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穆旦 是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金庸 穆旦 是什么关系,第1张

金庸与穆旦是堂兄弟关系。

穆旦原名为查良铮,与金庸是叔伯兄弟,都是“良”字辈的,所以名字都带金字旁,而且二人在起笔名的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扩展资料:

一、关于穆旦的人物轶事

1、笔名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2、爱国意识

穆旦的救亡意识非常浓烈,“有一次,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到头来还把它倒掉。

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穆旦是赤色分子,让他三分。”“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参考资料:

-穆旦

参考资料:

-金庸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间,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离奇传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添了一个小孩。

 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在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雍亲王妃和陈世倌的夫人都怀有身孕。不久,两家先后生了孩子,雍亲王生了一个女孩,而陈家生了一个男孩。过了几天,雍亲王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难违,陈家只好把孩子送进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一个小丫头。久在官场的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随着这个传说的广泛流传,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说成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而那个雍正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中国历来就有俗文化压倒严肃文化,演义小说埋没正史的传统。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被吸收到文艺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的一部《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中说: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近些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因此《书剑恩仇录》紧紧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展开。不但如此,金庸还在书中杜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在于万亭去世以后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陈家洛的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陈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

 史家考证

 一般来说,凡是有影响的传闻逸事,不管它怪诞荒唐到何种地步,总是有某种合理性和或多或少的历史原因。那么,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这种说法,又有什么根据呢?

data-filtered="filtered" 乾隆

 首先,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阁老家的私园——隅园中,并将“隅园”改为“安澜园”。其次,海宁陈家有清帝御赐的两块名曰“爱日堂”和“春晖堂”的堂匾。“爱日”也好,“春晖”也好,用的都是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一诗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的儿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情吗?再次,乾隆的父亲胤为皇子时,生育不繁。由于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储位迟迟未定。出于争储的目的,胤有可能不择手段地将女儿“调包”成儿子。以至于以后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雍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颇有英雄气概,有一代雄主之气象,于是为了让弘历以后继位,就把皇位传给了胤。

 第四,那个被换走的雍正的女儿由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溥也甚得皇上恩宠,官至大学士。当地人遂将蒋氏夫人所居之楼称为“公主楼”。最后,在清一代,海宁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宠荣无比。据传,当年陈崇礼科举及第之后蒙道光帝召对,得知他是陈世倌的后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说:“汝固海宁陈家也。”不久,陈崇礼即被擢升为盐运使。若无雍正、乾隆和海宁陈家的这层关系,陈崇礼怎会受到如此眷顾?

 更有野史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 。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 来说,皇上确实像 ;对满人来说,则不像。”乾隆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也不再提起此事。

 对于上述说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分别援引史实加以批驳。

 首先,来看一下海宁陈氏家族的历史。海宁陈氏的先世为北方渤海高氏,后南迁到江南地区。陈家的真正发达在万历年间,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陈元成之孙陈诜官至刑部尚书。陈诜之子陈世倌在雍正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他就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乾隆生父。

 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了。据此,孟森先生明确指出,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了顶峰。乾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却并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关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康熙

 关于陈家的两块匾额“爱日堂”和“春晖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乾隆所题写,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书赐的。这两方匾额与乾隆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乾隆是陈家之子的证据了。

 从乾隆出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背景来看,其为雍正急欲抱养外姓之子为己子的说法也不合情理,且没有根据。

 按照皇帝家谱《玉牒》所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当时雍亲王胤三十四岁,已先后生育了弘辉、弘盼、弘昀、弘时四个儿子(但前三子均夭折)。乾隆出生时弘时已经八岁,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后三个月,雍亲王又得了一个儿子弘昼,后来又陆续生育了弘瞻等四个儿子。在这种情况下,雍亲王偷偷摸摸换一个 的儿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且从此以后皇太子的储位一直空缺,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日趋白热化。以雍亲王的精明和谨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冒着给别人留下把柄的风险去抱一个 的孩子呢?再说,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一定会继承大位,而陈家之子就一定会大富大贵呢?在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微妙时刻,雍亲王决不会冒这个险。

 另外,一个满族旗人在《皇室见闻录》中称:“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因为按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孙诞生时,皇子要立即派王府里的太监到皇宫的内奏事处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以备皇上为皇孙取名;若雍亲王府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又怎么能过了几天再改为男孩呢?这从理论上来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传说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儿从海宁陈家换来的,那么这位真正的金枝玉叶的下落也应该有所交代。据说,这位公主后来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氏夫人所居之楼被称为“公主楼”。可许多熟悉当地历史的人,都不知道家乡有座“公主楼”;就连蒋家后人,也都说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件事情为讹传。

 早在清军入关时,曾对顽强抵抗的江南人民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因此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海宁陈家中科举人数之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和统治者重视科举,极力笼络南方世族,借以消弭江浙一带士大夫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意识的政策有关。而到了乾隆时期,这种科举之盛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将此作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并眷顾陈家的根据,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几条证据都被逐一批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氏的私园中,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从第三次南巡开始,乾隆连续四次都到了海宁,主要目的是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另一方面,海宁地方的地势和土质都不是很好,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负责的官员们在具体措施等问题上还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亲往阅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督责之下,海宁一带修建起了耗资巨大的鱼鳞石塘,成功地抵挡住了海潮的侵袭,对保护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百姓、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海水冲刷,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时候,就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边露营、玩耍。

 由此可见,乾隆四度前往海宁,根本不是所谓的探望亲生父母,而是要阅视和筹划海宁的海塘工程。(作者:佚名,原题:乾隆身世的离奇传说)

  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始终秉承“求新求变”的宗旨,在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锐意变革的创新意识,突破前人窠臼,赋予武侠小说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古龙凭借《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绝代双骄》、《欢乐英雄》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非但征服了亿万读者,深远地影响到后来者的武侠创作,同时也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影视改编热潮,长时间风靡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地,历久不衰。而古龙亦由于在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誉为与金庸并驾齐驱的两大武侠宗师。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武侠/奇幻小说在重复模仿古龙的路子,更有不少影视作品,借古龙的金字招牌,不断创造收视高潮。

  和誉满天下的古龙小说一样,古龙影视同样魅力非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台**界就有“楚原+古龙+狄龙=卖座”的说法,古龙作品的改编**也多次获得亚洲影展及台湾金马大奖,如根据《武林外史》改编的**《孔雀王朝》就让楚原于1979年获亚洲最佳动作片导演奖,而徐克崛起江湖的处女作电视剧《金刀情侠》亦改编自《九月鹰飞》。更有甚者,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歌星在东南亚登台,若不演唱《小李飞刀》一曲,观众便会大喝倒彩。而郑少秋等主演的《楚留香》系列电视剧当年在各地热播时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九十年代根据《流星·蝴蝶·剑》改编的《莲花争霸》与《剑啸江湖》,则奏响了中国武侠剧巅峰时期的最强音。

  古龙在70年代初才尝试**与文学的互动,在萧十一郎中将蒙太奇笔法及结构运用到武侠小说,非他开先河;又从事编剧,并自创宝龙影业,把武侠文学的独特意韵与曲折故事带入**,最终成就奇情武侠**上世纪十数年的辉煌并深远影响几代人。古龙作词、施孝荣演唱的民歌《侠客》,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被誉为词曲唱三绝,是台湾八十年代大热名曲。实际上,古龙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的巨大贡献远不止此,其成就在中国的文学界与影视界都堪称伟大。

  古龙为人真诚,不拘小节,慷慨豪迈。美酒、佳人和阅读是他最大的爱好,但古龙最看重的,还是朋友。古龙博览群书,这为他的武侠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古龙又风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虽多,但无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龙交朋友更是率性而为,肝胆相照,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纵酒狂歌。古龙是寂寞的,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纷扰矛盾的世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古龙又是幸运的,无数朋友和读者通过酒和书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龙因再次酗酒,导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体雪上加霜,最终借酒解脱,于九月二十一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享年48岁。

  金庸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被誉为“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华)、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评)、世界第一侠笔(指武侠)。在香港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被誉为“综艺侠情派”。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

  金庸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其中包括: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其他称号更是数不胜数。

  2009年特聘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在游戏《金庸群侠传》中,大燕国慕容氏世系表位于铁掌山。具体寻找步骤如下:

1 进入游戏,找到铁掌山。

2 将铁掌山的守门小兵打掉,但不要进大堂。

3 往右边的花丛中走,会有一条隐藏的路。

4 走到路的尽头,会找到一个宝箱,打开宝箱即可得到大燕国慕容氏世系表。

希望以上寻找大燕国慕容氏世系表的步骤能帮助您在游戏中顺利完成任务。如若还有其他问题,请咨询游戏客服。

横跨三年,终于读完了马伯庸的四部曲《古董局中局》,小说在情节设定、人物设定和故事逻辑上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特别是整个情节的核心发展逻辑,可能让包括鄙人在内的很多读者无法接受,这大概也是马亲王其他某些小说共同共同被吐槽的地方,但是这丝毫不妨碍阅读,情节紧凑,悬念迭生,让人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这四部曲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对小说背景的构建,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一个古董的江湖。

小说的背景非常宏阔,主人公许愿的家世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武则天时代,从那时起许家就和日本人纠葛不休,而且都有文献可征,历史的细节斑斑可考,比孔家的家谱都要清楚。

实际上,小说中描写的古董江湖是从民国绵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的重要人物基本上也都出现在这两个时代,从青年变为老年,甚至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有书评说“主人公貌似名不见经传,实则天赋异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一次又一次绝处逢生,既得自我超越,又得贵人相助”,是很典型的“中国套路”,带有武侠情义和推理情节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非常相似。

的确,主人公许愿太像是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有家学渊源,但家门惨遭不幸,有重大冤情一直未得昭雪,前半生毫不起眼,不热衷于世俗的利益,有一些女人缘,对于技能并无狂热的追求,运气异常好,能够逢凶化吉,非要一一对应,许愿和段誉还真有点相似之处:手无缚鸡之力,但总能靠小聪明和耍嘴皮化险为夷。

其实,情节上的相似反映的是手法上的相似,马亲王用金庸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古董的江湖。

在金庸构建的世界中,有数不清的习武之人,有很多门派,层次分明,最顶级如少林寺等门派把控着武林界的话语权。在这四部曲中,古董行当俨然是一个获利巨万、高度发达的产业,这个行当不仅有无数的小商小贩、专家学者和拍卖行,还有一个类似少林寺的最高组织——由五脉组成的明眼梅花。明眼梅花算是一个古老的行会,在此之上有一个现代化的组织,叫中华鉴古研究学会,这个学会“就是五脉传人整合而成,不混到一定层次是不知道的。它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中华鉴古研究学会不是国家机构,却胜似国家机构,在古董行当,就是最高权力机构,而且,这个学会也和国家权力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的大反派老朝奉拥有一个高度专业化、遍布全国的组织,在第四部书中,亲王向我们揭露,这个组织也分为五个派别,都有来历。

这两大组织,一个以鉴真为纲领,一个以造假为主业,显然是汉贼不两立,然而实际上,五脉已被腐化、渗透,两方势力对比已悄然出现逆转,这和武侠世界中邪教横行、名门正派式微非常相似。除了这个大反派之外,还有东洋人这个外来的势力,就好似金庸小说中来中原搅局的域外势力,这个势力随着国力的消长而消长,唐朝时弱,民国时强,不过最大的敌人还是我们自己人。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一介平民许愿卷入两派纷争,凭着一股轴劲,用一千多页的篇幅瓦解了大反派。

在细节的描写上,亲王丝毫不懈怠,五脉分属五个家族,每个家族各掌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业秘笈,书中详细介绍的有《素鼎录》和《玄瓷成鉴》,这就相当于各门派的剑谱,不同的是,剑谱是越老越好,但鉴宝秘笈却会因为跟不上造假的新手段,逐渐成为一个象征。在小说中,更有价值的是古董本身,而不是秘笈,所有相对应的,反派东洋人就有一份专门搜刮中国古董的《支那骨董账》。

在第四部书中,整个古董江湖已经完全构建起来,金庸的手法也被运用到了极致,亲王脑洞大开了创造“飞桥登仙”这一绝技,让古董不仅仅局限于口述的段子、故事和掌故,还可以和极具观赏性的手动操作结合起来,这个绝技的设定简直就让人误以为这是武侠小说的情节了。为了这个绝技,书中做了不少铺垫,首先是药不然给出的“绍兴,八字桥”的提示,然后是与江南美女的邂逅,再之后是许愿和兰稽斋老板的比赛,最后才让大家一开眼界。这是很典型的金庸手法。而掌握“飞桥登仙”绝技的尹银匠也是个性情古怪之人,正合得上金庸小说中那些可以给主人公解毒的怪医。和尹银匠相似的是在南城倒腾旧书的“图书馆”,也是个掌握绝技的怪人。

亲王对于具体场景的描写细致生动,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书中涉及的大小城市都能让人宛若亲临,比如郑州、杭州、卫辉。第三部《掠宝清单》的故事背景是1928年,对于北平的动荡、军阀的凶残,描写的非常到位,这恐怕也是第一本专门描写孙殿英“东陵盗宝”的小说。

读完四部曲,老朝奉的身份终于揭晓,但我关心的另外一个神秘人物的身份却还毫无线索,此人就是刘局,一个自称“刘局”的老干部,他的保镖方震隶属于公安部八局,八局负责副国级***、高级别外宾和一些重要人物的保卫工作,刘局应该不是“四副两高”,也不是外国人,那么就只能归类于“有关部门的重要人物”了。

总之,读这四部曲是很愉快的经历,不用多想,一口气读下去就行。

金庸 穆旦 是什么关系

金庸与穆旦是堂兄弟关系。穆旦原名为查良铮,与金庸是叔伯兄弟,都是“良”字辈的,所以名字都带金字旁,而且二人在起笔名的时候有着惊人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