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各姓氏辈分书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1收藏

是否有各姓氏辈分书,第1张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6 姓氏的排辈顺序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7 姓氏族谱排序列表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厘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

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鄂侯/姬却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

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

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

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

武公/姬称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

献公/姬诡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文公/姬重耳 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

襄公/姬欢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

灵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

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

景公/姬据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

厉公/姬寿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

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

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

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

顷公/姬弃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

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

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宁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

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

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

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

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

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

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

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

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

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

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

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

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

厉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

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

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

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

文王/熊赀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

熊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成王/熊恽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

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

庄王/熊侣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

共王/熊审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

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

熊郏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

灵王/熊围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

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

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

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

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

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

殇公/子与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

子冯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

闵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

桓公/子御说 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

襄公/子兹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

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

文公/子鲍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

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

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

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

景公/子头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

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

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

怀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

灵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简公/赢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

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献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

孝公/赢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惠文王/赢驷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

武王/赢荡 04 公元前310 辛亥年

昭襄王/赢则 56 公元前306 乙卯年

孝文王/赢柱 01 公元前250 辛亥年

庄襄王/赢楚 03 公元前249 壬子年

秦王/赢政 26 公元前246 乙卯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斯 50 公元前445 丙申年

武侯/击 26 公元前395 丙戌年

惠王/嵤 51 公元前369 壬子年

襄王/嗣 23 公元前318 癸卯年

昭王/ 19 公元前295 丙寅年

安厘王/圉 34 公元前276 乙酉年

景泯王/增 15 公元前242 己未年

魏王/假 03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武子/启章 16 公元前424 丁巳年

景侯/虔 09 公元前408 癸酉年

烈侯/取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文侯 10 公元前386 乙未年

哀侯 02 公元前376 乙巳年

懿侯 12 公元前374 丁未年

昭侯 30 公元前362 己未年

宣惠王 21 公元前332 己丑年

襄王 16 公元前311 庚戌年

厘王/咎 23 公元前295 丙寅年

桓惠王 34 公元前272 己丑年

韩王/安 09 公元前238 癸亥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襄子/无恤 51 公元前475 丙寅年

桓子/嘉 01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献侯/浣 15 公元前423 戊午年

烈侯/籍 22 公元前408 癸酉年

敬侯/章 1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成侯/种 25 公元前374 丁未年

肃侯/语 24 公元前349 壬申年

武灵王/雍 27 公元前325 丙申年

惠文王/何 33 公元前298 癸亥年

孝成王/丹 21 公元前265 丙申年

悼襄王 09 公元前244 丁巳年

赵王/迁 08 公元前235 丙寅年

赵王/嘉 06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惠王/熊章 57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王/熊仲 24 公元前431 庚戌年

声王/熊当 06 公元前407 甲戌年

悼王/熊疑 21 公元前401 庚辰年

肃王/熊藏 11 公元前380 辛丑年

宣王/熊良夫 30 公元前369 壬子年

威王/熊商 11 公元前339 壬午年

怀王/熊槐 30 公元前328 癸巳年

顷襄王/熊横 36 公元前298 癸亥年

考烈王/熊完 25 公元前262 己亥年

幽王/熊悼 10 公元前237 甲子年

楚王/熊负刍 05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献公 28 公元前492 己酉年

孝公 15 公元前464 丁丑年

成公 16 公元前449 壬辰年

闵公 31 公元前433 戊申年

厘公 30 公元前402 己卯年

桓公 11 公元前372 己酉年

文公 29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易王 12 公元前332 己丑年

姬哙 09 公元前320 辛丑年

昭王 33 公元前311 庚戌年

惠王 07 公元前278 癸未年

武成王 14 公元前271 庚寅年

孝王 03 公元前257 甲辰年

燕王/姬喜 33 公元前254 丁未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平公/姜骜 2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宣公/姜就匝 51 公元前455 丙戌年

康公/姜贷 26 公元前404 丁丑年

威王/田因齐 36 公元前378 癸卯年

宣公/田辟疆 19 公元前342 己卯年

闵王/田遂 40 公元前323 戊戌年

襄王/田法章 19 公元前283 戊寅年

齐王/田建 44 公元前264 丁酉年

刘家最完整的家谱辈分如下:梅、玺、泰、山、守、德、传、正、文、光、振、西、继、世、宏、昌、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林、永、华、同、学、桂、金、润、松、焕、均、银、湖、树、炳、城、锦、源、材、煇、增、锋、洁、彬、炜、坪。

刘姓的起源演变:

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

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根据新华网介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92人。可以说,从西汉开国到现在2000多年,前半段时间里,刘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专业户”。

   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姓”是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至夏、商、西周逐渐产生了“氏”、“宗”。周代严格遵循以嫡长子继承权为核心的“胙土命氏”、“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封建宗法制度原则,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至春秋时期,可考的有姬、姒、子、姜、风、嬴、偃、芊、芈、熊、允等二十二姓。

  周武王姬发及西周历代天子先后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五十三个。

  分封的列国诸侯(181国)

  周国---姬姓,公爵。系周公之子,曰姬君陈。封国地在今陕西西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公姬旦,佐文武成三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封国地在今山东曲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在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在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在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在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在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在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在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曰康叔。封国地在今北京冀州。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在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在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在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在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在今丹阳南郡枝江。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封国地在今山东青州府。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在今许州。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在今寿光市。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在今扶风雍东北。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在今莒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在今山东邹城。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在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在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公爵。系舜娶帝尧女娥皇女英,商均之裔妫满,娶武王女太姬出陈申公。封国地在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杨国---杨姓,侯爵。系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今山西翼城。 越国---姒姓,子爵。系夏代少康庶子无余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浙江会稽。

鄫国---姒姓,子爵。系夏代少康次子曲烈之后裔。封国地在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

曾国---姬姓,侯爵。系周王室曾穆侯西宫之后裔。封国地在湖北随州市。

鄘国---姬姓,侯爵。系周武王之弟,曰姬叔蔡。封国地今河南汲县北。

莱国---姜姓,伯爵。系炎帝裔孙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山东黄县附近。

吕国---姜姓,伯爵。系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族就是其一支族之后裔。封国在今河南南阳王村。

申国---姜姓,伯爵。系申公世代为周之姻亲,改封王舅申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南阳市。

邹国---曹姓,子爵。系曹挟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济宁。

  朝鲜国---子姓,候爵。系商遗臣箕子胥余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朝鲜平壤市。

黄国---嬴姓,候爵。系东夷少昊之后裔,曰黄夷。封国地在今河南潢川县。

徐国---嬴姓,子爵。系东夷伯益之后裔,曰若木。封国地在今山东郯城。

英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英山县。

  薛国---姙姓,候爵。系玄帝姬颛顼少子阳封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滕州市。

芮国---姬姓,伯爵。系周武王之卿士姬良夫之后裔。封国地在陕西省大荔县。

葛国---嬴姓,伯爵。系东夷伯益长子飞廉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

舒国---嬴姓,子爵。系东夷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舒城。

  温国---己姓,子爵。系东夷昆吾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省温县上苑村。

苏国---己姓,伯爵。系东夷昆吾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

刘国---姬姓,公爵。系顷王少子康公之后裔。封国地在河南偃师市缑氏镇。

  荣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同辈贵族荣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户县西。

甘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樊国---姬姓,伯爵。系周太王之子虞仲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南。

尹国---姬姓,公爵。系周卿士尹逸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

密国---姬姓,侯爵。系文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甘肃灵台县百里溪。

王叔国---姬姓,侯爵。系庄王王子虎之后裔。封国地在河南孟津县西南。

成国---姬姓,公爵。系文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宁阳县。

  聃国---姬姓,侯爵。系文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不详。

  郜国---姬姓,子爵。系文王十一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厉国---姬姓,子爵。系文王十九子之后裔,曰姬隐。封国地在今河南许昌。

巢国---巢姓,伯爵。系帝尧臣子巢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巢县。

庐国---巢姓,子爵。系帝尧臣子巢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合肥。

  单国---姬姓,伯爵。系成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詹国---姬姓,伯爵。系宣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不详。

  巩国---姬姓,伯爵。系周王卿士巩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康店。

毛国---姬姓,伯爵。系文王庶子叔郑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扶风县。

蒋国---姬姓,伯爵。系周公四子伯龄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尉氏县西。

邓国---曼姓,伯爵。系商王武丁叔父曼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孟州市。

江国---嬴姓,伯爵。系伯益子玄仲之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正阳县。

胡国---姬姓,伯爵。系周太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舞阳县。

  滕国---姬姓,侯爵。系文王之子错叔绣之后裔。封国地在今今山东滕县。

东黎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西黎国---子姓,侯爵。系商汤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长治县。

  倪国---颜姓,子爵。系邾武公夷父颜庶子友来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滕县东。

祝国---姬姓,子爵。系黄帝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济南市。

  聂国---姜姓,子爵。系丁公支庶子孙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荏平县西。

纪国---姜姓,子爵。系伯益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寿光县南。

  鄅国---妘姓,子爵。系夏禹王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临沂北。

  向国---姜姓,子爵。系炎帝裔孙向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莒县南。

极国---姬姓,附庸。系周太王支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不详。

  柏国---嬴姓,子爵。系黄帝的臣柏高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西平柏亭。

邿国---姙姓,子爵。系夏禹王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微山县。

  滥国---曹姓,附庸。系邾君夏父叔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郯国---已姓,子爵,系少昊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连云港市。

  炎国---嬴姓,子爵。系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

  鄟国---姙姓,附庸。系玄帝姬颛顼支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

郕国---姬姓,伯爵。系周文王之子叔武。封国地在今河南范县。

  酆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庶弟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山阳县。

  宿国---风姓,男爵。系伏羲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项国---姬姓,伯爵。系周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项城县。

  谭国---嬴姓,子爵。系少昊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章丘市。

  遂国---伊祁姓,附庸。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

  须句国---风姓,附庸。系伏羲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东平县西须句城。

鄣国---姜姓,附庸。系鄣公姜虎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省平阴县。

焦国---姬姓,附庸。系神农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陜县西十里铺。

  共国---姬姓,子爵。系共伯和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

凡国---姬姓,伯爵。系周公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辉县西南。

  鄢国---姬姓,子爵。系帝颛顼系孙求言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于国---姬姓,侯爵。系周武王次子于叔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

  胙国---姬姓,侯爵。系周公子胙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戴国---姬姓,附庸。系商汤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兰考县。

郑国---姬姓,伯爵。系周厉王幼子友,曰郑桓公。封国地在今陕西华县。

茅国---姬姓,伯爵。系周公子茅伯之后裔。封国地在山东金乡县。

鄎国---姬姓,侯爵。系周武王之弟羽达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息县。

蓼国---偃姓,子爵。系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固始县。

潘国---姬姓,侯爵。系毕公季孙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荥阳市。

逼阳国---妘姓,子爵。系祝融之孙求言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南。

上鄀国---允姓,附庸。系少昊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下鄀国---允姓,附庸。系少昊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淅川。

毕国---姬姓,公爵。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曰姬高。封国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弦国---隗姓,子爵。系周北赤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潢川县。

滑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偃师县。

阳国---偃姓,侯爵。系东夷少昊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

原国---姬姓,伯爵。系文王十六子原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济源市。

道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确山县北。

邘国---姬姓,伯爵。系武王三子邘叔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泌阳市北。

应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

邶国---子姓,伯爵。系商纣王子武庚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

祭国---姬姓,伯爵。周公第五子祭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郑州

沈国---姬姓,子爵。系周公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中山国---姬姓,附庸。系周王裔毕万公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北石家庄平山县。

鲜虞国---子姓,附庸。系周北白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北正定。

  肥国---子姓,附庸。系周北白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北正定。

  鼓国---祁姓,附庸。系周北白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北晋州。

  曲沃国---姬姓,子爵。系晋穆侯之子桓叔,曰姬成师。封国地在今山西临汾市曲沃县。

  冀国---伊耆姓,子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河津市。

  南燕国---姞姓,伯爵。系黄帝之后裔,曰姞倏。封国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

陆浑国---允姓,子爵。系西戎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权国---子姓,男爵。系商王武丁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西南。

顿国---姬姓,子爵。系周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商水县。

  贾国---姬姓,伯爵。系叔虞少子公明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襄汾县。

随国---姬姓,侯爵。系陶唐氏杜伯之玄孙士会。封国地在湖北今随州。

  唐国---姬姓,侯爵。系成王叔虞的子孙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随县。

州国---姜姓,公爵。系东夷朝斟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安丘县。

  赵国---嬴姓,伯爵。系造父七世孙叔带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北邯郸。

  谷国---嬴姓,伯爵。系嬴非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谷城。

  梁国---嬴姓,伯爵。系秦仲次子之后裔,曰嬴康。封国地在今陕西韩城市。

  郇国---姬姓,伯爵。系文王十七庶子姬葡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

  韩国---姬姓,伯爵。系晋大夫韩武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禹县。

  邵国---姬姓,公爵。系召公奭,曰姬奭。封国地在今陕西岐山西南。

  邢国---姬姓,侯爵。系周公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岐山西南。

  邗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幺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扬州市。

  雍国---姬姓,伯爵。系文王十三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萧国---子姓,附庸。系萧邑大夫大心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夔国---芈姓,附庸。系楚君熊绎嫡子,曰熊挚。封国地在今湖北秭归县。

  麇国---姜姓,子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郧县。

  巴国---姬姓,子爵。系南蛮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长阳西北。

  蜀国---姙姓,子爵。系帝颛顼支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四川双流县。

  苴国---姙姓,附庸。系蜀子尚封其弟葭萌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四川广元市。

  郧国---姬姓,男爵。系武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宝丰县。

  轸国---偃姓,男爵。系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应城县西。

  贰国---姬姓,男爵。系武王庶子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应山县。

  牟国---嬴姓,男爵。系东夷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委城东。

  绞国---偃姓,男爵。系东夷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郧县西。

  骊戎国---姬姓,男爵。系西戎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临潼县。

  夷国---姜姓,附庸。系炎帝支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烟台。

  狄国---姜姓,附庸。炎帝之后裔,曰孝伯。封国地在今山东高青县南。

六国---偃姓,附庸。系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庸国---姬姓,子爵。系南蛮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鬼方---隗姓,男爵。系周北白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西北。

土方---隗姓,附庸。系周北白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内蒙古北。

  鄋国---漆姓,附庸。系长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济南市北。

  潞国---隗姓,子爵。系赤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黎城。

  钟离国---嬴姓,附庸。系伯益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凤阳。

  钟吾---嬴姓,子爵。系东夷皋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新沂市。

  耿国---姬姓,附庸。系武王同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龙门县南。

  罗国---芈姓,附庸。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在今湖北房县。

无终国---隗姓,子爵。系北狄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辽宁锦西西北。

相国---嬴姓,附庸。系出淮夷泗人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宿迁。

  姺国---姙姓,附庸。系太昊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欢城。

  邳国---奚姓,附庸。系黄帝庶孙奚仲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邳州市。

扈国---姒姓,附庸。系夏代启王弟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户县。

  连国---姬姓,附庸。帝喾系孙惠连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沁水东。

祁国---姬姓,附庸。系晋献侯世孙奚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祁县。

  隰国---隗姓,附庸。系基方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临汾吕梁。

  寒国---姙姓,附庸。系危方族寒哀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东潍县。

鄣国---姜姓,附庸。系炎帝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赣榆旧城。

  谢国---姜姓,附庸。炎帝申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唐河县。

  泉国---姙姓,附庸。系黄帝之后裔。封国地在今陕西商州。

  彭国---銭姓,附庸。系东夷族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江苏徐州。

  戚国---子姓,附庸。系卫大夫林父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濮阳市戚城。

  令狐国---姬姓,附庸。系晋将魏颗之后裔。封国地在山西省临猗县。

  万国---姬姓,附庸。系芮伯之后裔。封国地在今山西芮城。

终国---姙姓,附庸。黄帝庶孙陆终之后裔。封国地在今河南南阳。

是否有各姓氏辈分书

有各姓氏辈分书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