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回族万氏家谱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其祖谱中载:“我太祖来自西陲,移镇东路,相传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隶,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破城,坑人(活埋,四万,百人幸难逃一,燕王即位,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据泊头、河间、董驿、孟_村、沧县、献县等县市若于回族家谱记载,其始祖大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晋、鲁、浙、沪、皖、鄂等地奉旨迁徙而来。其中迁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港)者居多。如牛进庄刘氏家谱载:“吾东始祖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永乐二年迁徒于此”。孟村镇吴氏谱清道光九年载:“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联县,前明永乐年间周祖北迁”。献县马氏家谱一载:“始祖马刚为回族将领,燕王扫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港随军到河间府,后长子马广庆到河间东南定居,立村为辛中营”(即今本斋村)。
除上述情况外,历代统治阶级、官僚恶势的民族压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户较多的沧州一带逃避,成为沧州回族的来源之一。如,明朝末年,无定府(今山东惠民)李阁老依仗权势,对惠民、乐陵两地的回族人民进行了残暴的血洗,强令两地周围40里不许有回民居住,迫使许多回族人民从山东逃至沧州,现沧州铁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难,逃此落户的。
综上所述,沧州回族的迁入,大致可分为六种原因:1.战争。即通过对外战争,使中、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京都诸路(含沧州);通过国内战争,使外地回族将士落足沧州。2.经商。沧州优越的经商条件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决定了沧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S.官居。即出任官职或随龙保驾携眷落户。4.移民。其中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奉旨迁来占产立庄I二是随迁仆从百姓;三是被发流罪。5.逃生。即逃荒、避难而来。6.投一亲。即因种种原因投亲靠友而来。其族源,按照迁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陆路和东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个团结、仁爱且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迁入沧州后,不同时间来自不同地点的各家各户相互攀连,彼此相纳,在血缘关系上结成“回回亲戚”,在风俗习惯、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回回一家”。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断发展壮大。
(一)繁衍“分荣”。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沧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各姓家族“抽。核分亲”,原有村庄容量饱和,土地开发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庄另立,开辟新的栖身之地。
据对当地部分回族宗脉考查:刘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岗迁来后,先在孟村东北部建庄称牛进庄,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县的西赵河村和南皮县的黑龙村,此后层层“分蒸”,代代 “抽枝”
田姓来源有三:
1、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2、出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有辅佐惠帝之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
3、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有此姓。
修缮家谱的话考虑下电子版本的,百姓通谱网,优势:资料完整、支系清晰、上谱及时、查谱便捷、寻亲广泛、图文并貌、教娱一体、交流自如、家企共荣、节省资源、流传久远。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它作为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十分重视出门打工的,出国留学的,在外谋生意的,等等大多在春节赶回家里,合家团圆民俗春节更具有年味,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正在消失。这里记录一下我国河北省沧州地区的春节风俗
俺记录的,是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的记忆。
一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所谓"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依稀记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爷)的时候,嘴里念叨:"灶王爷,上西天骑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歹,过了7天再回来"这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呢春因为在北方农村,灶王爷(纸像)在大年三十那天,被供奉在厨房灶台的墙面上方这一供,就是一年,也就是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被送往西天这里的送往,就是将灶王爷(纸像)烧了烧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奶奶送神时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糖瓜,小时候,盼望着春节,也就是盼望着小年的糖瓜了糖瓜就是一种糖制品,白色的,做的样子像南瓜似的,很小,很甜在将灶王爷送上天之前,先用糖瓜供奉一下,同时在灶台上也供奉一些豆子和柴草豆子和柴草是供奉给灶王爷的马的。
为什么用糖瓜来辞灶呢,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每家的灶王爷在被送往西天后,他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的情况,报告这家的生活情况,有没有粮食浪费呀等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因为在这家住了(守护)了一年,对这家的情况很了解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说好话,就用糖瓜来祭灶因为糖瓜很甜呀,用奶奶的话说,就是甜住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会和玉皇大帝只说这家的好事,不说坏事了,来年呢,这家生活就会很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粘糕,供奉灶王爷粘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粱的里面加上枣据说蒸粘糕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二三十请神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
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
嘿嘿
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
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记忆里的年,应该还是这样过吧
三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
据说,起的早,过的好但是,随着长大,人们起的也不再早了大多6点左右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上供女人煮出饺子来,先到处供一下,而男人带着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说实话,俺那么早很不情愿的起来,总是被母亲喊起来,其实,那么早,根本就不饿,也吃不下,但是,吃一个两个,也要吃的奶奶总是说,不吃不长岁俺就想,怎么不长岁呢,过了年,我就大一岁了呗吃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多说话,记得有一次,俺说了句;这么多饺子,肯定吃不了的,还不剩下啦!被奶奶狠狠的瞪了一眼从那开始,和奶奶一起过年,俺谨慎的不得了后来,奶奶解释说,吃饺子的时候,神仙都和我们一起吃,不能乱说的,乱说了神会不高兴的,我目瞪口呆,心里祈祷:神仙们呀,就当我年幼无知吧
吃完初一的饺子,就开始拜年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走一走,女孩是不参与拜年的俺那时候看着弟弟跟着大爷家的哥哥们出去拜年,庆幸,幸亏我是女孩所谓拜年,就是在村子里走走,串串,大约拜到十一点的时候,差不多都串过来了,然后,女人们开始撤供用武官的那张画符,送神男人们就开始去上坟了去祖坟,同姓的,一大家子,开着车,带上鞭炮,越多越好了
农村的年还是很有味的,因为鞭炮从三十晚持续到初一,响个不停很是热闹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出嫁的闺女,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流传这样一句:看了娘家的供,死公公所以,过年,出嫁的闺女是不可能和娘家的人一起过的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家来给父母拜年了
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四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在我们老家,破五这天也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串门奶奶那时候最讨厌这一天有人来串门了具体原因也说不好,反正很忌讳这天家里来人的再有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煮小人这个小人,就是面做的,用手捏出人形,主要是捏出头部,然后用刀切出胳膊和腿,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后,全家人要把这个小人分开吃掉,有吃胳膊的,有吃腿的,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小人那时候,我喜欢吃小人的头,我认为,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的思维,让他做一些卑鄙的事情,于是,我就吃掉他的头,让他不能思考了
五关于元霄节
元霄节大多地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吃元宵但是,农村还有一个讲究,元霄节闹花灯要三天的据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分别是:鬼灯,人灯,神灯所以,那个时候,每晚,奶奶都要出去烧香,把大门口,院子里,插的到处都是俺总是好奇的跟着奶奶到处插香,奶奶的意思就是香插多了,好运也来了俺于是每插一根香,都是用心的,虔诚的,也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吧
过完元宵节,基本上春节就过去了俺也就是开始开学上学去了
六,谚语
农村过年,很是讲究,记得奶奶总爱这样说: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五谷六豆,七薯八麦,九果十菜分别是每一天代表着每一种农作物,如果这天的天气好,这年的那种作物就会丰收
七关于节日的节目
在我们那一带,走高跷和耍狮子还是最讲究的,也可以说耍的最好了沧州是武术之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是指的沧州地区的武术,童叟皆知而耍狮子,花样和精彩也值得关注小时候,看耍狮子的,俺很是害怕,生怕那狮子会扑向俺,俺一直以为那些家伙是真的,因为我们那里的狮子皮,制作的相当精美和完善,看不出里面的人,他们穿的狮子服,跟狮子皮的外表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不像某些表演,狮子皮制作的简单的能看得见人的样子,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是人演的
另外值得关注就是跑旱船了,这些农村的节目,想起来历历在目,虽然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
八,关于"田"生日
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田的生日也就是农田的生日这一天,也要包饺子的,同时,还要包一个棉花包,也就是饺子的形状包出一个四角形状,形是包的棉花,煮饺子的时候,如果棉花包朝上,这年棉花就会丰收,如果面朝下,收成就不好
田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囤"所谓打囤,就是将家里烧饭时农作物的秸秆灰收起来,用簸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撒出形状,大多是田字形,多撒几个,田字中间,放上农作物果实,然后用砖头压住有的家庭,要在家里的卧室里,撒个钱囤,有的用砖头压上钱,有的干脆把存折压上
中国农村的春节还是很讲究了,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春节了,很是怀念家乡的春节风俗记录下来,回味中,希望这些风俗,能延续下去
分享:
8
喜欢
阅读(704)┊ 评论 (3)┊ 收藏(0) ┊禁止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前一篇:七绝 咏荷
后一篇:我和老公的快乐生活(五)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巧改对联讽贪官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丝制骨头螺钉 | 夹心层何时有自己的窝?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七绝 咏荷
后一篇 >
我和老公的快乐生活(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
关闭
沧州回族万氏家谱
本文2023-12-06 19:1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