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种辈分称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我国各种辈分称呼,第1张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外舅”“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谱名 宗谱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胡氏族谱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辈分排列称呼:自己之父是父亲,父亲之父是祖父,祖父之父是曾祖,曾祖之父是高祖,父亲之子是儿子,儿子之子是孙子,孙子之子是曾孙,曾孙之子是玄孙。辈分主要分为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和晚辈。亦作“辈份”。

介绍: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

在老家谱上有时有时会看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嗣子

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嗣子用于族谱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的财产。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是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许可备案的,相当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判决之类有效法律文书。

在以往,兄弟多,出现未婚或者膝下无子的情况也比较多,让侄子承嗣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过继”的多是“儿子”,称为“嗣子”,当然也过继女儿,称为“嗣女”,甚少。

祧子

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挑担,是不是两头都有东西呢?当然把他说成挑,不是有意要把祧字说错,主要让大家好理解。祧子在族谱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嗣子那么官方,这个是不需要官方认可的。

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也只限于亲兄弟之间,就是让嫡亲血侄做后,给自己养老。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房夫人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父或者叔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

也有多祧的情况存在,即可以承祧两房以上。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火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

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

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

扩展资料

虽然今人误解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是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每一个家庭还是不希望自己这一支在家谱中断续的。

因此,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或“过继子”,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过继父母”。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过继一般选兄弟的儿子作为继子的居多,远一些的也很多,还有嗣孙、嗣重孙的,在过去都要立下文书。

家族族谱排辈用字有: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里面的字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辈份在中国人起名里面,以前是都必须表现出来的。例如:我父亲姓张的话,他的名字就是:张元×,到我们这一辈就必须是:张德×,儿子辈就必须是:张为×,孙子辈就必须是:张普×。

一直这样往下传,到外面碰到了一个家族的人,只要通报姓名,就知道您的辈份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了。也就决定了我和对方的称呼和地位。

字辈的选取,一定要按家族流传下来的字谱选取,否则就会乱了家谱中的规定,是必须沿用家谱里面流传下来的取名字谱。如果您的名字中没有家族字谱中留下来的“字”,这个家族是不会承认您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只会认为你是同姓的外家族人员。

要根据自己的家族搬迁史,寻根续谱,确定中间字的排序。实在找不到根源,可请人排辈,——就是姓的笔画数、中间字的笔画数及二者加的总数都是吉数,才好。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中国文化中的辈分和称谓尽管各地具体的叫法有很多不同,但规律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以自身最亲近的人为出发点交代隔代数,这是称谓的第一层次,在称谓的最前表示隔代数,在最后表示父或母的血缘传承。第二层次,在中间部分交代与最亲近的人的亲缘关系。

扩展资料:

中国人的辈分称谓是以本人为原点,根据与本人的关系来称呼对方的。主要要说明两个内容,一是与本人的隔代数。

这隔代数的称谓因为“爷”或“祖”之上的每一辈都重复用这两个字,所以标志隔代数的字一般放在最前,以区别和别人的关系,在北方也有用重叠一个“太”字来表示多隔一代。另一个内容就是交代与本人的亲缘关系。

-排辈

我国各种辈分称呼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