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章的儿子孙子叫什么名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冯国章的儿子孙子叫什么名子,第1张

冯巩与家庭(关于冯家家谱的部分)

●冯国璋为冯家订了 “国 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排辈规定

●冯家遇大声地回答德皇威廉二世, “不,我是中国人!”

●因为买外国油漆受了窝囊气,冯家遇发誓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油漆

●冯海山悄悄渡海去了香港,又拿起了画笔

●冯巩的香港、新加坡、曰本之行

●他在台湾见着了张学良

1909 年,即宣统元年, 50 岁的冯国璋被清廷委以军咨府军咨使的要职。

这一职务相当于陆军参谋长,要负责全国军队驻扎、调防、军事演习等重大

事务。

同年 10 月 23 日,冯国璋作为清政府创办军事学校和培养军事人才的先

导者和大功臣,又被委以考试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考大臣。

在这一年,冯国璋为 《冯氏家谱》重修作了序言,并规定今后冯氏家庭

以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为排辈次序。

冯国璋作为起首的 “国”字辈。

他的五个儿子为 “家”字辈,分别取名为家遂、家迪、家遇、家迈、家

周。

而孙辈从 “ 海 ” 字 辈 , 有 海 岱 、 海 嵊 、 海 岩 、 海 � 、 海 岛 、 海 � 等 。

曾孙辈本也该从 “禁”字,但因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所迫,只能违逆祖

上的遗训,以示与 “反动家庭决裂”。所以到冯巩这一辈孩子就不再以 “禁”

字排辈了。而到了冯巩的下一代,则又接着 “开”字的顺序取名,冯巩的儿

子就叫作 “冯开诚” 。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 “国家海禁开,

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

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

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

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

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

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

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 起”这一宏愿而

尽心尽力。

冯国璋当时已深切地感知,一个自诩为泱泱大国的国家,由于数百年来

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国力早已衰败不堪,远远落后于西 方列强一大截了。

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

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

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但其时其势,这位汉族的清廷重臣也有与当年李鸿章相似的忧虑和顾

忌,眼看着京城里那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还有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

地方官吏,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还有几乎空白的现代

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就决定了真正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形成 “大事起”的强盛之势,非一朝一代人所能办到的。

因此,冯国璋把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1903 年,在他 44 岁时,奉清廷之命,与满族军官铁良、凤山再度赴日

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督办之

职如现今之校长,是个掌有实权的职位。

就在这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冯家遇考入了由他任督办的北洋速成武备学

堂。

冯家遇生于 1888 年,考入学堂这年仅 15 岁。他前面有两个哥哥,忠厚

敦实的家遂奉父命在河间老家诗经村奉养祖母、母亲,顾守家宅;家迪自幼

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做事;而后面的两个弟弟家迈、家周还没出世呢,所以,

冯国璋就极为器重这第三子家遇,决意要调教成国家之栋材。

冯家遇聪明好学,且性格刚倔,好胜心极强。进入学堂后,便以一名普

通学员的姿态勤奋学习各科学业,从不依仗父亲的名势。进校很久,同学中

竟无人知悉这个瘦瘦巴巴的小青年竟是冯督办所钟爱的三公子。

这年寒冬,家遇所在的班练习骑术。冯家遇虽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员,却

勇力过人,争先骑上一匹白马,未等那蒙古族教员吩咐骑马要诀,便一抖缰

绳,乘马在尚残留片片积雪的操场上飞驰。

谁想那马跑得兴起,到操场尽头竟收不住步伐,而那头正好有几位身穿

锦袍的武官大员徐步走来,丝毫未顾及急奔而至的白马。

就在那马眼看要撞上路人的紧急关头,骑在马背上的冯家遇猛地用双手

紧紧勒住缰绳,使那白马在霎那间耸起前腿,直立而起,并愤然发出吁咴咴

的嘶声。

行人居然就是本学堂督办大人冯国璋和他的僚属。这位受了惊的上司一

仰脸,望见了那匹踡前腿直立而起的白马,也认出了那位莽撞而勇敢的骑士

就是他的三小子,不由地转惊为喜,大声道: “嗨,小子,真棒!”这以后 ,

莽小子立马惊督办的小故事就在这所学堂传开了。冯家遇这个尚属少年的将

门之子便开始引起众人的关注。他们毫无例外都猜测,即使不靠其父督办的

提携,单凭冯家遇那聪明和勇猛劲儿,将来准是个统领千军的将帅之才。

但人们的预测都错了。三年后,冯家遇以优异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即

考上留学生,渡海去了德国柏林工学院,攻读化学冶金专业去了。

北洋武备学堂内分设日文和德文两门外语课程。不知为什么,两度出使

去曰本的冯国璋偏给儿子选择了德文班,其后又让冯家遇考德国学校。其中

缘故也不难猜测。曰本虽然也已强盛,但它的成长也仅是汲取了西方列强的

先进文化和科技,不过是学了别人而已。中国要强盛,就不必从曰本去拿二

手货,直接去西方学来更好!

1906 年 4 月, 18 岁的冯家遇和一个姓张的德文班同学,乘坐德国远洋邮

轮,飘洋过海,登上了那个高傲自负的德意志帝国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

最重要的四年留学生生涯。

  吴佩孚后人

  吴道时,字智中,1909年农历8月12日生,1950年农历7月15日逝世,年41岁。吴道时是吴佩孚之弟吴文孚的独子,自幼为吴佩孚嗣子。吴佩孚兄弟三人,其兄夭折,其弟又早逝,除吴道时外未有其他子女。

  因吴佩孚尊崇儒学反对洋学,吴道时少年未入“洋学堂”读书,只是延请家教攻读经书。19岁时曾被授予少将军衔。1928年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的张绍曾之女张义先结婚。

  1932年吴佩孚到北京后,吴道时侍奉膝下,不曾再任军政职务。1939年吴佩孚被日寇杀害,吴道时谨遵“不当汉奸”的遗训,自此赋闲在家。1946年冬,扶吴佩孚灵柩安葬于北京玉泉山。

  1948年,吴道时患心脏病并发肝硬化,卧床两年有余,于1950年农历7月15日病故于北京。

  吴道时有二子:长子吴运乾,次子吴运坤。

  吴运乾,1929年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195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1年与张亚男女士结婚。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在天津师范学校、第六干部中学、河西业余大学、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退休。2006年因突发脑血栓去世。

  吴运坤,1931年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同年与余益慧女士结婚。先后在冶金部驻津办事处、天津近代化工厂工作,1991年退休。

  吴运乾有三子:长子吴晞,次子吴晔,三子吴星。

  吴晞,1955年生,1972年天津九十中学毕业后到河北省广宗县下乡,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部、深圳图书馆任职,现任深圳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1982年与靳萍女士结婚,1983年生一女吴紫嫣。

  吴晔,1959年生,1976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1978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客车修配厂工作,现于天津高速公路管理处就职。1985年与张德敏女士结婚,1987年生一女吴紫微。

  吴星,1961年生,1980年天津体育馆中学毕业,198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毕业,同年到北京热力公司工作,现任北京热力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与刘燕女士结婚,1991年生一女吴紫菲。

  吴运坤生有二子:长子吴昀,次子吴暐(日韦)。

  吴昀,1958年生,1975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参军,1978年复员后到工商银行工作。1989年天津河西职工大学金融专业毕业,2003年获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南开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1983年与邢瑛华女士结婚,1984年生一子吴岩泽。

  吴暐,1965年生,1983年天津和平中学毕业,1985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第一煤气厂工作,现于新华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任职。1990年与王毅红女士结婚,1993年生一女吴紫舒。

  按,此文为吴佩孚长孙吴运乾教授生前为郭剑林教授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所撰写的附录。因出版社差误,错将郭剑林教授旧作《一代枭雄吴佩孚大传》(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同名附录刊入,故情况陈旧不符。现根据作者原稿订正。凡与以上情况不符者,均属讹传。

  冯国璋后人

  冯巩与家庭(关于冯家家谱的部分)

  ●冯国璋为冯家订了 “国 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排辈规定

  ●冯家遇大声地回答德皇威廉二世, “不,我是中国人!”

  ●因为买外国油漆受了窝囊气,冯家遇发誓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油漆

  厂

  ●冯海山悄悄渡海去了香港,又拿起了画笔

  ●冯巩的香港、新加坡、曰本之行

  ●他在台湾见着了张学良

  1909 年,即宣统元年, 50 岁的冯国璋被清廷委以军咨府军咨使的要职。

  这一职务相当于陆军参谋长,要负责全国军队驻扎、调防、军事演习等重大

  事务。

  同年 10 月 23 日,冯国璋作为清政府创办军事学校和培养军事人才的先

  导者和大功臣,又被委以考试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考大臣。

  在这一年,冯国璋为 《冯氏家谱》重修作了序言,并规定今后冯氏家庭

  以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为排辈次序。

  冯国璋作为起首的 “国”字辈。

  他的五个儿子为 “家”字辈,分别取名为家遂、家迪、家遇、家迈、家

  周。

  而孙辈从 “ 海 ” 字 辈 , 有 海 岱 、 海 嵊 、 海 岩 、 海 � 、 海 岛 、 海 � 等 。

  曾孙辈本也该从 “禁”字,但因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所迫,只能违逆祖

  上的遗训,以示与 “反动家庭决裂”。所以到冯巩这一辈孩子就不再以 “禁”

  字排辈了。而到了冯巩的下一代,则又接着 “开”字的顺序取名,冯巩的儿

  子就叫作 “冯开诚” 。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 “国家海禁开,

  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

  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

  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

  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

  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

  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

  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 起”这一宏愿而

  尽心尽力。

  冯国璋当时已深切地感知,一个自诩为泱泱大国的国家,由于数百年来

  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国力早已衰败不堪,远远落后于西 方列强一大截了。

  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

  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

  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但其时其势,这位汉族的清廷重臣也有与当年李鸿章相似的忧虑和顾

  忌,眼看着京城里那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还有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

  地方官吏,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还有几乎空白的现代

  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就决定了真正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形成 “大事起”的强盛之势,非一朝一代人所能办到的。

  因此,冯国璋把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1903 年,在他 44 岁时,奉清廷之命,与满族军官铁良、凤山再度赴日

  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督办之

  职如现今之校长,是个掌有实权的职位。

  就在这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冯家遇考入了由他任督办的北洋速成武备学

  堂。

  冯家遇生于 1888 年,考入学堂这年仅 15 岁。他前面有两个哥哥,忠厚

  敦实的家遂奉父命在河间老家诗经村奉养祖母、母亲,顾守家宅;家迪自幼

  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做事;而后面的两个弟弟家迈、家周还没出世呢,所以,

  冯国璋就极为器重这第三子家遇,决意要调教成国家之栋材。

  冯家遇聪明好学,且性格刚倔,好胜心极强。进入学堂后,便以一名普

  通学员的姿态勤奋学习各科学业,从不依仗父亲的名势。进校很久,同学中

  竟无人知悉这个瘦瘦巴巴的小青年竟是冯督办所钟爱的三公子。

  这年寒冬,家遇所在的班练习骑术。冯家遇虽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员,却

  勇力过人,争先骑上一匹白马,未等那蒙古族教员吩咐骑马要诀,便一抖缰

  绳,乘马在尚残留片片积雪的操场上飞驰。

  谁想那马跑得兴起,到操场尽头竟收不住步伐,而那头正好有几位身穿

  锦袍的武官大员徐步走来,丝毫未顾及急奔而至的白马。

  就在那马眼看要撞上路人的紧急关头,骑在马背上的冯家遇猛地用双手

  紧紧勒住缰绳,使那白马在霎那间耸起前腿,直立而起,并愤然发出吁咴咴

  的嘶声。

  行人居然就是本学堂督办大人冯国璋和他的僚属。这位受了惊的上司一

  仰脸,望见了那匹踡前腿直立而起的白马,也认出了那位莽撞而勇敢的骑士

  就是他的三小子,不由地转惊为喜,大声道: “嗨,小子,真棒!”这以后 ,

  莽小子立马惊督办的小故事就在这所学堂传开了。冯家遇这个尚属少年的将

  门之子便开始引起众人的关注。他们毫无例外都猜测,即使不靠其父督办的

  提携,单凭冯家遇那聪明和勇猛劲儿,将来准是个统领千军的将帅之才。

  但人们的预测都错了。三年后,冯家遇以优异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即

  考上留学生,渡海去了德国柏林工学院,攻读化学冶金专业去了。

  北洋武备学堂内分设日文和德文两门外语课程。不知为什么,两度出使

  去曰本的冯国璋偏给儿子选择了德文班,其后又让冯家遇考德国学校。其中

  缘故也不难猜测。曰本虽然也已强盛,但它的成长也仅是汲取了西方列强的

  先进文化和科技,不过是学了别人而已。中国要强盛,就不必从曰本去拿二

  手货,直接去西方学来更好!

  1906 年 4 月, 18 岁的冯家遇和一个姓张的德文班同学,乘坐德国远洋邮

  轮,飘洋过海,登上了那个高傲自负的德意志帝国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

  最重要的四年留学生生涯。

  现在一部分后人在天津。北京这一支是个火车司机,他儿子我认识。他们确实都有点象。

  冯玉祥将军的后人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媳、原大连舰艇学院院长冯洪达将军的夫人余华心女士

  将门虎子三兄弟——记冯玉祥三子冯洪国冯洪志冯洪达

  冯玉祥的3个儿子崇文尚武,不愧忠良之后。

  大儿子冯洪国是1926年加入中国***的老党员,曾在父母的部下领军。父亲对他要求极其严厉。冯洪国严于律己,一直带领部队战斗在抗日前线,与张自忠、吉鸿昌等将军们一道为国效忠。冯洪国青年时代就读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曾发表声明,谴责冯玉祥反对中国***的倒退行为。

  二儿子冯洪志和蒋经国在留苏时是同学。1982年冯洪志曾给蒋经国写过一封信,称:“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吾人均已年届垂暮。先人所系之铃,由吾兄解之,则上无愧于先人,下无累及后代,利害去决从于一念,是非功罪定诸百年。”他还曾特意到浙江溪口蒋经国母亲的坟头抓了三把土,回到美国后将土装入信封,辗转寄给蒋经国。冯洪志现在美国定居,仍表现出一个炎黄子孙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三儿子冯洪达在父亲逝世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1953年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海军建设事业。1990年1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北海舰队少将副司令员。

  张作霖后人

  张作霖,原配赵氏1898年生长女张首芳(又名冠英)家东北元老鲍贵卿之子鲍豫才,1901年生长子张学良(字汉卿),夫人于凤至、谷瑞玉、赵绮霞;1907年生次子张学铭(字西卿,后任天津市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夫人朱六**朱洛筠;二房卢氏,1907年生次女张怀英,嫁达哈尔王子,后离婚;1911年生四女张怀卿;三房戴氏,无子女;四房许氏,1909年生三女张怀瞳,家园东三省巡阅史、《清史稿》总编修赵尔巽之子赵天赐;1911年生三子张学曾(字远卿,后赴美,在联合国任职),1913年生五女张怀曦,1916年生张学思,又名张学诗,字述卿,中共海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五房寿氏,1920年生五子张学森(后赴美,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22年生六子张学浚,1924年生七子张学英,1925年生八子张学铨;六房马氏,1925年生六女张怀敏。

  张作霖共有八子六女,共十四个孩子,其中,长子张学良、四子张学思分别是国民党的上将和***的少将,一门在三个不同的政府出了三位将军,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但是,家门不幸,张作霖和张学良、张学思三个人都是以悲剧收场,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张学思1970年被林彪逼死,张学良在经历了长达54年的幽禁之后,2001年死于檀香山。或许是由于祖先的悲剧,张氏家族的第三代中,从政的人并不多,多数都是从商,只有张作霖五子张学森的次女张闾蘅女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香港立法委员。

  曹锟后人

  曹锟共娶了四房,元配郑氏无出,二房高氏生一女,三房陈寒蕊生一女一子,四房刘凤玮生一女两子。

  元配郑氏

  曹士藻(过继抚养的,曹锐之子)

  二房高氏

  女儿曹士熙

  三房陈寒蕊

  一女曹士贞,一子曹得岳(即曹士岳)

  四房刘凤玮

  一女曹士英和两子曹士岱、曹士嵩

  曹锟的嫡孙曹继信,在天津。

  段祺瑞的外孙女杜婉华

冯姓名人堂:

冯扬

冯跋

冯卫国

冯存海

冯晖

冯国璋

冯骥才

冯学亮

冯宝麟

冯少吉

冯晓泉

冯文生

冯杰

冯克

冯道之

冯小刚

冯姓姓氏由来: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

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家乘谱牒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公、候、卿、上、士。冯氏族谱辈分排列是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涨,新,鲜,迪。聊城市,山东省下辖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

一、

1910年,冯国璋为《冯氏家谱》作序,规定冯氏家族以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 十字为排辈次序。

冯国璋照

但是到了第四代孙 冯巩出生时 ,没有用 “ 禁” 字辈 因为 老祖宗当年的荣光给后代子孙带来的尽是屈辱,于是父母为他取字“明光”,寓意前途光明!

年幼时的冯巩

二、

1965年,8岁的巩和父母搬离位于天津市民主道58号的冯家公馆, 来到大昌兴胡同一个挤了30户人家的大杂院。

在一个只有12平米连窗户都没有的小屋里, 冯巩 开始了他另一种方式的童年

父亲 回原籍 劳动,一家七口加上 冯巩 瘫痪的七叔 ,全靠母亲的工资养活,为了减轻母亲负担, 冯巩去菜市场捡别人扔掉的白菜帮子,也常去工厂里废土堆里捡煤核儿!

冯巩出生的冯家公馆

虽然物质匮乏,但 冯巩 的精神世界并不空虚! 得益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以及 天津浓厚的相声氛围的影响, 冯巩 自小就对文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是相声,更是他的心头之爱。

1 973年,16岁的 冯巩 在天津市文艺汇演中 表演马季先生的相声《友谊颂》。而也正是这次表演让他和相声大家马季结下了“艺缘”!

冯巩和小搭档表演相声

当马季听说有两个学生能表演他们的《友谊颂》时,便特地从北京赶往天津,观看他们的表演,而 这一看就让马季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幽默、嘴皮子贼溜的大男孩,他当即决定收冯巩为徒,还要把冯巩带在身边培养。

中间为冯巩

可惜冯巩因为历史书上的那位曾经”权势显赫”的曾祖父难过审查, 想跟着马季去当演员对他来说根本不可能!

马季唐杰忠表演《友谊颂》

三、

之后,冯巩当过兵、 也在工厂干过钳工, 眼看着现实与理想越来越远,但他胸中那团 “相声之火” 却始终没有熄灭,他在等待着一个机会!

青年时期的冯巩在表演相声

1980年, 侯耀文在看报纸时,无意间发现了冯巩和刘伟这对年轻的相声组合, 觉得人才难得 侯耀文便和搭档石富宽 专门跑到天津制线厂去要人!

冯巩和刘伟搭档说相声

在为工人们义务表演了几段相声后,厂领导才同意“放人”,就这样冯巩和李伟被 侯耀文 带入了铁路文工团,从而正式成为相声演员!4年 后,一身表演才华的冯巩终于与恩师马季再续前缘,去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而也就是以此为起点, 冯巩和搭档刘伟第一次登上了1986年的春晚!表演了相声《虎年说虎》!

冯巩和搭档刘伟

四、

但就在两人大火之后的 1988年,搭档刘伟突然决定移民澳洲“享清福”去了。

刘伟离开,冯巩独木难支!

被搭档 抛弃的冯巩带着满腹的忧伤去拍了首部电视剧 《那五》 ,牛群恰巧也在剧中出演了一个大反派,而就是这一次同框让两个酷爱相声的年轻人终于迎来了命运交叉点!

冯巩牛群同框

之后这对刚一碰撞便火得一塌糊涂的黄金组合先后创作出 《生日祝辞》《点子公司》《最差先生》《小偷公司》等神仙作品 如果说恩师马季是电视相声的开路者,冯巩牛群则代表了电视相声的高光时刻!

冯巩和搭档牛群

除了在相声领域取得不俗成就,多受底层生活磨砺的冯巩也成为了相声演员中最会演戏的那一个,演起底层小人物来简直就是自己多年心酸生活的翻版 , 也就是凭借《没事偷着乐》这部影片,冯巩荣获很多专业演员都不敢想的金鸡影帝!

《没事偷着乐》剧照

但就在冯巩在演艺事业上蓬勃进击之时, 2000年,黄金搭档牛群决心彻底退出演艺圈,选择去造福一方百姓,冯巩再次被搭档抛弃!

牛群选择造福一方百姓

五、

失去搭档的冯巩没有一蹶不振,而是 每年除夕夜总是踩着点来和观众们拜年!此后虽然他身边的搭档离开了一个又一个,但他那颗坚守舞台的心却从未改变, 他热爱相声,更知道机会给予他来之不易!

春晚舞台上的冯巩

经历了艰难困顿,曾经因为祖先的荣光而掉到人烟底下的冯巩终于在演艺圈里闯出了自己一片天,他成了大家口中的 “巩哥”、“冯巩老师” 2011年,《建党伟业》开拍,冯巩出演了冯国璋一角。

冯巩饰演曾祖父冯国璋

往事如云烟飘散,从冯国璋到冯巩,冯氏家族有过光耀门楣也有过坎坷屈辱,冯巩也不会再回避自己是冯国璋后人的身份, 他给儿子取名开诚,回到了冯氏家谱的辈分次序 这或许有着对祖先解不开的血缘亲情,但更是对几代人期盼的“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的告慰!

冯巩和儿子

冯氏一族的百年风雨中,中国社会也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迁,当年冯国璋从河间诗经村辞别父母妻子走入大沽口,他的梦想是离开大众,迈入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群中。

冯国璋照

不知他是否想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代会用一句“我想死你们了”和普通大众打成一片,彻底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

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冯巩

冯氏家谱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还有些传不上来,你去那里看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215517html

冯国章的儿子孙子叫什么名子

冯巩与家庭(关于冯家家谱的部分) ●冯国璋为冯家订了 “国 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排辈规定 ●冯家遇大声地回答德皇威廉二世,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