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族谱,是不是只有男丁才可以入?
中国人很喜欢记载一些事情,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喜欢记载,家谱也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着珍贵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女子的地位一直是非常低的,所以女性是不能入本性族的家谱,只能被记入丈夫家族的家谱,这就是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能跟着别人去了别人的家谱里。
一、家族中什么人能够持有家谱现在我们很少在听到谁家有家谱这件事,从周朝开始实行宗法制度,一直以来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实行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长孙一般都是家族的最优先掌管者,所以家谱一般都会交到他们手中,如果没有长子长孙,也没有次子的话,那么家谱就会落入其他支系,拥有家谱代表着背负一个家族的重大责任。
二、女子不入家谱,也是为了实际情况考虑其实换一个角度想想,女子是入谱,如果女子以自己的姓名加入了父亲家的家谱,那么女子所生的孩子,如果不随母姓,最多只记录到子女的姓名即可,女子生下的孩子一般都是外姓,不可能两家的家谱一直同时记录下去,这样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娘家修谱不可能再到婆家调查历代后辈的情况。
三、女子记入家谱的几个地方一般女子记录家谱的话也不会说姓名,只会提到×氏,一些比较老的家谱也会记录女性,但现在反而少了,其实女性入谱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既可以记录到娘家家谱,也可以记录到夫家的家谱,如果是娘家的家谱的话,记录到女子的所生的子女就可以了,夫家家谱按照他们的规定记录。
摔盆”,就是把放在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有的地方也可以用哭丧棒敲碎。被摔瓦盆直径四寸俗称“老盆”、“吉祥盆”、“阴阳盆”,“丧盆子”等。
摔盆时要高举过头顶,使初向下摔碎,越碎,越响越好。有人要问了,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出殡摔盆的意思是一种表示心中悲愤的形式。每个老人离开,家人都会很悲痛,通过摔盆子,表达自己心中的悲痛。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悲痛的一种的方法,可以让外界,外人看到自己对亲人的离去是伤心和难舍的。
下面就来闲谈一下这方面的风俗:
出殡摔瓦盆风俗,很久以前就有了,为什么要这一摔,据说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摔盆取自‘岁岁(碎碎)平安’之义,表示着离世的亲人可以保佑家里子孙们,所以盆摔得越碎就越好。二是表示,刚刚去世的亲人马上要活在人世间的亲人彻底分离,了却一切关系。三是由家中的长子摔瓦盆,表示这个家就由长子来继承了,家中香火未断。
摔盆还要求活着的后代有多少人,就要在瓦盆上面钻上多少孔。孔越多,就表示了后代子孙们对亲人逝世有多悲痛,也代表了亲人这一辈子落的个儿孙满堂,有一大家子人,家族人丁兴旺,亲人可以放心上路了。
摔盆要一次性摔碎最好,但有时用劲小,或瓦盆过于结实,第一下没摔碎,怎么办?千万不能再摔二次,可以由抬棺的人用脚将之踩碎即可。
等发丧那天,孝子将瓦盆举过头向下用力一摔,只听“咣当”一声,瓦盆落地,这时哀乐响起,灵柩才杠起,亲友们开始哭声大作,出殡才正式开始。
那么这种摔盆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呢?
关于摔盆的风俗,传说众多,有的说是和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的大夫有关,他烧了不少陶瓷,临死时,就用自己烧的瓦盆盛上面条,让自己的儿媳在他出殡时摔碎,一作为阴阳两分离的祭奠,二是作为他上路送的饭。
再有就是由庄子鼓盆而歌,才引发摔老盆习俗。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箕踞鼓盆而歌”。他一边击缶一边歌唱。《尔雅》解释“盎谓之缶”,盎就是缶,同时也被称为“盆”。
庄子的鼓盆而歌,也就是击缶而歌。看来他当时并没有摔盆子,可他用这种方法祭祀去世亲人的举动,却被人们接受并传承下来了。至于说由祭奠时击缶奏乐为什么变成摔老盆?也说的过去,就是过去一般百姓家买不起钟鼓,为表达悲痛之情,只能摔老盆子听个响,也算奏乐了。
当然,出殡摔盆的风俗来历,大家认可最多的还是与孟婆汤有关。
人死后灵魂脱壳,就踏上了黄泉路,途中要经过一条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
在阴曹地府,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由第十殿的转轮王发落。转轮王会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表现来判断,或判下地狱,或判投胎为人。去阳间投胎为人的这些鬼魂。就会来到孟婆庄,孟婆婆就是专干那“由阴转阳”之事的。
在投胎前,她会连哄带吓,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称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喝下之后,如果有的还不肯马上离去,孟婆婆便照着他的屁股猛踢一脚,厉声道:“还不快快前去投胎!”就在此刻,人世间就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只见孩子屁股上有一青斑,这便是孟婆婆那一脚所赐。
到后来,人们在出殡前准备摔的瓦盆下面就给钻一个孔,目的就是要在死者在投胎转世时把孟婆给的迷魂汤让它漏掉,免得饮后,忘记了在阳间的亲人们。至于出殡前摔碎瓦盆,发出“咣当”声响,就是要提醒已去世的亲人这时该上路了。
在《知否》当中,顾廷烨的外祖父去世后,白家为了争夺留给顾廷烨的财产,众人在白家老太爷的灵堂上争执起来,互相指责对方,并且说自己才是继承人。
顾廷烨与白家那几位有个重要细节,那就是争抢起灵前要摔的瓦盆。
在传统的丧仪之上,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继承人摔瓦盆,只有摔碎了瓦盆之后,才可以正式起灵,通常执行这个步骤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正所谓人死如灯灭,传统文化里,有人去世之后还是要举办一系列的丧仪,比方说像是停灵报丧、搭设灵棚、入殓吊唁等等,停丧结束就要起灵了,也就是出殡。
出殡的时候,通常都有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摔瓦盆。
以前这是必须要做的,现在一些农村与恪守传统的地方,在出殡的时候也还保留着这样的摔瓦盆风俗,虽然各地偶尔有不同的讲究,但大致上是没什么差异的。
作为传统丧仪上必须进行的仪式,要摔的瓦盆当中是需要烧纸钱的,并且也不是谁都可以执行摔瓦盆操作的,通常都要故者的长子来摔,长子不在,那就又长子长孙来摔。
以此类推,只有长子这一支没人,才轮到次子、次子长孙,像这样排序。
这就是按照古代传统的继承规则来执行,倘若故者无嗣,那么就由其宗族当中与其血脉关系最近的子侄执行,换言之,摔瓦盆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孩子,也没有子侄等继承人,那么就不需要摔瓦盆,并非没人去摔,而是忌讳,因为无子无嗣,属于不得善终,摔瓦盆不吉利。
时移世易,现在也有让女儿来摔瓦盆的,在过去基本都是男丁才可以。
瓦盆要摔得粉碎,寓意碎碎平安,瓦盆坠地,灵柩便起,就在那一瞬间哀乐开始,出殡的整个流程也就开始了,现在也有在火化当天摔瓦盆的。
关于这样的风俗,传说人在去世之后,魂魄下黄泉,过忘川的时候要走奈何桥,在望乡台最后一次回望人间,而转世的时候需要喝孟婆汤。
喝下孟婆汤,就将这辈子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人们希望逝去的亲人不要忘记此生的亲人,因此就要在故者上路的时候,摔碎一个底部有洞的瓦盆,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喝汤的时候尽可能漏掉,好留下一点记忆。
有时候,瓦盆因为各种原因,一下子没有摔碎或者不理想,那么也不要捡起来重新摔,那时非常忌讳的,往往都是让后面的人一人踩一脚给踩碎。
另外还有,就是将没碎的瓦盆给收藏起来,也有人认为这是故者留下的福气。
整体来说,摔瓦盆就是个仪式,寄托哀思,传统上让长子优先摔瓦盆,其实也是确定继承人的一种仪式,谁摔瓦盆,那么谁就是故者的家业全部继承者。
摔盆的真正含义就是双亲亡故悲痛欲绝,盆是过日子的器皿,代表锅碗瓢勺,摔了就是不过了,家中没有主事之人过不下去!代表对故去的双亲的眷恋,难舍!打破生活器皿,也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或者说是故去之人的终结!
我是山东花和尚 ,你的问题我来答。
其实作为一种风俗习惯,现在来说,并没有网友们说的那么多含义,什么寄托哀思,什么碎碎平安,什么去旧立新……至少在我们家乡,它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宣示“继承权”
老家是山东滕州农村,这里很讲究做白事的,每次族里出了白事,只要时间上可以,一定都会参加,所以算是对此有点了解。
“摔老盆”这个行为出现在出丧的时候。
先来看看老盆是什么东西。山东滕州这地方“老”读四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知道的朋友请告诉我。
虽然这个盆是要在出丧的时候才摔,但准备工作要早的很。
家里老人一咽气,负责操持丧事的“大总”(就是执事单上的“总管”,滕州地区多写“总理”)早早就安排好族人把这个盆准备好了。
一般来说,这个都是土盆,高10公分左右,径20左右,不要太大。
原因很简单,小就拿着轻便,土质的便容易摔碎。
一般来说,要求一下摔碎,摔不碎就是个忌讳,就不好。哪里不好,其实谁也说不上来。
不可再摔第二次,如果没有摔碎,孝子身边往往会有机灵人(一般此时都是大总在搀扶孝子)伸脚踩几下就碎了。
其实作为一种风俗习惯,现在来说,并没有网友们说的那么多含义,什么寄托哀思,什么碎碎平安,什么去旧立新……至少在我们家乡,它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宣示“继承权”
如果死者有亲生儿子,所有儿子自然都有继承权,但摔盆的必须是长子来摔,长子去世了,由长孙来摔。
除非长子家里无男丁了,才可能轮到次子。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兄弟们不和,老大不参与丧礼(这种奇葩的行为我们村还就真出现过),但这样也就等于放弃了继承权,丧礼上的一切收也和他无关。
最关键的是丧主家没有儿子,摔老盆才更有意义。
没有儿子怎么办,那就从家族中最近的侄子们中寻找。
假设死者家境不错或很好,那可能会出现几个侄子争着抢着顶老盆的事情,甚至闹到不可开交,大打出手。
假设死者家境不好,可能所有的侄子都不想摔老盆(这等于把自己过继给死者),当然无论如何,大家还是要面子上过得去,最后总会有人出来摔老盆的。
既然自己帮死者摔了老盆,也就意味着自己成了死者的亲儿子,死者家的房子,土地,一切家产都将由摔老盆的人“情受”,其他任何人不得再有意见。这是家乡默认的规矩。
原则上,女婿是不可以摔老盆的。女性也不可摔老盆。
当然现在时代变了,出现什么样的做法,都不足为奇了!
周封诸侯国。鲁国就他妈继承了周礼。而且精华不多。全是糟粕!叫孔子一帮子弟子再起起哄!最后变成了红白理事会!所以鲁国早早亡国了!
应该是侄子摔。实际上,跌瓦盆地是一种权利的转移和继承关系的确定。上瓦盆或落瓦盆的人,必须对死者具有继承功能,不仅要抚养、埋葬死者,还要负责死者的日常祭祀,继承死者的遗产和家权。从这个基本 观点来看,屋顶瓦盆或瓦工盆必须是家里的长子和孙子。除非都没有才由侄子摔。
也就是说,他的侄子可以为他建立一个家庭并继承熏香。因此,在过去,如果家里只有女儿,一般都会收养一个侄子作为赡养老人的对象,将来也会成为湘鄂的接班人。女儿是一个已婚的外国人,既不能跟随湘鄂,也不能回家继承父母的房产。因此,按照过去的规则,只有儿子、孙子或侄子才能在瓷砖上盖上。他们一定是湘鄂同姓的继承人。但女婿是外地人,不可能继续香火,也不可能为死者顶上或摔下瓦盆。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女儿也是后代。在继承方面,如果家里有女儿,侄子就不可能继承遗产。因此,那些没有儿子的人现在就死了。扔在瓦盆上或盆顶上的,可以是女儿,但不能是女婿。只有无子,才会选择侄子顶瓦盆。
因此,风俗习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现在,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她们完全可以养活父母,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更有资格继承父母的遗产。这项落瓦盆的任务也是女儿对父母的最后义务。虽然女儿的家人通常不提供母亲的家谱和牌匾,但清朝正月的那一块仍为父母上坟,因此也可以算是香的继承人。仅仅因为女婿是个陌生人,他一般不会摔倒在公公婆婆的瓦盆上。
是的,如果逝者的生辰八字不清,可能会导致子孙后代不能清明祭祀。因为清明祭祀是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来安排的,如果生辰八字不清,就无法确定祭祀时间,也就无法进行祭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查阅家谱、收集家族口述传承等方式,尽可能搜集到逝者的生辰八字,以便确定祭祀时间。此外,还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查看当时的历法,以便确定祭祀时间。最后,可以咨询专业的历史学家,他们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和家谱等资料,帮助家族确定祭祀时间。
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没被淘汰,而留存下来,说明有它存在的价值跟意义。
而这些俗语虽然简单,也给后世留下了值得参考的历史价值,那么其中有一句“闺女上坟,娘家无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跟问题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化的国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一些礼义廉耻方面的教导,而这些礼仪中,在人们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古人对孝的定义更全面,孝是为人之本,是人们生存的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讲孝道,那么不论他多么优秀有能力,走在哪里都会被世人唾弃,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交往与信任的人。
父母生前年迈之时,孩子对父母要关爱有加,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去世以后,孩子更要在父母坟前守孝,家中立上牌位时时祭奠,以示孝心和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而且,在每年需要上坟的时候,还要带着准备好的上好祭品到父母坟前进行吊唁,这也是根据古代人都认为有阴间的想法而做,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准备的供品,让父母在那边生活的更为舒服,也是孝心的表现。
然而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之下,家中父母去世,每逢父母忌日或者是必须上坟的时候,给父母上坟的都是家中男子,而很少看到女子,男子给父母上坟天经地义,孝道使然。
家中妻子或者女儿也在厨房或者准备供品之事帮忙张罗,不会抛头露面,而此时父母坟前如果是女儿给父母去上坟,则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从这句俗语,“闺女上坟,娘家无人”的字面意义上来看,这句话是说,如果闺女去给家中的父母上坟,那么她的娘家便代表后继无人了。
这样的话听起来难免让人有些心酸,然而,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是现实,那个时期的女子根本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余地,她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或许当家里父母看到她的那一刻起,就被娘家人嫌弃,认为她们是赔钱货,不论是成长还是教育方面,父母对她们也会相对比较苛责,将更好的机会留给了家中的男丁。
这也是女子无法接受好的教育,思想受到束缚的很好体现,她们从小的思想就被烙印上要服从的印记,不论做什么都会乖乖听话,在家中一切听父母和兄弟的主意,自己没有自我只有服从。女儿给父母上坟,表示娘家没有人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真实的,在古代,女子成婚的年纪会很小,大多十三四岁便会听从父母的命令,嫁给一个也许自己从未蒙面的男子。
而且出嫁以后,来到婆家依旧没有什么地位,在家中要听丈夫跟公婆的话,在任何事情上没有反驳的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女子的丈夫如果突然去世,她在婆家依旧还要继续听从婆婆的命令,总而言之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的。
因此女子出嫁之后,跟娘家的联系便会变得很微妙,除了规定回娘家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围着夫家打转,也就是女子的一生,都是为夫家而活的。
如果此时女子回娘家为父母上坟,首先不可否定的是,这是尽孝道的表现,然而通过这一点也可以表示女子的娘家已经没有男丁,父母死后只留有女儿,这样才会使得女儿为父母上坟。
而女儿的娘家也已经到了香火中断的地步,在古代人看重香火延续的年代,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比较可悲了。还有一点就是,古代女子有的出嫁会离娘家十分遥远,抛开那些出嫁从夫的言论,在古代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女子即便想回娘家,因为路途遥远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再加上天灾人祸,很多时候因为需要避难等原因,嫁出去的女儿跟娘家失去联系都极有可能。
而且古人的思想非常迷信,对一些事情的好坏判断没有那么清晰的头脑,对于女儿嫁得远一事,如果还经常往娘家跑,在那个时代也会认为会随身带来灾难,对娘家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
因此,很多重要的祭祀活动都不会有女子参加,更别说嫁出去的女儿了,因此出嫁后的女儿,基本上也不会回娘家为父母上坟,就是为了保障娘家的顺遂与平安。
而此时女儿为父母上坟,显然家中因为没有子嗣,也无需这些害怕这些对自家不利的原因了。其实像这样的俗话还有很多,不过在现代人眼中,这些话就显得十分封建不妥了,因为如今的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子的能力表现并不亚于男子,女子再也不受以前老思想的压迫
尤其是现代的家庭都很希望有女儿的降临,甚至有了儿子也会更疼爱女儿一点,也会让女儿接受最优秀的文化教育,出嫁后回娘家也成了家常便饭。
而且娘家的祭祀女儿都是可以参加的,就是为了感谢祖先的恩情,通过这些也能够说明一点,如今的社会随着发展,已经改掉了很多以前的不良陋习,实现了人人平等,生活更加的幸福。
或许很多以前封建的俗语也只是让大家去听一听,了解一下它当时的含义,而不再去学习实践了。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一、货物准备
首先,准备香。香就像我们手机拨打的信号。一上香,祖先就知道后代要来祭祀了。
第二,准备水果。既然墓地能管我们五代人,那最好拿五种水果。真的很不方便。就拿一个。不要偷懒。
第三,准备蛋糕。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准备水果和蛋糕。给祖先上坟祭肉只是一些地方的习俗。以前是三兽五兽拜天地,比较神圣。我们的祖先没有成就天地之功,也没有天地那么大的福报,所以提供肉血是对祖先的不尊重。
第四,准备纸币。你烧什么样的纸?纸币。这很正统。如明璧、天天通银行等。,都是骗子做的。就像假币一样,拿这个钱去墓地烧,玷污了我们的祖先。想想吧。如果你拿了假钱你会有多生气?!这不可能是福,而是祸。包括烧手机、电话、汽车、楼房,都没用。这些都是商家敛财的行为,不要上当,也不要以为烧了就叫孝顺。这年头流行什么苹果手机,什么建筑,都没用,浪费。
第五,准备蜡烛。最好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一根是给太阳用的,让儿孙们不走邪路,不去阴间。这被称为明道(通常是几个海关)。
第二,纸和香
不是越烧纸越好吗?除非发生什么?家里特别不幸,在外面儿孙多灾多难。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不顺利。这时候,你就要好好想想了。你的阳气不足吗?你忘恩负义吗?你是在外面找情人吗?对你的妻子和孩子不好?你们是姐妹关系吗?你是不是挪用单位的钱了?
我遇到一个朋友,她女儿有精神病。这个女儿不和任何人说话。她见到我就和我聊的很好,聊的很有智慧。她父母觉得很奇怪,说孩子见到你不紧张。你走了还是老样子?我跟她爸爸说,孩子没有神经,是你的。他问为什么?我说,考虑一下。你当领导的时候,你家是不是所有单位都有?你把你的工作变成了你家庭的财产?他一想,家里的东西真的都是从单位调过来的。我说你做了坏事,道德缺失,孩子就是这样。我说,你想想你贪污了多少,你捐了这样她会好一点。结果他过了两年才捐,孩子有精神病。
因此,杨是有损失的,子子孙孙都有损失。你要先从这方面找原因,如果没有,那就看你是不是没有做好牺牲。如果有,这个时候多烧点香,烧365支。如果全家都来祭祀,就按男丁分。有10个雄性分成10把,12把分成12把,5把分成5把。在墓地前,点燃所有的熏香。点亮它,这叫补阳。
三。预防措施
1烧纸的时候,不能用棍子掰。最好是念经。这个时候,你可以有尽可能多的纸。但是烧纸的时候一定不能用棍子挑。如果你打破了它,就好像我们是不完整的。你为什么烧得这么快?我一年才上一次坟!祭祖时,要慢,要有尊严。这叫续火添香。很多人烧纸,恨不得散了。烧完之后,他们匆匆离去。在这里呆一会儿,和老人聊聊天,真好。如果你有信仰,烧纸就能读经文。信佛的话,最简单的就是念阿弥陀佛。如果你信道教,也可以读一些道教的经典。在墓地学习对活着的孩子有帮助。女生太多的家庭,男的会比较多,挣钱也比较容易。
2衣着朴素。我们去墓地最好穿黑色或白色的衣服,这样看起来比较威严。不要穿华丽的衣服,短裤和裙子,否则家里会有快乐的孩子。我遇到一个女人,经常去祭祖,总是穿裙子。女儿见男人不会走路,换了六七个男人,做了五次流产。她说了我女儿什么?我说你去墓地的时候总是穿裙子。她说要去郊游,带她去扫墓,觉得穿裙子会很好看。其实这是对祖先的不尊重,所以你的孩子会泄密,会丢你的脸。
3表情严肃。祭祀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比如用法律祭祀祖先,后代子孙就会兴旺。进入墓地的时候表情会很沉重,所以不要再笑了。为什么?墓地是人家的家,你在那里傻笑,是对人家很不尊重的。嬉皮士,老祖宗会觉得你看我们死,看我们笑话来,他一起看这个,你就倒霉了。
4不要拍照。不要在墓地拍照。不管怎样,墓地都是阴天。我遇到了一个喜欢在墓碑上袖手旁观和拍照的人。结果不仅被反派谋杀,还总是被检察院调查。
第四,扫墓的步骤
(1)熏香
1首先要上三支香。很多人的祖坟可能找不到了,比如大爷爷的坟。香怎么烧?
先上一炷香,要想姓王,就说历代王氏宗亲广用香烟,来享祭。整个家族的姓氏列表在历代都已完成。
次香为主香。如果祭祀是为了爷爷奶奶,你可以说爷爷奶奶,今天是你的节日,恭请你前来欣赏祭祀。
第三炷香,第一代家庭。如果很多孙子、儿子在外面,不回来,要告诉他们工作很忙,不能来。别生气,我会代替他们的。可以提一下应该来祭祀的人的名字,祈求祖先保佑,让他们工作顺利,行走顺畅,四季平安。
2插香法。三根香,不要插在一起。每个人切一根。插香时用左手,从右向左插。我们活着的人把左边放在第一位,死去的人把右边放在第一位。我们用左手插入它们以示对它们的尊重。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从右向左插入符合别人的原则。
3跪求报恩。献完香,一定要跪。如果你不跪下,你就无法报恩,因为你的位置在这里。不要说裤子弄脏了膝盖就不能洗,也不要说心口疼,更不要说忘恩负义。
(二)用于水果蛋糕。
(3)烧纸。非常恭敬地开始烧纸,想着老祖宗所有的‘恩情’。
(4)清洁的环境。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污物。离开的时候把塑料袋之类的东西都带走。很多人去上坟,到处扔垃圾。是祖居。谁想把你的家扔成那样?奇怪的是你不生气。要知道,在祖坟上胡作非为,会惹来麻烦的。
(5)祭祀品的处理。水果和糕点端上来后,用手指捏一点渣子撒在坟前就行了。千万不要随意扔在墓地里。这叫浪费你的福报。水果和糕点端给祖先后,最好分着吃。人多的话,大家一起分享,带回去。
五、上坟时间
如果经常在外地,清明和节气就不用去墓地了。你的祖父母,或者你的父母,只要你有时间就可以去。拿着果子,三支香,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和他们聊天,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我有一个非常富有的朋友。一般人家一年祭祖四次,他一年几十次。他回老家了,回叔叔家了,回爷爷家了,放假了就去墓地。奔驰车直接开到那,说,爷爷,我来了,我给你敬酒。你看,我把奔驰都带来了。点上香,放些水果,说:“爷爷,你要迟到了。我太有钱了。对你有好处。”他有这个习惯,他说他没指望这能让他发财。他说别人做不好的事,他就做的很顺利。别人开发不了市场,他一去就做。祖先保护!一开始他开的是面包车,小北斗星,他开到坟地,说你以前是拉架子车的,现在上车了,为你孙子高兴。每次换车,如果生意做成了,他都会跑去找爷爷聊天。他说他害怕去墓地,但他并不害怕。这是我遇到的一个例子。这里非常繁荣,一切都很好。人们从没听过他遇到反派就说工作不顺利。公司说他是克服困难的将军,任何困难他都会做好。他单干,公司积极配合。他就是这样发财的。他说他习惯去墓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给老人看的时候觉得很喜欢。他觉得很难过,说:“你看,我发财了,老人们都不在了。”他的想法改变了墓地的风水。我去看了他爷爷坟的实际风水,并不好。
但是我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说秦老师跟我说我这次可以发财了。然后你的祖先看到了就骗我!要真诚,要尊重。在墓地要戒掉陋习,不要通过烧香烧纸的方式来吸香烟,这是不尊重人的。如果你这样做,你很容易生气,孩子也很容易顶撞你。
听说现在还有哭泣祭祀的,但是不敢。我遇到过一个这样做的人。他不能每年都去墓地。他总是打电话给他的亲戚,让他们替他给父母烧纸。后来他娶了老婆,怀孕了,孩子出生三天后,他老婆跟他说,他儿子不是你的,是别人的,我不能伤害你,不然我就跟他离婚。当时他问我怎么遇到这种霉运,我说换掉他,去祭祖,让别人换掉你。
一生一世,父母一世,祖宗一世,都很正派,为子孙存德修福。但是,现在的人都觉得我爸这辈子没找过第二个老婆,就算死了,我妈也不会生气。咱们给我爸找第二个老婆吧,我就去买美女烧了。这叫玷污先人,有损先人的品德。一旦给祖宗烧了这些东西,儿子容易婚外情,女儿容易不忠。
第六,祭祖。
我总结了一下。有七个方面:
第一,举止要恭敬。要恭敬,包括磕头。给死者磕头就是连续磕头三次。只能给活着的人磕头,这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你的父母。没有人能取代他。这叫独一无二。我们不想区分鬼神,但也会给活人磕头三次。这是磕头的礼节。下跪时,先放下右腿,再放下左腿。
第二,言语恭敬。文字只能赞美逝者的功德和对你的帮助。不要揭人伤疤,说人缺点。我遇到了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不仅不顺遂,儿子还经常打妈妈,打爸爸。啃老现象尤为严重。他爸问我怎么这么惨,我说你经常在墓地祭祖的时候抱怨你爸。他告诉我,他每次上坟都说:“爸,你当了一辈子农民,什么都没留给我,让我这么辛苦,你孙子天天抱怨我挣不到钱。”甚至跟他儿子说,你去给你奶奶烧纸吧,我不烧,因为你奶奶对我不好。这叫不敬,只能赞美祖先的美德。
第三,声音恭敬。不要把声音弄得参差不齐,不然孩子会直呼你的名字跟你说话。要非常温柔和冷静。和祖先说话的时候,不要抬头,要低头,好像对祖先的教诲非常尊敬。
第四,继承中有尊重。你父亲要走了,你不能拿走你父亲的光。烧香,烧纸,你偷头,你找死。让爸爸妈妈大哥大姐先烧了,然后是我自己。这叫顺应规律。五个伦理应该遵守。在很多地方,女人和媳妇不上坟,这是不对的。古时候常说,活着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难道你死后不让后代尊重你吗?
男生娶媳妇前,最好带女朋友去墓地给祖宗报喜。将会有一个新的家庭。生完孩子后,我也尽快去祖坟报祖。这叫做报喜。姑娘出嫁也是这样,她跟老祖宗说,等她大了,你要一直保佑她不要在婆家受气,让她懂得贤惠,孝敬家人。
第五,进退有度。进入墓地,要非常安静,不要再抬头,要有一颗悲伤的心。现在你过得这
古代的族谱,是不是只有男丁才可以入?
本文2023-12-06 19:08: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