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正黄旗康姓的家谱,辽阳地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6收藏

满族正黄旗康姓的家谱,辽阳地区,第1张

辽阳地区的满族康姓有两个家族:孟古尔济 氏 与 博尔济吉特 氏。

孟古尔济 氏 属于满洲正黄、镶白两旗。祖上出自海西女真叶赫部,因此也称“叶赫康”大约在努尔哈赤时期并入八旗,清顺治年间从沈阳迁到辽阳驻防。因康熙年间四世祖“康吾太”当过京官,后世便取康为姓。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代有的姓 孟,有的姓 康,主要分布于辽阳的首山乡与小屯镇等地。

博尔济吉特 氏世居东蒙古科尔沁,祖上与元朝皇室勃尔乞金 氏同宗,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清崇德年间科尔沁两位公主嫁给清太宗皇太极,其中一位就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大约在清顺治初年这个家族有一支由蒙古盟旗抬入满洲正黄旗,康熙年间从沈阳分出一支到辽阳任职,到了民国初该家族有一部分人取了康姓。由于加入满洲八旗与满洲人接触日久逐渐满化,1956年填报民族时他们填了满族。

 康 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 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 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 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 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 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章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1914-——),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一、榆林市1、 横山县(1)党岔镇(原王有地乡邓家墕、新庄)康氏辈分:天——正(明)——增——海——维——旭——?(2)武镇(康庄、)康氏辈分:丕(3)波罗镇康氏辈分:2、神木县二、延安市

中华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人的姓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起名重义、重内涵,但更重辈分、重长幼之别,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宗族中,辈分有字谱,辈分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是同宗亲属,以及在家族中的世系关系、血系秩序。

人的辈分体现在人名之中。一般来说,辈分字多数放在姓之后、名之前,也有把辈分字放在名之后的。如康有为、康有成,有是辈分字,为、成是名;陈明仁、陈德仁,仁是辈分,明、德是名。

人名中辈分字谱用字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体现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二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

三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宗谱的辈分用字在家谱中非常重要,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位德高望重的人制订,按照五常一轮编成四个字或五个字一句的吉祥话,有的还将其写成诗。

如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辈字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湖北《汪氏宗谱》的辈分字谱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有了辈分字谱,按同一年代字谱向上叙,便可追溯到自己姓氏的同宗族人了。

汉人重宗族排字辈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满人入关后,还影响了清朝皇室和满人。

满清入关前满人命名不排字辈,但从康熙皇帝起,满族人开始学习汉民,也开始采用排列字辈来命名了。康熙皇帝就钦定皇子第一个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礻)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如康熙后的雍正帝名字为爱新觉罗•胤禛(胤为辈分,禛为名),乾隆帝名字为爱新觉罗•弘历(弘为辈分,历为名,历繁体字为历)。

到了乾隆,他在弘字辈分后面,亲选了“永、绵、奕、载”四个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到了道光,他在载字辈分下,亲选了“溥、毓、恒、启”四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到了咸丰,他在启字辈分下,亲选了“焘、闿、增、祺”四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所以,清代从雍正开始,皇族的辈分用字依次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清皇室这些辈分字按照清朝体制,“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

由此看来,我们现代后人各支寻宗,无论汉人还是满人,辈分字谱便是我们寻找根系祖宗的重要依据了。

康姓的家谱读却难找但不能说没有吧

[康氏属地]

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以东。

[康氏来历]

康姓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地而称为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下去。之后,周公将商故都周围的地区封给了姬封,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而康叔也因治国有效,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后来被周成王任命为司寇,权倾一时。他死后,他的子孙就以其谥号中的“康”为姓,就是康氏。另据史书记载,康氏姓源还有一支源于汉代的西域康居国。汉成帝时其王曾遣其太子来汉,后定居于中原,以康为姓。

[康氏名望]

康姓名人,三国时有康泰、康僧会,前者是一名旅行家,相传其游历过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后者是一名高僧,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康与之,南宋学者。康进之,元代戏曲家。康海,明代文学家。康有为,清末改良派领袖人物,人称“南海先生”,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康姓是中国第七十五大姓。

满族正黄旗康姓的家谱,辽阳地区

辽阳地区的满族康姓有两个家族:孟古尔济 氏 与 博尔济吉特 氏。孟古尔济 氏 属于满洲正黄、镶白两旗。祖上出自海西女真叶赫部,因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