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少数民族,但为何基本都用汉族的姓氏?和汉族有什么关系?
壮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现大部分已没有单一的血统了,在我们来宾这里发现好多的壮族祖先都是汉人或者是古代越族演变而来,清明扫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好多壮族的壮族人都是从宾阳,横县一带繁延而来,而现在那边都是汉族的,而来宾这边又是壮族人,其实在广西壮族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说的语言不一而己,现在的壮族也有好多汉族的融入,汉族当中也有好多壮族人的融入,所以广西的壮族,汉族在广西来说就是一个民族,任何人是分割不了的。
广西的壮族大部分是假壮族,是当年为成立自治区把汉族改成壮族的,历史就是那么荒谬,广西人都懂。呼吁中央派专家及调研组实考察,大范围抽样,还历史真相。广西自古是省,我们不是壮族自治区,广西也没多少真正的壮族。自古汉地十八省,为什么要人为制造壮族自治区,李宗仁那代广西人甚至不清楚有壮族。希望还原历史,不要被壮族,我们是汉地18省,民国模范省,我们不歧视少数民族,希望民族平等,但我们不要虚假的历史。因为,我们是汉族区域,说的是汉话,流的是汉族的血,我们尊重所有民族,我们不需要自治,自秦始皇设桂林象郡,我们就是汉地。
国家弄个壮族自治区,就是为了给其他那些个不安分的自治区做榜样的,你们都懂的,实际上广西起码90%汉人,从秦始皇征服百越这一带留下无数战士臣子来统领,好多实际汉族但户籍上被壮化,没办法国家战略需要。广西宾阳县的居民很多是北宋大将狄青南征壮语首领侬智高叛乱,从山东白马县(今河南滑县)带来的北方士兵后裔,有些人的祖先甚至是横山羌族,如今却大部分变成了壮族。壮语严格地说又没有文字,现在基本汉族化,小孩都得用普通话。这个民族基本消失,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只是古代汉族人逃避战乱逃到偏远山区。
在广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广西壮族姓韦和车的较多,据说当年韩信被杀后他的俩个儿子跑到广西,隐姓埋名,俩兄弟为不失原姓,将韩字折成“车”和“韦”,俩兄弟一个姓车,一个姓韦,故广西壮族基本上是韩信的后代。壮族如果像汉族那样的划分的话人口应该有上亿人,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岱族,侬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人的祖先都是同一个民族,只是现在分散在各个国家,和其他不同的民族相互融合了才有所区别,但是语言上还是很相近,就像汉族也有不同方言一样
壮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也不是纯正的壮语,而是夹有北方汉语的混合壮语!壮文吧,真正的壮文根本不存在。全国壮族号称一千八百多万,懂壮文的估计不超过一万人!哈哈!壮族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仅是名义上的少数民族!
朝鲜越南也基本上都是汉化姓氏,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普遍如此。其实广西很多姓氏都可以看出来是古壮人汉化改的汉族,只是世人多趋炎附势,汉族毕竟强势,不会再有人谈自己壮改汉的旧事。壮族历史上并没有像汉族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民族也是事实。不过解放前壮族的民族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不像现在基本上都是汉化。壮族本来就是秦始皇打南越国时驻守的部队和本地人融合而成,秦时没有汉人一说所以一直称为僮人,其实也是汉族一系,现在的汉族根本没有纯天然的,都是融合过后的统称。
所谓的壮族乃是二千多年前秦朝大军平定百越后移民五十万的部分后裔,秦灭百越后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统治范围包括今福建广东广西越南,五十万秦人都没有返回中原,落户岭南。宋朝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部分宋军戍守广西,所以壮族很大成份是秦军宋军后裔,真正的华夏民族,现在的所谓壮族就是人造民族,实际乃是华夏儿女。
壮,苗还有云南各少数民族,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汉族海南的黎族用汉姓是因为在西汉时期都是属于西越民族,也称古越民族,后来朝代改变后也跟着分出很多族。各地口音不同,有的村落人少,孩子小学读书和汉族一起读的基本被汉化,除非那个村的小学都是壮族的壮话才会保存下来!广西汉族的话也各种各样的!无可厚非!其实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完全没有那种少数民族概念,只能说落后地区的人还保留那种习俗,很多前一批的城市化以后,新出生的基本都可以说是汉族人,只是上户口的时候上个别的民族有很多优待政策,越少数越有优势,但是都是中国人没啥区别,就好比省份一样,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概念和民族其实差不多的,国家应该把这个东西做下改变了。
所以说姓氏有这么重要吗?个个都想生儿子,跟自己姓,都说韩信是广西韦姓的祖宗,也不见哪个韦姓人家,立韩信的排位拜他,再说壮族怎么样?汉族又怎么样,都是中华民族一员,不管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很多人都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当年逃难过来北方汉人,的确他们各方面都跟南方汉族完全没有区别。
广西其实大部分壮族人祖籍都是汉族人的,在清朝中后期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和山东一带迁移到广西的,以前是汉族的,现在归化壮族,但生活习俗和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壮汉壮汉是不分的,我们也无所谓身份证上写的是壮族还是汉族,总之都是华夏子孙中华儿女!
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2015年末,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83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万的有6个;超过10万不到100万的有9个;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有8个;超过6000不到1万的2个。
扩展资料:
云南25个少数民族简介
1、傣族
傣族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主要的语言是傣族语,傣族也拥有自己的历法,和文字。
他们信仰的是小乘佛教,贝叶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他们的房子大多依山依水而建,泼水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2、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这个民族很少,总共只有几万人,其中3万人主要集中在版纳州的勐海县的布朗山。
他们的语言是布朗语,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使用使用汉文,傣文。他们同样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以茶叶为主业,每个村子都有寺庙。新年节,山康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
3、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曲靖市,文山州,红河州等地。布依族是西南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依然喜欢择水而居。
他们的语言主要是布依语,汉语,崇拜天主教。2月二,3月三,6月六都是他们主要的节日,但是最为盛大的是3月三,七彩米饭以及精致的刺绣,都已经成为他们民族鲜明的标志。
4、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的陇川县户撒乡。人口大概有,4万,阿昌族历史非常的悠久,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素有水稻之王户,户撒刀是这个民族最著名的标志,其做工精致无比。
小乘佛教也是阿昌族的信仰,传统的节日窝罗节,会街节,场面非常的盛大。他们的语言是阿昌语,傣语汉语。
5、德昂族
德昂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以及瑞丽,保山等地。这支民族,只有近2万人口,生活在深山竹林里。历史非常的渊源,他们善于种植茶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
小乘佛教依然是他们的信仰,节日多与佛教有关,另外在服饰歌舞等方面,也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民族性。
6、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迪庆州。人口数量大概有13万,主要的语言是藏语,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语言,在饮食方面以青稞酥油为主食,唐卡藏刀是他们民族的特有。这个民族主要生活在雪域的高原上,他们非常信仰藏传佛教。
7、独龙族
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之一,他们总共大概只有接近7000人。他们现在还保持着原始生活的状态,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过去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历史上独龙族独龙族妇女有,纹面的习俗,纹面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8、彝族
云南的彝族,有470多万人,占一族总人口的3/5以上彝族主要分布在楚雄州,红河州,丽江等地。他们又分为白彝族和黑彝族。
火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火把节是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法,太阳历,对我们的影响都非常大。
9、傈僳族
傈僳族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怒江州迪庆州。因为生活的地理的位置都不同,傈僳族各个分支的服装也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男子都会佩刀佩剑,女子穿着花衣长裙。
喜欢带着贝壳珊瑚的圆形头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上刀山下火海,就是他们在刀杆节中,要表演的节目,这个民族非常的彪悍。
10、景颇族
景颇族,也分布在,德宏州,木江州,一共有13万余人,这个民族被称为雄狮般勇猛的民族,他们一共有五个分系,语言也差异不大。
他们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太阳神,被称为万人舞会。是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与舞蹈。景颇语是他们民族语言,但是依然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11、拉祜族
拉祜族也是属于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为拉丁拼音文字。
拉祜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大乘佛教,他们认为葫芦为孕育祖先的吉祥物而加以崇拜,葫芦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12、回族
云南的回族是从元代南迁至云南。所以它们分布的很零散,主要围绕着清真寺而居,云南回族伊斯兰信仰的是清真教。开斋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是云南回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13、满族
满族是由明代,元代,清代,四个时期分别赶赴云南。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语言,信奉的是萨满教,他们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德宏州,曲靖市,保山市。
他们会使用满语,汉语。在云南的人口并不多,据现有资料统计,只有1万多人。
14、基诺族
基诺族是我国最晚确认的民族,也是第56个民族,基诺,的意思为舅舅的后代,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基诺族善于种植普洱茶,有自己的语言,崇拜太阳和创世女神,他们制程是从大鼓里面走出来的民族。
15、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怒江,是大山深处的古老民族,因为生活在怒江两岸而得名。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文学上歌舞善习,书上都有深深的自然烙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的复杂,有原始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喇嘛教。
16、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玉溪市,这个民族是在元代的时候由蒙古军繁衍而来。所以他们在信仰上,信仰的是多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蒙古族的特性,鲁班节,祭祖节,都是他们盛大的民族节日。
17、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大理州,他们信奉的是本主文化。这个民族非常的古老,喜欢白色,3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白族人也有人信奉佛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最真诚的待人礼仪。
18、苗族
云南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楚雄州,昆明,红河州,昭通,曲靖,等周边的一些县城里面。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苗语。
他们一般生活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自古代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他们居住的非常分散,部族之间的语言可能也是无法沟通的,苗族人非常的能歌善舞,他们信奉的是,原始宗教,基督教。
19、普米族
普米族也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大概现在有3万人。普米的意思是白人的意思,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他们大多信仰原始宗教,喜欢定居在半山的缓坡地带。敬畏山神,吾昔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20、壮族
云南的藏族主要分布在文山自治州,他们将铜鼓作为民族的象征,刘三姐奉为歌神,服装多以黑色为主。壮族人自己制作了50多种独有的乐器,3月三赶花节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他们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21、水族
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曲靖市。他们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是水族文化传承的密码。水族信仰的也是原始宗教,都认为万物都由神灵主宰。
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个民族人数非常少,大概像至今为止 统计出来有1万多人。
22、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地地道道的本土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玉溪市。他们的语言是哈尼语。他们一般喜欢定居在半山腰上。
哈尼族一样信仰的是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活动主要围绕着灵魂,鬼和神展开,10月年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
23、佤族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临沧市,普洱市。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佤语。木鼓文化,司岗里文化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小乘佛教,基督教。
佤族间木鼓视为神器,人们会用木鼓跳舞,而木鼓节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摸你黑,也声名远扬。
24、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普洱市,这个瑶族在中国分布很广很复杂。瑶族崇拜自己的祖先,盘王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他们还信奉道教,男子成年都要入道。伴山而居,瑶族的医药方面也很有造诣。
25、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丽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信仰着本民族的东巴教和三多神,也有其他民族的,民族的,宗教的信仰,纳西族是东巴文化的传承,其妇女的披星戴月的服饰也极具民族的特色。
-云南
肯定是有的,1953年新中国进行首次民族识别,当时自行申报的“民族”数量超过了400个,其中260个分布在云南。
然而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部代表席位只有1200席,而1953年《选举法》规定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寡,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如果按照自行申报的“民族”数量执行,则不到全国人口7%的少数民族将拥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3以上的席位,尤其云南一省的代表席位将超过全国人大总席位的1/5,所以随后再次进行了民族识别和厘清。光是云南一省,就有230多个自行申报的“民族”未获承认。
在1953-1954年这次全国民族识别中,原先自报的400多个“民族”,最终只有38个被国家确认为少数民族。之后二十年里,又进行了几次民族识别,最终在1979年识别认定基诺族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数量确定为55个,加上汉族共为56个民族,至今一直未变。1979年之后要求被识别为民族的穿青人、摩梭人、白马人、开封犹太人,以及澳门回归后当地的土生葡人等族群,都不再被认定为新的民族。
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很多族群因语言或宗教方面的原因被归并为一族。比如祖源、日常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甚大的西北回民、云南回民、海南回辉人、青海托茂人都被认定为回族;阿乌、阿哲、撒尼、山苏、蒙化、咪哩、里苏颇等族群都被视为彝族支系而归入彝族。再如蒙古族当中有一支信奉伊斯兰教的,居住在阿拉善地区,过去叫“蒙古回回”,也叫“蒙古浩腾”。其自称为“缠头”,自认为明清哈密“缠回”的一支。50年代民族识别时,西蒙古语支的东乡人、保安人分别识别为东乡族、保安族,托茂人识别为回族;而东蒙古语支的这支阿拉善“蒙古回回”,因为其语言文字与蒙古族相同,生活习惯也基本相同,识别为蒙古族。
再如西藏的夏尔巴人,他们究竟是算作藏族的一个支系、还是与西夏王室有关的党项羌后裔;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图瓦人是按照苏联的先例识别为图瓦族、还是认定为蒙古族……如此种种,在民族识别工作中都有很多争议。但最终的趋势是尽量将这些族群作为支系,与语言、宗教相近的大族群归并为同一个民族。
原中央民委领导刘春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回顾》里,提到50年代民族识别的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原本准备把西南地区的布僮人(壮族)和布依人(布依族)定为同一个民族。但贵州省担心如此一来,会把黔南、黔西南的布依人聚居区划给广西省,并入筹备中的广西僮(壮)族自治区,因此坚持把布依人识别为不同民族。桂黔两省西段以南盘江(刘春文章中误记为柳江)为界,很多父子、兄弟分住两岸,在南岸的被定为壮族,北岸的定为布依族类似的还有大理国世袭宰相家族姚州高氏的后人,住在昆明的被认定为汉族,住在大理、剑川的被认定为白族,住在鹤庆、丽江的被认定为纳西族……
在50年代那次民族识别中还有一种情况:东南和西南地区有很多“汉化”的少数民族,在其族谱里追溯攀附中原汉族的“祖先”,语言和生活文化上也已高度汉化。但这些地区的相应族群若全部识别为汉族,则少数民族代表席位将不够。于是专家往往跳出调查者的身份,向被调查者灌输历史、民族学和语言学知识,最终使其承认自己并非汉族,而是少数民族,比如仲家(布依)、民家(白族)、土家等等。
1953年福建民政厅派人去泉州进行民族识别,认为当地一些人口应当划为回族。然而尽管参与民族识别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百般劝说动员,但泉州的陈埭丁氏、百崎郭氏等望族都不愿被识别为回族。有丁姓村民对劝他们改民族成份的工作人员说:“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一样”。而郭姓族人则说他们(语言、习俗、信仰、生活习惯等)与汉族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祖先信了伊教。
在孔子大宗族谱的后代中,如今有回族、苗族、壮族、满族、藏族、土家族等14个少数民族。1998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当事人孔宪宁说,续修过程中,一些壮族的孔子后裔赶来,希望能够进入族谱。“询问后得知,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国家民族政策,广西当地的原住民全部变为壮族,所以孔子后裔中又多了一个壮族”。
延伸:如今引入的一些外援球员、外籍专家,归化中国国籍之后,从媒体报道来看,他们的身份证件/居留证件上,民族一栏有写成“汉族”的。
另附:国内一些未识别民族,包括已识别、但自我认同与识别结果不一样的族群:
革家人(未识别民族)
蔡家人(未识别民族)
俫 人(未识别民族)
僜 人(未识别民族)
夏尔巴人(未识别民族)
疍家人(归为汉族)
穿青人(归为汉族)
惠东人(归为汉族)
仡隆人(归为汉族)
临高人(归为汉族)
标 人(归为汉族)
茶洞人(归为汉族、壮族)
龙家人(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本 人(归为汉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
里民人(归为黎族)
东家人(部分归为畲族)
西家人(归为苗族)
瓦乡人(归为苗族、汉族、土家族)
布央人(归为瑶族、壮族)
布努人(归为瑶族)
包瑙人(归为瑶族)
绕家人(归为瑶族、布依族)
莫家人(归为布依族)
普标人(归为彝族)
布赓人(归为彝族)
羿 人(归为汉族、仫佬族和未识别民族)
木佬人(归为仫佬族)
掸 人(归为傣族、布依族、壮族)
八甲人(归为傣族、布朗族)
莽 人(归为布朗族)
克木人(归为布朗族)
昆格人(归为布朗族)
曼咪人(归为布朗族)
勒墨人(归为白族)
苦聪人(归为拉祜族)
毕苏人(归为拉祜族)
载瓦人(归为景颇族)
补过人(归为哈尼族)
阿侬人(归为怒族)
嘉绒人(归为藏族)
白马人(归为藏族)
达曼人(归为藏族)
木雅人(归为藏族)
顾羌人(归为藏族)
茂 人(归为藏族)
尔苏人(归为藏族)
史兴人(归为藏族)
纳木依人(归为藏族)
仓洛人(归为门巴族)
古格人(归为回族、藏族)
康家人(归为回族)
托茂人(归为回族)
回辉人(归为回族)
犹太人(归为回族)
艾努人(归为维吾尔族)
克里雅人(归为维吾尔族)
土库曼人(归为维吾尔族或柯尔克孜族)
图瓦人(归为蒙古族)
摩梭人(归为纳西族、蒙古族)
翁阔人(归为鄂温克族)
卢 人(部分归为满族)
阿尔巴津人(康熙雅克萨战役俘获的哥萨克后代,从血统上来说有俄罗斯、乌克兰、鞑靼等血统。清朝时被编入八旗,如今归为满族、汉族、俄罗斯族)
者来寨人(归为汉族)(生活在甘肃、自认是“古罗马军团后裔”的那拨人)
澳门土生葡人
查家谱其实是有很多办法的,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办法来查询自己的家谱。
可以选择去宗族的祠堂查看相关信息
任何一个姓氏在每个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宗祠,这些宗祠都有着一些相通的地方,这些相通的点就连成了一条线,线的延伸也就展现了这个姓氏乃至家族的起源和发展。所以在不知道自己家谱的情况下,可以去宗祠看一下有没有自己祖辈的名字。
在很多家族的宗祠当中,都会记载这些家族的姓氏和起源,一些祖先的名字或者对宗祠有过贡献的名字都会刻制在宗祠的墙壁之上。这些镌刻的文字,就是寻找家谱的线索,这些线索能直接把家谱串联起来,形成整体。一旦在宗祠中找到了熟悉的祖辈的名字,那么就可以发现各种有用的讯息了。
查看家谱无疑是为了了解家族中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就是看家族中的一些后辈分支是否繁盛了。当然了查到了家谱,也能发现一些平时没注意到的血脉相连的亲人。
查家谱也可以通过查族谱来衍生
在同一片地区的姓氏,他们的起源大多都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我姑爹姓胡,我老公也姓胡,他们一个老家在乡下,一个老家在县城,明明是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但他们的族谱中却有着共同的先人。换句话说,我老公和我姑爹还算是远房的族亲呢!所以说想要知道自己的家谱,也可以通过自己姓氏的族谱来进行分析和搜集相关的讯息。
族谱的记载往往比宗祠上名字的记载更具体和广泛。所以通过族谱,也是可以有效查询到每个人的家谱,包括每个人所属家族中的旁支、分支、远亲、近亲都是可以系统的在族谱中查询到的。
找到家谱也可以询问长辈追根溯源
有些人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原因背井离乡,来到了外地求生,久而久之在他乡打拼的他们把他乡变成了故乡,这时候想要找到家谱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物力,才可能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家谱。
比如我爷爷,我爷爷在很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发大水,流离失所来到了江西。但其实他是安徽人,如果我爷爷想找到家谱,首先就需要找到家乡的族亲,通过族亲的关系再去咨询家乡里的长辈,找到自己曾经所在的一脉,然后再去查询自己的家谱。只有这样做了以后,才能把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写进家乡的族谱当中。
所以一般来说,在完全没有任何记载的情况下,想找到家谱必须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家里的长辈和老人,然后再找到自己的老家,向宗族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咨询,这样才能够进入原有的宗祠或者拿到相关的族谱,那么家谱也就可以基于此,进行记录了。
其实只要有心去寻找家谱,想找到有用的线索和记录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族谱和宗祠代表的是一个姓氏和家族的兴盛,大部分地区都保留着这文化传承的建筑。
一 、匈奴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鲜卑
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
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
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带。
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这些军事行动使得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
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后建立辽朝。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
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
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
九、回纥
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 唐朝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图的基础。
十一、党项
党项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宁夏、甘肃、陕西交界一带,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
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唐末,其中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李。
至宋初,首领李继捧归降宋,但族人拥立李继迁叛宋自立,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称帝,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区达约200年之久。
西夏为蒙古灭亡后,党项族被蒙古人称作“唐兀”,属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时还有部分甚为活跃,但其后逐渐与其他各族融合,党项之名逐渐消失于中国历史上。
十二、羌
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
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部地区。
五胡十六国期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后秦。
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称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马藏人。
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
随著长居于中国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
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
十五、羯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于小月氏﹐曾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部”。
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于匈奴的部众﹐于魏晋时代散居上谷郡与汉人杂居。他们以农耕为主,信奉“胡天”(祆教)。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渐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旧史解释说羯胡主要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
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处﹐主要从事农业﹐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
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壮族是少数民族,但为何基本都用汉族的姓氏?和汉族有什么关系?
本文2023-12-06 19:45: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