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如果你们村里有人去世了,一般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我爷爷就是在大年初一去世的,那时我还在部队当兵,而且爷爷是在辽宁的大伯家去世的。实际上爷爷在之前就很重了,很多人都说根本过不了年的,可他硬是挺过了大年三十,在初一接近中午的时候去世,虽然只是初一,但却意味着爷爷又多活了一年。
爷爷去世后,是在当日下的葬,正常来讲的话应该三天才能出殡出葬,但因为是大年初一,亲戚朋友都在过年拜年,而老人去世毕竟是一件白事,开年就死人被看作不吉利,所以一般都会简化程序在当日下葬。
不过也不一定,这个就要看家里亲人如何安排啦。前几年我村最老的寿星也是在初一去世的,年龄刚刚99岁,为了凑个百年的整数,他们对外就说是刚好一百岁。高寿去世,在我们当地被称为喜葬,加之又是百岁,孝子孝顺也一大堆,家里就商议不能草草下葬,要按照最庄重最得体的程序来,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初三出殡。
殡葬这个东西各地风俗不一样,差异性很大,有些地方可能更讲究,但在我们当地,过年当天或者正月初十以内去世的人,一般都由直系的孝子孝孙参与,匆匆忙忙的把丧事办了。
另外,对于当年家中有去世亲人的,一般三年内都不应该在正月里串门走亲戚朋友,三年戴孝之身不吉利。
马上就要过年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村子里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也越来越热闹,但是对于家里有病重老人的家庭,就会特别的煎熬,一边要赶在过年前置办年货收拾家里,一边还要担心老人对身体状况,虽然都盼着老人能康复,但是去世又没办法避免,很担心在大年三十去世,那么如果真的有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的话,应该如何处理后事呢?
在我们村子还真有大年三十去世的,是我小学同学的爷爷。同学的爷爷病重了很长时间,一直传出要去世但是又坚挺过来,但是终没挺过过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在我们这里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说法,所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出嫁的姑娘们都已经回家,但是这老人去世了又不能不通知姑娘,所以就在大家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同学的姑姑们被叫了回来。大家都知道,大年三十这一天都在放过年的鞭炮,如果此时放去世的鞭炮的话,会让一个村子的人感觉到晦气,所以他家就在大年三十当天晚上先将老人简单收拾一下。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老人的儿子不能穿着孝衣去通知村子里的当家子,所以只能拖到下午过年气氛稍微小一点的时候才去通知,当然大家知道了他家老人去世,一般在吃完中午饭就去帮忙,毕竟死者为大。
听爷爷说,村子里隔几年就会出现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去世的老人,如果是在大年三十上午去世的,一般简单操作一下在下午就下葬,因为我们这里有白事不过年的说法,我同学的爷爷因为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来不及在年前下葬,所以只能拖到第二年去办。如果是在大年初一去世的话,则要等到大年初二再张罗后事,我姑姑的公公就是在大年初一去世,当时没有通知任何人,甚至是连出嫁的姑娘都没通知,在大年初二才告诉亲戚朋友。
过年是一件大事,但是一个人的丧事一辈子也只有一次,虽然和喜气的过年有点不协调,但是对于有着“百事孝为先”的国人来说,在过年期间遇到白事该去帮忙也去帮忙,也并不会有人觉得很晦气不去帮忙。
我公公就是一五年大年三十死的,没有惊动任何村里人,偷偷叫来了八位先生帮公公穿好衣服放进冰棺里,也没待饭先生吃,没有鞭炮,没有哭声,没人守灵,就是老公一个所谓的孝子每晚守到天亮,不过每晚有几个村里人在堂屋打麻将十多点钟就去睡觉,各过各的年,跟平时一样,正月没有任何人给亲戚和村里人任何一个人拜年,初一,村里人像平时一样给公公每个儿子家拜年,正月初二下午三四点吧,开始上棺材吊香,也待任何一个亲朋的饭,初三早上公公出门去祖坟山,,初三早上公公的晚辈,和亲戚晚辈,都来送葬,也就是初三早上招待了一餐饭给送葬的先生和客人吃,
2010年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左右我爸去世,当时只有我奶奶守着他,我爸58岁,我也没想到他走那么快。我家湖南娄底农村,按我们那风俗习惯,我姐与姐夫先到家,再通知族行的长辈,正值大年家里备有很多炮仗,我们族人不多,属几代移民过来的,每家放一万响炮竹,等着他们家开门就下跪,告知家父刚去世,剩下的事就是族人出主意怎么办,我们那里叫族人为(亲行)。风俗习惯在我那里家里长辈去世,晚辈见猫狗都要下跪的,现在没人这样做了,只见熟人才下跪。
后来他们都过来我家商量后事,初一当天就去请地师看日子看地,那个正月办事出手就是红包,都需要红包来办事,因为是新年。后来看好日子初六上山,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了,也没什么忌讳,我们那里忌讳的是年前去世的,新年去世的就没什么忌讳,那是一个永远难忘记的新年。
我是湖北中部的。关于在大年三十的有人去世了,我这几年也看到过好几起。因为毕竟生老病死,有的时候真的不是人力就可以控制的。就比如今年,我有个亲戚的家的老人就是在大年三十的去世了。我们这边其实对于大年三十的去世还不是特别避讳,但是我们这边是对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去世是比较忌讳的。首先我先说说,我们这边关于大年三十的如果有人去世了是怎么处理的。在我们这里如果有人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去世了,这种情况基本上都还好处理的,就比如我亲戚假的老人就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如果火葬场还在上班,那么就自己找个车拉去火葬场火化,然后回来后。就找到村里的几个青壮年,抬过去坟上发丧。是不会通知亲戚,也不会让他们过来。因为大家家里都在准备过年,这种事情是不好影响到别人的。然后如果是大年三十的下半天,或者晚上去世了,那么这个时候一般都是来不及了,我们这边是如果是这个时候去世了,是不能发丧的,必须要等到大年初三后,烧完门神纸后才能发丧。在这期间,就必须把去世的人的尸体放在家里,一直过去这几天才能进行发丧。
说一下我们这里的处理情况,一般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会有两种方式处理。
1、第一种是自家人马上准备老人的后事,一般当天夜里就下葬了,不会等到新年再下葬。
村里的说法,人死为大,但大年三十人死了也不会将不好的气息留到新的一年去办,都是在新年钟声敲响前把老人后事儿办妥当,让儿孙们高高兴兴过个新年。
小时候经历过一次,邻居家老太太在大年三十病重去世,本来一直病在床上,家里孩子想着让老太太撑过了大年再说,没想到老太太没能撑过去,但死在大年三十,如果年后再办,考虑到大过年的对别人不好,毕竟村里有“白事叫必到”的风俗,而且留在新年之后办后事说法不好听。
所以老太太的后事就简单操作一下,在夜里新年钟声响起前,就在祖坟上埋了。
2、第二种不动声色,过了大年初二再办后事。
相对于大年三十去世后,不会留在新年后办后事当天就下葬来说,这种秘而不宣年后再办在我们村还算比较少,但也有人这样操作。
按照老传统,人死后要在家停堂三天,这三天老人的儿女都在家守灵,不出门不与外人来往。但老人大年三十死去,总不能除夕和大年初一喜气洋洋的时候向其他亲戚宣告死讯,跪地守灵吧。
所以一般我们村都是提前给老人穿好寿衣,把老人安放到侧屋中躺在床上,好在冬季天冷不存在尸体腐烂现象。堂屋依然摆放祖宗家谱等,大年初一依然迎接亲戚拜年,等到大年初二一过,向外界宣告老人死讯。
有时候自家人不方便,还会请来舅舅来主持后事,因为过了除夕和新春,后面的事都按照正常流程来办。
这就是我们这里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后,家人处理后事的两种方法,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同时也讲究福气彩头等。
(文/阿冰)
我,贵州某个小山村
七岁那年我祖母去世,刚好是大年初一。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凌晨四点钟,我奶奶急急慌慌的起床说祖母病重,我也着实吓着了。我赶忙起床,祖母家离我家不远,当我到达祖母家的时候,祖母已经去世了,也已经天亮了。在我们那里,不管是过年还是过节,只要有人过世,该操办就操办。
我们那里讲究人过世以后要烧三天还是五天,家庭条件很好也有烧七天,也就是说去找一些专门做道场的人去超度,以敬家人的哀思以及对过世的亲人的敬重。我祖母烧的是五天,刚好是大年初一到初中,按理说过了初七不是年,这新的一年街坊邻居都在操办祖母的丧事,可没有办法,我们哪里的习俗就是这样,死者为大。
小时候祖母对我特别好,我们是农村,在90年代的农村不像现在,那时候的农村棒棒糖就是最好的零食,(说到这里有点小辛酸,就一根棒棒糖我和弟弟一人舔一口,你舔一会我舔一会。这样的童年并不像别人所说的是一种美好和幸福,它不美好,也不幸福。)我家里又是重男轻女的家庭,都觉得女孩没用,可我祖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她一直都很善待我,给我小零食,经常一毛两毛的塞给我。
现在已经过去快20年了,我祖父至今还健在,倘若我祖母也还健在的话,我一定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说说这些年来的悲伤与坚辛,无论是来自工作还是生活。
不好意思说偏了,说到自己的心事了。下面就是我们小山村的远景图,各位不要见笑哦
这问题,能让人想起很多事。
1997年还是98年,
我姥姥除夕当天去世的。
当时我才十来岁,
老爸带着我们弟兄两个,
在家里等老妈回来过年。
那时候还没有电话,
其他的更别说了。
老妈一进家门开始哭,
我爸看到后就明白了,
然后开始安排家里的事儿。
把我和弟弟托给爷爷奶奶照顾。
亲戚该走的提前走,
年也没法过了。
经过和舅舅他们的讨论,
决定排七(也就是死后第七天安葬),
也就是初六安葬,
(初五我们叫破五,破五后,
才能离家,才能动土)
因为大过年的,根本没办法通知人,
通知了,也有人到不了。
放炮也跟别人的心情不一样。
那时候没有火化,
甚至是电也不稳。
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
点煤油灯守夜。
过年期间,温度还是很低的,
需要开着门,至少两人守夜。
就这样,白天的时候,
各家留一个人,该忙忙,
晚上,
一般都是五六个人一直在那儿呆着,
有亲戚,有朋友,甚至还有邻居~
大学时候,也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
那是我爷爷的婶婶,
也是在快过年的时候去世,
去世的时候,已经104岁。
过年的时候,
都是亲戚朋友过来守夜。
也是过完年安葬的。
今年9月28日,我爷爷去世,
是我近距离接触了这个葬礼全过程。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
也都是从三十来岁开始直接参与。
人,什么时候都有可能,
我们身边没有发生,
不代表就没有人经历。
爷爷从医院里出来的时候,
家里已经得到了信息,
平时跟我爸关系好的叔叔伯伯,
甚至是邻居,
都在家门口等着。
因为医生说过,
当天晚上可能是最后的时间。
他们在我家呆到凌晨三四点,
不往屋里坐,
就在院子里,
打着瞌睡,说着话。
我父亲还有叔叔姑姑还有医生,
都在屋子里盯着。
我给他们拿了几次烟,
也一直坐在门口。
~~~~~
爷爷去世后,
屋里人没有断过,
除了老爸的朋友之外,
还有我和弟弟的同事、朋友,
也过来坐一会儿。
可以说,事情都是邻居做的,
买菜做饭,扎纸活,买棺材,
借板凳桌椅,刷锅洗碗,备材料~
火葬,立坟,打墓!
琐事太多,还有专业的职客,
告诉你该怎么办,磕头还是鞠躬!
~~~~
我们的几千年的深厚底蕴,
让我们觉得人死为大,
也让我们去体会:视死如生。
不管是过年的时候,
还是闲暇时候,
过世的礼节远大于出生。
在农村,在老家的礼仪,
繁琐,但是不失隆重。
在工作当中,我只参加了一次葬礼,
是我前同事的父亲过世,
是带着我们吃了一次饭,
我们每人出了份子钱。
我感觉是太简单了,
简单的有些不适应。
也是各有各的苦衷吧。
我说一下吧。
2019年大年初五大概是上午七点,我们村一个泥瓦匠病逝了,其实年前就一直卧床不起,然后听邻居说腊月29还去了一趟乡镇医院,但是已经病入膏肓了,是回天乏力的。去医院也是象征性的治疗,子女也是尽最后一份孝心。因为我们有点亲戚,我爸因为要忙别的事情,就让我代他去参加葬礼。我们这有个传统,村里边死人有一个村里主事的总管去安排,有迎客的,挖坟的,收礼的,记账的。我被分到迎客组,开始站在门口迎客。大概到九点多挖坟组大概其八个人开始去挖坟,中午十二点开始去烧拿着纸活,把棺材放在坟里。在装坟的时候发现现在已经不在用人工抬了,有一个农村四轮改装的一个机器,可以吊装,可以托运,省了好多力气。好多人都要进行参与,男的出力,女的哭坟,最后把逝者入土后结束,给死者一席之地。
过年时好多人都在家的一个时间,这个时候把事情办了是最重要的,风俗和节气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弱了很多,所以过节的时候大家一起聚聚,回顾一下老风俗,我觉得还挺好的。
我的爸爸就是96年,年初一早上在家里坐着自己看电视脑冲血跌倒过世的,因为是过年当时是因为在农村的思想还是很封建思想的,我爸跌倒出事时我那时候才读初三,当时村里就只有我堂叔有一台货车叫我叔送我爸去镇医院他景然不愿意去,后来请了一台三轮摩托车送去医院抢救,当时我也是懵了只记得对着医生说不管怎样一定要救过来,医生说已经检查后说已经救不了,医生教我们打个点滴接他回家因为农村人如果在外面过世了是不能入村的,因为是年初一去世最后几个叔叔决定在年初三举行白事,平时我们一家人在村里的人都是相处非常不错的,按平时的风俗如果有人过世很多村民会主动帮忙办事的,但因为是年初三没人敢来帮忙我们也不敢叫别人来帮忙就我几个叔叔一起把后事办好了当时我也感觉到那种无助,所以现在我是非常讨厌过年。
活人一般不能上家谱,但有些地方规矩不同。
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传承的重要工具,通常只记录已故家族成员的信息。虽然不同地方的家族规矩存在差异,但大多数情况下,活人不会被记录在家谱中。
至于离婚的人能否上家谱,也取决于不同家族的具体规定。有些家族可能会将离婚的人记录在家谱中,但有些则不会。
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最好咨询具体的家族成员或查阅本家族的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
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即出殡。
祭奠
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上边别上用白纸写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吊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
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
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殡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满族死人,不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所谓“殃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明某人某日某时“含殓”,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避忌日”,告知亲友,按时参加仪式,按时回避。
丧葬分类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材”。
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
满族祭祖分大祭与小祭。小祭每年都可以举行,时间可选在中秋前后,或农历10月末,也可选在过年前后或正月15前后。祭祀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上供,礼拜家谱上的祖先等。
大祭则比较复杂,通常为每12年一次,选在龙年或虎年(个别在鼠年)举行,具体时间各家不同,但大多选自在农历10月间,或农历正月间,也有的在早春2月上旬。举行大祭一般都持续3天,头一天准备,并迎接亲朋。次日早晨开始杀争猪领牲祭祖,要由家族萨满领神高唱神歌,同时由穆昆达主持纂修家谱。到了晚上还要由萨满执行背灯仪式。
满族民间祭祖又称“大祭”,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首先要花两天时间准备祭品祭器。祭品中一类是面食,即饽饽。仔细挑选、去除不饱满籽粒后的黄米、黄豆,用水泡半天,再磨面蒸成饽饽备用。第二类是酒,在祭日前一两天用黄米或糯米制成,称“米儿酒”或“清酒”。祭品中最重要的是用于献牲的猪,因此过去民间又称大祭为“使唤猪”或“供太平猪”。所用猪要求甚严,非自家饲养、通体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不行,祭祀所用猪的数量依家庭状况、祭祀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两至四口。
祭器主要是供桌、大小盘碗、酒壶酒盅、筷子、刀和盛猪血、猪肉用的槽、盆及煮肉用的大锅等,事先要收拾干净。供具中较有特点的是“香碟子”,木制,长五六寸,宽厚各三四寸,顶面凿出半寸左右深的香槽,型如木碟。香碟所燃香俗称“达子香”,是用山上的达子花叶制成,每年七月七或九月九采摘,阴干,磨成面。用时,洒在香碟里,成
“一”型,点燃后味清香。正式的全套祭仪,在民间一般分三天进行,由家萨满主持。
第一天在室内,分朝祭和“背灯祭”两个步骤:
朝祭,在天亮之前即请下祖宗板、香碟,将蒸好的饽饽装盘,摆在神位前,点燃达子香,开始举行朝祭。查玛系上神裙、腰铃,手持单鼓,走着舞步,摆动腰铃,口唱满语祝辞,祭毕,众人叩头行礼,然后大家分吃饽饽,称为“饽饽祭”。随后是“使唤猪祭”,将所备黑色公猪绑好,不许绑嘴,不许抓耳朵,头西脚北放在屋地上,查玛跪在左边,将酒倒进猪耳内,猪耳一动,便是“领牲”,表示神或祖先已领受此猪,则众人欢喜,纷纷向祭者祝贺;否则众人叩头祈求神灵,默祝:淘米不洁净啦,斋戒不虔诚啦,猪毛不纯黑啦,直至“领牲”为止。随即杀猪取血,褪毛收拾洁净后,将猪按部位分解为八大块(称为大肉),入锅煮至大半熟捞出,按部位拼成整猪之形,猪嘴含左蹄,供在祖先前,俗称“摆件”。再从每部位各切一小块肉放在一个碗中,俗称“拿件”,代表全猪。之后,查玛分三次将拿件肉(又称小肉)和酒献于神位前,每次众人都要随之叩头行礼。礼毕,将肉复入锅煮熟,切成三四寸见方的肉块。众人坐炕上蘸盐水分食,谓之“吃福肉”。如有客人
来给主任叩喜,准许同吃。此肉不得带出祭所,且吃得越干净越吉利,如剩下,则连同猪毛、骨等由专人包好送到河中顺流冲走或掩埋在自家大门旁。
第二天是祭天,也称作“还愿”,主要仪式是在院内的“索罗杆”前进行,所以也叫祭索罗杆。索罗杆为木制,在每次祭天时,由主祭者亲自上山挑选砍伐树木,做成新杆备用
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建议楼主 百度一下: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
人死后的伏三,写成“复三”,古丧礼,指死人埋葬三天,家人招魂祭奠。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在(存活)的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美国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表明,当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还会继续运作。换言之,人类的大脑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
大年三十,如果你们村里有人去世了,一般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本文2023-12-06 18:03: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