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吴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贵州吴氏家谱字辈,第1张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

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训,礼义广宣扬,恩周思显祖,明哲以书香,克孝传家久,宽厚惠泽长,年同尧舜时,应守可为纲,中心观必大,延龄益寿康,泰基谦山让,秦晋汉豫章,亮寅丕振宁,南华庆锦堂,云礽著绩伟,金鸾来凤翔,居庭松翠照,蓂秀继辉煌

贵州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扩展资料:

源流发展: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中国人祖先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人群。 

不过在文字资料的记述以及传说,中国人是从北往南迁徙而形成。在文字资料的记述以及传说上,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据说大致有5个起源。

-吴氏

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扩展资料:

建筑组成:

牌楼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拜殿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戏台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

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陡山吴氏祠

吴三桂因引军入关,击溃了大顺军,又奉命追剿李自成,后李自成被杀,吴三桂率领部队抵达汉中,接着进入四川,最后南下贵州、广西、云南,杀了南明皇帝,公园内1662年,吴三桂因战功赫赫,晋升为平西亲王。

吴三桂画像

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然不同意,遂起兵反抗,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而后又因不得人心,节节败退,被康熙击败,公元1678年,吴三桂病逝。孙子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昆明被攻破,康熙下令清军入城,屠杀了吴三桂全家几百口人,并搜寻吴三桂墓,最后得知吴三桂是火葬,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康熙命人将骨灰匣送往北京,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在康熙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之时,因为疏漏,跑了一人,这个人就是吴应麒,据说吴三桂去世之后,还是陈圆圆毅然决定携带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离开云南,潜入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在这里隐居了数年,等清军撤退之后,陈圆圆和吴应麒才搬迁至马家寨定居,公元1689年,陈圆圆病逝,享年67岁。

康熙灭吴三桂时,漏掉的是吴应麒,现那么这个吴应麒之后又怎么样了?

吴应麒是吴三桂的次子,吴三桂在世的时候,吴应麒就与大将马宝等人在贵州、广西、四川一带,吴三桂去世之后,吴应麒和自己的侄子吴世璠坚守昆明,自此关于吴应麒的记载就没有了,这些都是《东华录》与《清史稿》所记载的。很多人都有疑问,康熙杀了吴三桂整个家族,还下令通缉全国,但凡吴三桂家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上都被残杀,而且还有记载,为何吴应麒逃跑之后就销声匿迹?

吴应麒剧照

现如今的马家寨人说吴应麒逃跑之后,就改名换姓“吴启华”,然后进入思州龙鳌里隐居度日,大势已去,当时的陈圆圆怕吴三桂最后的香火断去,为了保住吴氏血脉,每日都小心翼翼,生怕他人发现。

吴应麒改名吴启华之后一直生活在马家寨,而且他还娶妻生子,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吴仕杰、吴仕龙,众所周知,吴三桂孙子辈都带“世”字,而吴启华给儿子取名时将“世”改成了“仕”。后来吴启华去世,后人还发现了吴启华和大将马宝的墓,皆为隐姓埋名,墓碑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就连吴启华的两个儿子去世时都是隐姓埋名,可见他们对于此事的看重程度,他们怕清政府一旦搜查到此,随即而来的又是一场屠杀,要知道清朝历史记载,吴三桂家族遭到了清朝两次灭门,清政府将吴三桂祖、孙“锉其尸骨、传示各省”。

不仅如此,吴氏家族还设立“秘传人”,秘传人到了吴永鹏已经是第十代,他说吴三桂就是马家寨人(仅指吴氏)的直系祖先,吴氏家族在吴应麒的遗训,一直坚持口头传述,因为他们为了吴氏血脉,不得向外界透露半字,就连家谱也不能撰写,为了家族史不被遗忘,所以每一代人都会选一个优秀的传人,让上一代的人口述吴氏家族史,直到记住为止,而这个吴永鹏作为第十代,当他说起吴三桂之后的家族史时,很多专家都自愧不如。

而清朝当时所漏掉的这个“吴应麒”,在马家寨繁衍生息,现如今马家寨已有200多户,1300多人皆为吴三桂后裔,也不知康熙知道后作何感想?

延陵吴氏在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

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安徽:

无为县樊家湾:先祖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号苏原。明无为州人。现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绪、复辉昌大、膺锡嘉祥、恩荣世继。

灵璧县尹集镇三村村吴家:延陵堂,与徐州吴氏联谱。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新迎裕庆善(慎敬喜庆善)、理顺道恒彰;毓秀兰华普、声名培树昌;根深叶方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为106世)

巢湖市中垾镇涧吴村,至德堂,始祖鸾公(14261124——15200919),明朝成化年间六位二世祖自安徽休宁县三山大塘吴(今属地待考,疑似黄山屯溪区梅林大塘村和休宁县商山镇大塘村)迁入巢湖,传至十一世祖已无字辈可用,故清咸丰年间新立三十字辈:

振家愈孝友, 定帮尚忠良,安守崇先哲 ,宽宏启繁昌,肇德献祥瑞, 世泽庆盛隆 。(“振”字辈排第十二代。)

扩展资料:

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

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吴氏族谱

贵州吴氏家谱字辈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