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分类: 草堂话谱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家谱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书房里那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我拿来当作了座右铭。潘先生出梁启超门下,学贯中西,率先对家谱学史予以梳理,并从家谱与宗法的关系、家谱的效用、家谱方法论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家谱学理论。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睿智让我惊喜,总有一种哲理让我叹服。有时候看到不谋而合的地方,还会有一种荣幸——原来潘先生也是这样想的。
在旧书店里看到这部多达四十册的修于民国三十六年的三槐堂木活字本黄冈《王氏宗谱》首册前面的序言时,就觉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序为手书上版,应是油印,且为现代白话文。看多了木活字本的旧家谱,看油印本就会耳目一新,这毫不稀奇,但旧家谱中白话文且分段并标点的序言并不多见。翻到后面,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日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潘光旦敬撰”,那份惊喜就无法形容了。
王氏为湖北黄冈望族,始祖贞一,字坚珉,源自太仓,至宋迁江西饶州府,明洪武初茂材,历任黄郡司马,治绩丕著,大协民心,遂占籍黄冈,后裔散居黄冈各处,尤以赤山潭为大宗。这个家族仅从入清后的十世算起,在谱中《科名录》记载进士就有一十四人。入民国后,毕业于黄浦军官学校、北海警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江西将校讲习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湖北官佐子弟学校、湖北警官学校、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东三省讲武厅、中央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及各大学者更是指不胜屈。如请潘光旦先生作序的子寿,名康,就毕业国立西南联立大学,其时为北平清华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先生在序中说:“清华研究所同学王君子寿,最近谈起他的父亲,觉民先生,主持族中修谱事将近告成,要我写一篇序文,正式的序文我不便写,因为谱稿远在黄冈,我无法看到,没有依据,子寿所交阅的以前若干次修谱时几篇序文以及子寿所转述的一些话是不够作依据的,不得已,与子寿商量,写了一篇关于家谱的意义的文稿,作为代序”。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的论文,后来收录于《潘光旦文集·第十卷》。他在序中提出了家谱的七个意义:
一、尊祖;
二、敬宗;
三、收族或联族;
四、婚姻严姓氏之防;
五、选择官员;
六、爱重门第;
七、选择婚姻。
然后逐一分折,认为不合时宜者大可放弃或改进。在第三条“收族或联族”,他说“收族的意义,与尊祖一样,也还是值得保留的,……应有一个限制,即亦应以真有血缘关系以至于确有实际的团体生活关系者为度。前此大姓人家喜欢编制所谓《通谱》的,凡属同姓的派系,照单全收,不特不问是否同出一源,且不问是否属于传统的所谓汉族,于是,即就王氏而论,其间于姬姓之王而外,更有赐姓之王、易姓之王、虏姓之王,甚至于连带有王字的复姓,如王官、王孙之类也一并网罗在内。为了实践收族的至意,作此种努力的人,可以说是其志可嘉,其心可谅,而其愚妄为不可及了”。想起前些天与上林兄在金华参加“寻根文化研讨会”,就餐时坐在我旁边的正好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长王听兰先生,他们正在编绘《中华王氏统宗世系图》和编撰《中华王氏大通谱》,他们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已经复盖全国23个省(市),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听说我手上有不少王氏家谱,说以后一定要跟我联系。对王先生这样执着的热心人,我一直是敬重的,我在答应他的同时,提出了“姓氏的来源各异,你们是怎么来分辩各支的派系的”这样的问题,后来不知谁转迁了话题,没有再讨论下去。我想,王听兰先生们也许就是潘先生所说“其志可嘉”的那些人,他们的努力,与潘先生所说的那些前辈们似乎一脉相承。
潘先生又说:“四种比较新鲜的意义或功用值得分别提出:一是培植所谓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于一己品性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中多确立一个专精的部门。”并设计了如何实施的方案,但自己也承认:“上文所论的种种意义,一时当然还说不上,事实上,在流行的家牒里,无论中外,能兼筹并顾到这许多意义的怕是一种都找不到”。所以,潘先生又寄望:“我更相信,将来的家谱,包括黄冈王氏,下一次的续修本在内,一定可以把上文所论的若干意义逐渐的表达出来”。
恐怕要让潘先生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能接近以前旧家谱质量的新修家谱也难得一见,更不要遑论新修谱能超过或有所改进了。
潘先生在后面又提到了在黄冈的其它王氏,他说:“黄冈王氏不止一族,其中著称的派系不一而足,从《明史》、《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所可考见者,有明嘉、万间户部尚书王廷瞻之系……”,巧的是,记载王廷瞻世系的黄冈《王氏宗谱》我也藏一部,与王子寿家族的王氏同时成谱,也是民国三十六年的修本,共五十册,为孝友堂木活字本,这个家族当地称为“赤膊龙王氏”,也是元末自江西饶州府迁来。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论文,学者、专家看过的怕是不少,但又有几位看到过这篇序原出处的黄冈《王氏宗谱》呢?潘先生的序多达四千余言,序虽不必因谱而传,但家谱因序言而成名谱,却也是事实。
分享:
三槐世系的介绍
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祐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祐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祐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浙东之宁、绍、温、台等地。
三槐王氏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王 听 兰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子孙散布于海内外。就本会成员中,大多数是三槐堂或自称是三槐堂后裔。因此,研究三槐世系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岐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针对三槐世系研究有以上二个难处,本人认为:第一、对三槐世系历史渊源的挂属问题,分清争议要点,开展适当讨论,必要时举办研讨会讨论,能统一认识就统一,不能统一的各自保留观点,求同存异。第二、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从开基祖王言的三槐世系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清理、完善。编绘出较为完整的三槐世系总图。这对研究和发扬三槐文化,开展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首先从已经掌握的资料中,就三槐世系的分岐认识的论述,摘录刊登主要论述言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自王大良所著的两本书中,他是站在中间角度论述有琅琊、太原两种说法,莫衷一是,至今悬而未决。第二部分是太原市小店区政协(小店区即太子晋故居地古晋阳地)所著《太原王氏遍天下》文史汇编中张海瀛的文章,从《三沙王氏全谱》及三槐南迁后裔的宗谱记载资料,总结认为三槐世系应挂属在太原世系。第三部分是山东莘县政协所著《槐荫千秋》文史汇编中杨巨源的文章,论述三槐世系应挂属在琅琊世系。供大家研究参考,作为三槐世系研究的开始。
(一) 渊源归属至今悬而未决
达良著《中华姓氏通书-王姓》1993年2月第一版,第169-170页;和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88页。两书都是王大良所著。观点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住迹缑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此三说互相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二)属于太原王氏世系
太原市小店区政协编的《小店区区文史资料-太原王氏遍天下专辑》,张海瀛著《三槐王氏史略》论文的第二部分"历史渊源"中,依据三槐堂嫡系南渡后裔所编的《三沙王氏全谱》等家谱记载,得出结论是三槐王氏源于太原世系。
三槐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这是毫无异议的。但自太子晋传到王离以后,是出自王离的长子王元即琅琊王氏呢,还是出自王离的次子王威即太原王氏呢,则有不同的记录。
据《王氏通谱》记载,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是王元的后裔。《王氏通谱》一0六卷首二卷,清王庸敬修,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原装八十二册。该谱三槐王氏部分记载王祜是王弘直的后代。从王弘直至王祐,其世系如下:弘直―林―光辅―宠―仲连―绍―玙―及―某―抟―言―彻―祐
在这个世系谱中,从弘直至抟,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全相同,唯独关于抟之子的记载,则大相径庭。《新唐书》卷116《王抟传》关于王抟经历和遭兰田驿之祸的记载,与《王氏通谱》的记载,大致相同。但《王抟传》中没有关于其子的任何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世系表中,明确记载王抟有三子:长子名倜 ,字垂光;次子名倓,河南府文学;三子名伦,校书郎。这里并没有提到王言的大名。说王言是唐昭宗时宰相王抟的儿子,在史籍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所以,三槐王氏正宗后裔的族谱,都不承认唐末宰相王抟与三槐王氏先祖王言是父子关系。这也就是三槐王氏后裔不承认他们出自琅琊王氏的症结所在。
三槐王氏传到王旦时,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皇室的显赫家族。传到王皋时,又以护驾宋高宗南渡之功,揭开了三槐王氏在江南发展的新篇章。王皋居官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三槐王氏南迁之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博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允(又作胤),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这支王氏乃是三槐堂王氏的正宗。记录这支王氏的族谱,在王氏族人特别是三槐王氏后裔的心目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族谱。
《王氏三沙金谱》,又称《王氏三沙统谱》(见《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九至十三册,巴蜀书社1995年出版),清代王钟、正承烈、王锡骥等修,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完成于光绪五年(1879),历时24年。该谱记载了东沙王氏51支,中沙王氏28支,西沙王氏152支,原装122册,是一部规模宏伟、支派繁多、取材广泛、内容翔实的大型三槐王氏族谱。
王皋,字子高,以太尉护宋高宗南渡有功,封柱国、太傅,为《王氏三沙全谱》之第一世祖。长子王易,为东沙始祖,该谱尊为东沙二世祖;次子王铎,为中沙始祖,该谱尊为中沙二世祖;三子王允(又作胤),为西沙始祖,该谱尊为西沙二世祖。该谱认为,三槐王氏是太原祁县王氏文中子王通的后代,文中子王通在该谱中占有异常显赫的地位。诸如,该谱的诰敕部分,开篇便是明嘉靖九年(1530)皇帝制曰隋儒王通配祀孔子庙庭的敕命。在始祖像赞部分,第一世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画像;第二世祖,是周司徒宗敬的画像;第四十二世祖,便是先儒文中子王通的画像,并有薛收、魏征、房玄龄撰写的像赞。该说在卷首部分,还载有《文中子世家》,由杜淹撰写,长达1600余字;接下来就是《文中子本传》,长达1000余字。
该谱在《王氏太原合谱前编》中写道:
"王氏自子晋受姓至汉,元封琅琊、威封太原,二派特著。吾宗太原也。今或采史传、或本世家、或按旧谱,自受姓至宋南渡,为世五十有五"
接下来排列了周灵王太子晋至南渡始祖皋公的五十五代世系。按世系排列,隋代文中子通列为第四十二代,所以被尊为第四十二世祖。由隋代文中子王通至三槐堂王氏始祖王祜,共九代,其一线世系如下:
文中子通―福郊―元暕―景肃―政―仲舒―哲―言―彻―祐
王祐次子王旦,相宋真宗,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所以《三沙传芳谱旧序》云:
"余赏遐稽文中子世家,知其为周家之裔。比观文正公旦家传,又知其为文中子之十世孙。其裔散处中原,不可胜述。"
总之,记载三槐堂王氏始祖王祐后裔的这部大型《王氏三沙全谱》,以浓墨重彩的笔法确认,三槐王氏乃是太原祁县王氏文中子王通的后裔。
此外,其它三槐王氏族谱亦有同样的记载。例如,清光绪《延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王庆洪等修,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是三槐王氏始祖王祐的第三子王旭的后裔。该谱在卷首的《原姓》中写道:
"吾姓王氏按遗谱周灵王子晋,二传之后,以爵为氏。其在太原者,皆姬姓。……至晋有右军将军,隋有文中子……后唐之黎阳令言,乃太原之正派,迁大名莘邑,生彻,举进士,为拾遗;彻生祐,后晋天福中为司户参军;又事后周,为南乐令。宋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尝以家之百口,保符彦卿之无异意……吾姓之所自来,起自太原,迁自莘邑。如水之有源,木之有限,不可紊也。苟有背而之他者,谓之灭宗。"(见《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七册第5-6页)
又如,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王佐柳等修,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祐之后裔。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是为高仓王氏始迁祖。该谱在《旧序》中写道:
"吾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元封琅琊郡,元弟威守太原……凡二十一望,唯太原、琅琊最著。我肇基祖仕魁公,乃太原之后也。"(见《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六册第20页)
由此可见,三槐堂王氏始祖王祐后裔所修的族谱都认为,王祜的祖父黎阳令王言,是由太原之正派迁到莘邑的。也就是说,黎阳令王言是太原王氏文中子王通的后裔,同琅琊王氏唐末宰相王抟没有父子关系,因而,不属于琅琊王氏系统。
(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
山东莘县政协编《槐荫千秋》2004年1月第一版,第27-28页,杨巨源所著论文《三槐王发祥莘县地》中,根据《新唐书》及《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记载的唐代王练在王言之前曾任莘县尉,因而确认三槐王氏源于琅琊王氏(该文在《通讯》4期第12页刊登)。
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
关于姬姓王氏移居莘县的时间,史有两说。范仲淹为三槐后代王质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时才"占籍大名"。元代赵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亦说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这是"王言迁莘说"。欧阳修和宋祁主持纂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则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这是"王练迁莘说"。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王练迁莘说见于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又有其先祖王练任莘县尉并携家居莘的明确记载,此说应十分可信。王练官职不大,其后代却不乏位高爵显之人。大官携家在外任职,其祖籍莘县并不为人知晓。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至王旦成名时,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县人,曾任黎阳令,以上各代情况不详,更不知王练曾任莘县尉之事,故范仲淹给王旦的侄子王质写墓志铭时,敢于断言王家由王言那一辈"占籍大名"。至元代赵孟頫给王言撰写简历时,距王旦所处的时代已近三百年,并没有注意到《新唐书》中关于王练曾任莘县尉的记载(县尉这官实在是太小了),而是对范仲淹的结论深信不疑,这也是情理之中。如此一误再误,王氏迁莘的时间便由王练时期变成了王言时期,阴差阳错地被推后一百多年。
编者按:感谢为此文呕心沥血的王听兰先生。
信息来源: 三槐王氏网
王听兰与王耿不是一个档次的,
王听兰在抄谱,还经常抄错,因为他不懂古文。所以王听兰提供了原始资料。
王耿在考谱,其结论也只能参考,因为要推翻古谱的结论,必须出示确凿的证据。王耿很少出示他的考证结果的有关证据。
《尚儒王氏宗谱》
在长兴县煤山镇尚儒村王家,完好地保存着一套《尚儒王氏宗谱》。此谱共8卷,有苏轼、岳飞、蔡元定、许衡等名人作序、跋或题文,所记载的一代代祖先相传,家族兴衰更替发展史,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步,是我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佐证,也是研究中国望族家谱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据其主人王其大的堂弟王听兰介绍,此谱内容极其丰富,是“三槐堂”本。王姓是我国大姓,各地王姓家谱甚多,但“三槐堂”王姓家谱,从尧代之前的后稷开始,代代相记,至今已有约4500年,一百四十多代的家族更替相传的记载,实为难的,被许多知名人士称为“世宝”。
尤其有价值的是,这套家谱中有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两篇文章,一篇为《辩举王巩札子》,另一篇为《三槐堂铭》、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此谱作跋,以“王氏世宝”四字作为跋的结尾。此外,谱中还有南宋著名理学家、音乐家蔡元定和元代大学者许衡的题文和跋。 太原王氏三槐堂尚儒支新编世系一线图
王听兰提供
1世:周灵王太子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坟——1世:愉——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颐——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山寿——24世:彝——25世:励——26世:彜——27世:钦——28世:勗——29世:霸——30世:敫——31世:亥——32世:岱——33世:单——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囗——38世:寓——39世:牢——40世:秀——41世:玄则——42世:焕——43世:虬——44世:彦——45世:杰——46世:隆——47世:通——48世:福郊——49世:元暕——50世;景肃——51世:政——52世:仲舒——53世:哲——54世:言——55世:彻——56世:祐——57世:旦——58世:素——59世:巩——60世:皋——61世:铎——62世:纂——63世:峋——64世:鸑如——65世:茂义——66世:原——67世:贵三——68世:质——69世:智——70世:奇瑞——71世:澄川——72世:肇基——73世:陛铨——74 世:观澜——75世:国楹——76世:一瑞——77世:永昌——78世:文玉——79世:尚哲——80世:声远——81世:惟善——82世:国珍——83世:天林——84世:廷桢——85世:家基——86世:乃仁——87世:德猷(其大)——88世:正洪——89世:秋明。
中华民族各个姓氏,公认炎帝,黄帝为其人文始祖,而中华王氏大多数都为黄帝姬姓之后裔也。明代科学家王世贞曾说:“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贵三为王”。王姓标志着源远流长,群贤辈出,光耀华夏,辉煌腾达,王者之后。
早在公元前564年,周灵王太子姬晋,字子乔,赐厥王姓,为我族之始祖,子孙繁衍,以王为姓,故称姬姓之王,封邑于晋阳,秦划为太原郡。故又称太原王氏。到唐末五代时,曾做滑州黎阳令的王言,居山东莘县。据《王氏宗谱,三槐王氏》载:“其先太原人,世居渭南,唐季占籍魏郡,家大名莘亭(今莘县),生唐懿宗咸通十年乙丑(869年)世唐为滑州黎阳令,卒于唐明宗兴元年庚寅(930年)年六十三(虚岁)。合葬山东东昌府莘县城东北二里群贤堡”。后来,因其曾孙王旦故,被追封为许国公。
三槐王氏的发迹,以王祜为肇端。王祜在《宋史》中有传:王祜时任兵部侍郎,因以百口之家,担保魏州节度使符彦卿无谋叛事,而违背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本意,不但没做成宰相,反而贬为镇国军(今陕西华县)行军司马。王祜心有不甘,手植三槐于庭,并预言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成为一代名相。
一代贤相——王旦,字子明,又名延皊。(生于957年,卒于1017年)享年60岁。王旦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由少言寡语,聪明好学,文才出众。24岁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后任平江(今属湖南)知县,继任殿中丞,郑州通判,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宋真宗拜王旦为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再进银台封驳司。真宗赞其“致太平者”,意即“太平宰相”,时年40岁。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加拜王旦为尚书左丞。北宋景德三年,王旦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宰相之位,时年49岁。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初十,王旦病逝,享年60岁。宋真宗废朝三日,亲临祭奠,钦命京城十日内不得举乐。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官者十余人。服孝期满后,诸子又各进一官。真宗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其曾祖父王言为许国公,加太师;祖父王彻为鲁国公,加尚书令;父王祜为晋国公,加中书令。王旦棺柩暂厝于开封祥符县大边村(今属开封县新里乡),其外祖父家新辟的坟地中。王旦有遗文集二十卷传世。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下诏让王旦灵位配享真宗庙,亲书“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额。之后,欧阳修奉旨为王旦墓碑撰写了碑文,再后,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王巩,王震率王祜后人在汴京开封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定名“三槐堂”。从此,三槐王氏声名鹤起。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三槐王氏祖墓所在地大边村,地处黄河畔,常受洪水侵袭,加之金兵南犯,三槐王氏裔孙决定将先祖遗骨迁葬故里山东莘县群贤堡,并建宗祠“三槐堂”。
以王祜,王旦为代表的三槐王氏,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已形成了名扬海外的“三槐文化”。其核心为忠诚、仁义、宽容、善良。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文明的源头,已植根于广大的中华王氏人心中,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王氏裔孙的健康成长。
山东莘县群贤堡乃三槐王氏发祥地,祖陵所在地。“莘县群贤堡”,故名思义,就是三槐王氏代代贤才居地之所。据《宋史》载,王旦、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诸人,均曾居于此。王旦墓保存至今,其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镌刻有“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十个大字。在莘县王化村,三槐裔孙王虎臣家,收藏有极其珍贵的木质三槐堂牌匾,匾长225米,高085米,厚004米,黑底金字“三槐堂”三字。笔力遒劲,外涂金**,据说为北宋文字家欧阳修所书。
山东莘县于2003年12月26日
成立了莘县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出版并发行了三槐王专辑《槐荫千秋》一书。三槐堂协会副秘书长王传友及诸宗亲,现在四处奔波,寻亲联谊,在做一件功德千秋,永垂后世大事,将三槐王氏祖陵尽快修复起来。
2012年11月25日
,“首届中国开封三槐堂文化王氏宗亲联谊会”如期在河南大学第四会议室召开。
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守忠,秘书长王金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玉洁博士(女)(研究会总顾问),河南大学副教授张明华(女)及开封和外地宗亲代表(含笔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长王守忠致欢迎词。王金超宣读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听兰的贺信。张明华畅谈三槐王氏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河南垦岳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王玉环(女)向大会宣布,该公司正筹备拍摄**《风雨三槐堂》。主持人王钦昭向大会宣读并通过《三槐堂复建方案》。
12月26日
上午9时正,参会亲宗前往曹门村三教堂,举行隆重地祭祖大典活动。王守忠宣读祭祖文,全体王氏宗亲先后向列祖列宗进香,敬礼。
三槐堂遗址位于今开封曹门三教堂街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被金兵焚毁。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王氏后裔出资在三槐堂遗址上,修了一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本文2023-12-06 10:35: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