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谱中的人物录主要有哪些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现代家谱中的人物录主要有哪些内容?,第1张

家谱就是用来记录这个家族的迁徙情况,还有这个家族的人的。

所谓迁徙,指的是你们这个家族是在哪里起源,后来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留在当地的家族旁支,迁到其他地方的旁支。

老祖宗是谁,随之往下的儿女,孙子等各叫什么名字,各是什么关系。

家谱,又叫“宗谱”、“族谱”、“家乘”,是记载一个家族血亲延续的基本文献。家谱的产生,是东汉世家大族兴盛繁荣的产物。东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许多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相当的政治特权并且拥有很高文化的大姓望族。这些大族为标榜其久远的历史和高贵的门阀,往往编撰谱录,详细介绍家族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显赫人物及不凡的事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门第成为关系一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另外,由于社会动乱,许多人颠沛流离,于是,撰写家谱成为非常流行的风气,从贵族之家一直到普通百姓,皆乐此不疲。风气相沿,历唐宋元明清而不衰。

因各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家谱的详略大小各异。大家族家世长,显赫人物多,其家谱自然是内容丰富,颇具规模,体例也多采用叙述式;普通家族,人物与事迹平平,内容较简,体例多采用图表式。叙述式家谱信息量大,通常要详记家族全体成员的名、字、号、婚配、生育、享年、葬地、世系以及族田、宗词与族规等,有的还附有族中名人的列传、画像、著作、墓志和各种题跋等。图表式家谱则只限于名字、辈分、世系等。

家谱按男性辈分高低来排列,妻子不得载名,只以某氏列于其丈夫名字之后,所生女儿也不载名,只以第几女列在父母和兄弟之后。由于家族的延续与人口的变化,家谱需要不断续修。续修的时间,间隔十年、二十年不等。续修家谱是家族的大事,按照一定的礼仪与规矩进行。整个工作要由族长主持,并通知迁居异乡的族人派人回来参加其事。续谱包含着祖先崇拜遗风,借此可以增加族人认祖归宗的意识,提高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也应该看到,在阶级社会中,家庭内部的分化非常剧烈。同姓同宗之人,有的田产弥望,有的则地无一垄,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根本不同。因此,续谱实际上还包含着淡化身份差异,缓和族内冲突矛盾的意义。

在中国的家谱中,孔、孟、曾三姓的家谱最有特色。因孔子、孟子、曾子在历史上享有“万世师表”的特殊地位,他们的谱系情况较为清楚,已经做到了全国一姓同谱,而且在立谱之初,就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和用字。人们一听(或一看)某人的姓名,就能知道他的辈分情况。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典范性的家谱。如欧阳修的“欧氏谱”与诞生过“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苏氏谱”,因体式完善,被推为家谱的典范。

家范,又称为“家训”、“家诫”、“家规”、“家约”等,是家长为后辈子孙或族中成员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教务。它是一种训诫活动,也是一种文献。作为文献,家范主要涉及的方面有:

第一,敬祖孝亲,主要讲如何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第二,睦亲和宗,主要讲如何处理同宗之间关系;第三,亲里睦邻,主要讲如何处理乡里乡亲间关系和如何选择朋友;第四,忠君急公,主要讲如何处理家国关系;第五,劝学育材,主要讲怎样培养子弟读书学习、尊师重教;第六,教女训媳,主要讲女儿与媳妇如何严肃闺范、谨守妇道;第七,婚嫁延嗣,主要讲怎样选妇择婿、保持血统、正妻妾之位等;第八,居家治生,主要讲如何重本守业、勉力耕织、勤俭持家、保身健体等;第九,积德行善,主要讲如何恤穷困、矜孤寡、行义举等;第十,禁诫为非,主要讲禁讼、禁赌、禁*、禁偷等。

家范,可以说是家长制定的,是体现家长意志的产物,但具体分析,又有多种情况。一是由全族通议,由族众共同制定,这主要是为了体现家范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二是由族长和宗子制定,这种情况最为普遍。三是由家族内的尊者或贤达制定。四是由单个家庭的家范演变而来。由于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普遍存在,从魏晋以后,家范的制定和编撰日益兴盛,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家范文献。在加强同族同宗的认同感和维护家族秩序,促进家族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以及维护地方治安,保证国家的赋税摇役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颜子推的《颜氏家训》、范仲淹的教子《尺牍》、司马光的《涑水书仪》、朱熹的《家礼》等,为后人艳称不已,影响甚大。

欧 OU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历史来源「欧」源出: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家族名人历史名人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分布地区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 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一、姓氏源流

欧 区(ōu 欧 区)姓源出有二:

1、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得姓始祖:无疆。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区、欧、欧阳三姓同宗。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据《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三、历史名人

欧 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欧 安:汉朝富商,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是属于顺德陈村的红欠欧,与其它有欧姓有所分别。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

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2、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一、姓氏源流

阳(Yáng 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

2、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载,东周时,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姓一支。

3、出自代北莫胡卢氏三字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得姓始祖: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 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三、历史名人

阳 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 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 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 藻:避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 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处父: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虽然不算多么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阳处父的身份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琊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

2、堂号

阳姓的主要堂号有:“启胤堂”等。

============================================================

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

唐著谏官。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

太子老师。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

〖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

四世同居,诏表门闾。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

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阳自碧少将

阳自碧(1918-——),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五 欧、欧阳、区的关系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

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

《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欧阳姓

开放分类: 姓氏、复姓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

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

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

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

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

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

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

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

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

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

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

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

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

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

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

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

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

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

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

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

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

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

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

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

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

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

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

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

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

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

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

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

《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

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

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

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

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

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

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

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

1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

2《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现代家谱中的人物录主要有哪些内容?

家谱就是用来记录这个家族的迁徙情况,还有这个家族的人的。所谓迁徙,指的是你们这个家族是在哪里起源,后来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留在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