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第1张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

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当代分布: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

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些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扩展资料:

堂号: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袁姓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

袁保恒自幼在父亲调教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解亳州之围,又连拔白龙王庙、寺儿集、稚河集等捻军据点。战斗中,袁保恒作战勇敢,所向克捷。随军钦差大臣胜保,提议为他请功,却被袁甲三为避嫌疑而拒绝。直到咸丰七年,胜保坚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劳,他才得到圣旨赏“侍讲”衔花翎。

咸丰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领部分捻军,从安徽怀远出发进攻孙家寨,袁保恒率领步兵由潘家屯、杨庄一路配合骑兵会剿,俘斩捻军数十人,夺得大量辎重。十一月,又统兵取道永城,追剿孙葵心、刘狗带领的进攻陈州、周家口的捻军。经鹿邑绕道截击,后在太和境内击溃孙刘部,被朝廷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

咸丰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随父亲奉命回京,被允文渊阁校理,八月份任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军营中听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马步军剿定远捻军,屡战屡捷。袁甲三的军务帮办穆腾阿移,建议袁甲三给袁保恒请功,袁甲三仍以“不敢与将士争爵赏之荣”阻拦。后来朝廷得知此事,特发上谕给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绩,亦应实叙,不必引嫌。”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归顺清廷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张士端重举义旗,分别攻占了定远和怀远。袁保恒率精兵五千进攻怀远,于当年十二月收复二地,擒斩苗、张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擢封为翰林院侍讲,八月份转为侍读。这时袁甲三病重,上折请求解职,获恩准退养后,袁保恒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赐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皇帝的老师)。这时,皖北、山东的捻军已在清军镇压下渐趋平息,袁保恒深谋远虑,为防止捻军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项建议”,其中有一条“置军屯田”的重要建议,可惜朝廷无议,如石沉大海。恰在这时,苏州又被捻军占领,还筑垒固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灭捻军。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对,认为夷人贪而无信,不但不能借用,还应多加防备。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视,终于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请“置军屯田”,认为此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愿回京与廷臣“面议”。可是朝廷认为他不经督抚反复奏请一事,属于自信过深,不合体制,交吏部议处,结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给予降一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袁保恒虽然受降职处分,但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仍在上奏的策论中称赞袁保恒“武备娴熟”,户部尚书罗淳衍疏论人才时,也提及袁保恒“久在军中,武事谙练”。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军又起,声势如前,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立即上折请缨出战,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军都是父亲的旧部,自己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朝廷准奏,调他到李鸿章营中委用。清军与捻军在商河一带决战时,袁保恒率轻骑冒酷暑追击捻军,配合李鸿章的部队围歼捻军于徒骇河。捷报上呈后,朝廷撤销了对袁保恒的处分,仍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并授予三品衔。

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实缺,被委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备翰林官升迁﹐无实职),十月再升为詹事。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膺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返军时,让侄儿袁世凯随侍身边,想为袁世凯以后的发展丰富阅历。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寿典,她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如意、文绮,以示对袁保恒的恩宠。光绪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从左宗棠军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回籍奔丧,正赶上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旱灾,饥民相食,饿殍遍野。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朝廷革职查办。袁保恒丧假期满后,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粝,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1878)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