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史演义》 第八十五回 据湘州陈宗殉国 抚岭表冼氏平蛮(2)
闲文少叙。
且说晋王广振旅将归,奉诏毁平建康宫阙,俾民耕垦,更就石头城增置蒋州,派吏置兵,俱已就绪,乃奏凯还朝。所有陈叔宝以下,如后妃子女、公卿大臣,一并带归。水陆相继,累累不绝,隋主坚亲至骊山,慰劳旋师诸军,并入长安,献俘太庙。陈叔宝为首列,王公将相,并乘舆服御,天文图籍等,依次继进。两旁用铁骑夹道,由晋王广、秦王俊引入庙中,献告如仪。礼毕入朝,晋授晋王广为太尉,特赐辂车乘马,衮冕圭璧。广谢恩而出。越日,由隋主坚坐广阳门观,召见陈叔宝等,使纳言宣诏抚慰,又令内史传敕,责他君昏臣佞,乃至灭亡。叔宝及王公大臣,并惶惧伏地,不敢答词。屏息良久,始下赦书。叔宝舞蹈谢恩,余众亦随着叩谢。惟陈司空司马消难,前曾得罪奔陈,此次陈、隋交战,受任大监军,一筹莫展,也为所虏。隋主坚本欲加诛,因消难尝为父执,权从末减,特免他死罪,配为乐户。甫阅二旬,又加恩释免,特别引见,消难未免增惭;年又垂老,未几即死。鲁广达自悼国亡,遇疾不医,也即病终。
隋主坚再御广阳门,赐宴将士,门外堆满布帛,直达南郭,按班赏赐,计用三百余万匹,封杨素为越国公,贺若弼为宋国公,各赐金宝。惟韩擒虎为有司所劾,说他驭下不严,士卒在建康时,尝*污陈宫,所以不得爵赏。擒虎心甚不平,遂与若弼争功御前,若弼道:“臣在蒋山死战,破陈锐卒,擒陈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并未剧战,怎得与臣比功”擒虎道:“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进取伪都,弼乃先期进兵,遇贼即战,致将士伤毙甚多,臣但率轻骑五百,直捣金陵,降任蛮奴,注见前。执陈叔宝,据府库,倾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由臣开关纳入。据此看来,弼功何在,尚得与臣比论么”仿佛晋初浑浚。隋主坚温颜与语道:“两将俱为上勋,休得相争。”乃进擒虎位上柱国,赐帛八千匹,但仍未得封公。擒虎乃退。
隋主又召入高颎,面授上柱国,进爵齐公,赐帛九千匹,且面谕道:“公伐陈后,有人诬称公反,朕已将他斩讫。君臣道合,岂青蝇所得相间么”颎再拜称谢。隋主又使与若弼论平陈事,颎答说道:“贺若弼先献十策,后在蒋山苦战破贼,功劳甚大。臣乃文吏,怎敢与大将论功”隋主大笑道:“让德如公,真不可多得了。”嗣命秦王俊为扬州总管,都督四十四州军事,使镇广陵,令晋王广还镇并州。陈都官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瑳、王仪,御史中丞沈瓘,统是误国佞臣。晋王广尚未加罪,至是由隋廷按查得实,投诸四裔,以谢吴、越。陈叔宝留寓隋都,尚蒙优待,惟宫人姊妹,多被没入掖廷,一妹进宫为嫔,就是将来的宣华夫人,一妹由隋主赐与杨素,一妹赐与贺若弼。叔宝全不在意,惟屡与监守官言,求一官号。监守官上白隋主,隋主坚微哂道:“叔宝全无心肝。”说着,又问叔宝平日何事监守官答称:“叔宝常醉,少有醒时。”隋主又问他饮酒若干监守官又答道:“每日与子弟共饮,约需一石。”隋主惊诧道:“一石如何使得,须要他节饮方好。” 监守官应旨欲退,隋主又与语道:“随他罢,否则叫他如何过日”因即命陈氏子弟,分置边州,使给田业,作为生计。又常给叔宝衣食,且随时引见,班同三品。并授陈尚书令江总,为上开府仪同三司。陈仆射袁宪,骠骑将军萧摩诃,领军任忠,为开府仪同三司。陈吏部尚书姚察为秘书丞。袁宪素有清操,且建康被陷,百官逃散,惟宪尚留住殿中,此事已为隋主所闻,隋主以为江表称首,陈散骑常侍袁元友,屡谏叔宝,隋主嘉他忠直,亦擢拜为主爵侍郎。隋主又尝语群臣道:“平陈时候,我悔不杀任蛮奴,彼受人荣禄,兼当重寄,不能横尸徇国,乃云无所用力。古有卫弘演纳肝,见列国时代。今乃有此任蛮奴,相差真太远了。”既知任忠不忠,奈何授为开府况任忠以外,又有误国之江总,不诛而赏,俱属谬误。及陈水军都督周罗,入见隋主。隋主许以富贵,罗垂涕答道:“臣荷陈氏厚遇,坐视沦亡,无节可纪,今得免死,已沐陛下厚赐,还想甚么富贵呢”隋主颇为嘉叹,竟授为上仪同三司。南北混一,朝野清平,乃令武夫子弟,一体学经,所有民间甲仗,悉皆除毁。
贺若弼自矜前功,备述平陈计画,称为御授平陈七策,呈入殿廷。隋主坚不愿披阅,当即发还,且语若弼道:“公欲发扬我名吗我不求名,公可自载家传。”若弼授书,怀惭退去。左卫将军庞晃等,入谮高颎,俱被隋主叱退,并召语颎道:“独孤公可比一镜,每被磨莹,皎然益明。”看官!你道隋主何故呼颎为独孤公原来颎父宾尝为独孤信僚佐,赐姓独孤氏,所以呼为独孤公,优礼不名。颎前为帅府长史,曾奉隋主意旨,向上仪同三司李德林问计,转授晋王广。隋主坚因德林有功,加封郡公,已经宣诏。或语高颎道:“今若归功李德林,诸将必多愤惋,且公亦虚此一行了。”颎乃入白隋主,谓德林不应重赏,乃收回成命。德林本恃才好胜,累年不得升级,已是愤懑不堪,至此又不得叙功,未免恨上加恨。当时颎与苏威,大蒙宠任,德林屡与苏威异议,颎又尝左袒苏威,排斥德林。德林遂被黜为湖州刺史,未几复转徙怀州,竟致病死。德林为三朝臣,死不足惜,但高颎亦未免萦私。楚州参军李君才,上书劾颎,隋主大怒,召君才入问。君才抗辞如故,益致隋主增恼,立命捶毙。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是《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民族解放》 、《神圣之战》等。
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就必须采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冼星海求真务实的作风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学作风上:一是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需要方向上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开创了中国大众的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广府民系:民系指一个民族的各个支派,汉族的不同民系,其族体和文化源于汉族,又各有其地域特色。不同民系(亚族群)或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下述原因有关:(1)历史上民族的迁徙;(2)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群体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3)不同时期集聚于某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源于汉族、汉文化而又有自己特点的民系和文化。不同民系是以方言、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及文化特点来区分。广府民系基本是以讲粤语方言来区分的,高州是以广府民系占多数,部分为客家民系,极少部分为福佬民系。广府民系最早在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等地区形成,是中原汉族和古越族融合而来,粤语保留古音特点和词语较多,也融合了壮侗语系的的语言,高州粤语日常底层许多语词与壮语相同。林语堂说:粤语以茂名(今高州)为中心(附有地图),并列举高州白话(粤语)大多数有音皆有字,广州话则往往有音无字,粤西白话“尚多保存隋唐古音”,“阳声韵及入声韵之韵尾与《广韵》系统相合。但是广府民系的血统仍以古越族的血统居多,这是中原汉文化侵入性融合,而并非是中原汉族人数占优势使血统融合造成的结果。高州人族谱上显示高州很多为福建移民(客家民系、福佬民系),这并不能反映讲粤语的广府民系居民占大多数的事实。高州广府民系在隋唐时代冯、冼氏统治之后业已形成,由于那时族谱文化并未滥觞(茂名地区有族谱记载的汉族移民最早是唐朝,且族谱记载唐宋时期移入的汉族姓氏和人数都不多,至于是否作伪另当别论),而后来明清福建移民及珠江三角洲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兴盛的族谱文化,早期居住在这里的广府民系也学习了这些族谱文化,但其无法追溯族源,便多篡用了别的姓氏叙述和方式,以致带给我们某种假象。比如,冼氏是明显的土著,为古俚族的望族,但冼氏族谱一样说祖先来自于中原。古俚族的大姓有冯、宁、李、陈、庞等,无一例外皆称祖先来自于中原,当中应有不正确的地方。日本学者认为广府民系的“珠矶巷传说”、福佬民系的“莆田传说”、客家民系的“宁化石壁传说”是少数民族汉化同步传播的结果,当中存在许多虚构的成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使我倾向认为,广府民系大部分为越族的后裔,而并不能简单以族谱来考据他们的由来,对族谱要有所辩识。客家民系何谓“客家”?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由于唐宋间有“给客制度”,有“客户”之籍,与当地的土著相对而言。《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发表不少学术论文,对“客家”称谓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计有下列几种: (1)“客家”一词,作为民系的称谓,在内涵上有其规定性,是由其区别于其他民系的特征所决定的,并不是与当地原来居住的土著相对称谓。如果“客家”的称谓是与当地原来土著相对称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历史上流落他乡的流民,在定居之后,都可以称为“客家”,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2)历史上的“给客制度”的所谓客户,实际上是汉魏以来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土地兼并下,不堪战乱和压迫而流离失所的农民,称为“流民”或“流人”、“佃客”等,唐朝时更在户籍上有“主户”与“客户”名目。“客户”实际上专指佃客、佃户。主户、客户以是否占有土地为区别标准,主户失去土地即为“客户”,客户能有土地,也成为“主户”。可见“客家”称谓不可能是来自“给客制度”的“客户”一词。 (3)如果“给客制度”的“客户”指中原迁来的民族,那么同是由中原迁来的汉人,定居闽南漳泉一带则称为“河洛人”,其方言为“河洛话”;定居闽东的通称为“福佬人”,其方言为“福佬话”;定居广州一带(包括大部珠江三角洲)的称为“广府人”,其方言是“粤语”。他们并不称为“客家人”。 (4)认为衣冠南渡的汉族是编户齐民,乃是主户,土著不属编户,免纳贡赋,应是客户,所以“给客制度”的客户不是指南迁的汉人。 (5)认为在唐宋以前迁来的汉人是主户,唐宋时迁来的是客户。 总之,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们认为,客家人的界定应根据科学的尺度,既不能完全从源流来确定,也不能抛弃历史事实来臆断或推理。尽管源流说在一定意义上能解释中原民族南迁形成客家人这一史实,但还说明不了汉民族多民系的复杂演变成客家人这一史实,但还说明不了汉民族多民系的复杂演变问题,尤其南迁后的演变结果。“……界定客家人,应该全面地、本质地对客家人进行科学概括,即应从民族概念的内涵共性和构成民众的特性即个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科学概括,特别是对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作出科学概括,给予准确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做客家人呢?我认为可概括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性人,就叫客家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民系作为汉民族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在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其所具有的本民族的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外,又有着自身的诸多特征,从而与本民族的各历史、文化特征既同又异、同中有异,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统一,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存的关系。”“南迁的中原汉族、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中和在自己民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挑战,自然不同于中原地区。一方面,客观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对自身原有的心理素质要作些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迁徙过程中心然发生的与客居地土著、他族的相互影响、融合乃至争斗,也会以这样或多或少那样的方式,改变着他们原先的心理因素。这样,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融合以及迁居地经济生活等诸多作用的相互影响下,南迁的中原汉族在心理素质方面,自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改变和重新整合。一旦这种调整、改变和重新整合得以完成,客家民系也就最终形成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客家语言至今仍作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流行于粤东、闽西和赣南等客家地区,并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方言系统。这种独特的方言系统的最终形成,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故客家民系的形成亦应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大要素为其标志。“当然,形成民系的第一要素是人,要有优势的人群势力,才能形成自我优势的环境,才能酿成以自我祖源为本,又同新环境相融合的个性,并继续保持和发展。”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总的说来: 1、客家人是汉民族(中原民族)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在古代历史上,中原民族南迁后曾与百越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历经千年,但其形神气质还是中原民族而无变异,有独特的稳定性。 2、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闽粤赣三省相连的客家人,语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只是有个别县的语言受其他语系的影响,但也还保留客家话的基础,只是语调上有所差异)。如长汀城与宁化治平人的语言完全相同;长汀城客家话与广东本系梅州、江西赣南的客家话完全可以相通。离别家乡五六十年归来的华侨,完全不会忘记而且能很自然流利地讲家乡客家话。客家话与粤语(广府话)、福佬话(闽东)、河洛话(漳泉)方音都无关系,而与河南中州(郑州一带)音韵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说:“客家话源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话。”中州话为河南郑州的土话,与客家话非常相似。 3、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从明清遗留下来的永定圆形、四方形土楼群,结构厚实,高峻雄伟。宁化安乐、安远,长汀涂坊、宣城,广东兴宁、梅县的多层围龙屋,长汀的九厅十八井,标志着客家的的建筑艺术,其结构独特,是客家人客居他乡聚族而居,群体式的“客家大屋”的见证。尤其永定土楼独特的建筑引起了世界建筑学界的关注与赞赏。“永定土楼是永定人民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武平中山的“百家姓聚居地”和“军家方言岛”是客家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晋书·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南迁的结果,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三个支派的汉族民系。鄱阳湖支派即为现在客家民系的先民。他们是原来居住在山西和河南等地的汉人,逃到安徽、湖北、江苏至江西,再沿鄱阳湖迁赣南和闽西各地。 据《嘉应州志》载:“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末明初,以耳目所接之人,询其所来自,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语言声音皆以汀赣为近……。”现在嘉属不少氏族的族谱、家谱明载由元末明初迁来,足资佐证。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族南迁的一支民系,即闽、粤、赣系。客家人的聚居地为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相连的地区。这里有33个纯客家县,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汀州宁化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梅州市、兴宁、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转站。向海外发展的以粤东、粤南、闽西、闽南为多。汕头、厦门自清末民初以来,已是中国两个著名的华侨口岸。香港、深圳、南洋群岛各商埠的港胞、侨胞(其中一部分是客家人及其后裔)所保存的谱牒,以及有关海外客家源流的研究资料,都说明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汉族南迁入闽,曾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后经长汀、上杭、永定入广东汕头出海,或由闽西、闽南经厦门出海,或经广州迁徙香港、深圳及南洋各地的。 客家历史上经过几次大迁徙,辗转南来,源远流长。客家儿女分布世界五大洲,足迹启蒙遍天下。他们天涯飘泊,客居异邦,而爱国爱乡的传统世代相传。客家人是当代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福佬民系:福佬民系是古闽越(东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遗裔的广府民系,更与自称为中原汉族世胄的客家民系迥异,具有丰富的风俗文化内涵,且对东南亚诸岛土著文化产生过显著影响,乃广东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群落。 福佬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不断地出外谋生和并往外迁移,培养了较强的商品意识,他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他们性格刚强、精明、重乡情。福佬民系在唐朝中后期已开始向粤西迁移,就在茂名地区俚族汉化结束之时,他们也已占据了大片相连结地区大规模地定居下来,形成与广府民系相独立的区域居民,这就是电白县福佬民系方言岛的状况。他们操持黎(俚、雷)话,其实他们是福建移民与俚族遗裔及广府民系等相融合而形成的,黎话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南语已有不少差别。 在高州,广府民系占优势,福佬民系只能是渗透式进入,而且这些福佬民系的后裔大多已不讲闽南语。明清时期,高州城、化州城、吴川城(吴阳)、梅箓等商业繁荣城镇,由福建来的商人占据了各个行业经营,在本地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商业才能由此可以显现。高州城南关、高州城西门、石骨墟、泗水大翰村、分界珠宝坡村等都有天后庙或奉祀天后神,天后又称妈祖、天妃,高州人又称其为姑婆,是发源于福建漳州的神祗,这可能是福建商业移民所带来的。高州木偶戏也是在明朝时期从福建闽南传进来。可见闽南文化对高州文化有很大的影响。高州姓氏族谱有相当一部分言其先祖来自于莆田等闽南地区(化州、吴川等地亦是如此),这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但也要辨别其真伪,这其中有很多是虚构的。高州所谓的闽移民大姓有林、崔、蔡、陈、许、郑、柯、邹等,当然并不都可确认。
洗夫人,高凉郡(今广东高州)人,是六世纪我国越族杰出的女领袖,以善谋、勇敢著称。梁大同元年(535),冼夫人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喜结良缘,她一生坚持与汉族团结友爱,保障地方秩序安定,被尊称为圣母,隋文帝时册封为谯国夫人。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稳,号令难行。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并以刺使之仪礼遇之。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是极为罕见的。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与她以身作则,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有直接关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原文 高凉冼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有女,多筹略,罗州刺史冯融聘以为子宝妇。融虽世为方伯,非其土人,号令不行。冼氏约束本宗,使从民礼;参决词讼,犯者虽亲不赦。由是冯氏得行其政。高州刺史李迁仕遣使召宝,宝欲往,冼氏止之曰:“刺史被召援台,[时台城被围。]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召君,此必欲质君以发君之兵也!愿且勿往,以观其变。”数日,迁仕果反,遣主帅杜平虏将兵逼南康。陈霸先使周文育击之,冼氏谓宝曰:“平虏今与官军相拒,势不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君若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卑词厚礼,告之曰:‘身未敢出,欲遣妇参。’彼必喜而无备,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昌言输赕,得至栅下,破之必矣。”宝从之,迁仕果不设备,冼氏袭击,破走之。与霸先会于赣石,还谓宝曰:“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宜厚资之。”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粤,数州宴然,共奉夫人为“圣母”。 译文 南北朝时,高凉的冼氏,世代都是蛮人酋长,统领十万多户土族。冼氏有个女儿灵慧多智谋,罗州刺史冯融为儿子冯宝求得该女为媳妇。 冯融虽身为刺史,但当地的土人却不听他的指挥。冼氏入门后首先约束本族的族人,使之遵守当地的风俗;遇有诉讼,虽亲人犯法也一律按律量刑。从此冯氏就能顺利的推行政务。 高州刺史李迁仕派使者召请冯宝前往高州。冯宝正要前去,冼氏阻止说:“当初台城被围,朝廷征召李刺史救援,李刺史却称病不去。现在他铸造兵器、聚集兵众,又召你去,这一定是要扣押你做人质,好胁迫你发兵助他。你不要去,先观察一阵再说。” 几天后,李迁仕果然造反,并派手下大将杜平虏率兵进逼南阳。陈霸先(即南朝陈武帝)派周文育迎战。冼氏对冯宝说:“杜平虏迎战官兵,一时间不会回到高州,而李迁仕在高州也无法救援杜平虏。若是夫君率军而去,李迁仕必会与夫君发生争战,夫君不如派人带着厚礼,用谦卑的言辞对李迁仕说:‘我不敢自己率兵,只好请妻子代我前往。’他听后一定高兴的松懈防备,这时我再率领一千多人装做要挑贝去卖,等来到他营前再发动突击,一定可击败他。” 冯宝照妻子的话去做,李迁仕果然不加防备,遭冼氏突然袭击后逃走。 冼氏与陈霸先在赣石相遇,回家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器宇非凡又深得人心,必能平定乱贼,我们应当全力支持他。” 冯宝死后岭南地区发生大乱,冼氏全力安抚百粤各族,数州又恢复平静,百姓共同尊奉冼氏为圣母。 [评译] 冼氏智勇双全,堪称女中大将。 隋文帝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财暴虐,部族纷起反叛。冼夫人请长史上书文帝,建言安抚部族,并列举赵讷的罪状。文帝将赵讷治罪后,特命夫人招抚宣慰逃亡或叛变的部族,夫人亲自用车盛载天子诏书,自称是朝廷使者,遍访十多州,宣扬文帝安抚部族的圣德,所到的州郡,土人都纷纷归降。她死后,朝廷谥号为“诚敬夫人”。
求采纳
《南北史演义》 第八十五回 据湘州陈宗殉国 抚岭表冼氏平蛮(2)
本文2023-12-06 11:42: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