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源头?很多姓氏从那里迁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源头?很多姓氏从那里迁出?,第1张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听到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提到自己家里原来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过来的,甚至会拿出家谱作证,也就有了传言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源头。这些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出来的人,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和东北等地区,涉及到的也有很多姓氏都传言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走的。其实,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源头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村的移民迁徙是从明朝开始的,源于明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活动,起因是明朝刚建立的时候由于战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杀害,再加上当时的洪水、蝗虫、瘟疫等灾害,人口大规模减少,大量良田成了无主荒地。朝廷为了解决开荒增粮、稳定流民等的问题,开始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向其他地区移民以解决耕作农户不足。

山西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受到战乱灾害较小,再加上水土资源比较丰富,于是朝廷开始从山西等地区向外迁移。再加上山西洪洞县也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南方战乱受灾害比较严重,朱元璋又在南京定都,所以急需发展南方经济,将人口由北向南迁移。

要准备迁移的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做记录登记,所以当时移民的很多人就有了关于大槐树的记忆。当时向外迁移的移民不光不止有山西的移民,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但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转运迁移登记处,所以大部份人会将自己的来的地方与大槐树挂钩。迁移时为了防止逃跑和发展稳定等原因,每个姓氏中都有所选择地迁出,所以在洪洞县留下的记录中有很多姓氏从中迁出。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洪洞大槐树志》

集三十年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之大成,集资料、考证、记述为一体。它告诉移民后裔:中国有个洪洞县,洪洞有棵大槐树。明代洪武、永乐50年间,洪洞大槐树大移民18次,移民分布18省600余县,移民始祖姓氏1230个,有汉、蒙、回、满四大民族参与,人口逾百万,时至今日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内容尚有解手、背手、脚趾甲复形的来历以及姓氏源流、民间传说等。洪洞大槐树是亿万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发掘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需要。

《洪洞县志》

洪洞县志2005版一套为上、下部、民国版、电子版四本,上、下部共1813页、民国版778页,主要介绍了洪洞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大槐树移民、文物旅游、民间文学、民情风俗等等。

《洪洞人文大字典》

主要介绍了洪洞县概况、名胜古迹、村名来历、人物、民俗、传说、歌谣、谚语、宗教、旅游、教育、卫生、摄影、武术、石刻、艺文等16部分。

《中华姓氏渊源》

本书经过资深的历史学家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编撰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册,是现今最科学、最全面、最具历史依据的姓氏研究书籍。书中介绍了现今中国已知各个姓氏的溯源、始祖图像、宗族特征、历代名人、家训家谱、历朝历代迁徙状况以及当代姓氏分布等。此书溯根求源,让您的寻根之路更加真切直观。本书做工精良,包装精美,不单单是一件精美的优质工艺品,更是一本具有考证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传世经典。

《移民大迁徙》

此书三本一套,分为上、中、下三本,主要讲述了移民大迁徙的历史背景(元朝、明朝、前清、晚清、民国)、移民前后的宗族、移民记载及分布(大槐树迁民在河南、河北等十八个省的移民过程、分布、家乘碑刻等)、洪洞风物及移民的传说(迁民遗址修建记、苏三与大槐树、“解手”与“背手”的来历等200起)等。

相关作品还有:《增广洪洞古大槐树志》、《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为什么是洪洞》、《祖槐寻根》、《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等。 古槐颂(湖南)朱兆麟

洪洞古槐天下奇,繁柯密叶逞雄姿。

绿云盖地张翠幕,黛色参天展蛾眉。

槐生故国千龄外,秦耶汉耶忘年代。

顺行其德地中升,君子积小以成大。

十围躯干励冰霜,万千根系分厥派。

浩然正气塞苍冥,不以三公易其介。

叶落归根培蕴厚,根组文化流传久。

怀乡念祖寄深情,炎黄华胄同翘首。

木有本兮水有源,群生受命在于天。

赤子于槐敢不敬,一腔碧血荐轩辕。

神州此日春意遒,江山有待复金瓯。

浩荡春恩不私物,槐阴远覆日南州。

九日归洪洞县寄大槐树(辽宁)徐长鸿

一天摇落翠云收,萧瑟长街满目秋。

信是西风吹不尽,年年乡思系枝头。

踏莎行·洪洞古槐(河北)杨路平

啼笑萦心,兴亡入目,仙翁化此苍苍树。

沧桑见惯是麻姑,纷纭世事何曾顾?

万里缘牵,千秋情注,神州高筑通霄路。

欧风美雨纵宜人,漫天叶聚根盘处。 主要作品

歌曲《大槐树》是由屈塬作词,张千一作曲,谭晶演唱的一首以怀念思乡曲,出自2010年谭晶发布的个人专辑《祖国万岁·作品全集》中。

相关作品

《心中的大槐树》王诗沂演唱,《大槐树之歌》毛国臣演唱,《大槐树童谣》、《大槐树的故事》、《老家在心中》李明安演唱。 电视剧《大槐树》

《大槐树》是由著名导演王文杰执导,陆毅、陈好、鲍国安、李琦、张先衡、方圆、李丞峰、霍尔查等主演的大型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全剧由山西**制片厂于2007年拍摄,2010年1月首播,共42集。

故事讲述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包含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本剧是以林屹的命运为主线,展现其办理、安置移民的艰难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爱情中复杂的情感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林峻等人的移民历程和生活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全剧有极强的悬念性和故事性,冲突激烈,集集有悬念,集集有高潮,人物性格鲜明,场面宏大,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且好看的历史巨片。

**《等爱归来》

《等爱归来》由国家一级导演康宁执导,台湾著名演员陈志朋,内地优秀演员张定涵领衔主演,香港金牌戏骨午马,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新加坡著名演员洪乙心,内地优秀演员张迪、曹力、胡悦等倾情出演的国产情感题材的**。**由北京泰丰懿影视文化公司,美丽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拍摄于2013年,2015年7月28日上映。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影片在叙述不同年代爱情观的同时,将“大爱”的含义延伸延续,对回归“根”和“家乡”的渴望与眷恋,使“爱”的意义更加博大和深远。完成海峡两岸回归统一的夙愿,华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和保护国家珍贵文物,是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看点。

影片运用好莱坞最新**叙事手法,将追爱、等爱、盗墓、护宝几条故事主线有序融合,无论在题材和创意上都备受关注。盗宝谜团下,几代华人智挫日本文物走私集团的阴谋,悬疑跌宕起伏,同时还展示了细腻的情感主线,对于酷爱温情治愈、洗脑洗心**的观众来说是又一喜讯。

纪录片《大槐树下是我家》

《远方的家》大型系列特别节目《长城内外》第74集《大槐树下是我家》2016年1月14日17:15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北、汾河东岸、贾村西侧,现已围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600多年前,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近50年的时间里,由官府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多达18次,涉及1230个个姓氏,人口逾百万,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600多个县市。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县的大槐树是明代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后裔心目中的祖籍和“根”。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大门(南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造型特异的大门直接点明了寻根的主题。

  门、“根”字影壁、献殿、祭祖广场和祭祖堂自南向北依次坐落在祭祖区的中轴线上。

“根”字影壁,与大门正对,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隶书的“根”字是由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的。

同源渠,位于献殿前,自西向东流过,寓意:虽然移民后裔们遍布祖国各地,但其根源同属洪洞大槐树。

同源渠上,自西向东并列着三座石拱桥,分别命名为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槐香桥,槐香,谐音“槐乡”、“怀乡”,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恋祖之情。鹳鸣桥,有民谣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是移民后裔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 莲馨桥,洪洞自古就盛产莲藕,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音“连心”,寓意山西老家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根”字影壁之后,在祭祖活动区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作为民间祭祀场所,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祖堂,原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后面的一孔枕头窑内,阴暗狭窄。1998年重建为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里还陈列着大量的古槐子孙后代的家谱、族谱、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调查、人口调查等。在供桌上分十个供橱,含433个姓氏牌位。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青石板铺面,可容纳万人祭典。

溯源阁  自“根”字影壁沿路向东,有三组移民情景雕塑。第一组雕塑“朝堂决议”,展示的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第二组雕塑“大槐树下”,官员正在为移民办理迁民手续,老人则在与他的子女依依话别;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正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

这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明朝移民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官方大移民,从明初朱元璋洪武二年起,到朱棣永乐十五年止,长达五十年之久,据正史记载,仅官方组织的大规模集体移民就有18次,迁民人数达100多万,无论是从时间上、地域范围上、组织规模上,还是迁民人数上都已达到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明朝大移民的起因

元朝末年,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而元军则以“拔其地、屠其城”对农民军进行残酷地镇压,致“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当时的山西,既无战乱,又少灾疫,连年丰收,经济繁荣,邻省难民多流入山西,人丁兴盛。至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相当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决定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自山西向地广人稀的地区实施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措施,从北京起兵进取南京,燕兵所至,抢掠屠杀,村城成墟,民非杀即逃,四年战争更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这也是明代自洪武至永乐三位皇帝都实施移民的又一原因。

解手场,景区的厕所。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人们故土难离,不愿离开故乡。为防止途中有人逃跑,军队遂用一根绳子把人一串捆绑起来,人要上厕所,要把手解开。故称解手。

慎终追远

故土芳华

《古大槐树赋》影壁

过厅,是由原先老园区的大门经数次扩建演变而成,它不是门,但能起到一种似隔非隔的效果。五间三开一启,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楹联:举目鸹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

其一: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其二:幽燕鲁豫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

移民浮雕图,以大槐树为背景,分别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

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额镌刻着“誉延嘉树”、背额镌刻着“荫庇群生”。

“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两旁配有两首诗:“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

“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荫庇群生”说的是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派卢永详的三镇兵,由太原顺古驿道南下,进军平阳(临汾),进攻山西革命军,一路抢掠。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官兵们便停步不前,相互传言说是:"回到洪洞老家了"。洪洞百姓因大槐树避免了一场兵灾人祸。

家字景观墙

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两边有一副楹联:

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古驿门,民国八年在原来的古驿道上修建的,当时的移民就是沿着这条官道迁往异地他乡的。驿门上面刻有“殖民遗风”四个字(此处殖为繁殖之意),意思是说这里是先祖们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传承着先祖们的风俗。 这条路是当时的南北官道,也称驿道,是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大槐树(一代大槐树),根据记载仿建,位于广济寺山门左侧,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之处。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tuǒ)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广济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

广济寺山门

大雄宝殿

钟楼

鼓楼

思源潭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

民俗村内的雕塑

民俗村的明代四合院

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塔联:笔下龙虎榜,阶前状元郎。

槐树庄牌坊‘’臻境‘’

莲花塘

老鹳窝,有民谣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是移民后裔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担埃岸喔鱿厥小! ≡谥泄狈降厍罅康拿窦浼移住⒈淖柿嫌邢晗讣窃兀诘胤街救纭段孪刂尽贰ⅰ侗Ψ嵯刂尽贰ⅰ赌粝刂尽贰ⅰ兜し缦刂尽贰ⅰ渡棠舷刂尽贰ⅰ渡窖粝刂尽返榷济魅芳窃亓嗽谏轿骱槎创蠡笔飨录幸泼瘛V两裨诤颖薄⒑幽稀⑸蕉⒍钡鹊厍粤鞔乓痪涿褚ィ骸拔饰依霞以诤未Γ轿骱槎创蠡笔鳌W嫦裙示咏惺裁矗蠡笔飨吕橡傥选薄! ∠衷诠糯蠡笔魑泄遥矗良堵糜尉扒轿魇∥奈锉;さノ弧C磕暧校玻坝嗤蛉饲巴扒雷妗9糯蠡笔鳎殖坪槎创蠡笔鳎挥诤槎聪爻潜倍锏募执逦鞑嗟拇蠡笔餮案雷嬖澳冢饫锼淙幻挥惺裁春晡暗慕ㄖ遣宦垩虾亩欤故强崛鹊难紫模慰吐缫锊痪械母呈獯剩惴ⅰ耙荚础敝那椋械难鐾呕保袒妇炝担镁貌豢侠肴ァ! ≡┠辏甓酝庥帽阅谑敌忻褡逖蛊龋又苹戳饔蛩植欢希⒒钠等裕沼诩て鹆嗍嗄甑暮旖砭鹨濉T枰圆斜┑恼蜓梗蚨岬氐氖馑乐绞庇蟹⑸06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ycgk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余下全文>>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古老民谣,在年复一年地口耳相传中保留下来。这些民谣,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沧桑的声音里流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故事。那么,洪洞大槐树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说起。

元朝的统治者们虽然善于征战,却疏于统治,侵略扩张的过程,消耗了大量民力财力,使得百姓税负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本来就容易引发抵触和争议,因此,在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事件络绎不绝。然后朝廷又会派军队去镇压起义,如此循环往复。而比战争更可怕的,则是自然灾害。

元朝的自然灾害特别多,九十八年内共发生有记录的大型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连年饥馑,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惨状。以至于《中国救荒史》的作者邓云特先生都不得不在文末感叹:“可知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

可以说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共同摧毁了原本骄傲而庞大的元帝国。朱元璋推翻元朝,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与此同时,一起被毁灭的还有人口和经济。无数的人死于战乱、死于饥寒、死于飞来横祸。不少地区都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区的行政等级。而到了明朝初年,全国人口只剩下不到一千万。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地都变成了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一片萧条景色。

相比之下,山西则非常幸运,没有遭受过太多的自然灾害。而且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山西也没有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而是相对平和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所以在全国其他地区民生凋敝的时候,山西依旧是人口稠密,农田肥沃,百姓衣食丰足。

明朝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天灾也不再那么频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大片本应该长着麦穗和稻谷的土地因为无人耕作而变成了荒地,当然觉得十分可惜。“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下令让山西地区的人向外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一共有十余次的移民。六口之家,去其三四,前后人数达一百多万。数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

古代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实属罕见。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背井离乡,首先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强制要求。其次因为这些迁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西的贫民,通过迁徙到中原垦荒,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田地,头几年不用缴税赋,还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他们改善生活,乃至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但是中国人毕竟是恋家的,他们在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同时,也带走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最大的一个移民登记点。要移民的人们到这里集合,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背着行囊,走上奔向远方的马车,一去不回。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株大槐树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根深叶茂。古人多不识字,更没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们或许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大槐树因为本身年代久远,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记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乡的标志和思亲之情的投射。于是这些迁移到外地的山西人唱出了“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并且把它教给了自己的儿孙,引导着他们来到大槐树下寻根。

现在我们看到的洪洞大槐树早已不是原来的那棵,而是在原来的槐树的位置上,用钢筋水泥重新还原成的。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成为了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民间祭祀活动为特色的5A级景区。

曹文轩在散文《前方》里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大概就是大槐树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什么在人口迁徙日益频繁,乡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对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槐树念念不忘的原因。

参考文献:《中国救荒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源头?很多姓氏从那里迁出?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听到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提到自己家里原来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过来的,甚至会拿出家谱作证,也就有了传言山西洪洞大槐...
点击下载
上一篇:贵州卢姓家谱字辈下一篇:胡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