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去的小孩能不能上家谱
你好!
送出去的孩子,即过房、过继、出继外姓。
传统意义上讲是不可以上族谱的,不过现在不少家庭流行“小家谱”。小家谱即把自己同辈、父亲同辈、爷爷同辈的都修上,以及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等向上以此类推的直系亲属,直到本支始祖。小家谱只给自己和修上小家谱的小家庭参阅,与族谱不同的是,小家谱解决了女丁不能上谱、出嫁女丁不能上谱(以及他们的子女)、过房(或者出继外姓)不能上谱等问题,建议你也可以尝试。
修小家谱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咨询我。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如何给抱养孩子上户口
1、给抱养的孩子上户口的方法具体如下:
(1)收养人,送养人和有识别能力的被收养人须共同到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关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
(2)公证人员向当事人询问或到当事人所在单位,街道和群众中调查当事人提供的各种证件是否真实,合法收养当事人是否符合条件,成立收养是否确系当事人自愿,收养人有无不良动机及收养人的经济和健康状况等。
2、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七条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二、收养孩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收养孩子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如下:
1、收养人需具备法定条件才能实施收养行为;
2、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3、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4、收养的孩子如果达到一定年龄时,收养前要征求孩子的同意。收养孩子时,除被送养人、送养人需具备法定条件,收养、送养双方自愿外,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求被收养人的同意。
2023新政策抱养孩子上户口规定如下:
1、收养关系当事人应当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成立收养关系的登记手续,并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书和有关材;
2、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
3、收养登记机关对收养的申请、所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后,对证明材料齐全有效、符合收养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上户需要携带的证件:
1、夫妻双方有效身份证。身份证的信息要和户口本上的信息一致,同时建议办理上户的父母多带几份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因为派出所可能会要求留底。
2、夫妻双方的户口本、结婚证。如果夫妻双方的户口不在一起,双方可以自行选择让孩子跟着父亲的户口还是母亲户口,落在哪方户口就要去哪方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上户手续。
3、医院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
4、《新生儿入户通知单》。这个证明需要家长带着事先准备好出生医学证明,到所在的居委会开具。
5、盖有街道计划生育部门准予入户章的生育服务证(此证由计划生育部门签发)。
小孩上户口流程:
1、父母双方在新生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婴儿父母或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身份证》、《准生证》、《结婚证》、《户口簿》;
2、向婴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孩子就有自己的身份证了。
新生孩子上户口要在小孩出生一个月内,到父母任何一方的当地派出所的户证部办理:
1、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复印件1份,验原件);
2、父母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各1份,验原件);
3、拟入户地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原件1份);
4、政策内生育一孩的,提供母亲的计划生育服务证;政策内生育二孩的,提供二孩生育审批表(复印件1份,验原件);
5、超过一个月申报,提交婴儿未随户口在外市县父或母一方入户的证明(原件1份)。
新生儿如何落户口的问题说来简单,但是一些粗心的父母老是缺少证件,弄的自己跑好几趟,新生儿是指出生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的户口可随意选择落户父母任一方,必须持准生证,没有出生的准生证就很难办了。
小孩子上户口的注意事项如下:
1、新生儿在出生60天内(各地政策不同,有些地方不一定是60天),拿着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父母双方身份证(妈妈不去要提供妈妈授权爸爸签字的委托书)以及出生脚印纸,到医院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现在都是机打的了,一定看清楚相关的证件号是否都正确省的到了户政中心因为号码不对,产生其他的麻烦。
2、宝宝的户口可以随爸爸一方或者妈妈一方,去给宝宝上户口的时候一定要带齐父母的身份证、户口本、准生证、还有宝宝的出生证明。
3、带齐这些东西就可以去户政部门给宝宝上户口了,现在新生儿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号了,还有就是独生子女光荣证也一起办了。公安派出所申办手续,父母双方均为本市居民的新生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婴儿父母或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婴儿父母的《结婚证》和《户口簿》,向婴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随父报出生的,必须携带母亲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送出去的小孩能不能上家谱
本文2023-12-06 14:5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