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弼士是客家人还是潮汕人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了 因为看到咸郎平说张弼士潮汕人误导了很多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1收藏

关于张弼士是客家人还是潮汕人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了 因为看到咸郎平说张弼士潮汕人误导了很多人,第1张

请查查张弼士家谱,张弼士是随父亲搬迁到的大埔县,

张弼士的父亲是揭阳人, 属于潮汕人,当时大埔县属于潮州管,当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混居,

只是语言都是客家话,何来纯客家人之说?难道现在大埔县纯客家了纯客家他就是客家人张弼士毫无疑问是潮汕人好吗郎咸平是查阅过历史书才那么说,

你还可以查查张弼士做过什么,烟台的潮州会馆就是张弼士兴建的。

还有张弼士在汕头潮州建过很多东西,在梅州建过什么

他如果是客家人,客家人一直反对被潮汕地区管不是吗他会在潮汕人生活的地区建那么多的公共设施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啊。从他的行为和资料显示他是潮汕人,毋庸置疑。

其实他是哪里人并不重要,大家都是汉族,都是中国人,何必争论没用的,潮汕人牛B的人物多了去了,多他一个不多,只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谁也没办法改变,就算说他是客家人,是客家人你又能获得什么什么也得不到,你面前看到的才是你的本质你不要想着自己的老乡祖辈有多牛B那是你吗有本事自己就成为一个大于等于张弼士的人。自己去创造历史。

客家族就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分支,是属于汉族的。

汉族除了客家民系外,还有北方民系,湖广民系,江淮民系,吴越民系等八大民系。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

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扩展资料:

客家人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呼,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经过历史上”六次大迁徙“,也许正因为这一次次的大迁徙,让很多人会觉得客家人是个少数民族。

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二亿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

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民系是一个伟大的民系,从近代开始,客家英豪辈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悲可泣的历史篇章。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冯天祥;“一代文豪”郭沫若,“国父”孙中山;“历史诗人”黄遵宪;“十大元帅”叶剑英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叱诧风云的名字,都是客家人。

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但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

——客家人

——民系

客家人属于汉族,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客家民系形成地也是瑶族 畲族的祖先的居住地

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话包含有许多来源于瑶族 畲族等民族的词汇

大部分畲族人讲客家话,而且有些已经完全融入客家民系。

关于客家人起源或源流,说法和研究都比较多,未有公认确切的结论,可参阅相关研究。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基本介绍: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有些网友提出来:客家人不跪活人;客家人不吃饺子;语言与山东差异也很大;山东人没有客家人的祠堂文化,不可能是山东人!

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生日祝寿很隆重,当天要举行拜寿仪式。

摆上八仙桌,用红布铺上。桌前正中放把太师椅,请一亲一族到左右两边燃点寿烛,边燃点,边喝彩词,边鸣炮。

燃点寿烛,鸣炮之后,请寿星及配偶坐在太师椅上,直系亲属开始拜寿,拜寿顺序从长子、长媳开始,然后女儿、女婿,成双成对进行拜寿,依次是孙、外孙、孙女、外孙女等。

儿女拜寿对寿星要下跪拜寿。表示敬意,祈求长寿安康。

我觉得客家人春节不吃饺子,可能早期从北方迁到南方之后,迁居地南方当时不能再种小麦,交通物流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很难买到面粉。因而,过年吃饺子的俗无法实现,从而造成的这个传统习俗渐渐消失?

语言很容易受迁入地的环境改变,因为毕竟要和当地人打交道。首先,要听懂当地人的话,这才好进行交流生活吧!久而久之,自己的语言发音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客家人的小孩儿,若同当地的小孩从小一块玩,语言影响就会更大。

当然也会留下自己族群独特的发音习惯烙印,比如有位网友就讲:客家话里的“龙字”发音,跟我山东章丘老家发音一模一样,liong,龙山文化发源地就在章丘。

下面这些话都是客家人喜欢说的口头禅:

人有面,树有皮,当面教儿,背后教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倒狐狸满山走。

有缘千里来相会,么缘对面难相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得人钱财,替人消灾。

跟好人,学好人。

懒人自有懒人福。

男人三十一枝花,

女人三十豆腐渣……

虽然,现在客家人的发音和山东差别不少,但是作为一位山东人,看到上面的这些客家人的口头禅,一定会感觉这也是自己父母长辈口中,过去经常喜欢说的话。

每年春节三十前夕,在我们山东当地居民之中,好多家庭也是割杀公鸡,祭祖过年。把鸡也看作吉利的象征,常谓:大吉大利。

在山东解放前,当时各地也基本上都有自己族群的祠堂。是祭拜祖先,处理族务,凝聚显示族群力量,保护族群成员利益的场所。解放后,由于在山东各地的农村村委会得到强化,在破旧立新的思想潮流推动下,各地的很多庙宇、祠堂才逐渐消失的。

南迁的客家人,由于毕竟是外来迁徙族群,在继承这一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更需要这种祠堂来保护族群生存发展。

强化的祠堂文化也是客家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和争夺生存权的见证史。

大家都讲客家人特别好客,而山东也有好客山东之称。我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主体客家人的祖籍应该在山东。主体客家人和主体山东人是血缘兄弟。

文泰创作

客家人不跪活人,客家人

不吃饺子,山东人没有祠堂,这些风俗习惯和山东人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各有各的保留,求同存异即可!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争论不休!山东人吃饺子,客家人原来居住在山东的时候肯定也吃饺子,南迁以后那儿没有饺子,只能吃当地产的食物,总不能饿死吧!就像以前有人到了牧区,那儿没有大米没有面试,只能吃人家的烤肉喝奶,难不成为了你的爱好,还要花大代价给你弄面粉大米吗?关于拜不拜活人的口舌之争,就更不要无理取闹,谁愿意怎么拜就怎么拜,没有统一规定,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北方,客家人南迁也是自动把各种风俗带过去的,,拜不拜活人也应该遵循发源地的精神,跪拜风俗不光是山东人,应该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保留!不能光跟着网络当喷子要实地考察为准!至于山东人没有祠堂,还是说那句话,山东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所有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在北方,客家人有祠堂,也是南迁以后带过去的,不是到达南方以后才发明的。没有理由儿子出去了,延续了老子的传统,回头来又埋怨老子做的不好!没有祠堂,是因为某段时间搞运动,由于山东人离运动中心太近,都被摧毁了!那时候被毁坏的还有家谱有很多很多珍贵文物,都被焚烧一空。

古代的南方,长江以南。最早的居民并不是汉族,汉族是中原民族。

长江以南是一个民族混居区。

再朝南,就是少数民族,百越民族居住的地区了。

这里有畲,瑶,等各种各样的山民,落后野蛮,没有文字,语言单调,词汇贫缺,赤身裸体,脸上,身上涂着颜色,烧山火种。

汉族人从中原坐着舟船越过长江开始南移,开发南方,渐渐的,南方开发起来了。

南方温湿的气候非常利于农业,大量的开发南方,北人南移,大量的汉族无组织的进入南方,南方的人口基数大了起来。

政府开始重视南方,有组织的移民,并设立统治机构,征税,征粮,征兵,全面的统治这里。

淮河流域,十年九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只要是灾年,大量逃荒的饥民涌入南方。以后在南方垦荒定居下来。这些定居下来的人信息传到北方,北方涌来更加的人口,开垦万亩良田,南方开始胜过北方。

皇帝对自己的子孙封国,把自己的子孙封到南方为地区王。每一次的封地,都要带去整套的官府机构,军队,征税的衙门,和整村,整村耕作的人民。这些人牵着耕牛,车载农具,家庭,随同官府南迁。

中国古代南迁重要的路径,就是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水道。经赣江逆水而上,散居在赣江两岸。

湖南也有湘江水道,为什么北人南移不走湘江水道呢?

古代的湖南有强势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比岭南的少数民族发达,由土司统治,能够组织土兵与北方政权对抗。

北人南移最便利,顺利的地方就是赣江水道。先来的汉人占据了赣北辽阔的平原水网地区。而后来的汉人到赣南山区开发,成为山民。

汉人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技术,优胜于当地的土属居民,大量的土地被汉人开发岀来。

汉人人口基数猛增,使岭南地区布满了汉族的村庄,当地少数民族被同化。

今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仔细的观看中国的民族分部,发现,中国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很少,而中国的西部,西南部,中国的北部,居住着星罗棋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而有的省少数民族极少,全部是汉族,这就是古代北方移民的途经地与落脚地,(江西省)。这里是楚头,吴尾,是两强争锋的夹隙地带,也是更古时代,容易进入的地区。

浙江一带有野蛮强势的越人,而湖南一带有强势的苗人,瑶人。

大量的汉人由赣江水道进入南方,再进入岭南地区,而形成了今天的,广府人,客家人。

北方的中原地区,分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黄河南面叫河南,黄河北面叫河北。太行山以东叫山东,太行山以西叫山西。而古代的山东地区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中原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江苏苏北,安徽皖北,河北大部。而真正南迁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口,主要是鲁西南地区,河南地区,安徽地区,江苏地区。这些地区的先民开发了岭南地区。

山东没祠堂,有家庙,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

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2客家人的起源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

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

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霪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编著者广集了姓氏、谱牒、史志、传记等资料以编撰出本书《客家姓氏渊源》,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如《客家姓氏渊源》从各姓氏族谱、家谱中摘编录了大量的与史志相印证的精华资料,可以说是客家姓氏的简史、简谱。中华民族自汉以来就有撰修家谱、族谱、祠谱、墓志的传统,客家先民也因崇敬祖先,为了寻根溯源而重修、续修了许多家谱、族谱、祠谱。这些谱牒多成书于封建时代,是有些消极的因素,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如实地记载了一姓的蕃衍、迁徙、仕宦、业绩等情况,从而也包含了许多真实而具体的史料,不仅包含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资料,也包含有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客家学、民俗学、地方经济史等方面的资料,其价值远在一家一族历史之上。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中华姓氏如从黄帝赐给其儿子12个姓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如从伏羲氏姓风起,就至少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即中华姓氏自原始公社时期就有了。

自古以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或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尤其客家人及其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琊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明皇家朱姓开头,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皇室满族的姓“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据统计,中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0个,三字姓146个。而杜若甫与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姓氏有11969个, 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2313个。据有关专家考证,中国姓氏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各类姓源,或线索。

(1)诸侯、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封国、封地或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如:梅、阮、密、蔡、郯、项、玄都、任、虢、飞廉、修鱼等为封国姓;屈、知、壶、卞、诸梁、堂、镐、谢、丘、鄤、单为封邑姓;刘、乡、亭等为封地姓;百里、东门、北野、北郭、北海、南郭、南宫、瀛、毋丘、姬、闾葵、诸葛(山东诸城葛姓后迁河南以别当地葛姓)等为居住方位姓;以出生地为姓的如:东方(传为伏羲氏生地)、姚(传为虞生在姚墟)等。

(2)大夫、官吏、贵族,以受封的官名、爵号为姓氏,或以职业技能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分别掌管教化、军事、工程、爵禄、刑狱的,则以官职为姓;以官职为姓的还有:贾正(掌商业)、宫正(掌宫中戒令)、卜(掌占卜之官)、祝(古时巫吏祝之官)、刑吏(掌刑罚)等;裘(制表工)、冶(金工)、巫(黄帝时巫彭作医)、膳、轨(占卜)、渔、樵等,均以职业、技能为姓氏。

(3)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尧的族号为“唐”,尧的部分后代便姓唐。类似这种姓氏的有虞、夏、商、殷、周等。所谓谥号,是古代人在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祭祀仪式中,均要追谥庙号,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由这条线索发源的姓氏还有昭、穆、康、诗、襄等。

(4)上古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物的迷信和崇拜,便以自然物、器物或颜色为姓氏。如:牛、马、羊、鱼、熊、虎、江、山、水、风、雨、火、星、杨、柳、花、夏、冬、秋、红、黄、白、黑、蓝等。

(5)统治者封赐有功之臣和贬斥有罪之臣的姓氏。前者多为褒义,如曼(相传古帝颛顼时,因少昊的一个儿子有德业,赐予曼氏)、李(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铁、舍利、失邪、董、罗等姓氏的臣民之部分因建国有功,从唐皇族姓李),类似于这种封赐姓氏的还有:德、穆、文、武、昭、幸、惠、宠等;后者多为贬义,如:毒(唐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既败后,皇上令其改姓窦为毒,意为“恶毒之人”)、黥(黥为古代的一种肉刑,又称墨刑,即用刀刻刺面部,再涂上墨色,以示有罪。汉代初年诸侯王英布曾因罪而受此刑,其后因以为氏,意为“有罪之族”)、枭(隋炀帝诛杨玄感,改其姓为枭氏,意为“悬头示众之人”)、饕餮(南朝梁武王肖纪举兵反对梁国朝迁,兵败之后,梁元帝肖绎令其改姓饕餮,意为“贪婪凶恶之人”)。

(6)以天干、地支、数词、量词、长幼、次第为姓氏。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七、四、百及第一至十,还有伯、仲、叔、季等。

(7)兄弟民族的姓氏译音及兄弟民族借用的汉字单姓。据统计,来自于兄弟民族的姓氏音译的姓氏,占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全部姓氏的1/3左右。

(8)除上述姓源外,还有因避讳而改姓,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因避仇、避祸而改姓。又有冒充、假冒某姓的,称为冒姓;还有音讹、声转、省文及异写而分化成不同姓氏的。等等。 宋代《百家姓》应当看作是姓氏研究和考证的最早成果。它收录了中国古代400多个姓氏,并对各个姓氏望族居住地进行了考证。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1900多个姓。据调查,中国人主要使用的汉姓达3050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100个姓(其中也多是客家的主要姓氏),即

李 王 张 刘 陈 杨 赵 黄 周 吴 徐 孙 胡 朱 高 林 何 郭 马 罗 梁 宋 郑 谢 韩 唐 冯 于 董 萧 程 曹 袁 邓 许 傅 沈 曾 彭 吕 苏 卢 蒋 蔡 贾 丁 魏 薜 叶 阎 余 潘 杜 戴 夏 钟 汪 田 任 姜 范 方 石 姚 谭 廖 邹 熊 金 陆 郝 孔 白 崔 康 毛 邱 秦 江 史 顾 侯 邵 孟 龙 万 段 雷 钱 汤 尹 黎 易 常 武 乔 贺 赖 龚 文

这100个姓人口约占中国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300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客家人基因族谱是客家祖地宁化与无锡汇泽基因科技合作开发的高科技项目,旨在用生物科技帮助海内外客家人寻根问祖,和用遗传学来拓展客家学的研究。本项目的科研力量是一批在国内外的知名高校任教的海外学者。客家人基因族谱的建立让传统的家谱和寻根问祖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让海内外的客家人,不管有没有文字记载的家谱,都可以用基因了解宗族的繁衍迁播情况,都可以用基因寻根问祖。

您可以致电:福建省宁化客家研究中心 电话:0598-6821900 传真:0598-6822017

或无锡汇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0-85993951 传真:0510-85993263

咨询相关事宜。

关于张弼士是客家人还是潮汕人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了 因为看到咸郎平说张弼士潮汕人误导了很多人

请查查张弼士家谱,张弼士是随父亲搬迁到的大埔县,张弼士的父亲是揭阳人, 属于潮汕人,当时大埔县属于潮州管,当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混居,只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