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镇哪几个村有姓张的
貌似都有!
湖山殿下、镇东、镇西、长塘、小吴溪、下市、新市基、王蒲塘、头甲、老市基、竹园、王斗、芳山、大田、赵朱、石楼、起鸣、晓联、梅林、稽亭、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杨宅、和溪、湖干、丹山、上叶、下叶、安头、方前、翁村、桥西、张宅一村、张宅二村、张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楼村、前王、东山、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鲁雅、后塘、新店、毛陈、隔湖、舟墟、雁畈、后阳、吴溪叶、江南街、奕岩头、寺前西、寺前街、宝山头、徐塘下、靖安塘、下前王、后力山、塘下洋、湖滨、侯芹、泽塘、葛仙、金山、上村、寺口、联盟、联群、上陈、小官余、芦塘下、南朱村、花园口、新塘西、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倍磊埠头、塔山、云山、王新、骆村、上傅、陈村、白马、团力、六石、钟村、继成、坑口、石壁、剡溪、三角店、石门坑、小六石、八岭坑、南王店、画坞坑。
张小楼辖张小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小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4条,东西街3条,348户,1146人,耕地面积158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果。清朝时期,张姓由陕西华阴县迁此建村,因盖一楼而得名张小楼。
张小楼村与谢集村、杨庄村、界牌堂村、焦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郭楼村、张华楼村、吕常寺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周大庄村、石庄村、张庄村相邻。
张小楼村附近有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金乡金水湖、金济河奎星河风景区、光善寺塔、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金乡大蒜、王丕芹菜、金乡白梨瓜、鸡黍红花斑山药、胡集白梨瓜等特产。
按历史来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开创,所以一般学术上认为张道陵是道教的祖师爷。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
相传张道陵以虎为座骑,与太极左宫仙翁葛仙翁葛玄、许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翁真人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原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出生于丰县城西南邀帝城以西的古村落盘庚村(阿房村,一曰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刘王楼村),相传为张良后人。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得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或张鲁所作。当时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天师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神像
按宗教来说,道教所尊的三清,是道教祖师爷。
三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1] 、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汉族哲学中“三一”的象征,“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遍布中国各地的道教殿堂多称为“三清观”。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垵(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垵(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这个作业我也不会,给点提议你吧
我是你的同校同级友
魏州,(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一带)有“魏桥”,唐朝引永济渠绕城,夹河而成聚落。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九月,“刺史卢晖移永济渠,自石灰窑引流至州城西,却注魏桥,夹水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2]魏州在唐朝后期为魏博节度使治所,其前身——隋武阳郡,原仅辖二个小县:贵乡、昌乐、永济渠修成后,因控据魏桥水路枢纽,地位重要,才发展成统辖14个县、拥众数十万户的大郡。唐朝中后期屡为强蕃、官军所争。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马燧、李怀光与朱滔等战于魏州城下,滔堰永济渠水入王莽河故道绝官军粮道及归路,马燧退保魏县(今大名西北,原治永济渠南),双方隔渠水列营相拒,互争魏桥,最为惨烈。[3]
贝州,唐懿宗咸通(860-874年)以前城址在今清河县西北,永济渠在城东南十里,有“孔桥”。唐朝贮江淮租布甲仗于此,以备河北军用,号称“天下北库”。[4]孔桥北接冀、深、瀛(今河间县)、莫州(今任邱莫州镇)之间的华北平原中央地带的南北交通大道,南连博(今山东聊城)、济(今聊城西南)、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及黄河重要津渡口:济州津、杨刘渡(今东阿杨柳村),恰与永济渠形成十字型水陆交通骨架,故军事地位尤为重要。武则天永昌年间(689年)原在永济渠东南30余里的清阳县缘地久积碱卤,遂西移于永济渠东孔桥置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移于永济渠西岸[5]。懿宗咸通中贝州亦东徙,南临永济渠为城,以清河、清阳二县附郭,直至北宋,即今清河县西城关镇。[6]
内黄县(今内黄县西旧县村),永济渠在县北二百步,有“永定桥”。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朱全忠击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于内黄,五战皆捷,至永定桥,斩首万余级。[7]内黄当魏、贝去洛阳之要途,又兼桥渡之利,故有所争。
馆陶县(今南馆陶镇),永济渠在城西十里,有“永济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至馆陶,永济桥未成,不得渡,自视作桥成,而过桥西。[8]又,德宗兴元初(784年)朱滔谋取汴州(今开封),使人见魏博节度使田悦,约会馆陶,偕行渡河。[9]也是由于馆陶位在道中,又有永济桥之便。但是,馆陶县毕竟与运河还有十里之距,不如其北面的永济县跨渠为城来得方便,所以北宋以后县治北移永济。
永济县(今山东北馆陶东南肖城),此县城建置较晚,原来只是永济渠上的一座桥,因行旅客商住店、买卖,渐渐形成市廛聚落,称“张桥店”、“张桥行市”。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始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县,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170尺,深2丈4尺,穿县入临清,故以为名。[10]
临清县(今临西县),永济渠在县西门外,为魏、贝之间蓄积粮粟之地。唐末五代,凡欲取贝、魏者,皆先顿兵于临清。北宋因地处宋辽驿道,为迎候宋辽使臣曾设驿馆。[11]
武城县(今山东武城县旧城西北),隋开永济渠时,地址在渠西北十里之外,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武城县迁至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扼义王桥东通德(今山东陵县)、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之道。[12]北宋末年,迫于河患,复徙渠东,即今旧城关镇。[13]
长河县,原在今德州市东,永济渠在县西十里,有“白桥”。城为水所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十月移就白桥于永济渠西岸置县,十年(815年)又在渠东置小胡城。[14]晋一度移德州治于此,旋废为长河镇。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复移将陵县治于长河镇,即今德州市。[15]
安陵县(今景县安陵乡),城东临永济渠(即今南运河),有“柏杜桥”。隋开永济渠时置曾县,然城址并不临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移至柏杜桥,于运渠西岸建新城。[16]
东光县,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渠上有桥名“白桥”。自桥西有路通景州弓高县(今景县),桥东北有道去沧州(今沧州市东南旧城),史称“白桥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王承宗遣兵2万入东光,断白桥路。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杨师厚亦自弓高渡御河而东逼沧州。[17]白桥显然是维系河北平原腹地与东部滨海地区之间地交通孔道。
截止于北宋末年,汴河沿岸的州府县城共有14座,镇11座,除开封、雍丘(今杞县)、应天府(今商丘县)、虹县(今泗县)四城起源较早,汉代就已筑城,其余皆随通济渠——汴河开通而出现。汴河沿岸城镇位置的选择也是既考虑到汴河航船上、下行的航速和航程,较均匀地分布;而且多就水陆交会点设置,城镇内普遍建有横跨运河的桥梁,以利南北往来。这一点在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溯汴河自泗州至汴京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20]成寻的日记讲到他的船每每皆在大桥下过夜,桥上有市,入夜灯火万千,买卖繁昌,店家多得不可计数,歌舞之声很远就能听到。为了让船工上岸买卖,成寻两次路过宿州皆停船逗留多时。当时规定汴河内的船只在宿州一次上岸出售的干姜不得过三十石,南京应天府不能超过五十石,反映沿河城市交易买卖的频繁使官府不得不有所干预和限制。汴河桥市的买卖活动,无论从空间位置、或是时间规定上,无疑都是唐朝中期以后市坊制度解体和夜禁制度驰废的结果,也是刺激沿河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汴河水运码头和桥渡职能的限制,汴河沿岸的城市布局形态亦呈现跨河为城,以一条市街为主干,有别于北方平原一般州县城市的特点。
宿州,最初只是一座桥,名埇桥。中唐以后自宋州取东南直路入淮成为正途,“埇桥为舳舻之会”,[21]路扼彭城(今徐州),西接睢阳(今商丘),南临淮甸,当漕运之要,水陆之冲。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州,跨河为城,临河街巷分布着馆驿、酒楼和仓储,每日众多官私船只停泊城内。咸通九年(868年),庞勋乘夜攻入城内,一次劫获城中大船三百艘,备载资粮,顺流而下,[22]可以想象其城内运河的容量甚为可观。北宋时,宿州久无兵乱,承平百余年,人户安堵,居民日增。自唐以来修建的罗城已嫌狭小,居民多散在城外,就草市买卖,使朝臣曾萌动拓城之念。[23]南宋之际,宋金屡次交兵于淮、汴之间,皆为争夺宿州控扼的主动权,宿州城受到摧残破坏。宋金隔淮而治以后,金人曾重修宿州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09年)楼钥出使北行,路程所见就是刚刚修过的宿州城,他写道:“又六十里宿宿州。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宿)州城新筑,雉堞甚整,闻是五月下旬上畔指挥重修……城中人物颇繁庶,……大寺数所,皆承平时物。酒楼二所甚伟,其一跨街,榜曰‘清平’,护以苇席,市肆列观无禁。”[24]“皆承平之物”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建筑,推想金朝之重修只在培筑城垣,宿州城内结构未有动改。今天所能见到的宿州市老城区是明朝初年缩筑的,周回只有六里,主要建筑和城市布局仍遵循宋金旧址。[25]今东西横贯全城的红旗路(旧中山路)是主干商业街,高出两侧地面15~2米。据当地老人讲:此街即建在隋堤上。紧傍其南侧20米处,有一平行的东西向小街,现仍名“大河南街”,当是以旧在汴河之南而得名。宿州老城为一东西狭长型轮廓,多东西横街,南北纵巷甚短,只有淮海路贯通南北,或许其与红旗路相会的十字路口(此地地势最高)就是埇桥故址,也是符合当时水陆交通区位的。汴河虽然堙废了,但是东西向陆地交通干线的传统优势并未减弱,从而制约了明清时期城市的形态,仍然保持沿河城市布局依从河流走向延伸的特点。(见附图)
灵璧县,灵璧一名早在楚汉相争之际就出现了,项羽败刘邦军于彭城,“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26]不过那时的灵璧在今濉溪市境内,不在今县。汴河开通以后,宿州和虹县相距过远,往来的船只不得不在中途停靠过夜。地点选择在位置适中、又是运河两岸唯一有石质山丘的南麓,即今天县城所在的位置[27]。慢慢地这里开始出现为过往船客服务的店家,有桥相连,起名为零壁(意为孤独零丁的村落)。北宋汴河的繁忙也带来了昌荣,零壁发展成镇市,买卖的兴隆竟使政府在此地收取的商税(熙宁十年税额2156贯)超过了所从属的虹县税额(2042贯)。为了便于管理,哲宗元佑六年(1086年)不得不把零壁镇升为宿州属下的一个县,[28]后又因此地产磐石,改零壁为灵璧。南宋两次北伐,皆与金人争夺灵璧城,居民流散,城郭为墟。元代,自徐州南下扬州的陆路取道楮兰(今宿州东北楮兰乡)、三村(灵璧西北,久沉于水),经灵璧东去虹县(今泗县)、青阳(今泗洪县),而不由宿州,[29]灵璧的地位因驿路所经又有回升。
灵璧县城垣始于北宋,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陈泰交始修《灵璧县志》以为:“自宋立县,历金元至明初尚未有城,弘治八年始筑城。”其实不然,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宿州之役,李显忠败金将肖琦于灵璧城下,“遂复灵璧,入城。”[30]乾道三年(1169年)楼钥《北行日录》也记载“灵璧两岸人家多瓦屋,亦有小城,始成县”。又,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宋将毕再遇和金兵战于灵璧,尝发誓言:“宁死灵璧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31]由此可知宋代灵璧县城虽小而城垣具备,县署就在城内东南隅。又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嵩重修县志云,“设县之初,民居夹堤”,“(汴)河形久失,县治东西大路即其堤也。”这也证明明朝重筑砖城一仍宋金旧址,只不过把县署、馆铺移至城西街路北,而北宋城市初创时形成的运河桥与汴河十字型交通骨架仍然保存在县城东半部。今天的灵璧县东西长800米,南北不足500米,主要是一条东西大街穿城而过;距东门不远,为一短而弯曲的南北街与横街相交,两端各通一门。这条横街就是当年的汴河,那十字街口自然应该是城市的生长点——汴河桥的位置了。(见上附图)
类似的情况还有永城县,受运河交通机制的吸引,城市移至汴河岸侧,夹河筑城。[32]城垣东西狭长,中山街斜贯全城,高出两侧地面,也应该是昔日汴河之所在,受泥沙淤高而造成的。中山街在东关附近向北折曲,随即又回复到汴河原来的走向上,当是唐宋以后受某种偶然因素或建筑的影响。汴河在永城县的流向完全制约了城市平面布局和房屋建筑设计的主导方向,使永城县城市形态违法了中国北方平原城市设计一贯采用的座北朝南的定式。
虹县(今泗县),该城历史很久,早在二千年前,西汉曾设立了夏丘县。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移虹县治此,以临汴河,北宋因之。清朝乾隆年间因泗州被洪泽湖淹没,徙州治于虹县,取其地势高,不惧水患,虹县名称遂改。[33]
虹县城东南为一系列北北西向砂礓缓岗,高程为373米,使城东地势明显高于城西的徐淮黄泛平原。当年汴河不易开凿,只得偏向东北,绕行今枯河头,再折向东南。当地盛传隋炀帝乘舟东下扬州,行至枯河头,因水涩舟止,不得不“纳粟行舟”,即在缺水河段用稷子拌香油铺于河底,两岸由人拽船而进。文献记载虹县以东汴河河道唐宋时期也确实屡有兴作,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访使齐瀚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沉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时毕工,后以水流湍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仍由旧河。[34]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遣宿、亳丁夫自泗州至虹县沿汴河修作踏道擗岸,其浅处为锯牙,以束水势,使其浚成河道”。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都水监丞侯叔献言:“昨疏浚汴河,自南京至泗州,概深三尺至五尺。惟虹县以东,有礓石三十余里,不可疏浚,乞募民开修。”徽宗大观中泗州知州胡师文因创开泗州直河,筑签堤阻遏汴水,兴师动众,费钱谷累百万计,寻复淤淀,生事功而坐降。[35]以上事例皆说明虹县城东的砂砾缓岗给汴河行水载舟带来很大不便,汴河不得不在虹县由东南流向折转东北。虹县城恰好处在两种不同地貌景观的分界带上,按照城市地理学观点,正是城址长久不废的原因所在。汴河河道的改向亦导致了虹县城市布局也是违背正南正北的传统主导方向。(见附图)
今泗县城区东西长约1公里,建筑形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门之间的老街集中了全县最主要的商店、旅馆、饭店和影剧院,行人熙攘。此街北侧十余米又有一条同方向的大街紧邻,现已辟作穿过城区的干线公路,其地面明显低于两侧,形成相对高差3米多的南北陡坡。据文献记载:“汴水由虞姬墓经阴陵、鹿鸣二山入州境,穿城东注。西关外为西汴河,东关外为东汴河。”“城内汴河一道,穿泮河而东,长二百八十丈。万历四十四年……以城内汴河道淤塞,城外水冲反跳,乃于水口筑石坝以截其流,开通东、西水关,浚深内河,旧河道凿泮池,使河口往来无滞。由是潼、汴二水之赴于虹者,会城西,穿城东,出东水关南绕,复迤逦而西注,始旋转而东流。”[36]这条低于城内地面的行车干道就是当年汴河的遗址。经县文管会同志指引,找到了它的西端——西水关旧址,砖砌券拱式水门宽3米,拱顶离地面2米,门内水道已为砖填塞。今泗县城的老街当年可能是汴河的南堤,沿河形成市街,买卖业集中的传统迄今不改,还保存着“牛市巷”之类具有商业功能含义的地名。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会馆也邻街选址。城内汴河北岸依次集中着州县衙署、文庙、城隍庙等行政职能机构和受官府政权直接管理的科考、祀典场所。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尝沿汴路西去陕西凤翔,留下一部记述沿途见闻的《西征道里记》,其中关于虹县的一段是这样说的:“虹县城因隋渠为壕,潴水深阔,城具楼橹。虹以西诸邑往往皆城,虹独坚密……隋渠自虹以上为陆,木已丛生,县以东水接淮口。”文意表明虹县护城壕水也与汴河相通,这与今日泗县城周围水道的形势是相符的。骑河筑城,城内行船,壕河相通的结构可能是汴河城市的显著特点。由此观之,汴河道上的宿州、虹县、灵璧、永城无论为州为县,皆遵其制。受运河流向和水运码头机制的影响,汴河城市沿运河走向的横轴拉得很长,而城市纵身相对很短。上述特点也影响了汴河故道上的村镇聚落,如:青阳镇(今泗洪县)、马翁店(今马公店)、通海镇(今通湾店)、静安镇(今大店乡)、蕲泽镇(今四铺集)、白禅(白善集)、柳子镇(今柳孜)、酇阳镇等,房屋建筑皆沿汴河而建,拉得很长。甚至影响了今天公路行车的速度和安全,交通部门正在着手改线,绕行村镇外圈,因为这些村镇房舍纵深不大,改线无需绕行过远。由于汴河淤废以后,河床改作车路,继续保持交通干道的功能,沿线城市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故能长久不废,很少有城址迁移的现象出现,这与前文介绍的永济渠——御河沿线城市的发展演变有所不同,虽然双方都处于易遭受洪水威胁的黄淮海大平原上。至于城市布局,则因为永城以西至开封间金元以降屡遭黄河溺荡,地面淤高,汴河形迹不存,旧城堙没,驿路改途。原来受汴河水运机制影响而出现的市街码头布局特点也渐渐丧失,故汴河西线带上的城市格局又转而服从明清北方平原城市方整的布局规律,不再显示运河沿岸城市的特点了。
邮编:457000
邮编:457100 代码:410928 区号:0393 拼音:Puyang Xian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总面积1455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6年)。
基本介绍
地理区位 濮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豫、鲁两省交界处。是濮阳市的南大门。南部及东南部以黄河为界,与山东省东明县、鄄城县隔河相望;东部、东北部与河南省范县及山东省莘县毗邻;北部、西北部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相临;西部、西南部与河南省内黄县、滑县、长垣县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1452°—11525°,北纬3520°—3550°之间。
国土和人口 全县土地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万亩,辖14乡6镇,988个行政村,人口106万。
自然环境 濮阳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1月份平均气温227℃, 7月份平均气温275℃,年均降水量626毫米,无霜期205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空气质量都在优良级以上。
历史文化
濮阳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5000年古老文明。《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上古时期,五帝中的颛顼、帝舜及其部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颛顼、帝喾均建都与此,舜帝生于濮阳、长于濮阳,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帝丘”的美称。春秋时卫国在此建都400多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时间在濮阳。战国时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秦朝时始置濮阳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隋朝后,先后沿用“澶渊”、“澶水”、“澶州”、“开州”。
1004年,北宋真宗和辽国在濮阳签定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民国3年复称濮阳。1987年,在县城西南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型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县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华龙乡”。
历史在濮阳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明。目前有各类文物古迹65处,其中,历史文化遗产11处,地表文物13处,现代文物12处。现存的名胜古迹有“中华第一龙”遗址;帝舜故里—瑕丘及姚墟;张挥源于濮阳的重要历史见证—挥公墓;记载宋代“澶渊之盟”的契丹出境碑及御井;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元代唐兀氏祖茔及唐兀公碑;明代建筑“中心阁”;纪念明代八位濮阳籍名士贤臣的“八都坊”;保存完好的明、清四条古商业街等。
濮阳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上就有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贤士良臣。张氏始祖张挥、政治家商鞅、军事家吴起、贤人柳下惠、思想家、历史上最成功的大商人吕不韦、直臣汲黯、元代作曲家宫天挺等都是生于濮阳或长于濮阳的显赫英杰,因此,古代就有“卫多君子”之称。中华张姓始祖源于此地。每年清明时节,马来西亚、泰国、台湾、香港、福建、广东等国家和地区大批张姓后裔都到这里寻根祭祖。2005年4月,世界张氏宗亲联谊会第二界大会在濮阳县隆重召开。2006年9月,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也将在濮阳县召开。届时,袁、陈、胡、王、孙等十大姓氏宗亲将汇聚濮阳,缅怀祖德、共叙亲情。
濮阳战略地位优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古战场”之称:商灭夏的“昆吾之战”,春秋楚晋“城濮之战”,秦末的“项羽章邯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历史典故“桑间濮上”“退避三舍”“澶渊之盟”等也都发生在濮阳。
自然资源
濮阳县资源丰富,是全国六大油田之一---中原油田的腹地。目前,全县探明的石油储量达4亿多吨,天然气储量达546亿立方米,中原油田70%的原油、90%的天然气产于濮阳县。濮阳县目前可支配中原油田优惠价天然气达63万方/天。濮阳市是国家规划的五大化工基地之一,涌现出了中原大化、中原乙烯、濮阳市甲醇厂、濮阳光璞石化等一大批大中型化工企业,开发化工产业原材料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濮阳县有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濮阳县地下盐矿资源非常丰富,据中原油田地质资料分析文留、户部寨两乡(镇)探明储量就在500亿吨以上,远景储量在800亿吨以上。盐矿单层厚度在7--26米之间;钙、镁含量低于海盐,平均纯度97%以上;盐矿埋藏深度一般在2600—3100米之间;分布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可以利用中原油田废弃油水井,采取注水法采矿。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黄河、金堤河流经全境,黄河流经濮阳县61127公里,金堤河流经我县37公里;水量丰沛,我县水资源储量总量在49亿立方以上,地下水资源储量在33亿立方以上,年降水、地表径流水补给量在27亿立方以上工农业生产用水十分便利。是世界上三大最适于种植冬小麦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濮阳县辖6个镇、14个乡:城关镇、柳屯镇、文留镇、庆祖镇、八公桥镇、徐镇镇、户部寨乡、清河头乡、鲁河乡、梁庄乡、王称固乡、白罡乡、梨园乡、五星乡、子岸乡、胡状乡、郎中乡、海通乡、渠村乡、习城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关镇 代码:410928100
2006年,辖9个居委会、48个村委会:新民居委会、胜利居委会、红旗居委会、御井居委会、红星居委会、和平居委会、民生居委会、新华居委会、经济居委会、陈村、红卫村、北街村、北关村、荣湾村、郭占村、西关村、西门里村、蔡占村、民主村、城隍庙村、南街村、南关村、南堤村、西一街村、东街村、东关村、杨拐村、黄楼村、吉村、李堤村、杜庄村、温庄村、魏庄村、赵堤村、宋村、陈拐村、铁炉村、谷家庄村、张庄村、王村、西豆堤村、东豆堤村、龙堤村、裴西屯村、大屯村、后田丈村、贺村、前田丈村、文村、樊村、王庄村、孙庄村、邢庄村、邢楼村、前黄彬村、后黄彬村、西二街村。
柳屯镇 代码:410928101
2006年,辖54个村委会:柳屯村、张庄村、小集村、朔村、化庄村、文王庄村、赵庄村、东陈庄村、西陈庄村、陈窑村、肖楼村、这河寨村、枣科村、土岭头村、小寨村、马寨村、北李庄村、黄庙村、虎山寨村、于林头村、渡母寺村、曲六店村、吉堂村、兴张村、吉洼村、吉村、刘拐村、张寨村、陈村、七娘寨村、高村、韩村、单十八郎村、官仁店村、焦村、杨村、刘庄村、杨十八郎村、于家村、柴村、栾昌湖村、韩昌湖村、黄昌湖村、赵占村、葛占村、里信村、许家庄村、大口寨村、周村、大没岸村、韩没岸村、西没岸村、新城占村、滹沱村。
文留镇 代码:
2006年,辖63个村委会:文留村、盛庄村、安庄村、赵庄村、田庄村、南园村、任庄村、前草场村、崔庄村、高庄村、袁庄村、胡家庄村、王明屯村、左枣林村、杨庄村、程枣林村、王程庄村、房刘庄村、沙滩村、东邢屯村、林庄村、安楼村、西邢屯村、后邢屯村、冯楼村、马寨村、贯头寨村、新车庄村、尚楼村、刘庄村、荆台村、东王庄村、东张庄村、诗郎寨村、吉庄村、虫王庙村、前盆城村、后草场村、巴庄村、前赵楼村、后赵楼村、董庄村、后盆城村、枣科村、刘楼村、芽豆屯村、南张庄村、邱庄村、化庄村、齐庄村、中车庄村、寺台村、南王庄村、西酸庙村、东酸庙村、西肖寨村、东肖寨村、李肖寨村、杨肖寨村、孟英村、韩台村、银岗村、前冯楼村。
庆祖镇 代码:410928103
2006年,辖47个村委会:庆南村、庆中村、庆北村、东辛庄村、西辛庄村、黄庄村、张头村、位头村、刘头村、刘还城村、孙还城村、王还城村、罗还城村、新还城村、水屯村、前贯道村、后贯道村、前杨村、后杨村、东李占村、西李占村、常占村、姜庄村、前郑寨村、后郑寨村、张贾村、田贾村、东付将营村、前付将营村、后付将营村、东台上村、西台上村、大桑树村、前栾村、后栾村、毛寨村、黄邱村、前孙家村、后孙家村、前武陵村、后武陵村、范占村、潘家村、曾小邱村、朱小邱村、郎家寨村、太平村。
八公桥镇 代码:410928104
2006年,辖64个村委会:东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南关村、史家占村、张路口村、北靳占村、赵占村、庞占村、北王庄村、竹邱村、草场村、吕家海村、王花园村、郭花园村、程花园村、芦里村、贲占村、夏木村、小山村、杨占村、寨城村、杜家楼村、郭庄村、李家楼村、刘湾村、赵马占村、大山村、三合村、杏园村、武家占村、主布村、倪家占村、石家集村、单楼村、闫占村、孙占村、黄占村、李村、后李村、台上村、蔡油坊村、田油坊村、于家洼村、南靳占村、彭占村、山王占村、南王庄村、王楼村、豆占村、林占村、盖沙口村、于王庄村、葛占村、刘固堆村、郝占村、前高占村、后高占村、燕占村、贾占村、刘海村、店当村、东韩信村、西韩信村。
徐镇镇 代码:410928106
2006年,辖53个村委会:徐镇集村、任楼村、旺占村、刘黄庄村、宋黄庄村、袁黄庄村、高黄庄村、天保寨村、王楼村、杨郭村、夏郭村、李郭村、谢郭村、老街村、蔡吉村、马吉村、后楼村、吉占村、后大占村、刘大占村、梁大占村、聂大占村、程大占村、尹大占村、长亭村、刘八劝村、连八劝村、方八劝村、屠八劝村、王定村、三合村、晁寨村、黄寨村、前九章村、后九章村、李九章村、晁楼村、曹庄村、董占村、前范占村、后范占村、武忠陵村、李忠陵村、程忠陵村、翟忠陵村、六市村、杜占村、前闫占村、后闫占村、晁庄村、东习村、南习村、北习村。
户部寨乡 代码:410928201
2006年,辖46个村委会:户部寨村、李道期村、东道期村、孙庄村、郝道期村、董老寨村、王新寨村、杨李店村、大李庄村、小寨村、田楼村、单寨村、前于元村、后于元村、左店村、大寨村、侯李家村、刘高庄村、碱王庄村、宗国庙村、江庄村、张堂村、后郭庄村、张村、王张村、前郭庄村、前李海村、后李海村、任堤口村、杨楼村、戚庄村、许庄村、大屯村、双屯村、沙窝村、许集村、许窑村、黄庄村、后郭龙村、前郭龙村、黑马庄村、小濮州村、肖庄村、大高庄村、申庄村、马庄村。
清河头乡 代码:410928202
2006年,辖23个村委会:东清河头村、娄昌湖村、杨昌湖村、东大韩村、西大韩村、东七保村、西七保村、东刘关村、西刘关村、前刘关村、沙河寨村、岳堤口村、刘思公村、焦寨村、振兴寨村、中清河头村、西清河头村、桃园村、吴堤口村、陈庄村、管五星村、鲁五星村、刘五星村。
鲁河乡 代码:410928203
2006年,辖47个村委会:鲁河村、刘坊村、水杨村、许屯村、李庄村、高庄村、贾庄村、寨上村、邢庄村、前巴河村、东巴河村、中巴河村、西巴河村、梁庄村、柘桑树村、田庄村、季家村、西杨村、安家村、王家村、南杨村、前白楼村、西白楼村、东白楼村、中白楼村、顾头村、翟庄村、高庙村、铁留庄村、新村、前杜固村、后杜固村、龙宿村、东寺上村、西寺上村、顾家庄村、丈古集村、前杜庄村、后杜庄村、李屯村、豆楼村、朱庄村、王庄村、前南孟村、刘南孟村、朱南孟村、张庄村。
梁庄乡 代码:
2006年,辖53个村委会:梁庄村、荒庄村、康屯村、马坊村、坝王集村、谷家楼村、柳合寨村、咸城村、北陈寨村、袁楼村、前张温村、孙张温村、贾张温村、王枣林村、东段寨村、西段寨村、保安村、关帝庙村、曹枣林村、马楼村、熬盐庄村、杨柳庙村、史家楼村、吴枣林村、辛寨村、刘寨村、前楼村、西坡村、杨固堆村、东木楼村、西木楼村、尹窑村、后楼村、王郭村、马郭村、尹郭村、牛庄村、肖固堆村、金刚集村、郭庄村、周庙村、苗屯村、兰庄村、红屯村、西于屯村、中于屯村、陈于屯村、靳庄村、黄苏庄村、各寨村、赵庄村、何寨村、于寨村。
王称固乡 代码:410928205
2006年,辖64个村委会:王称固村、吴庄村、河湾村、姚庄村、刘集村、前许棚村、桃元村、张赵楼村、贾文村、卜庄村、金庄村、胡楼村、鱼骨村、常楼村、张庄村、范屯村、管庄村、三合村、高庄村、红岭村、后项城村、前项城村、马口村、周楼村、赵庙村、杨楼村、姜庄村、栾庄村、武祥屯村、牛梁李村、后陈村、赵庄村、半坡店村、漫渡村、新楼村、于庄村、东北庄村、曹堂村、常庄村、北李庄村、西刘庄村、后木头村、东刘庄村、北王楼村、南刘庄村、李拐村、王庄村、苏梁庄村、陈楼村、陈刘庄村、小屯村、辛庄村、孙庄村、韦庙村、李庄村、付庄村、马刘庄村、宋集村、孟楼村、新王称固村、温庄村、后拐村、后许棚村、马张庄村。
白罡乡 代码:410928206
2006年,辖50个村委会:西街村、白罡村、杨庄村、杨楼村、东长占村、西长占村、石楼村、后辛庄村、枣时村、毛庄村、前夹罡村、后夹罡村、各占村、寺上村、庞占村、闫林占村、董林占村、马林占村、刘占村、关庄村、庞楼村、徐楼村、姜马李村、刘黄庄村、刘庄村、七来庄村、管庄村、朱庄村、陈苗庄村、曹楼村、小占村、胡密城村、李密城村、张密城村、前密城村、后密城村、耿密城村、王密城村、王柳村、东柳村、西柳村、王河渠村、宋河渠村、常河渠村、前辛庄村、辛占村、石占村、鲁占村、宗潘占村、仝庄村。
梨园乡 代码:410928207
2006年,辖51个村委会:后梨园村、前梨园村、西辛庄村、西兰溪村、前寨上村、后寨上村、前朱寨村、东朱寨村、后朱寨村、候寨村、刘寨村、段寨村、连山寺村、南王庄村、南张庄村、火神庙村、马海村、焦集村、聂固堆村、王刀庄村、梅寨村、囤庄村、前任占村、后任占村、北马李村、东马李村、西马李村、樊常治村、龙常治村、房常治村、东孙集村、殷庄村、申庄村、苏庄村、梁寨村、党堂村、东辛庄村、大兰溪村、东闫村、西闫村、董楼村、前时寨村、中时寨村、后时寨村、西孙集村、潘寨村、南辛庄村、东韩寨村、封寨村、西韩寨村、张水坑村。
五星乡 代码:410928208
2006年,辖39个村委会:前五星村、五星集村、油房村、大井村、石佛营村、教堂村、李楼村、苏楼村、史军村、后坡村、中坡村、桑元村、张楼村、张湾村、孟寨村、前吕寨村、七王庙村、于屯村、赵寨村、东高城村、西高城村、后吕村、李岸村、马寨村、位寨村、张寨村、杜寨村、王寨村、葛邱村、西八里村、东八里村、谢店村、水牛寨村、前固堆村、后固堆村、东义井村、西义井村、闫岗村、安寨村。
子岸乡 代码:410928209
2006年,辖41个村委会:子岸集村、西掘地村、史掘地村、赵掘地村、大掘地村、东店当村、西店当村、高庄村、陈丁村、王丁村、冯丁村、孙河沟村、张河沟村、段河沟村、李河沟村、季家寨村、陆城村、汪寨村、马寨村、刘寨村、高寨村、高铺村、杨寨村、贾村、中子岸村、文寨村、东柳村、西柳村、齐劝村、化寨村、岳辛庄村、西子岸村、沙窝村、故县村、张良庄村、王良庄村、邹铺村、崔良庄村、刘良庄村、李子元村、大陈村、三里店村。
胡状乡 代码:410928210
2006年,辖55个村委会:中胡状村、前胡状村、杨胡状村、后胡状村、宫寨村、五河村、刘寨村、冯寨村、中国集村、石槽村、薛店村、牛大张村、杨大张村、张大张村、东大张村、前柏桃村、后柏桃村、汤庄村、贾庄村、姚庄村、赵楼村、白仓村、程庄村、炉里村、盆刘村、晁岗村、郭楼村、孟庄村、东牛庄村、后刘寨村、雷庄村、安村、黄村、西牛庄村、中草庙村、东草庙村、安寨村、张寨村、尚寨村、杈花庙村、宋寨村、贯寨村、刘岗上村、王岗上村、杨岗上村、后岗上村、史马羡村、张马羡村、谷马羡村、胡马羡村、董楼村、留城村、李家寨村、李家海村、老王庄村。
郎中乡 代码:410928211
2006年,辖63个村委会:坝头集村、前赵屯村、后赵屯村、晁屯村、陈屯村、张屯村、马屯村、高寨村、李庄村、金辛庄村、曹辛庄村、位辛庄村、马海村、道仙村、骆营村、大赵寨村、郎寨村、东减杜村、中减杜村、西减杜村、尚寨村、大碾村、陈寨村、霍营村、子弟张占村、西司马村、黄寨村、支寨村、中司马村、东司马村、南赵寨村、刘庄村、司马集村、前旺寨村、后旺寨村、安头村、祝大郭村、李大郭村、梁大郭村、贾白邱村、西白邱村、东白邱村、李白邱村、管白邱村、鲁白邱村、马白邱村、西丁寨村、东丁寨村、翟寨村、张寨集村、东王海村、西王海村、展邱村、郎中集村、大郎中村、宋寨村、徐寨村、大庙村、于寨村、芦里村、赵堂村、闫寨村、甘安头村。
海通乡 代码:410928212
2006年,辖47个村委会:宋锁城村、许锁城村、何锁城村、商锁城村、木梳营村、林寨村、董庄村、沙固堆村、白拐村、刘吕邱村、甘吕邱村、甘称湾村、王称湾村、张称湾村、太安集村、张吕邱村、陈吕邱村、耿吕邱村、海通村、河湾村、前双庙村、后双庙村、曹家村、桑园村、高家村、后刘家村、武庙村、刘辛庄村、许棚村、韩家村、柳汉村、榆林村、肖家村、前康庄村、后康庄村、两门村、沙窝村、铁炉村、团罡村、宁家村、史家村、马月城村、朱月城村、王月城村、姚家村、小海通村、伍营村。
渠村乡 代码:410928213
2006年,辖34个村委会:南湖村、安邱村、关占村、叶庄村、渠村、王芟河村、青庄村、大芟河村、陈占村、前园村、后园村、马庄村、刘海村、翟庄村、牛占村、孟居村、刘占村、草坡村、巴占村、武占村、田庄村、韩村、张占村、朱楼村、李庄村、王窑村、张李屯村、王辛庄村、三合村、公西村、公西集村、大闵城村、曹闵城村、刘闵城村。
习城乡 代码:410928214
2006年,辖45个村委会:陈曹楼村、于林村、韩岗村、万占村、木楼村、南游村、后三村、东街村、西街村、刘占村、李拐村、郝相楼村、郭占村、徐占村、刘拐村、张相楼村、张占村、封占村、庄户村、西北庄村、甘露集村、连集村、连庄村、南王庄村、雷楼村、胡占村、大侯占村、魏占村、潘占村、张楼村、小甘露村、东王占村、兰占村、马占村、杨店村、王店村、李占村、董寨村、丁寨村、程占村、青古庄村、桑占村、陈寨村、北王寨村、孔店村。
濮阳县县直虚拟办事处 代码:410928400
中原油田矿区 代码:410928401 下属:第十矿区、第一矿区、第四矿区、第五矿区。
历史沿革
秦置濮阳县,因位于濮水之阳(北)而得名。1983年设市,1987年复置县。
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市郊区,设立濮阳县,驻城关镇;6月12日,正式撤销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建置,并将市区城关镇划归濮阳县,同时把城关镇的马呼屯、辛庄、辛庙、贾庄、申庄5个村划归市区孟轲乡。
2000年,濮阳县辖7个镇、15个乡:城关镇、八公桥镇、文留镇、两门镇、庆祖镇、柳屯镇、徐镇镇、子岸乡、习城乡、五星乡、户部寨乡、郎中乡、胡状乡、梁庄乡、海通乡、梨园乡、清河头乡、渠村乡、新习乡、鲁河乡、王称_乡、白_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81832人,其中:城关镇 98498人、柳屯镇 79396人、文留镇 72213人、庆祖镇 54632人、八公桥镇 56011人、两门镇 16579人、徐镇镇 49147人、新习乡 47044人、户部寨乡 46507人、清河头乡 46622人、鲁河乡 48882人、梁庄乡 46543人、王称固乡 49583人、白罡乡 31758人、梨园乡 39281人、五星乡 41320人、子岸乡 46564人、胡状乡 48415人、郎中乡 51345人、海通乡 31008人、渠村乡 41408人、习城乡 39076人。
2005年11月2日,濮阳市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召开,根据省、市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濮阳市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其中濮阳县撤销两门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海通乡;将新习乡划归濮阳高新区管理。截至2005年12月31日,濮阳县辖6个镇、15个乡:城关镇、徐镇镇、文留镇、庆祖镇、柳屯镇、八公桥镇;海通乡、户部寨乡、新习乡、习城乡、王称_乡、鲁河乡、梁庄乡、梨园乡、五星乡、白_乡、胡状乡、清河头乡、子岸乡、渠村乡、郎中乡;其中新习乡实际由濮阳高新区管理。
2021年3月,濮阳县上榜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濮阳县位列第66名。
2020年6月,濮阳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濮阳县位列第57名。
2018年8月,濮阳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7年12月,濮阳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濮阳县上榜。
2004年,濮阳县位列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71名。
佛堂镇哪几个村有姓张的
本文2023-09-22 13:35: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