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陆家谱
陆氏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有很多鲜卑人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修家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唐宋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已很普及。陆陆续续延续了下来。想筹备电子家谱的话试试百姓通谱网,帮助很多家族重新找到家谱族谱。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姓氏起源: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项、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颛项:据说,颛项之子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
2、出自妫姓(姚姓妫姓->妫姓陈氏->妫姓田氏->妫姓陆氏):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华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陆氏先祖竟然是狂人
说到陆氏先祖,大家可能会大吃一惊。
而这位装疯卖傻的楚狂人,其实就是元候公陆通,也就是陆氏的始祖! 公元前327年,他被齐宣王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今山东德州陵城区糜镇),赐姓为陆。为什么他可以被赐姓呢?因为他就是齐宣王的亲孙子。陆游在家谱及诗歌中都有「世谱推原自楚狂」的记述。
那么,陆氏为什么会从赐地山东忽然迁移到山阴(即现在的绍兴)呢?而之后的百年间,仕途显赫的陆氏为什么会有令人无法理解的「后人不得出仕为官」的家训呢?
后人不得出仕为官
陆游在他所著的《山阴陆氏宗谱序》中写道:「我山阴陆氏则出侍郎支,唐宰相忠宣公陆贽。」从汉朝陆烈开始,吴郡陆氏便已经开始往南下发展了,到了唐朝陆贽,已经来到了嘉兴,并在那里安居乐业了。
而陆贽的四世孙,也就是陆游的九世祖陆谊(字克公),在唐代官为国子博士,是国子监的教授,皇太子的老师。 当时,钱氏割据东南,势力不断扩张,钱缪自镇海节度使,又被封了多处郡望,一时风光无二,隐隐成为吴越的最高地位者。而陆谊身居高位,家族又是吴郡的名门望族,却为人清正忠贞,视效忠唐王朝为己任,不愿攀附钱氏势力。
但有人却不这么想。趁着东南之乱,当时在钱氏那里很是得宠的贵臣陆仕璋坐不住了。他看重陆谊家世显赫,而自己却出身平平,若是能进到陆氏的族谱,那便能提高他的地位。
于是他找到谊公说:「你我都是陆家人,现在钱氏势力发展这么好,你可要好好把握啊。如果你能把我的名字写到吴郡陆氏的家谱里,那么之后我们就是宗亲了,一切都好说。」而谊公却断然拒绝了:「我们陆氏没有让外人进族谱的规矩,恕我做不到。」
这一说为他带来了「拒贵通谱」的美名,却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陆仕璋当场放下狠话,说他自讨苦吃。陆谊自知此地不宜久留,便举家迁徙,东渡钱塘后,在牛头山休息了两日,继续前行,一直到东浦才安居下来,避地山阴,成为绍兴陆氏第一人。从这一迁徙史实看,陆谊公应为今天在绍兴的陆氏始祖。直到今天,东浦还有「陆家溇」的地名存在,并有「余庆堂」和「永思堂」两个堂号的后人仍居在东浦镇。
谊公在东浦安居后,深感仕途之中的种种黑暗,认为出仕而背弃忠烈气节,不如隐世立志,于是立下家训,坚持「耕读」,告诫陆氏子孙「从此不得出仕为官」。
自此,近二百年间,陆家竟无一人出仕为官。陆游的七世祖忻公,因「耻事吴越」而入赘鲁墟李家——李家是当时鲁墟的名门。
彼时陆氏在吴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但仍是大家尊敬的望族,李家的人看陆忻品行端正,为人清正又胸怀大志,便询问他是否能将李家并入陆氏。陆忻七尺男儿,本对入赘一事略有介怀,但李家名声在外,待他也不薄,便欣然同意了。从此这一脉子孙兴旺发达,复姓归陆,但还是以耕田为主,没有人敢违背祖意。
一直到学霸陆轸的出现。
陆家学霸带头做官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山阴大旱,鲁墟全年无收,人民苦不堪言。有人想到陆家的陆轸是个饱读经书的知识分子,全村人围上家门,请求陆轸写一份灾情陈情表交给朝廷,求得上头派人赈灾。
陆轸本不愿与朝廷有所交涉,但实在同情百姓疾苦,便将山阴鲁墟旱灾,人民饥饿穷困的状况一一陈述下来。上书后,地方的官员觉得此事不好定夺,便呈上朝廷,正好被宋真宗看见了。
看着这缜密的逻辑,优美的文笔,感人的真情,我们的宋真宗(就是狸猫换了太子那位)当时就对这位笔手产生了欣赏之意。他不仅亲自下令赈灾山阴,索性跑到鲁墟去寻找这位难得的才子,希望他可以出山做官。
「你这个祖训过了多久了?」
「两百年有余。」
宋真宗不愧是打理出咸平之治的皇帝,当场就想到一个让陆轸无法拒绝的好办法。他拍拍陆谊的肩膀,说: 「时间过去很久了,时代在变迁,入仕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的百姓,我看你有此等才智胸怀,实在不舍你居于一隅。虽说祖命不可违,但若我为陆氏先祖修葺祠堂,亲赐牌匾,你能时常前去敬拜,并将你所行之事一一述出,想必他们一定感到欣慰,你也不必有所顾忌,不是更好么?」
又说:「我也不是一上来就让你做官,你要自己参加科举,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
话已至此,陆轸便同意了。于是,真宗便下令为陆氏先祖们修造了一座精美不凡的祠堂,赐名「东山寿宁祠」(目前已毁)。
之后,学霸陆轸便开始了他的「开挂」之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他领了乡荐第一名;大中祥五年(1012)参加礼部考试,又得第一名,于是登徐奭榜进士第二名,被推到鄜州做官。不久,朝廷选拔才能集出人士,校正崇文殿的典籍,参加考试的有七人,陆轸又为第一名,被授为著作郎直集贤院。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陆珍以吏部朗中集贤院校理的身份出任越州知州,后又任明州知州、湖州知州、睦州知州。陆轸做了四十年官,因不善溜须拍马,到晚年才官至礼部郎中,「一生忠正,两袖清风」,最后辞职归隐。
陆轸出仕后,陆氏后人重入仕途,辈辈都有显贵达官,最有名的便是陆游了,还有陆游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且陆游的祖、父、兄及子侄辈代有才人登入仕途。陆游曾在诗中写道:「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陆氏耕读之风不变,到陆游过世时「竟无一人归故业」,说明大多在朝野做官,但个个忠烈清廉,无愧陆氏家风。
已发表于《山海经》
屏南陆家谱
本文2023-12-06 21:5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