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姓的甘熙故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1收藏

甘姓的甘熙故居,第1张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北京图书馆。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1798-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省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清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在宁居住期间,他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于湖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武丁旧学;

典午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立德齐今古;

藏书教子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联[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

诗书裕后昆。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

菽水妇人宜。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

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福禄寿三星高照;

松竹梅四季长春。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联[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联[挂联]

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

披函好趁北窗凉。

——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

金石摩挲发古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

礼门义路,贤士达人。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

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淡泊明志;总集福荫;前程远大;为善最乐;

清虚凝神。备致嘉祥。后地宽宏。读书便佳。

国恩家庆;勤能补拙;千秋博士;修其天爵;

人寿年丰。俭以养廉。一代儒生。教以人伦。

人因竹静;

风为兰和。 有容德乃大;良佩双温穆;铁肩担道义;

无欺心自安。新兰自芬芳。辣手著文章。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向阳门第春常在;比德如玉圭璋特达;

积善人家庆有余。如松有节枝叶贯时。

甘姓起源--百家姓排名第一百八十姓氏起源: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迁徙分布:  (缺)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甘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省户县南)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省洛阳西南),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姓,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姓的又一支来源。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2、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历史名人: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05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代科长、红6军团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西北野战军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运城、宜川、扶□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1岁。  1957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做出了一个后来令全国为之一震的惊人之举。当时久病不愈的甘祖昌正在医院,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去看望他,临告别时,甘祖昌突然叫住萧华:“萧副主任,我有个想法,在脑子里转了多时,想向你报告一下。”萧华笑着问:“老表,么子事”

  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

  迁徙分布

  (缺)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甘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省户县南)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省洛阳西南),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姓,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姓的又一支来源。

甘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江西、湘鄂大部、安徽西南、闽粤大部、桂琼、川黔大部、云南东部和北部、新疆西北,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59%的甘姓人群。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浙江西南部、安徽中部、河南东南、湖北北部、重庆、四川东北部、湖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大部、甘肃中部,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20%的甘姓人群。 介绍文件甘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的诸侯国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洛阳),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氏的一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 商朝时期,商王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国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甘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 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襄王封后母周惠后所生的甘昭公姬子带于甘邑(今河南原阳),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意为“大漠中的村庄”。 清朝初期,喀尔喀蒙古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今内蒙古肯特山南部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之战”,噶尔丹部主力军被康熙大帝亲率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嘎察部脱离了厄鲁特蒙古的控制。 康熙大帝剿灭噶尔丹之后,嘎察部归附满清王朝,部族人等多称嘎察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甘氏、李氏等。 第六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记载: 1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名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2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3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 介绍文件甘姓迁徙历史 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 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户县)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姓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姓最重要的一支,故甘姓早在先秦时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姓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姓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今重庆忠县)甘宁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沛人(今江苏沛县)甘皇后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应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姓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两宋时期,甘姓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姓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姓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姓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姓分布之地渐广。 如今,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为多。 更多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甘姓家谱文献目录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 (清)甘书芬、甘景麟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 (清)甘土愍等修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修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美国。 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怀和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 世系篇第六~七卷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七卷 江西省档案馆。 山东桓台甘氏家谱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华阳石印本 湖北省枝江市档案馆。 湖南甘氏草谱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渤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广东甘氏祠谱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甘氏族谱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美国。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族谱八卷 卷首上、下册 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甘华盛主修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Gān)姓源出: 甘氏之先,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历虞夏世为诸侯,其地在有扈国之南郊。至商有盘公贤德萃拔高宗师焉,迨至周,仍世为诸侯,数千余年子孙蕃衍散居天下。(来自《甘氏源流记》) 其他说法: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韦氏一族分支众多,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他们和江苏,广东的韦氏应属同宗。

经广西韦氏分部多年搜集、浏览、选辑有关史书、志书和姓氏通书、族谱等资料表明,广西韦氏有两支。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孙,秦、汉、唐、宋等朝从北方和中原大批南来,开发广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孙遍布八布桂东南西北中各市县。

史书、志书、族谱凡写有“士著”者,还应上朔至战国,春秋、西周、商朝,骆越、西瓯族从黄河下游游牧到岭南(广西)定居的韦氏。第二支,汉朝韩信儿子韩滢,因父被害而改韦氵营,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孙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县。

扩展资料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韦氏家谱》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韦氏家谱》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韦氏家谱》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韦姓

甘姓的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