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中国有没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第1张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2008年10月殁于台北,享年八十九岁,次子孔维宁继承奉祀官。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明朝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赐10字:

◎ 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再御赐10字:

◎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皇帝又御赐10字:

◎ 令留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只知道这些

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关于百家姓里的辈分问题,不同的姓氏、所对应的辈分就不同,相同的姓氏字辈也各有千秋。中国人有个习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姓名三个字比较多,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字是辈,第三个字是名。辈分一般指一个姓氏的某一支在编写自家的谱书中在自己的家族中编写一套专用字辈用于每代人的取辈用字。谱书最早记载世系见于四五千年前的炎帝世系比较全面完整。字辈见于比较早的多见孔子家谱用字比较早,但在中国人字辈多数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最早提议用字代表每一代人的记录方法的,事实上在民间真正使用字辈则是清朝的中末期达到基本普及,直到现在还有的姓氏只记载世系,字辈还没有用得上。在胶东半岛上林、丛、毕、宋、隋等几个姓氏字辈很统一,其他字辈各支均自行编写,一般五四二十字见多,也有四四十六字,四六二十四字,最多五八四十字,网上见到上百字,都是自己家族文化水平最高者拟定后与有威望者等众人商定。根据时代的绝妙文言把祖先的殷切希望和寄托后代用五言绝句作规范派字。

  家谱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可去濮阳张挥公园寻根问祖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二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元末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归明朝后,被明太祖赐张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赐姓张。又要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颞,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如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后赵政权中,也有许多羯族张姓。另外女真族中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明朝时也有改张姓的。

  

张氏的郡望有许多处,其主要有以下二十六个:

  清河郡,汉时设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设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这支张姓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汤。

  南阳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彭。

  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此支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在今河南境内。

  河东郡,秦设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隋河东郡丞张吒子。

  始兴郡,三国时设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这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

  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张氏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这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

  魏郡,汉初设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成都,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若。

  武威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

  沛郡,东汉设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梁郡,汉设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汲郡,晋时设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设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山西太原,春秋时晋国张氏一直居住于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许多望族,其中以迁到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

  从发祥到战国秦汉时期,张氏繁衍发展主要是在黄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氏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再次大举南迁,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繁衍的中心,这时期,张姓也有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服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经过几次南迁,张姓至宋以后遍及全国各地,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明、清之际张氏族人有漂洋过海,寻求发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华人中,张姓人数位居前列。

  历史上的张姓族望人盛,名人历代辈出。

  著名人物有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

  西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

  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三国蜀汉大将张飞。

  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

  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

  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

  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

  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

  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著有《姓氏五书》的学者张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编辑

挥公号天禄本姓姬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生而颖悟精于巧技体恤民疾时处洪荒苦于觅食 为祈拯民之术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技弯条始制弓矢且教民效仿用于狩猎遂解天下衣食之乏万民称颂颛顼帝乃封挥为弓正亦称弓长执掌弓矢制造是时共工来犯挥受命率众持弓迎战于汲水大胜凯旋帝嘉其功高德昭取弓正之意赐姓张华夏始有张姓挥乃张姓始祖公之所创弃蒙昧于千里开文明之先河迄今五千年张姓繁衍昌盛遍及五洲四海且英贤辈出相继峥嵘仅拜相者尚以群计为将帅治郡国者不胜枚举于科技医学艺文诸领域中亦不乏大家灿若繁星实为开创华夏文明之望族挥公仙逝遂葬于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铭记挥公之不朽业绩民众自愿捐资本县人民政府秉承民意精心组织乃重修挥公墓以慰先贤功德兼飨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拜祖之夙愿谨为之记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7)

张姓始祖图册

V百科往期回顾

相关书籍

纠错

张氏族谱

张姓起名通典

孔子家谱

百家姓

中国家谱总目

张姓渊源与历史名人

秦氏家谱

寻根问祖

百家姓姓氏大典

历史人物

纠错

张挥

张化孙

黄帝

张公艺

炎帝

伏羲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17224次

编辑次数: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8-30

创建者:修罗……6000

1

张姓始祖介绍

2

张姓始祖--挥公

3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4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算法1:“乙为甲的几世孙”,要从甲的下一代(即甲的儿子)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换句话说: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一世孙、自己的孙子是自己的二世孙、自己的曾孙是自己的三世孙、往下以此类推。

子(儿子):夫妻间的第一代。(一世孙)

孙(孙子):夫妻间的第二代。(二世孙)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代。(三世孙)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代。(四世孙)

来孙:夫妻间的第五代。(五世孙)

晜孙:夫妻间的第六代。(六世孙)

仍孙:夫妻间的第七代。(七世孙)

云孙:夫妻间的第八代。(八世孙)

耳孙:夫妻间的第九代。(九世孙) 世次对应关系一世孙子二世孙 孙三世孙 曾孙四世孙 玄孙五世孙 来孙六世孙 晜孙 七世孙 仍孙 八世孙 云孙 九世孙 耳孙 算法2:“乙为甲的几世孙”,从甲本人开始一直往下数到乙,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例见22,212等。

算法2与孔氏家谱相符,在孔氏家谱中,玄孙之子来孙被称为六世孙,玄孙之孙晜孙被称为七世孙,玄孙之曾孙仍孙被称为八世孙,玄孙之玄孙云孙被称为九世孙。

下面是《孔子家谱》的部分内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叔梁纥之子,母颜徵在,……

2世孙/2代孙(儿子)孔鲤

3世孙/3代孙(孙子)孔伋

4世孙/4代孙(曾孙)孔白

5世孙/5代孙(玄孙)孔求

6世孙/6代孙孔箕

7世孙/7代孙孔穿

细细读来,很可笑,不知是谁第一个编写的《孔子家谱》,把孔子当成“孔子的子孙”,真是“谬天下之举”,因孔子是圣人,即使是历代皇帝也没敢更正这一错误,以致于谬传至今。今人以为,上面的家谱内容,应该更正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叔梁纥之子,母颜徵在,……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11)《晋书》:孔衍,字舒元,鲁国人,孔子二十二世孙也。祖文,魏大鸿胪。父毓,征南军司。衍少好学,年十二,能通《诗》《书》。

12)《晋书》: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

21)《魏书·列传第二十五》: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司马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22)《魏书·列传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崔琰之六世孙。曾祖谅崔谅,晋中书令。祖遇崔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崔瑜,黄门郎。 崔琰崔谅 崔遇 崔瑜 崔逞 附:荀绰《冀州记》云谅即琰之孙也。注:算上崔琰的话刚好六代。 23)《魏书》: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

24)《魏书》: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有崔道固,字季坚,琰八世孙也。祖琼,慕容垂车骑属。父辑,南徙青州,为泰山太守。 崔琰 崔钦 崔京崔琼 崔辑 崔道固 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京孙琼”,而《广韵》云“京生琼”,暂从《世系表》说法。绘表所上。 注:即便按《世系表》说法,算上崔琰也只有七代。初步认为《魏书》相关史书的这条记载有误。

25)《魏书》:杜铨,字士衡,京兆人。晋征南将军预五世孙也。祖胄,苻坚太尉长史。父嶷,慕容垂秘书监,仍侨居赵郡。

26)《魏书》: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曾祖豁,慕容垂太常卿。父晔 ,不仕,娶于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27)《魏书》: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孙。曾祖天明,谘议参军、并州别驾。祖双虎,河东太守。卒,赠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谥曰顺。父崧,州主簿,行平阳郡事。以平蜀贼丁虫功,赠东雍州刺史。

28)《魏书》: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曹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

29)《魏书》: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自言晋侍中粲之六世孙。祖升,家于北海。父洪,名犯显祖庙讳 ,仕刘义隆,为抚军府中兵参军,早卒。

210)《魏书》: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常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显美侯。

211)《魏书》:羊祉,字灵祐,太山钜平人,晋太仆卿琇之六世孙也。父规之,宋任城令。

212)《魏书·崔玄伯传》: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名崔宏犯高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庙讳,魏司空林崔林六世孙也。祖悦崔悦,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 崔林  崔悦 崔潜崔玄伯 注:《晋书》云“悦字道儒,魏司空林曾孙”。 3)《北魏清河文献王之志铭》:王讳怿元怿,字宣仁,河南洛阳人也。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之七世孙。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之第四子。 拓跋珪 拓跋嗣 拓跋焘 拓跋晃 拓跋浚 拓跋弘 元宏 元怿 4)《北史》: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也。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六世孙也。五世祖常山王遵元遵。 与“世孙”相对应的词语是“世祖”,几世孙( 第几世孙 / 第几代孙) 对应几世祖( 第几世祖 / 第几代祖 )。

一,从藁城董氏辈分排列说起文士守敬,武尉秉成,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这是藁城元代董俊后裔的辈分排字。董俊(1184 - 1232)家族正象排字辈中说的一样,文治武功,从中山(藁城古称中山)肇起,荣耀于元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后裔繁衍兴隆,为将为相,一门万石,四门五公遍布全国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这48个字是董俊后人于上世纪50年代才挖掘整理出来的,距离他们的始祖已经遥遥700多年,使人感慨万端。河南安阳城西董家有一份家谱是这样写的:禄思德自仲舒万,元朝进和新文延,良玉加生茂,天人策大贤,洛阳连西昭,孝心得先缘。这份家谱排辈比藁城更为完美,它告诉人们,本支始迁祖是董禄,他的儿子与孙子辈是思字与德字辈。他们先祖是董仲舒,元朝当官的是“新(昕)文延(彦)”,追溯其家族来源于洛阳 - 西昭(嫡)。这份排辈图向人们明明白白交代从燕山(北京)来的董俊后裔董禄,元末明初家族与迁徙轨迹。良玉是董俊三子董文用(彦才)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敬“字辈与”武“字辈后裔,生(升)则是第五代“尉”字辈。这些排字在藁城家谱上显示非常清楚从以上两份家谱可看出,先人们在排字辈时是十分严谨和非常巧妙的。后人阅后立刻就明白自己的家族的来龙去脉识得自己先祖的渊源。二,家谱排序中的摹仿现象 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希言公彦成,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昭又在这三十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道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种由皇帝钦赐的家族派衍排字,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独此一家。由于名出皇门,因此模仿之风覆盖九州大地。首起追随的就是孔子的儒家弟子,孟氏家族甚至一字不差的将孔子家谱排字照本宣科近代和现代,凡我董氏续谱排字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摹仿孔孟家族的字迹。其实,对我董姓来说这是一种恩德互惠现象。董仲舒在曲阜有着重要地位,许多石碑和县志地方志,乃至文献书刊均有记载董仲舒的事迹资料。如孔子51代孙孔元措所著《孙氏祖庭广记》记载,汉代在孔子故宅讲堂遗址发掘出夫子瓮有丹书(用朱砂写的字):“后世修吾书董仲舒”。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孔书凡绝。自董仲舒献策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复活已经灭绝了的孔书。孔子后人把董仲舒尊为恩人,在孔府“报德祠”中摆上董仲舒的牌位,进行祭祀。而董仲舒的后裔也以尊儒学为大任,不仅在人文理论上提倡儒道,而在自己的家谱中也有意识地融入儒家一脉文风。如“存维宪秉祥”(睢宁董氏排字),“庆毓继广”(贾旺董氏排字)不一而足。三,儒家名句覆盖万姓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学》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乃至儒家主张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五行易经”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家姓的名字渊源。我董氏家族亦步亦趋,甚至走在全国各姓排列之巅。通览我董氏各地族谱,无论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展的今日,无处不显示着中华儒家的身影。本文仅就个别字样为例剖析简述如下。“彦”古代指有才德的英俊人物。这个字无论在孔孟家谱还是在我董氏家谱均被广泛应用,如董俊家谱文字辈的字均为“彦”,象彦才,彦诚等等。而最近发现的洛南竹木简家谱中甚至将“彦”字罗列十数人之多。从它们排列时间上看,似乎出于同一时代,如排列在198世的彦淳,彦吉,彦贵,彦喜,彦裔等大系列一族,他们的在世年代恰恰与藁城董氏“彦”字辈的年代如同一辙。两个谱系是如何不约而同使用统一字辈?还有象董一元的”一“字辈,竹木简家谱上竟然有20余人之众。同样,类似于”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更是无处不在比比皆是。阴阳五行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各地家谱以五行为序的排辈更是层出不穷。如”水木土火金“,各家谱大致是按其顺序,先水字旁,后木字旁排列。”土“字甚为重要,被尊为”中土“,它可以扩展为王字旁和玉字旁。这些带有五行的字根屡屡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族谱上。甚至也有不约而同的同一年代同字旁名字出现在各地家谱上,如带金字旁的字同时出现在浙江,江西,河北等地。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一种莫名其妙地联想,难道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家族的同宗们也象现代一样,曾通过什么会议统一了这种同一规模的名字命名? 四,时代变迁与名谓隐匿现代,当我们从事家谱联宗时会自然地遇到一个十分尴尬困难局面。同是一个家族,甚至已经知道自己的先祖名字,但是在对照每份家谱时就是对不上号。如董文忠后代的董士珍次子,尽管知道先祖是董文忠,可家谱上显示的却是另外一个名字,这叫“隐伏”。为何这样?下面让我们作一个小剖析:睢宁董文忠后裔有一个庞大族群,他们的家谱非常完整,但文忠以下只列出士珍 - 善权。显然,这一名字排列不是其家谱真实的次序。关键在于士珍的儿子为何叫“善权”?经过三年的调研探讨,笔者始明白过来,这是在那个动荡不安时代,这支族群为保护自己后裔不受政治(军事)风暴的迫害,从而采取隐伏行为,将名字隐匿。现在知道,士珍的六个儿子中的次子叫董守庸,此人在元朝英宗时期有过不平凡的遭遇。据元史本纪:"泰定帝辛亥御史中丞董守庸坐党铁免官"。元英宗被铁失弑,后派人到大都封府库收压官印,有人急报当时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借口“宫禁事”而不予配合,被免除官职,后来情况不明。又查史料始知,善权是上古尧时代的一名学者名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脱离政界而隐居他乡。尧曾数次寻访不出董守庸免官后极有可能借用善权名谓隐居他乡(实为景州)。其长子扬(敬鍚)就居住在景州。又如赣榆董氏一族,从家族发展脉络分析毫无疑义是董俊后代。但族谱只记载了其始迁祖董雄而将其渊源隐伏五,寻根问祖要讲究方法虽然派衍辈分排字在各地家谱上均有记载,但它并不能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可靠信息,这是因为这些排字是后代人拟定的。笔者从互联网上广泛的进行了统计,发现七成到八成的排字只反映该家族的四代到五代(100余年)。明代早期大致有序言阐述,但始迁祖写的很含糊。更为蹊跷的是大多数家谱均将自己的祖源写成“从山西洪洞来”寻祖最重要的是从家谱中找到自己的开山祖(始前祖),再找出序言中对先祖的历史踪迹,经过分析,在落籍地先定点周边同姓人的概况,然后从历史记载中寻觅相应的名人或历史事件,这样就比较好找的多。派衍字虽然很重要,但还是应当这样分析:1,如果辈分是两三辈或三四辈的话就不好找,因为时间太短,排的字大都是后人研究制订的。2,如果代数较长,首先计算出大致年代(每代25 - 30年)。再从谱序中对照本家族发生的事件,联系历史人物,就好找多了。3,要多多与本家族老年人谈论家族历史,从他们尚能记得的家族传说,荣辱事件中寻找新线索当然还有许多较为细致的分析方法,这就要靠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不赘。

中国有没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