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薨而兄弟残,楚怀王围雍氏无决心,权力角逐,结果如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秦武王薨而兄弟残,楚怀王围雍氏无决心,权力角逐,结果如何?,第1张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迅速从周王室散播开来,楚国趁机攻打韩国,希望借此来扭转秦军东渡黄河的事实,或者说再既定事实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措施迫使韩国和楚国达成同盟而防止秦国的再一步扩张。

此时的秦国可谓是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就秦国内部而言,刚刚去世的国君尚且没有子嗣,也没有来得及安排后事,这基本上是对国内的群公子发出了一个为君主权力角逐的信号,那么秦国何去何存?

秦国的内忧

本就在这场争位中筹备许久的芈月在这时候迎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消息,那就是赵武灵王护送远在燕国作人质的秦国公子稷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在内外势力的不谋而合之下顺利登上的君位,而此时的秦昭襄王年纪十八岁,其母亲芈月在这场权力角逐的游戏当中实际上并没有将他放在计划之中。

秦国以公子壮为首的一大批士大夫阶级对宫内惠文后的死一直是耿耿于怀,虽然历代的史书上对于惠文后的死并没有给出详细的阐述,但是就《史记》在记载秦国的这次君位更替的时候层两次提到惠文后的死,并且指出惠文后正式因为这场权力的角逐而丢失了自己的性命,这在公子壮等人的眼里。

惠文后的死也就表明了秦昭襄王即位的不合法性,或者说非正义性,尽管这个尚且年轻而对宫内斗争的事情一无所知,但是他却成为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成为了其他准备夺取君位的群公子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就意味着秦王的宝座下面被埋上了一颗定时炸弹,并且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以芈月为首的一大帮外戚也清楚地知道,尽管是侥幸在赵武灵王地帮助下顺利将嬴稷扶持上了君位,但是国君毕竟年幼,而先前与自己相争不下的群公子势力以就是盘根错节地潜伏在咸阳城中。

楚国的步步紧逼

当初秦武王重用甘茂联合魏国而攻下韩国宜阳,但是却未曾想到自己逐鹿中原的大志刚刚漫出第一步就再也没法走下去了。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让楚国开始蠢蠢欲动,在战国中期以来,楚国的国力逐渐衰弱,一直都是在西边的秦国强权的霸凌之下苟延残喘。秦国内部争夺君位的事情楚国自然也非常清楚。

公元前307年,楚怀王下令出兵伐韩,楚军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长达五个月之久,韩国境内可谓是兵疲粮尽,韩相公仲侈只好派兵求助于秦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而又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宣太后以夫妻床第之事来拒绝出兵救援韩国的事情。这件事也在《战国策·秦策三·五国罢成皋章》被大书特书,当然了,虽然《战国策》中所记的事件大多是从民间收集的谣传,但是就宣太后本人在秦国长期的政治活动中来看,这件事基本上是属实。

在《战国策·雍氏之役》中,说当时的韩国在穷困之际向周王室寻求帮助,希望周王室能够在粮草上施以援助,名义上是寻求帮助,但实际上却是赤裸裸地威胁,周王听闻这件事之后也是非常惶恐,面对楚国和韩国这样的诸侯国来说,周王室是两边都得罪不起。

此时苏代代表周王室出使韩国,表示韩相公仲侈此时向周王室要粮食,无异于是在告诉楚将昭应雍氏城中已是兵疲粮乏,那么楚国在得到这一消息之后必定会加派兵力攻打韩国,这样一来,韩国势必遭到灭亡。同时苏代还提出希望韩国将高都这块地方割让给周王室,这样以来,秦国必定和周王室断绝来往,那么韩国便是周朝的唯一同盟,用一块破烂的土地,换取周王室的青睐,何乐而不为呢?

韩相公仲侈听到苏代的阐述之后,不但放弃了向周王室索要粮草,而且还割让了高都给周王室。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不是很大,并且当初秦武王到周王室举龙文鼎,声称要将王室的九鼎带到秦国去,可见秦国和王室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秦昭襄王的努力

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宣太后执掌国政,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一跃成为了秦国政坛上最为耀眼的人物,也是开创了古代历史上女人直接干预政治的先河。韩国的使者尚靳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出兵救援韩国无果之后,又一名韩国使者张翠来到了秦国,张翠到达秦国之后并没有直接以韩使的身份面见秦国公室,而是找到了当时协助秦武王领兵攻下韩国宜阳的甘茂。

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甘茂曾今策划攻下宜阳的时候为了保证成功取得胜利不惜冒着以下犯上的风险和秦武王定下息壤之盟,甚至到后来拒绝撤军使秦武王被迫倾全国之力攻打宜阳。可见韩国的使者这次是找对人了,因为甘茂非常明白韩国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在甘茂说明利害关系之后,秦昭襄王下令出兵救援韩国,随后楚国撤军。在秦昭襄王上任一年后,秦国公子庄等人作乱,在宣太后的主导下,秦国群公子被悉数铲除,秦昭襄王的君位得到稳固,秦国也逐渐开始走向正轨。

个人拙见

近代的大部分历史论调将宣太后和后来的吕后以及武则天相提并论,认为宣太后才是那个第一人。但是就从秦昭襄王下令出兵援助韩国一事看出,宣太后在当时的秦国远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大影响力,尽管是她一手造成了后来“一后四贵”的局面。

援助韩国是史书上记载的秦昭襄王上位之后所下达的第一条政令,当然这时候公子壮等人也还未曾谋反,或者说此时的宣太后的权力还未达到巅峰,就当时看来,这道命令也预示着其母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也为后来宣太后的失势埋下了伏笔,当然此次援助韩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南边的楚国起到了遏制作用,为后来秦国图谋中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史记》《战国策》

一、姓氏源流

枚(Méi)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周代有衔枚氏官职,其后以官名为氏。周代时,设有掌管各种禁令的官:有雍氏(掌沟渎之禁)、萍氏(掌水禁)、司寤氏(掌宵禁)、司烜氏(掌火禁)、野庐氏(掌路禁)、脩闾氏(掌国中路禁)、衔枚氏(禁喧哗)等共七职。由于禁令近于刑法,故属之司寇。据《周礼·秋官·衔枚氏》载“谓衔枚氏掌司嚣,释曰:以衔枚不得语,是止嚣之官。”衔枚氏之后,以祖上官名为荣,遂以官名中的枚字为姓,称为枚氏。

二、迁徙分布

(缺)枚姓望居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枚 乘:汉初文学家。字叔(公元前?-公元前140),淮阴人。从小对文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其国的《七发》是他的代表作。后来他写辞赋出了名,就离乡远游寻求生活的出路。不久,他来到了物阜丰的广陵,在吴王刘濞言中当了一名郎中(文学侍从)。枚乘不仅善于文辞,而且富有胆识。当他得知吴王刘濞酝酿反叛汉朝廷时,便及时上书劝阻,但刘濞不予理睬,他就毅然离吴投梁,被梁孝王刘武奉为上宾。为了维护统一,制止分裂,枚乘再一次上书谏阻吴王,但吴王一意孤行,仍然不予理睬。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其他六个王国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结果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被汉景帝平定了下去。由于枚乘屡次上书,所以他善谏的声名大著。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但他不乐意担任地方官吏,觉得还是作赋论文自在,于是称病辞官,复回梁国。梁孝王刘武的宾客都善作赋,但以枚乘为最高。刘武死后,宾客尽散,枚乘回淮安老家居住。汉武帝刘彻做太子时就已仰慕枚乘的名声,待到即位以后,特地用“安车蒲轮”征召他到京城长安去,此时枚乘已年迈体衰,结果病死在途中。

枚 皋:字少孺(公元前153-公元前?),枚乘庶子,也是有名的汉赋作家。当年枚乘从梁国重故里时,皋的母亲不肯相随,于上枚乘留钱给皋, 让他陪伴母亲。枚皋深受父亲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并且善于辞赋。十七岁那年,他上书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赏识他的才学,便召他为郎。三年后,枚皋因遭受谗言获罪,家室被没收,他只身逃到京都长安,幸逢大赦,他就上书北阙。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不久便拜他为郎,后来还派他出使匈奴。此时的枚皋可说是平步青云,但是他并不迷恋权势,苟合时尚;相反,史载他“不通经术”,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势下,就更加显得可贵了!枚皋不同于当时一般文人之处还表现在他谈叶滑稽,不拘礼节,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调笑取乐,但是只要有机会,他便直言切谏。当汉武帝滥用人力物力,修建奢华的上林苑时,他就曾和东方起上书反对。《汉书.艺文志》说枚皋有赋一百二十篇,确实是汉赋的一个多产作家,不过其成就比起枚乘来,自然逊色多了。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淮南郡: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省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2、堂号(缺)

============================================================

枚姓宗祠通用对联

〖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观涛遣兴;

驰檄称长。

——佚名撰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辞赋家枚乘,字叔,淮阴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要反乱,他曾劝阻,吴王不听,他又投奔梁孝王。景帝时,官弘农都尉,后因病弃官。武帝即位后,用安车蒲轮征他人京,死在途中。著有赋九篇,《七发》中有“七月既望,观涛曲江”的句子。下联典指西汉辞赋家枚皋,字少孺,枚乘的儿子,武帝时曾为郎。才思敏捷,性格诙谐,当时人把他比作东方朔,著有赋一百余篇。文学家扬雄曾说:“在军旅戎马之际,要飞书驰檄(及时写出又快速传递檄文),还是用枚皋。”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这篇比较简单,这是公元前312年,楚国有丹阳、蓝田之败,楚国完全是被秦虐着,韩国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也跟着凑热闹,一起打打楚国。

楚国无法忍受韩国的挑衅,于是攻打雍氏。

周朝地处中原大地,物产丰富,于是给秦国、韩国供应粮食,两国可以更好的打击楚国,楚国不高兴了,楚国自认为是第一大国,你个小小的周朝也敢在面前跳,打算将怒火发在周朝身上,周君怕了,于是找人去楚王面前说情。

说客是这么说的:您这么厉害,攻打周朝的话,周朝一害怕一定会和秦韩两国联合起来,又有人,又有粮,您的对手就会更猛了,对您不利啊!您还不如原谅小小的周君呢,这样的话周君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的。

事情结局如何,书里没说,但我认为楚王会上钩的,因为他是楚怀王,是被张仪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怀王,是最终死在秦国的熊槐。

所以说说客的对象也很重要。

秦武王薨而兄弟残,楚怀王围雍氏无决心,权力角逐,结果如何?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迅速从周王室散播开来,楚国趁机攻打韩国,希望借此来扭转秦军东渡黄河的事实,或者说再既定事实的前提下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