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回族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4收藏

山西有回族吗?,第1张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回族徙居山西的原因很多,时间不一。回族最早进入山西是在13世纪初。当时随着蒙古军西征,大批中西亚人东迁。元朝统一中国后,这些些随军东迁的色目人在各地屯田定居。大同市一带最早的回族先民即源于此。现在可考的右玉县麻姓回族,徙居右玉已历29代,曾五易墓地,约计700余年。到了明代,麻姓已是大同一带的望族。

元末明初,由于军事征战、调遣、移民和经商等原因,各地回族的大量迁入,是山西回族的形成时期。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规模较大的太原清真古寺的殿堂建于元明交替之际,这证明太原的回族在元末明初时已为数不少。洪武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屏藩王室。据《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潞即今长治市。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沈简王朱模封至长治,在起移驾潞州的侍卫人员中就有百余名回族人,多数为南京水西门的马、程两姓,其中有军士、手工业者和商人,定居在今长治皇城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三道营一带。雁北地区右玉县的甄姓回族原系明京都,在右玉已历19代人,约500年。在甄姓回族开设的王盛园饭馆招牌上,曾标有“京都回回”字样。到清代后期,甄姓回族是右玉首富之家。

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在山西省洪洞县设有移民站,是移民集散地。太原回族中的十大姓,即朵、罗、田、梁、李、金、萨、海、岛、邸,大部分是这次移民来的。其中金姓、梁姓来自南京。这期间,也有一些人入晋经商留居的回民,如太原的杨、丁、马姓,是从陕甘宁入晋经商而定居下来的,田姓则是有山东经商辗转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到太原落户的。

明末清初以后,因战乱、逃荒、经商等原因、由陕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等第迁居山西的回族留居于山西晋城、运城一带。如绛县回族是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定居的。顺治六年,回族被内徙迁调。现可考的有右玉县马姓回族,系从山东迁入的,据其家谱记载,到右玉县已历13代,约300余年。大同县马家会村回民也是同期由河北宣化府迁入的。清道光二十年,河南怀庆府一部分回族迁入晋城城关。同治初年,西北回族群众抗清起义失败后,有两批到晋城定居下来,约100余户,500多人口。运城地区的垣曲、新绛、合津等县回族多数是清代从河南迁入的。自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河北石家庄、保定地区有众多回族陆续到太原和晋中地区谋生并定居。

解放后,随着干部职工的工作调动和民间婚嫁,也有一些回民从河北、北京、内蒙古、河南等地迁居山西。

还在想平遥、凤凰、大理古城吗其实在河北就有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河北绝美的五大古镇,你可知道

1、唐山滦州古城

滦州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老城境内,占地二千亩,总投资52亿,是国家5A级景区,明清时期北方建筑风格,是北方汉文化的载体。

古城内有小桥流水,移步换景,整体建筑以盛清建筑风格为主基调,共同展现北方古镇的地域特色;在装饰装修、景观节点等方面,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历史节点和民族特色,用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形式,表现不同民族的不同个性,融合了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堪称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城主要景点有,复原了滦州古城辽代建始的厚墙阔瓦,了解“十八帝王巡滦走马”辉煌历史的东城门;滦州古城的至高点及龙穴所在地紫金塔;可以泛舟水上,体验江南意境的青龙河;清代三位帝王七次巡视滦州,必不可少的佳肴滦河红鲤等。

景区每周一至周日,19:30—21:30在展示区广场还有再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神圣、古朴、神秘的契丹祭火大典及篝火狂欢,游客可共同体验萨满驱魔、火女迎火、钻木取火等活动的神秘。

自驾路线:从北京市到京哈高速公路,沿平青乐线行驶490米,直行,继续沿平青乐线行驶150米,在第2个出口朝滦县方向,直行,继续沿平青乐线行驶134公里,左转进入日月谭路,沿日月谭路行驶670米,右转,继续行驶最后到达终点。

2、邯郸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25公里永年县广府镇,距县城临_关25公里始筑于隋末,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皆为永年广府古城人。因此,永年古城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太极拳之乡”。产生在这里的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府古城也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曾研习杨氏太极拳的功夫明星李连杰也曾出席广府古城杨氏太极拳创始人“太极宗师杨露禅祭奠活动”。他还在影片《太极》中饰演杨露禅。

如今古城的建筑主要建于明代,现存两瓮城、六城门,城内外历史古迹星罗棋布,著名的有弘济桥、毛遂墓、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太和堂等,古城四周环水,有风光优美的芦苇荡和荷塘,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而古城外的自然风光也是不可错过的部分,永年浅植稻苇,深种荷藕,不仅鱼虾丰富而且野生鸟类繁多,呈现出“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的南国水乡景象,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另外,城东门外约2公里处,还有一座当地著名的弘济桥,现在的桥身修于明代,整个小桥古朴静美,也是参观的好地方。

自驾路线:从北京市到京开高速公路,再到大广高速公路,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393公里,从邯郸东/人民路出口离开稍向左转,继续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20公里,右转进入赵辛线,沿赵辛线行驶10公里,右转进入广府专线,沿广府专线行驶119公里,右转,最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3、胜芳古镇

胜芳古镇位于霸州市区东35公里,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为水乡,始称堤头村,后称武平亭、渭城,宋时定名为胜芳,取意“胜水荷香,万古流芳”。古时的胜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客商云集、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清朝时被列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三次取道廊坊市胜芳镇,在胜芳留下了“胜水荷香,万世流芳”的批谕,民间有谚称“南有苏杭,北有胜芳”。

胜芳建筑有“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另有保存完好的清代住宅,张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杨家大院等。戏楼系昔日民间的娱乐场所,也叫“九成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南朝北,歇山大屋顶,台高二米,周围镶以汉白玉条石,中间以木制屏风分割成前后台。木屏两侧设“出将”、“入相”二门。戏楼台正中,悬有一块横匾,上书“动以天倪”四字,传说为清代纪虚中为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所书。

胜芳的花会也是闻名遐迩,其花会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曾驾驭观看,并为之赐名、赐牌。胜芳南音乐堪称古代艺术的活化石,可以追溯到商代,比纳西古乐要早1000多载,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胜芳传统花灯更是声名远扬,它采用纯手工扎制,使用苇篾、竹篾、绸缎等自然材料,不用一丝金属,品种多达2000余种。

自驾路线:从北京市京津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沿王庆坨互通行驶370米,过津同立交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荣乌高速公路,沿荣乌高速公路行驶171公里,从胜芳/大城/廊坊/S272出口离开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廊大路,沿廊大路行驶42公里,右转进入芳清道,沿芳清道行驶320米,到达终点。

4、暖泉古镇

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境内西部,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三堡指的是西古堡、中小堡和北官堡,三堡互成犄角之势,西古堡在西南,中小堡在西古堡之东,北官堡则在另两堡东北,一旦战事爆发,三堡可互相支援、配合作战。三堡构成了古镇的骨架,而它们也在从雁北通往壶流河盆地乃至华北平原的古道之上。

暖泉镇的特有民俗打树花距今已后300多年的历史了,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打到城墙之上泛起壮观的“火树银花”景观,无比壮观。

需要注意的是,暖泉古镇的开放建筑和打树花表演仅在旺季时有,即4-10月份,每年4月份时每周六的19:30有打树花表演,5-9月每周五和周六晚上20:00有表演,10月的1号到4号晚上19:30有表演。其他时间则没有表演,而且其他时间镇上的古堡和建筑也都不开放,不过此时也不收门票,可以在古色古香的镇子上随意逛逛。另外,剪纸也是暖泉镇的一绝。

自驾路线:从北京市到京港澳高速公路,再到廊涿高速公路,接着行至张石高速公路,再到荣乌高速公路,又到张石高速公路继续行驶,从蔚县南出口离开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孟涞线,进入通元路,通元路行驶940米,右转,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下广线,沿下广线行驶116公里,到达终点。

5、张家口鸡鸣驿

鸡鸣驿(鸡鸣山驿,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驿乡的一个驿站。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有确切记载,但它是中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

这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2003年、2005年,鸡鸣驿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鸡鸣驿城池方整,城门处墙体平面为“凹”字型,类似紫禁城的午门,前有雕花的砖石照壁,形成包围之势。古城内遍布明清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精细的砖雕和木雕。城内还有古代遗留的商店和民居。近年来,各剧组纷纷来此拍摄,苍凉的鸡鸣驿几乎成了一座**城。

古城最具特色的是鸡鸣驿城楼,重檐青瓦,原木作柱,三开间,居高临下,巍峨雄伟。从旁边城墙上粗糙的阶梯登上城楼,可一览古城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看不到一座现代化多层建筑。鸡鸣驿的城门门扇也保存完好,全部用铁皮包裹,上嵌菱形铁钉,坚不可摧。**《大话西游》的结尾片段就是在鸡鸣驿的西门城楼上拍摄的。

自驾路线:从北京市京藏高速公路,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驶,到鸡鸣驿/涿鹿/G110出口离开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15公里,朝鸡鸣驿/涿鹿方向,右转进入G110(旧,沿G110(旧行驶12公里,左转,行驶430米,到达终点。

一、姓氏源流

蔚(Y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2、出自以地名为氏。南北朝时,北周宣帝置蔚州(今河北省蔚县),蔚州人有的以蔚为氏,称蔚姓。

得姓始祖:公子翩。据《姓氏考略》记载,以邑为氏,蔚州,代地,周宣帝置,望出琅琊。或去草作尉。实则系出姬姓的郑公子翩封邑于蔚,其后以邑为氏。”蔚州,即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汉朝以前,该地是代国之地,到了汉代被置为代郡之治,被正式置为蔚州,则始自南北朝的北周,至清代时,开始改州为县,属于直隶省宣化府,民国成立,正式定名为蔚县,而迄于今。春秋时郑国的公子翩的封邑在蔚州,其子孙后代便以受封地名为姓,称蔚氏。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故蔚氏后人奉公子翩为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蔚姓源出古代有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当地人以地名为姓,称为蔚氏。另一支蔚氏也是出自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据说是小国代国建都于此,当地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蔚氏。上古周朝时,周宣帝将郑国的公子翩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于是公子翩又被称呼为蔚翩,而其后代,就以封地为姓,蔚姓也就如此产生了。蔚姓大多繁衍于北方,如宋朝初年著名将领蔚兴、蔚昭敏父子,便是当时的祥符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人。蔚姓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三、历史名人

蔚 兴:宋代武将,跟随宋太宗攻打太原,立有战功。

蔚 春:字景元,和蔚缓是同乡,都是安徽省合肥人。明代弘治进士。任兵科给事时,上疏议论时政八条,都施行了。由于为人耿直,不容奸诈,在官场中很很不顺利,常遭小人妒嫉,后来辞官回乡了。

蔚 缓:明朝安徽省合肥人,在朝中当礼部尚书的大官,很能干,又勤奋廉恭象这样有才学,又能干,又有修养的人在官场中难得,人们都加以称赞。

蔚昭敏:字仲明,宋代保静军节度使。咸平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辽兵退趋莫州,他斩敌万余人,拜唐州团练。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琅琊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东南部诸诚、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清慎堂:明朝时蔚能,官拜光禄寺卿,后又升礼部右侍郎,仍掌寺事。他任光禄寺卿超过30年,清慎守法,从未取过俸禄之外的一丝一毫。先后在光禄寺为官的官员,都不如他清廉。

此外,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琅琊堂”等。

============================================================

蔚姓宗祠通用对联

〖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时陈八事;

威镇三关。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合肥人蔚春,字景元,弘治年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曾上书陈时政八件事、边务七件事,多被采纳。后参政广西,因耿直为人所忌,遭到中伤而辞官。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蔚昭敏,字仲明,曾被选人襄王(真宗)府中,真宗即位后,他历官崇仪使、冀贝行营兵马都监,曾击败辽兵。咸平年间,官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又多次击退辽兵。后历官唐州团练使、保静军节度使。

望隆八秩;

威镇三关。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蔚元,官至司徒诏曰:“元以八十之年,官处三老之重。”下联典指宋·蔚昭敏为镇定高阳关先锋,抗辽有功。

据史料记载,关帝庙原址位于明代通往蒙古的大道路旁。清乾隆二十九年,先由族人开渠灌地,变瘠土而成膏腴,田肥民埠,临古延水(今西洋河)筑舍定居。后又从内蒙兴和壕堑碾房窑迁来亲兄弟王姓五家,初称六合坝,后改称六合房子。这王氏老二家的一个孩子是武人,屡考不第,就一心调教他的三个弟弟习武,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其中两个孩子是老四家的,一个孩子是老五家的。数年后,小哥仨陆续考中武进士,在外镇守边关。现在后人还保存三块练功石。

先公望子成龙,均以“龙”字为三子冠名,即王浮龙、王宝龙、王光龙。三兄弟相继应试由武举直至武进士,功名如泮,敕造府第,门前竖双斗旗杆四根,题挂匾额“泮藻长春”,并设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100步的“上马牌坊、下马牌坊”标志。据王氏族人73岁的王富贵说,当初他家藏有皇帝颁发的圣旨若干,还有御赐的“泮藻长春”匾额3块,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王浮龙,(?~1862年)。

自幼勤勉嗜学,酷爱武术,性情耿直侠义。清道光中进县学读书习武,为武童。道光十七年(1837年)乡试考取丁酉科武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殿试中式辛丑科武进士。朝考录取,功名既得,奉命南行,初任浙江丽水营守备,因战功卓著,又擢升宁海参将,又转宁波府参将,赏戴花翎,为正三品武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领村民首建关帝庙。竣工后,将原六合房改名为关帝庙,村名以庙得名至今。王浮龙御外守疆,屡建战功。一次赴诸葛村进剿倭寇,因救兵不至,力战身亡。

从《丽水县志》查得,王浮龙,咸丰军功二年任丽水营守备,军功七年升任宁海参将,丽水营守备由王炳春接任。这样算下来,他在丽水工作了五年时间。

王浮龙是怎样阵亡的?丽水市档案局传来的《太平天国资料》,其中有一篇《谈严州四次失守及兰溪富阳事略》的文章,对王浮龙阵亡时的情况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初三,张玉良率兵由严州进兰溪,欲报民团之仇,纵部曲掳民财,遂下令肆杀,老弱妇女无一得免者,既杀其人,又纵火焚其屋,七十里皆灰烬。时军饷奇绌,三四月只给一月粮,行营掌支应者无粮可给,往往开船避去,饷无可闹,兵乃肆掠,有以激之,则变羞为怒,愈以杀人掳财为得计。其起寡之始,所杀所掳,尚在与之争斗之民团,已而杀焰外昏,贪火内炙,凡见可掳之船,无不竭力残杀,以饱填其欲壑焉。三衢被难,士民舟居兰溪下游者,同时杀其人,掳其财,踞其舟以千百计。金华知府程兆纶激舟往救,乱兵残其幕友,血染程衣,程愤甚诉其张,无一语亦不出一令,乃赴省上诉,王壮愍慨叹而已无如何。程呕血死于杭……有参将王浮龙者,带奋武军千名赴兰溪防堵,归张玉良节制,张分其军三:以三百守兰城,以三百守界址岭,留四百交与王浮龙带守小方岭,以扼寿昌之冲。至四月二十三日,兰溪失守,张玉良之兵先退,王浮龙腹背受敌,仍鏖战杀贼,至五月初五,卒以众寡不敌,血战捐躯。其时小方岭之百姓全未迁移,赖王浮龙捍卫十数日之久,居民得以奔避。又其驭军有法,不准扰民,故兰溪之团每与兵相仇,惟见奋武军之腰牌号衣,则无不互相救护,其感人可谓深矣,亦以见民团之非好与兵仇矣。王,直隶宣化武进士,以战功擢至宁海参将,予任宁海,知其贤,之王壮愍,壮愍未即用,令守太平门城楼。浮龙夜不解衣,日不下城者半年。壮愍异之,乃令募勇千人,卒以苦战死。恪靖伯奏云:“其先未能专任而尽其长,卒以分兵而孤其势,孤忠伟绩,掩抑堪伤”,洵足以慰其忠矣。

王浮龙阵亡后,州府、省宪将其事迹上报。《清·翁心存日记》载:“同治元年5月3日,都察院奏叶维藩在籍带勇剿贼捐躯,升用丽水营游击王浮龙血战阵亡,着左宗棠查明请恤。”《左宗棠全集·奏稿》载:“谨将浙江殉难文武官绅开列清单,恭呈御览……”王浮龙也“蒙大宪详报,奉旨入祠,春秋二祀。”并参照阵亡参将例抚恤,赐银500两,照录其子王生魁为世袭云骑尉,并在其故里建祠堂,塑木像一尊,陈设香案,每逢节日供奉祭奠。遗憾的是,木像在“文革”中亦被毁坏。旧志列为烈士,以资纪念。

王宝龙,生卒年月无考。

自幼延师习武,清道光间入县学,宣化府试为武秀才。道光二十年(1840年) 经直隶省乡试中式庚子科武举。二十四年(1844年)兵部会试又殿试中式武进士。时值中英鸦片战争,南疆边事纷起,奉诏任广西怀集营守备,为正五品武官,披坚执锐,统领军务,威震边陲,名扬当时。

王光龙,生卒年月无考。

清道光间进县学习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乡试考取癸卯科武举,三十年(1850年)兵部会试再行殿试中式庚戌科武进士,累官陕西神木守备营,加副将衔(副总兵),为从二品武职官员,隶属于总兵,统理一协之军务。至是威抚边疆,使百姓安宁守业,商贾流通,士民咸重德之。

王氏之浮、宝、光三龙,同一朝代,同出一门,又是同胞兄弟,同取进士,在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实属罕见。在怀安的历史上“一门三进士”的称誉,一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关于一门三进士,还有黑虎星下凡的说法。当年王浮龙夜间浇地,人们眼见一黑虎扑向地头熟睡的王浮龙,但王浮龙毫发无损,人们就觉得奇怪。在宣德府考举人时,考官梦见衔着骨头的三个黑虎下界,在考试比赛射箭时,别的考生都手戴金套银套玉套拉弓搭箭,而王浮龙哥们家境贫寒,只能用骨头垫手拉弓搭箭,射完箭后又习惯性地把骨头在嘴里含一下,考官惊异,就都点了举人,后来三兄弟陆续考中了进士。当时人们回忆曾经往事,都认为他们是黑虎星下凡。

现有的遗迹唯有当年三人的练功石三块,分别重360斤、320斤、280斤,以及拴马石和喂马槽等遗物。现在浙江也有王浮龙的后人,前些年有后辈子孙(国民党的军长)曾回故乡考察,见关帝庙已不复存在,便扫兴地回去了。

王富贵老人保存着一张他们王氏的家谱,说他的高太爷王海龙是个武举人。接下来,祖太爷王声景;太爷王万祥;爷王树德,二爷王树英;父亲王用先,叔父王守先;他还有叔伯兄弟:王富宪、王富彦、王富强;他的儿子王广文。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回族徙居山西的原因很多,时间不一。回族最早进入山西是在13世纪初。当时随着蒙古军西征,大批中西亚人东迁。元朝统一中国后,这些些随军东迁的色目人在各地屯田定居。大同市一带最早的回族先民即源于此。现在可考的右玉县麻姓回族,徙居右玉已历29代,曾五易墓地,约计700余年。到了明代,麻姓已是大同一带的望族。

元末明初,由于军事征战、调遣、移民和经商等原因,各地回族的大量迁入,是山西回族的形成时期。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规模较大的太原清真古寺的殿堂建于元明交替之际,这证明太原的回族在元末明初时已为数不少。洪武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屏藩王室。据《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潞即今长治市。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沈简王朱模封至长治,在起移驾潞州的侍卫人员中就有百余名回族人,多数为南京水西门的马、程两姓,其中有军士、手工业者和商人,定居在今长治皇城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三道营一带。雁北地区右玉县的甄姓回族原系明京都,在右玉已历19代人,约500年。在甄姓回族开设的王盛园饭馆招牌上,曾标有“京都回回”字样。到清代后期,甄姓回族是右玉首富之家。

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在山西省洪洞县设有移民站,是移民集散地。太原回族中的十大姓,即朵、罗、田、梁、李、金、萨、海、岛、邸,大部分是这次移民来的。其中金姓、梁姓来自南京。这期间,也有一些人入晋经商留居的回民,如太原的杨、丁、马姓,是从陕甘宁入晋经商而定居下来的,田姓则是有山东经商辗转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到太原落户的。

明末清初以后,因战乱、逃荒、经商等原因、由陕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等第迁居山西的回族留居于山西晋城、运城一带。如绛县回族是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定居的。顺治六年,回族被内徙迁调。现可考的有右玉县马姓回族,系从山东迁入的,据其家谱记载,到右玉县已历13代,约300余年。大同县马家会村回民也是同期由河北宣化府迁入的。清道光二十年,河南怀庆府一部分回族迁入晋城城关。同治初年,西北回族群众抗清起义失败后,有两批到晋城定居下来,约100余户,500多人口。运城地区的垣曲、新绛、合津等县回族多数是清代从河南迁入的。自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河北石家庄、保定地区有众多回族陆续到太原和晋中地区谋生并定居。

解放后,随着干部职工的工作调动和民间婚嫁,也有一些回民从河北、北京、内蒙古、河南等地迁居山西。

山西有回族吗?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回族徙居山西的原因很多,时间不一。回族最早进入山西是在13世纪初。当时随着蒙古军西征,大批中西亚人东迁。元朝统一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