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氏通谱第一集是何时出版的
中国夏氏通谱 第一集》世系摘录
鲧:娶有莘氏女曰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孕岁有二月
一世
禹:父为鲧,祖为颛顼,曾祖为昌意,太祖为黄帝。原系姒姓,名曰文命,字高密。也称大禹、夏禹、戎禹、帝禹。帝尧五十五载戊戌六月六日午时生于石纽原。及舜摄位,命禹续父业,奠山川,疏九河,铸九鼎,厥功告成。帝舜三十二载丁巳,命禹摄位。癸酉舜崩,丙子即帝位,以金德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国号夏后。其初,舜谥禹以朝,受姓,后之子孙以国为氏,为夏受姓之始。摄位十九年,践位八年,传位十七,凡十四世。癸未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配涂山氏女 娇
子:启
二世
启:史称夏启、夏后启。曾因避汉帝刘启讳,称“夏后开”。夏禹子。敬承父道,甲辰元年诸侯奉即帝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壬子年崩,在位十九年。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里)。
1会稽(音“快机”,一说“桂机”,“桂”音为吴方言中“会”的发音),中国古地名,宋代后一直指浙江省绍兴市附近的辖区,曾是以今天的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或今天的浙江绍兴的一部份。
前222年,秦始皇把从前春秋时期的吴国、越国的地域设为会稽郡,以原吴国、越国的旧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为治所(相当于省会或首府)。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的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的中心区域置吴郡,南部地区仍称会稽郡,移治山阴县。
南北朝时陈后主将山阴县的一部份分成会稽县,之后山阴和会稽分分合合多次。唐朝时山阴和会稽均属“越州”。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山阴和会稽成了绍兴的属县。
因此,会稽的含义在南北朝之前和之后不同。后来狭义的会稽,指绍兴一带。著名的会稽山位于绍兴。
2
起源夏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出于夏朝后裔,是姒姓主要分支之一。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 其二出自妫姓,是舜的后代,春秋时期,陈国陈宣公幼子子西表字子夏,其孙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夏征舒,后代遂为夏姓。
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也有以夏为姓。
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分布情况由于历史源远流长,夏姓人口分布非常广泛。夏姓源于中原,先秦时代开始散布到陕西、山东、 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唐宋以后则多以江南为聚居地,广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以及台湾,尤以浙江为最。
山东省夏氏的起源是齐国(今山东东部)大夫夏御寇。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寻根溯源
1、出自姒姓,大禹之后。据《史记�6�1夏本纪》所载,夏朝传至帝桀时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夏姓。
2、据《唐书�6�1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资料所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本姒姓)为侯,并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姓。
3、出自妫姓。据《史记�6�1陈杞世家》所载,舜帝后裔征舒以王父(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字子夏)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子孙遂有夏姓,是为河南夏姓。
4、改赐姓或其他。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
夏启。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夏征舒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一带)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东部)大夫。秦汉时,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姓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夏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郡望堂号
夏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2、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
3、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4、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堂号:
“会稽”、“平水”、“务本”、“源远”、“尚忠”、“思孝”、“明德”、“聚奎”、“遗爱”、“鹤来”等。
宗族特征
1、夏启始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创更朝换代之历史新局面。
2、夏姓多文学艺术及学术人才。(见“名人精粹”所录)。
3、夏姓名人典故千古流传,并被列入堂号。如“平水堂”出自帝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事;“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事迹,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4、夏姓发源于中原,经改朝换代,战乱迁徙,遂变为南方姓氏。
5、夏姓字行辈份寄寓族人企盼国兴家宁,政清人和之夙愿。如清代夏定芳所纂《夏氏族谱》载有江苏淮阴夏姓一支字行为:“成元裕庆,孝叙淳恩,祚式尚�,贵铭。”
名人精粹
夏无且:秦代始皇侍医,曾“以药囊捉荆轲”(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传”。夏黄公:鄞(今浙江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夏恭:东汉武帝时著名学者,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从者甚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夏执中: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画家,以山水画著称。其笔法苍老,墨汁淋漓,善“边角之景”,与马远并称“马夏”。夏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夏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画家,官至太常寺卿。其工于竹石,亦善书能诗。有传“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夏元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人,历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其人善理财,在疏浚吴松江等河流中亦成效甚显。夏言:江西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夏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夏敬渠:江苏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夏燮:安徽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夏丐尊: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夏明翰:湖南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人的革命气节。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夏氏家族现多数分布在江苏泗洪,一支在东北长春市。
夏氏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後裔姒姓夏氏为主。
源于姒姓
1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等。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2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单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获得尧的权位後,殛鲧于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
夏氏,相传是治水英雄大禹之后,禹娶涂氏为妻,嗣受舜禅,国号夏。子孙以国名为姓。望出会稽郡。
夏氏在会稽(今绍兴市)的一派,有位夏应和,传十三代至鄎端,于北宋时迁仙居庆云乡。南宋末年,担任鄱阳县尉的夏天佑死守襄阳城,元兵破城之日壮烈牺牲。他的儿子夏本翁(1245——1326)字怡松,这时正住在仙居夏家库,听说你亲殉国,不胜悲痛,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抛弃举业,改习岐黄之术,居然居为名医。有一次,北上浏览天台山,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就这样,举家迁徙天台。其子圭孙,继承父志,谢绝元代朝廷的屡次征辟,以道德文章扬名于世。被后世崇祀于乡贤祠。
到了明代,汉人掌权,夏氏诗礼传家,在举业仕途上颇有成就。祠对“二代三进士,三世五大夫”就反映了这一点。特别是政声卓著的廉吏夏迪、敢说敢为的能臣夏埙、仗义执言的夏缑,更以青史流芳的名宦载入志书。
中国夏氏通谱第一集是何时出版的
本文2023-12-06 10:02: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