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谁知道关姓的由来?,第1张

典故一: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典故二: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

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扩展资料

关姓其中一支有一特点,其姓名为三个字,完整轮回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别在第三、第二个字,如关天培(土字派,在第三个字)、关汉卿(水字派,在第二个字),均为该支成员,河南淇县保存有关姓家谱,该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迁至河南。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关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94位。

-关姓

-百家姓

[关]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尔氏(鄂伦春族)等。

辽东的关姓大部分都是瓜尔佳氏。

而瓜尔佳氏是满洲大姓,曾经在多个旗属注册。不妨可以查一下。

瓜尔佳氏(关氏)

谐音取关为姓。关氏族谱记载:关氏始祖居“牙尔虎”处,据有关专家考证,昔日的“牙尔虎”即今日之“萨尔浒”,16世纪末关氏始祖“松阿力”之子“噶哈”是萨尔浒城的酋长,后归附努尔哈赤,并与爱新觉罗家族连亲,成为努尔哈赤创建基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1621年,努尔哈赤抚降辽东70余城,关氏也随之进入辽沈地区。1644年,清军定鼎中原,关氏随即“从主入关”,住进了北京的寿比胡同,1687年,康熙帝为了确保发祥地的安全,派关氏八世祖翁窝图和其弟弟琰布迁凤凰城卡巴岭下驻防既今宝山一带(凤城市北红旗村---古名为:乐善屯),于是就世居于此,其后裔散居于凤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红旗,岫岩的汤沟等乡镇,至今已传自第二十一世。

岫岩偏岭乡的关姓,原居长白山,1651年(顺治八年)由京拔驻岫岩。到了清朝末年,关氏家族人丁过千,当时政府对旗人的管理大大的放松,而且政府还鼓励到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去开荒,所以一大批关氏家族的人开始向北迁移,迁居的地方主要有: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双城堡、富锦县、依兰县和嫩江县,吉林省的通化县、海龙县、辉南县等等。另外关氏家族其实已经散居东北各地,如本溪县、西丰县、铁岭县以及凤城市内的刘家河乡、边门镇、大堡镇、凤城镇等地。

按辈定字命名,从十四世到五十三世定字为:“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世,保元允呈祥。宗贤启鸿运,懋仁崇义芳。宪德沛卓智,哲胤绍泽长。”

14544辽宁金县关氏家谱一幅 复印本 辽宁金县档

14545辽宁本溪关氏谱单一卷 辽宁本溪东营坊乡东营坊村

14546辽宁本溪关氏谱折一卷 关清凯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城村

14547辽宁凤城关氏家谱一卷 (清)苏德力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辽宁凤城县档

14548辽宁关氏宗亲世系表一卷 (清)富奎伦纂 复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写本 辽宁辽阳市档

14549浙江杭州关氏世谱 (清)关敏道记 清光绪十二年(1886)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4550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五卷 (清)关金标纂 民国三十年(1941)刻本 山东兖州县档。

14551广东番禺关氏元昌公家谱一卷 (民国)关颂声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73)排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14552广东南海驼驸关氏族谱不分卷 (清)关秉方等序 清光绪十六年(1890)活字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14553广东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二十卷 (清)关兆熙总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987)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14554广东南海吉利下桥关氏树德堂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关蔚煌纂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四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4555广东顺德容奇关世泽堂家谱三卷 (民国)关文纲编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14556广东关氏族谱不分卷 (清)关瑞龙等编 清光绪十五年(1889)翰元楼刻本 七册 北图 中山大学

14557 谈雅关氏族谱不分卷 (清)关宝霖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二册

14558 关氏谱考一卷 (民国)关豫承辑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镶蓝旗

今内蒙古乌兰查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变是蓝旗人。

你家是 瓜尔佳氏 后取关为姓。 祖居萨尔浒城。

你家始祖叫 “松阿力”,其子“噶哈”是萨尔浒城的城主,后归附努尔哈赤,并与爱新觉罗家族连亲,成为清初的大臣。

1644年关氏“从龙入关”,住在北京的寿比胡同。1687年奉康熙帝之命,八世祖“翁窝图”和弟弟“琰布”又从北京迁到 凤城 宝山 卡巴岭 乐善屯 驻防屯垦。于是留居于此。如今关姓后裔散居于凤城的 草河,白旗,大堡,红旗,岫岩的 汤沟等乡镇,至今已传自第二十一世。

你家家谱除了本家族后手中保存以外,分别有两分,一分保存在抚顺市历史档案馆,另一份在丹东市档案馆。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正红旗

  迁徙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瓜尔佳氏女真人也是同样。从金朝至清初这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瓜尔佳氏共有过五次迁徙高潮。迁徙趋势是由南向北;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繁荣进步地区迁徙。迁徙的原因大体上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社会的政治形势变动而引起的。迁徙的结果使瓜尔佳氏遍布全国,促进了瓜尔佳氏的发展。

  瓜尔佳氏在金代的第一次迁徙高潮。一一O五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金朝。一一二五年灭辽,以后又推翻北宋。一一五三年迁都燕京(北京)。金朝统治区域南至淮河、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海岸、西与蒙古为邻。金朝为维护其统治,将大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定居。同时为适应对东北东南部地区,其中包括长白山东北部绥芬河、图门江东以及临海地区的管理,亦有相当一部分女真人迁居这一地区定居。这些女真人主要有分布在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分布在图门江、珲春河、绥芬河一带的乌古伦部、奥屯部;分布在延边之嘎呀河流的乌延部;分布在绥芬河流域的斡准部、职德部;分布在图门江流域的陀满部;以及在耶懒河(今苏联境内)即雅兰河的完颜部。这些女真人有些在金代就居住在这一地区。其中瓜尔佳氏女真人为数不少。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在明朝已有许多瓜尔佳定居此地。

  瓜尔佳氏在元末明初的第二次迁徙高潮。元明之际,元朝衰败,失去了对东北地区蒙古各部及女真人的控制。一三六八年明朝建立。明朝为了夺取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权,与蒙古残余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此时还不能对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各部进行有效的统治。在这种动荡混乱的形势下,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各部矛盾激化,纷纷迁移。其中一部分原居辽五国部地,金代胡里改路的瓜尔佳氏的女真人由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向东南方向绥芬河、图门江及朝鲜东北部迁移。在一四四五年朝鲜官修《龙飞御天歌》中大体上记载了这部分瓜尔佳氏女真人的分布、族名、职务、女真姓名、汉名等情况。其中兀良哈瓜尔佳八几速汉姓王,居住在图门江流域及朝鲜东北部;女真兀狄哈瓜尔佳氏乞木那,答比那居住在黑龙江宁安县一带。哥儿答哥居住在吉林省敦化附近;阔儿看兀狄哈瓜尔佳秃成改居住在吉林省珲春河流域。一四O七年秃成改(土成哈)曾任明朝所设的音乐温卫指挥使。另外还记载了居住在朝鲜境内的瓜尔佳氏。在明末称这些女真人为瓦尔喀女真人。瓦尔喀与瓜尔佳同音,瓦尔喀名称是因原称瓜尔佳而得名。在《八旗满州氏族通谱》中记载:瓜尔佳氏中地位最显赫,最有影响的宗族苏完部在元末明初时有兄弟三人,兄佛尔和住苏完地方,二弟尼雅哈齐迁席北,以后做为席北、卦尔察祖,末弟珠察由苏完经瓦尔喀再迁到喜乐温卫所在地。此支瓜尔佳氏在元末明初居住在珲春河、图门江以北。珠察的第七代索尔果又西迁到费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

  瓜尔佳氏在明末的第三次迁徙高潮。当时,明朝统治日趋腐败。位居苏子河畔烟囱山下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崛起,他以武力为后盾,以招抚为手段,对待东北各地的女真人。在这种形势下,明朝逐渐失去了对留居黑龙江女真人及迁到绥芬河、雅兰河、图门江流域女真人的控制,这些女真人与努尔哈赤的祖先有历史渊源,因此在明末他们纷纷迁到建州女真人的政治,军事中心费阿拉。据《清太祖努尔哈赤武皇帝实录》记载:一五八八年,瓜尔佳氏苏完部酋长索尔果苏率本部五百户来归。费英东时年二十五岁,努尔哈赤命其为五大臣之一,并将自己的孙女(努尔哈赤长子禇英之女)下嫁费英东为妻。费英东曾奉努尔哈赤之命率部招抚瓦尔喀噶嘉路、安禇拉库路、雅兰路、西林路以及渥集部的乌尔古宸路、木伦路等地的女真人。努尔哈赤还派人出征宁古塔、尼马察、绥芬、纳木都鲁路将人编户带来,归服及俘获绥芬河、珲春河、雅兰河一带女真人达数万人之多,其中瓜尔佳氏占有相当比例。与此同时,分居在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长白山、乌拉、哈达、辉发、叶赫等地的瓜尔佳氏纷纷迁居费阿拉。《八旗满洲氏旗通谱》——四卷记载了瓜尔佳氏各宗族数百人的迁徙情况。

  瓜尔佳氏在清初的第四次迁徙高潮。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六二五年率女真人进入辽沈地区,迁都辽阳,一六二六年迁都沈阳。一六二六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一六三五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族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一六三六年改后金为清。从此清朝开始进行夺取全国统治的战争,一六四三年皇太极去世。一六四四年其子福临继位,同年清军击败农民军,夺取北京城。清朝为固定中央政权并加强在全国的统治力量,对八旗兵丁以及家属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时人称为“从龙入关”。一六四四年五月初,福临帝叔父多尔衮先统率八旗入北京城,八月二十二日顺治皇帝率领盛京八旗兵丁南迁。当时情况是:男女扶携,辎重继之,车毂相击,弥满道路、络绎不绝。显然,八旗兵丁迁徙规模是很大的。在这次迁徙中,瓜尔佳氏绝大多数进入关内,留居关外者甚少。瓜尔佳氏迁到北京后,瓜尔佳氏除驻守北京外,又被分拔到遍布全国的九十余处驻防地。在满族宗谱中,《凤城瓜尔佳宗谱原序》说:本族在顺治皇帝定鼎中原时,随龙入关,移居北京臭皮胡同,岫岩《瓜尔佳氏合族谱册》记载:原居长白山深河,后随龙到京。新宾《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序说:原居长白,顺治年间迁居北京。据现在搜集到的十余份瓜尔佳氏谱书看,均有本族在顺治元年随龙入关,迁居北京的记载。迁徙使满族及瓜尔佳氏分布到全国重要地区,与汉族交往加深,促使满族及瓜尔佳氏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次迁徙也使东北地区满族人所剩无几。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其中盖州,凤城、金州不过有数百人,整个辽宁地区是荒城废堡、断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在这种形势下,制约和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瓜尔佳氏在康熙年间的第五次迁徙高潮。清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为防御沙皇俄国对东北地区的入侵,保护满族发祥地的安全,一六八六年,康熙皇帝派遣吏部侍郎萨海、户部侍郎赛弼汗、内阁学士齐椿到凤城视察屯田,同年康熙皇帝派八旗兵丁到凤城、本溪等处屯垦,每十六丁,二丁承种,余十四丁助给口粮农具。与此同时调拨大量八旗军兵前往驻防;还发遣“三藩”余部到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和官庄壮丁,开荒种地。清朝一七九六年编纂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十八世纪已有八旗官兵六七一人,以此推算人口约有二万余人。

  瓜尔佳氏迁徙情况,据金县《关门宗族支派》记载: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六年)关氏先祖由北京拨往盛京所辖金州城旗属满洲镶白旗。岫岩《瓜尔佳氏合族谱册》记载: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将我先祖自北京拨往盛京岫岩。开原《瓜尔佳氏宗谱》记载:康熙二十六年,拨关氏到开原驻防。凤城《瓜尔佳氏宗谱》记载:本宗族在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迁居凤城。现从搜集到的部分瓜尔佳氏谱书中摘录各宗族迁徙情况列表如下:

  瓜 尔 佳 氏 迁 徙 表

  地区 家谱名称 迁 徙 旗 分

  凤城 瓜尔佳氏宗谱 明中期迁苏子河,顺治八年入关,康熙二十六年迁居凤城。 正红旗

  本溪 瓜尔佳氏先远九族共谱 原居苏完安禇拉库长白山爱河锯付色克。 镶红旗

  本溪 关氏谱册 原居长白山,后迁兴京,又迁盛京、北京,雍正四年迁居本溪县 正白旗

  新宾 苏完瓜尔氏全族宗谱 原居长白山,顺治年间迁北京,康熙年间迁居盛京。 镶白旗

  岫岩 瓜尔佳氏合族谱册 原居长白山,顺治年间人关,顺治八年拨往岫岩。 八旗满洲

  辽阳 关氏家谱 原居长白山,清初迁到辽阳 正兰旗

  桓仁 关门宗族枝派 原居长白山,顺治初年入关,康熙26年拨往金洲,后迁桓仁。 镶白旗

  开原 关氏宗谱 原居长白山,康熙四年拨往开原。 镶黄旗

  开原 关氏家谱 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迁居开原 正红旗

  金县 关宗族支派 清初迁北京,康熙26年迁金洲。 镶白旗

谁知道关姓的由来?

典故一: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