力竭的西夏戎行。西夏戎行逃归时,以插旗的处所为标记渡河,水深流急,仓遑失措的西夏戎行灭顶十之八九。这一仗(宗哥河之役),将所向披靡的西夏戎行打得威风扫地,而后,又“数以奇计破元昊”,使这位骄狂非常的西夏天子再也不敢侵占唃厮啰的国土。

唃厮啰因为采取了联宋抗夏的政策,成功地抵抗了西夏的南侵,守卫了河湟区域的吐蕃各部落,一时威名大振。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军的吐蕃部落都 到唃厮啰的旗下,连本来投奔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都纷纭横竖归蕃,以至,一些被西夏打散的回鹘部族也归依到唃厮啰的麾下。版图敏捷扩展,号称三千余里,直接与北宋、西夏、回鹘、于阗、卢甘等国相连,生齿到达一百多万户,构成了较第一次更加壮大的第二次东吐蕃同盟,到达了吐蕃破裂后的最盛状态。

唃厮啰政权的壮大,迫使西夏不能不另眼相待。西夏天子主意向唃厮啰透露表现友爱,并将公主嫁给唃厮啰的小儿子董毡;本来嫌唃厮啰没有权势的回鹘人,也主动来与唃厮啰攀亲;连远隔千里的契丹,也派出使者到青唐,请求与唃厮啰协作,并将契丹公主送来配与董毡为妻。然则,这一切并没有间隔唃厮啰同宋王朝的联络,也没有转变他对峙“联宋抗夏”的态度,他依然对宋王朝进贡修睦,奉表称臣。一方面,他将吐蕃各部落所生产的良马源源赓续地输送到华夏,以增补宋王朝战马的缺乏;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宋王朝的各项军事行为,从正面反击西夏。唃厮啰的行为不只抵抗了西夏对河湟吐蕃的侵占,并且掣肘了西夏对宋代大规模的军事行为,增援了华夏汉族群众对西夏的妥协。故苏东坡言:“吐蕃遗种,唃厮啰一族最盛,惟西夏亦畏之。朝廷封其长为西平王,用为藩翰。”

在唃厮啰管理河湟的几十年中,他还做了一桩为众人称道的大好事,就是规复和珍爱了中西商路,促进了国际间经济文明的交换。

河湟区域,恰是中西交通之“古吐谷浑路”的必经之地,著名的宋云西行就是路过此地而去天竺的。公元四、五世纪时,这条商路曾非常繁华,厥后因为战役的影响而渐趋式微。西夏占有河西走廊后,关于这条具有国际意义的中西商道大加损坏。他们在途中剽劫贡商,拘留旅人李继迁简介,对贩子征收苛税,妄想扼断西域列国同宋王朝的联络。在这类情况下,唃厮啰担负起规复和珍爱中西商路的重担,将从西域经河湟入华夏的“古吐谷浑路”从新拓荒,并在青唐、邈川、临谷等城设立国际贸易市场,还派兵护送列国商队直至宋疆域。如许,被西夏扼断的中西陆路交通在唃厮啰统治的河湟区域又畅通无阻了。西域列国的贡使、贩子不远万里,绕道河湟,直趋宋代首都——汴京。西方的财贿源源进入中国,中国文明也赓续输入西方。在这中西经济文明赓续交换的过程当中,青唐成了事先的国际都市,城内胡商蜂拥,宝货山积,据《青唐录》载,城东定居的列国贩子就有数百家之多。

暮年死

公元1065年,唃厮啰死,享年六十九岁。唃厮啰身后,他的三个儿子拥兵自主,今后,河湟区域又陷入了同室操戈的内争当中。吐蕃从公元840年内争直到蒙古制服 ,在这冗长的三百多年中,一向处于阴郁的破裂时期。然则,唃厮啰对河湟区域三十多年的统治倒是这个阴郁时期中的一个闪光的阶段。

听到他的名字,大家可能还很陌生。但如果说到他父亲,大概就没有多少人会不知道的。他父亲就是那个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的禄东赞。(见上图)

唐朝早期吐蕃疆域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赞普位。因为赞普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即由钦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为论钦陵。禄东赞父子掌吐蕃朝政长达七十年之久。

钦陵自摄政后,总揽大权,对内将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进一步整顿完善,对外则进行武力扩张,兼并诸部,抗衡唐朝,使吐蕃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军队冲锋

670年大非川之战——薛仁贵PK钦陵 ----10万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这也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大非川之战,白袍将军薛仁贵遭遇军旅滑铁卢

678年青海湖之战——李敬玄、刘审礼PK论钦陵 --- 18万大军溃败,刘审礼被俘,死在吐蕃。

同年,高宗听说吐蕃赞普去世,准备派兵部尚书裴行俭出征吐蕃,裴行俭答:钦陵为政,大臣和睦,未可图也!

裴行俭也算是一代名将,面对钦陵连对阵都不敢,直接推辞掉了。

唐军

689年寅识迦河之战——韦待介、安西都护阎温古PK 钦陵 --- 双方都是客场作战,唐军完败,武则天大怒,斩阎温古,流放韦待介。

696年洮洲之战——王孝杰、娄师德 VS 钦陵---唐军在素罗汉山前大败,十万以上战死,“尸骸高与天齐”,王孝杰被免为庶人。

当时的吐蕃面对的是国力军力均为世界顶级水平的强盛期的唐帝国,钦陵的对手薛仁贵,李敬玄,王孝杰们也都是威震一方的名将,但钦陵在所有十万人以上的会战中均取得完胜,无论是在安西还是在高原,唐朝的名将们几乎都走不过一个回合。比之欺负腐败没落金朝和中亚东欧小国的蒙古人,钦陵的战绩恐怕更加难能可贵。

提到吐蕃,人们最先想到可能是金庸小说中的吐蕃国师鸠摩智,历史上曾经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以及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人。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吐蕃偏居一隅,远离中原王朝,使得现代的人们对这个在神秘雪域上的帝国知之甚少。

根据 传说,大约在前127年的时候,吐蕃各部迎立聂赤赞布为赞普(王),到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并于638年派遣禄东赞至长安迎娶文成公主。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吐蕃由禄东赞及其儿子辅政,此后吐蕃开始对外扩张,唐蕃不断发生战争,期间吐蕃有一位名将,先后击败唐朝的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名将,让强盛时期的大唐王朝畏惧三十年之久!

在新旧唐书中,他的名字被叫做论钦陵,实际上论是官名,《资治通鉴》中称他为起政,他的藏文全名叫噶尔·钦陵赞卓(为方便起见,本文统一称为钦陵)。钦陵出身吐蕃官宦世家噶尔氏的家族中,他是大论(相当于丞相)禄东赞的次子,年轻时钦陵曾在长安为人质,熟悉唐朝国情、军力。

667年禄东赞病死,钦陵的大哥赞悉若继任大论,执掌国政,而钦陵兄弟则把持着各地的兵权,其中钦陵负责管理吐谷浑(青海)一带。

670年吐蕃大军北上,攻下了唐朝在西域的设置的安西四镇,将大唐的势力一举驱逐出西域。吐蕃东占吐谷浑,西占西域,严重威胁了唐朝的西部边防。为此唐朝中央决定采取行动,同年4月唐高宗任命名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郭待封为副将,以护送护吐谷浑王还国的名义,率领10万人(有人考证为5万)出试图一举消灭吐蕃。

钦陵采用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策略,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而薛仁贵也深知此战不易,运粮困难需速战速决,于是命令副将郭待封率领2万人看守辎重,在大非岭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薛仁贵则率领8万人出击,在河口地区击败一支吐蕃军队。但郭待封却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命令,反而率领军队徐进。结果遭遇钦陵的20万大军,唐军溃不成军,辎重粮草全部丢失。

薛仁贵得知消息后,只得率军撤到大非川,却遭遇钦陵40万大军的包围,最终唐军全军覆灭,只有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员将领在与钦陵约和后才得以生还,钦陵从此威名远震,而薛仁贵三人全被削职为民。(吐蕃军队人数可能有水分,但应该多于唐军)

此后趁吐蕃整顿内政之机,唐军又收复了安西四镇,678年唐高宗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统兵18万河源出击吐蕃,钦陵率兵在青海湖一带迎击。交战中,唐军先锋刘审礼与吐蕃展开激战,而主将李静玄竟然被吓得按兵不动,听闻前锋失败,率军仓皇逃跑,途中又被吐蕃军队击败,幸亏唐将偏将黑齿常之率军死战,李敬玄才得以脱身。

此后钦陵率军重新占领安西四镇,685年钦陵接替哥哥担任大论之职,此时吐蕃国力空前强大,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689年执掌朝政的武则天不甘心失败,派遣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阎温古为副将,率军从西域攻击吐蕃,论钦陵率军在寅识迦河边迎战。唐军初胜后败,副将阎温古逗留不进,加之天气寒冷,唐军大败。武则天大怒将韦待价流放,阎温古斩首。

经过几十年的征战,虽然吐蕃国立空前强大,但连年的战争使吐蕃的一些属国感到不满,一些部落纷纷投奔唐朝,钦陵忙于整理内政,无暇顾及。武则天趁机派遣熟悉吐蕃国情的王孝杰率军大败吐蕃军队,重新收复安西四镇。

在西域的大捷让武则天萌生了彻底击溃吐蕃的念头,696年3月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肃边道大总管,娄师德为副将率军讨伐吐蕃。钦陵、赞婆(钦陵三弟,藏文名噶尔·政赞臧顿)则率军在洮州(甘肃临潭县)的素罗汗山与周军(武则天此时已经称帝,改国号为周)展开激战,结果吐蕃大获全胜,钦陵再一次威名远震。经此一战,武则天也放弃了消灭吐蕃的想法,双方开始议和。

正所谓功高则震主,此时的赞普赤都松(芒松芒赞之子)也已成人,对功勋卓著的钦陵兄弟十分猜忌,698年赞普以狩猎为名, 军队杀死钦陵党羽2000多人,并召钦陵。钦陵自知大祸临头,于是拥兵自重。699年赞普率军讨伐,结果钦陵的军队忠于赞普,未战先溃,无奈之下钦陵选择了自杀。

和中原王朝的诸多名将一样,钦陵这位吐蕃第一名将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值得一提的是,当钦陵悲惨的结束自己生命时,他的弟弟婆赞、儿子论弓仁(藏文名莽布支)却投奔唐朝。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大喜,封赞婆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封论弓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皆赐铁券,成为武周在西域的得力干将。论弓仁的后代改用汉名,成为论姓的始祖。而此后论氏子孙都位列高官,统领军队,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朱之乱等战争,捍卫着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

而论钦陵死后,吐蕃国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在与武周的数次战斗中都失利,赤都松赞普不得不向武则天求和。此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于707年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赤德松之子),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再度和缓。

说起赞普娶媳妇的事儿,估计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 文成、金城 两位公主,进而一定会有人肝火上升、气串两肋。

如果对那个叫 和亲 的东西,是这种认识,此文不看也罢。

我实在没兴趣说服成年人,带着您坚如磐石的价值观生活,其实也挺好。

但如果,您还想多了解点与和亲有关的知识,或至少想知道吐蕃王朝和亲政策对国家的作用。

不妨耐心读上一读,说不定能有点收获呢?!

一、出来混的第一步

出来混社会的第一步, 不是比下手狠,而是兄弟多。

您觉得吐蕃赞普的眼界会比陈浩南差吗?

吐蕃初起之时,左右赞普娶媳妇的标准不是长得美,而是能获得多少支持。

就拿松赞干布来说,他老人家一生娶了五个媳妇,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

考虑到吐蕃王室兴起于西藏的山南地区(雅砻河谷),松赞干布的老婆没一个是家乡人。

这么做难道是松赞干布,要实现 基因差异最大化?

对不起,他老人家不懂基因的问题。

他要实现的是—— 资源配置最大化!

如果把老爷们也看做一种资源,那赞普显然是—— 老爷们里的稀缺资源。

蒙氏妃赤木年东登、香雄妃黎娣缅 两位王妃,分别来自拉萨(苏毗)和阿里(象雄),这两个地方恰恰是吐蕃疆域扩张的第一阶段。

娶这两位王妃基于巩固西藏高原的统治,稳定国家的基本盘。

后三位王妃分别来自 党项、泥婆罗、唐 ,则代表着获取更多外部支持和利益。

这里的 党项 ,可不是李元昊时代的 西夏 ,而是杂居于 吐谷浑、川西 等地的木雅党项部落。

我们知道,松赞干布走下高原的第一战,不是招惹唐朝,而是吊捶了吐谷浑王。

这位木雅党项妃,大概率是吐蕃对两地施加影响力的产物。

至于后两位王妃,大家都很熟悉了。

泥婆罗 (尼泊尔)之后一直是吐蕃的属国,吐蕃王族甚至曾担任过泥婆罗王。

只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千万不要以为佛教,对松赞干布有什么影响!

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对吐蕃的影响力是蝌蚪级的,真正嗓门大的是—— 本教 。

即便文成、赤尊两位公主带来了等身像,佛教该不灵依旧不灵。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西藏第一座寺院为何不是 大小昭寺 ,而是一百年后的 桑耶寺 !

这也是松赞干布真正牛逼的地方—— 埋下了种子,并笃定能发芽。

把五位王妃拆开看就很清楚了,吐蕃娶王妃的选择,源于 稳定基本盘面、施加更多影响、获取更多利益。

莫非你以为松赞与王妃间,萌生了坚不可摧、纯洁无瑕的“爱情”?

就算有也是婚后,不可能是婚前。

出来混出小名号,有了班底后的第二步, 依旧不是比下手狠,而是联络更多兄弟。

吐蕃混社会的第二阶段,赞普娶媳妇依旧是重要手段,不过嫁闺女的情况也大量出现。

当然,此前吐蕃也嫁过闺女, 松赞干布妹妹 (夏玛噶)就嫁去了象雄,据说还是个成功的卧底。

但 贡松贡赞 到 赤德祖赞 四代王期间(贡松贡赞、芒松芒赞、赤都松赞、赤德祖赞,649—755年),吐蕃已不是原来的吐蕃了。

其在西藏高原的统治已不可撼动,继续向外扩张成了基本诉求。

由此,赞普娶媳妇的目标—— 出现了新变化。

贡松贡赞 虽然可能没机会执政(比松赞干布去世早),但依旧娶了个 吐谷浑王妃 。

芒松芒赞 的三位王妃里,有一位来自 西突厥 (新疆)。

赤都松赞 的五位王妃里,至少有一位来自 青海 (吐谷浑)。

赤德祖赞 的四位王妃,更是花样百出,一位来自 青海 、一位来自 南诏国 、一位来自 西突厥 ,一位来自 唐朝 (金城公主)。

赤德祖赞的花样百出,不是因为心花花,想找异域美女尝鲜,而是吐蕃疆域发展到接壤了 南诏 和 西域。

拉住更多小伙伴一起揍唐朝 ,是这段时间吐蕃的主要工作。

为了揍唐朝,能揍得更痛快,光娶人家闺女就不够了。

您家赞普是稀缺资源,人家老爷们也不是烂大街的白菜。

娶公主之余,嫁闺女也大行其道。

赤都松赞嫁了 赤尊公主 给吐谷浑、赤德祖赞嫁姐姐给 突骑施 (卓玛蕾)和 小勃律 (赤玛嫘)。

网上有个挺二的观点, “吐蕃赞普娶媳妇是因为把人家老爷们,揍得躺地上哼哼!”

那吐蕃嫁闺女给 吐谷浑、突骑施、小勃律 ,是因为这哥仨把赞普揍得躺地上哼哼?

另外,据记载松赞干布嫁了公主给吐谷浑,莫非他也躺过?!

小贴士:吐蕃历史上有好几位赤尊公主,“赤尊”是尊号,不是名字。

不是只有尼泊尔公主叫“赤尊”,就像不是所有牛奶都叫那啥!

上面四位赞普所处的时代,对应唐朝的 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 时期。

此时吐蕃疆域已拓展至青海全境、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但安史之乱还没来,唐朝还没躺下呢。

吐蕃第二阶段的重要工作,依旧是拉住小伙伴,保持扩张的动能。

三、成名之后的调整

一路血泪混成了杜月笙,下手狠不狠就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立规矩、控盘子,别让小弟瞎鼓捣。

赤德祖赞 之后的五代赞普(赤松德赞、牟尼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朗达玛),娶媳妇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再也娶没过别家的闺女,一门心思研究自家的妹子。

如果一个两个赞普如此,可以归于换了口味,五个赞普齐刷刷的转向,那就必然有点规律了!

另外,赞普的老婆们出现了等级差异,有了 长妃与次妃 之别。

五个赞普的大老婆人选,全部落在“四大家族”(四大“尚”)头上,这显然不是偶发事件。

为什么吐蕃赞普娶媳妇,不再考虑 “全球化” 问题了?

首先、混成霸主注意“龙种”问题了。

啊!不对!!

应该是 “神种” ,吐蕃王室坚称是 “天神后裔” ,所以是“神种纯粹”问题。

此前,赞普母妃可能出于外族( 芒松芒赞 母妃为吐谷浑妃),变得不可接受,这点与中原王室的考量一般无二。

其次、吐蕃疆域已拓展至极大值,剩下都是啃不动的骨头。

虽然,吐蕃君臣依旧努力攻击唐军防线,但战争的效费比越来越差。

固守既得利益,成了吐蕃王室优先考虑的目标。

在稳定国内方面,大豪门无疑比异族有优势。

由此,赞普娶媳妇的“全球化浪潮”戛然而止,代之以本土豪族。

而最重要的长妃人选,进一步收缩至 那囊氏、蔡邦氏、没庐氏、琛氏 ,四大“尚”族之内。

最后、“尚”与“论”的平衡游戏。

吐蕃官僚体系中,“论”(相)与“尚”(戚)是最重要的两支力量。

在未出现“尚”之前,“论”是官僚阶层的顶点。

而王室在“论”一家独大问题上,有过惨痛的教训。

松赞干布去世后,连续几个赞普都是幼龄继位。

这导致, 禄东赞、赞悉若、论钦陵 父子三人,相继担任大“论”,弄权长达50年。

要不是王室有“代天牧民”余威,几乎阴沟翻船。

身为外戚的“尚”族被引入政坛,就是为了平衡“论”的权柄。

而能出大老婆人选的“四尚”,当然断非凡品。

“琛氏” 来源于山南,是赞普家族的铁杆班底;

“没庐氏” 来源于象雄(阿里),为后藏的巨头家族;

“蔡邦氏” 来源于苏毗(拉萨),松赞干布之母即出其家;

“那囊氏” 来源于青海附近,乃藏东北多弥(南国部族)大氏族。

王室拉住四大“尚”几乎就意味着,控制住了四大版块。

要不为啥人家能出长妃,您连赞普影子都看不见?

不光是妹子靓,家里硬人也多!

这个对国家来说,叫 “和亲” 的东西,从始至终,每一个毛孔里都浸渍着政治考量。

那种用它来 区分牛不牛逼的论调 ,还是洗洗睡了吧!

要知道,能被写到历史里的政权,没一个不牛逼的,区别仅在于牛逼的方式不一样。

如果要写篇 《论牛逼重要性》 的论文, “谁娶了谁家的妹子” ,肯定成不了论据!

《吐蕃王朝扩张策略之分析》_张云;

《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_林冠群;

《唐与南诏及与吐蕃的和亲比较研究》_王显;

《吐蕃王朝时期的王妃身份与赞普继嗣探析》_李沛容;

《唐与南诏及与吐蕃的和亲比较研究》_王显、王明贵、王小丰;

《试论八世纪上半叶吐蕃、突骑施联姻的历史缘由》_扎西、土登彭措;

  金城公主(?~740 ),雍王李守礼之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后,他年幼的孙子继位,国事多由大臣禄东赞及其子钦陵处理,钦陵兄弟秉政期间,频繁发动对唐的战争,致使吐蕃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内忧外患不断的吐蕃,不得不再次请求与唐和亲。 >经过唐、蕃使者的频繁往来和吐蕃的多次请婚。唐中宗景龙四年(710),以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为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赞。李守礼之父为章怀太子李贤。金城公主自小长在宫中,为唐中宗的养女,唐中宗对她怜爱有加。景龙四年(710)正月,金城公主在左骁卫大将军杨矩等的护送之下,由长安启程前往吐蕃。唐中宗亲自送公主到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并且设帐宴请王公 宰相及吐蕃使者,席间流露出对年幼公主远嫁的依依不舍,他命令从臣赋诗为公主饯别,还对始平县的犯人实行大赦、百姓免税一年的优待,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 改其地为凤池乡怆别里。(《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 >金城公主到吐蕃时,中宗“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大批的杂伎诸工又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到吐蕃,的音乐也在这时传到了吐蕃,至今 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 文化方面如《毛诗》、《左传》、《礼记》、《文选》等汉籍也陆续传入。而吐蕃的特产如金器、玛瑙杯等也传入。金城公主对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 献。金城公主入蕃和亲的积极意义不仅如此,她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紧张的唐蕃关系。 >当时唐蕃之间战事不断,“吐蕃内虽怨怒,外敦 和好。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矩遂奏与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 复叛,始率兵入寇。”(《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金城公主入蕃,又割去了水草丰美河西九曲,吐蕃以此为跳板,进犯唐朝,扩张领土。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开元五年(717),唐蕃双方出现了“朝贡不犯边”的景象。开元十八年(730),弃隶赞给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 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并进送金胡瓶、金盘、金碗、玛瑙杯等物品,金城公主亦送 全鹅盘、盏、杂器等物。金城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玄宗会秘书省写与之。金城公主还促成了唐蕃和盟,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年)唐蕃在赤岭(青海煌源县日月山)划界立碑互市。 >开元二十八年(740)春,金城公主去世。第二年,吐蕃告丧唐朝。金城公主与文成公主都为唐蕃友好做出了贡献,受到汉 民的赞扬和纪念。

吐蕃国介绍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少年登基,十三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年少有为,又有几个得力的大臣当帮手,平息内乱,稳定内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