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麦的大概有多少人?分别分布在什么地方?详细点送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姓麦的大概有多少人?分别分布在什么地方?详细点送分,第1张

一、姓氏源流

  麦(Mài )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齐桓公封赐麦丘地之后,以地名为氏。麦氏源于麦丘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改复姓成为单姓,称为麦氏。

  

2、出自韩姓,因避难于麦地而改为麦氏。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的因渡河幸免于难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韩改为何姓,称为何氏。有的因躲入麦田幸免于难者,而易韩改为麦姓,称为麦氏。故有民间传说,韩、何、麦三姓同宗。

  

3、出自刘姓,为汉景帝之后,以封爵名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郡。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爵号为姓,称为麦氏。

  

4、出自姓麴,因避乱去匊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曰:去曲为麦。”西晋时有麴丞相者,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改为麦氏,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遂又成为另一支麦氏。

 5、出自何姓,源隋朝时何饶丰之后,因隋文帝赐姓而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至隋朝有铁杖者,东征辽东,屡立战功,仕至石屯大将军,其日行百里,吃麦三斗,贤孙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何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其子孙相传姓麦,称为麦氏。麦铁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6、出自回族中有麦姓。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

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二、迁徙分布

  

(部分)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于稀有姓氏,在宋版《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有的书籍,即使有介绍,也只是简单的两三句话而已。对于现今想要寻根追远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参考的资料,相当稀少。根据《麦氏族谱》和史册以及麦氏祖谱资料的搜集,兹将麦氏起源介绍说明如上五种麦氏得姓源流。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1136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33姓97家人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20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本文上述族谱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麦氏家族就这样从一条古老的小巷走出来,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余略)。麦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一带地区)。

麦铁杖为中国麦氏一世祖,南雄为广东麦氏发祥地,宋末麦进成携眷南迁饶平创居,在汫洲蕃衍生息,部分移居潮汕及港台南洋等地。

战斗英雄麦贤得的名字,在潮汕地区几达家喻户晓。而饶平县汫洲镇是潮汕麦氏主要聚族而居之地。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历史上麦氏为晚出的姓氏,自隋代麦铁杖始。

麦铁杖(556---612),名饶丰,铁杖乃其号,广东南雄百顺里人。据称:铁杖少时任侠尚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晓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陈(国)时为盗,没(收)为官户,配执御伞,每夜至南徐州行劫,旦还执伞。陈亡归隋,屡立战功,曾任汝南太守,仕至右屯卫大将军。辽东之役(征伐高丽)负病请为前锋,遂战死,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生子三,长孟才,授光禄大夫;次仲才、三季才俱拜正议大夫。

据麦氏族谱称:“铁杖仕隋,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欲任何职,”铁杖回答说:“我能日吃斗麦就足耳!”帝戏言:“赐你姓麦,并赐官仪同三司”。麦氏后代经以此作为麦姓之由来。但是,麦之前姓什么一说姓何,但无据可考。

究竟麦氏的“麦”从哪里来南宋进士,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洲,于淳熙五年(1178),为江西《麦氏家谱》撰序说:“予观粤东始兴郡麦氏,相传麦本春秋时。梁四公——麴(麦戊)(黄专),乃殷汤之后也。历世绵远莫考其祥,自后有祖铁杖,受封宿国公,谥武烈,赐姓去戈为麦”。《奇姓通》:“梁四公(麦戊)(黄专),(麦戊)音麦”。《广韵》转作(麦戊)(黄专)(音湍赎)。根据上述推论:因(麦戊)与(麦戈),皆为古老生僻之子,其后人逐暂放弃使用,致失其姓,至铁杖时,已成显贵,既有名而应有姓,以(麦戈)去戈为麦,麦氏始出,当也在情理之中也。

麦铁杖成为中国麦氏共尊之一世祖,广东南雄成为麦氏之发祥地。至第12世有麦炽,字仁昌,因避五代之乱,徙居福建泉郡,麦氏又在福建开基繁衍,传至南宋,有麦进成,居福建莆田,淳祐七年(1247年)丁未科进士,官正奏 士郎左春坊内阁主簿。南宋末年,卸篆携眷南迁今饶平大埕上东村创居。因其子孙以渔猎为业,故传至裔孙麦枚基,旋于明成化间,复迁居于汫洲岛屿,自兹蕃衍生息,汫洲麦氏,今已达1.5万多人,还有部分外移饶平县境内仙洲、军埠、汕头埭头和陆丰碣石,以及港台南洋等地。

潮汕麦氏还有一支,据称来自阳江,创居澄海东蒲。有麦育,号充寰,明万历丙午(1606)科举人,崇祯间任湖北沔阳知州,有文学,习吏事,敏练著声,以直道忤时,辞官而归。

编者按:麦姓全国列第300之后,占0.01%以下,约13万人。

潮汕列第71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17%,约23250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1000多人;潮阳棉城50多人;澄海区1800多人;潮州湘桥区400多人;饶平2万多人,聚居汫洲,分布黄冈、漳溪、钱东等镇。

  http://wwwzhujixiangnet/

  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藏民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

  古巷的沧桑

  [编辑本段]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

  [编辑本段]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 “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 “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南迁氏族发祥地

  [编辑本段]

  相传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分布情况如下:

  南海23姓38族。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石+肯),姚氏:□(虫+雷)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番禺9姓15族。李氏:沙湾、鹭冈;简氏:韦涌、车陂、屏山、都那,小洲;黎氏:礼园;屈氏:沙亭;洗氏:鹿步;韩氏:市桥;谢氏:市桥、大田村;麦氏:番禺;曾氏:小龙宁仁乡。

  顺德17姓19族。欧氏:陈村;陈氏:马齐、大良;李氏:逢简;冯氏:古楼;潘氏:古楼;陆氏:石涌、龙江;黎氏:桃源;苏氏:碧江;卢氏:大良;罗氏:大良;何氏:马宁;梅氏:龙山;温氏:龙山;黄氏:龙江;简氏:龙江;张氏:龙江;邓氏:甘竹。

  新会20姓32族。李氏:河塘、七堡、务前、泷水、连塘、竹坑、冲澄、鹿洞;区氏:瑶溪;陈氏:凌村、石头、恩州;冯氏:大口;容氏:河塘;谭氏:天河;朱氏:水尾;陆氏:冈州、中乐;简氏:鸾台;麦氏:新会;吕氏:丹灶、江门范罗冈;黎氏:城南新魁滘;马氏:河塘张士园;宋氏:苹冈;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冈;还有吴氏、刘氏、周氏、叶氏。

  中山36姓,54族。张氏:南屏;刘氏:潭井、鸦冈、隆都、小榄;林氏:平岚、大车;陈氏:大都、麻子、冈背、莆山、水塘头、婆石村、窈窕;严氏:濠涌;简氏:南塘;梁氏:坎下、张溪、小榄、四都梁村;韩氏:古坝;阮氏:赤坎、众角;魏氏:海州;曹氏:南村;缪氏:永原;杨氏:北山、良都;吴氏:山场、小榄;何氏:小榄;李氏:麻洲、小榄;蓝氏:麻洲;余氏:隆都;侯氏:龙头环;唐氏:唐家湾;高氏:过塘;任氏:过塘;麦氏:小榄;郭氏:鸦冈、良都;鲍氏:山场;孙氏:小榄;甘氏:小榄;罗氏:小榄;石氏:小榄;肖氏:大涌南文;曾氏:涌边;蔡氏:永厚;钟氏:淇澳;朱氏:小榄;邓、杜氏:小榄。

  东莞22姓,26族。张氏:栅口;袁氏:茶园;何氏:赤冈、大汾;黎氏:茶窖;刘氏:长表;丁氏:文顺;肖氏:古梅;麦氏:靖康;李氏:茶山、白马;封氏:东莞;祁氏:梨川;陈氏:燕川;房氏:篁村;翟氏:南街;邓氏:石排福隆围;利氏:桥沥;罗氏:中堂、英村;谭氏:大宁;卫氏:茶园;钟氏:茶山;蔡氏:沙头;梁氏:小亨、板石。

  高要28姓63族。仇氏:王臣;方氏:文明堡;帅氏:砚东;利氏:良江甲编墨坊;涂氏:耕沙;王氏:朱紫印;岑氏:白诸龙潭村;金氏:银江都金屋;俞氏:外迳;吕氏:云料;夏氏:宋隆;文氏:下窝;李氏:富佛、银江、陈村、贝水新村、南岸、蔗村、院主、塘冈、罗秀,牌楼村、砚洲东股、横村、砚东、腰冈、围边、榄塘、塘基头、横石、长旗、牛围;石氏:横槎、钱宁;甘氏:温贯;江氏:蓝村;胡氏:禄村;林氏:杜村;周氏:蓝塘、东冈;伍氏:榄冈、上围、高第、平布;朱氏:湖坑、罗客;何氏:桃溪、茅冈、渡头、西岸、勒竹园、何田、仙洞、庆云社、孝友;吴氏:竹洲、沙浦、茶冈;余氏:东坑口;杜氏:隔布;邵氏:永宁;唐氏:温贯、冈边;徐氏;大基头。

  台山10姓,11族。陈氏;冲泮春场;李氏:滘口上冲水楼、横塘;肖氏:肖村;甄氏:海宴;容氏:寨门;樊氏:白石村;冯氏:南头;袁氏:独冈;赵氏:海宴;徐氏:大担。

  开平16姓,20族。张氏:张桥、沙坝;梁氏:北潭、长沙;陈氏:碧潭、魁冈;苏氏:棠红;劳氏:长沙塘;司徒氏:滘堤;谢氏:潭边园;黄氏:北炎水背;杨氏:独冈、塘浪;罗氏:良溪;吴氏:楼冈;胡氏:长沙洲;简氏:钱冈;邱氏:勒竹村;李氏:冲澄;邝氏:泮村。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潖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从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珠玑巷南迁的族姓,大体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世居珠玑巷的;一种是在动乱年间由中原陆续南迁定居珠玑巷的。有的族定居时间长些,有的短些。几百年间,中原南迁民族,以珠玑巷为立足点,一批批自北迁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如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述其祖为汉寿亭侯后裔“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谭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徙南海九江……。”又如简氏胡涌房谱述“远祖朝进宋理宗时宦游岭外,遂居南雄珠玑巷,迨宋度宗时迁南海紫洞……。”从理宗到度宗相隔也只有4 0多年。象这些族姓,他们旅居珠玑巷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他们却以珠玑巷为桑梓乡其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多是在北宋末或南宋末,自战乱不堪的中原迁徙而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到了甫雄珠玑巷之后,才得以休养生息,重振家业,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珠玑巷看作是先辈重新创业的发祥地,看作自己的桑梓而特别留恋。

  ★二是他们来自中原各地,本无亲族关系,南迁后,都以旅居的珠玑巷为故乡,这样就可以建立乡亲关系,联络感情,加强团结互助,以利于在客地创家立业。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有的是为避天灾兵祸,有的是为找寻更好的生活基地。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一批开拓者,在动乱中迁徙,经过艰苦跋涉的磨炼,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产生了一批知名的历史人物。如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还有许多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远涉重洋,成了海外华侨,为开发海外诸国也作出了应有贡献。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

一、姓氏源流

  麦(Mài )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齐桓公封赐麦丘地之后,以地名为氏。麦氏源于麦丘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改复姓成为单姓,称为麦氏。

  2、出自韩姓,因避难于麦地而改为麦氏。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的因渡河幸免于难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韩改为何姓,称为何氏。有的因躲入麦田幸免于难者,而易韩改为麦姓,称为麦氏。故有民间传说,韩、何、麦三姓同宗。

  3、出自刘姓,为汉景帝之后,以封爵名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郡。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爵号为姓,称为麦氏。

  4、出自姓麴,因避乱去匊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曰:去曲为麦。”西晋时有麴丞相者,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改为麦氏,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遂又成为另一支麦氏。

  5、出自何姓,源隋朝时何饶丰之后,因隋文帝赐姓而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至隋朝有铁杖者,东征辽东,屡立战功,仕至石屯大将军,其日行百里,吃麦三斗,贤孙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何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其子孙相传姓麦,称为麦氏。麦铁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6、出自回族中有麦姓。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二、迁徙分布

  (部分)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于稀有姓氏,在宋版《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有的书籍,即使有介绍,也只是简单的两三句话而已。对于现今想要寻根追远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参考的资料,相当稀少。根据《麦氏族谱》和史册以及麦氏祖谱资料的搜集,兹将麦氏起源介绍说明如上五种麦氏得姓源流。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1136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33姓97家人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20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本文上述族谱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麦氏家族就这样从一条古老的小巷走出来,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余略)。麦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一带地区)。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麦村及均安,东莞等地亦有较多麦氏。

麦 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麦氏族谱一卷,(清)阖族编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榄溪麦氏族谱十二卷,(清)麦祈总纂,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国立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顺德麦氏族谱及兴图不分卷,(清)麦秉钧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顺德市博物馆。

广东高明麦氏族谱十三卷,(清)麦秀歧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种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麦氏族谱一卷,(清)麦德和录,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县修志会办公室。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汝球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

广东麦氏族谱叙不分卷,(民国)麦琯琪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初年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饶平井州麦氏族谱,(现代)麦贤逊编,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饶平市图书馆。

广东南雄麦氏三修族谱,(现代)南雄麦氏族谱编委会编纂,2001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南雄市麦氏宗祠。

广东阳江麦氏族谱,199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三水涡边村(兰村)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麦耀鎏续编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湖北省桃源县文化局档案馆。

广东湛江麦氏族谱,(现代)广东吴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麦秀叙、麦士礼主修,1985铅印本四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湛江市图书馆。

西南沙头北社房三水麦氏族谱,(民国)麦启科等著,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高雄市麦氏宗亲会。

广西麦氏铁杖公族谱,(现代)广西横县、灵山、贵港、南宁合编,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三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大清光绪贰年岁次丙子月后望,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盥手顿首百拜谨序,民国贰拾叁年叁月吉日,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手再编 广东南雄麦氏字辈:良智世兆天 万惟宏崇有 孟嗣康守成(开始应文昌正再守通永)

广东鹤山麦氏字辈:愈宏受命成昌钻裘奕世德业荣光

广东南海冲霞南乡大石麦村字辈:茂宰宣宏景 惟德永华昌 本厚远必达

广东南海冲霞北乡海口麦村字辈:超弼智仁成 敦和宜永兄锡光常绍德 广大启文明

善作传家宝 财为用世荣 尚源开景福 士进显朝庭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乡沙垄村麦氏字辈联:德茂文升朝作辅 恭仁武烈孝惟诚

广东阳江麦氏字辈:耀祖荣宗 长庆兰芳桂馥 崇儒重道 常来凤起蛟腾

广东湛江麦氏字辈(必达公分支):明朝正德年间,麦铁杖第廿三世孙麦道清在广东省吴川县落地生根,有三个儿子:麦邦实、麦邦美、麦邦杰,後来枝叶繁茂,人口向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海南、北海等地迁移。麦道清的子孙在湛江地区约有三万人,已经传了二十几代。

在1985年到1987年,遂溪县吴家村(吾家村)麦秀叙修编《麦氏族谱》,为各个兄弟房派订立字辈

长房邦实公的子孙分布在廉江、吴川、遂溪,从十五世开始的字辈:

国仕家常继  生逢有道君  明良惟作宝  之会显其身  二房邦美公的子孙分布在遂溪、吴川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富贵荣华耀祖宗  子孙文武满堂红  百代清德垂後裔  万年支派永流通  三房邦杰公的子孙分布在吴川、遂溪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传宗承应皆多丽  幸遇升平发达时  积善能彰光先列  懋修致福亦咸宜

陆丰麦氏字辈诗  一、碣石:章启茂应 景怀兴胜 世悦良友 永敦家贤  二、甲子:君尔淑德 仲亦克臧 季悦良友 永敦佳贤 光明俊伟 道学并立 平雍静正 亿代安邦  三、潭西:奋启佳声 良科晋节 文章志美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字辈:公义占朝廷 开科文选达 明德仕鸿崇 光发广元忠

广西贺州字辈:茂高成椿禧 仁义积为新 馥应传锦绣 美玉显光明 克昌攀丹桂 华国振家声

广西藤县字辈由37世开始:堂德雄普光尚国 贞荣腾贵远兰芳

广西钦州麦氏字辈:世源恒有常 瑞起新锦尚 业正昌永达 荣朝开宗邦。

广西恭城麦氏原字辈:本枝百世,穗茂景和,胜含永自。

广西恭城麦氏新字辈:春光瑞启万年昌 谱祀国民诗礼详 文明毓振谋犹远 家道宗宏秉寿康

重庆字辈:发世有文章 先太必生光 春和含朗润 朝元自贤芳 存忠思大德 兆启家永昌 性刚继武;

法肃靖氛。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孟才,字智稜,性格刚烈果断,有其父麦铁杖的风范。官武贲中郎将。

下联典指麦铁杖,骁勇有膂力,开皇年间官车骑将军,跟从杨素北征突厥,每作战捷足先登,因功进柱国,为政法令严明。

始兴祖业;

宿国家声。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铁杖,封宿国公。

韦氏字辈集锦;;;;;;;;这里进收集了部分韦氏沿用的字辈1、东领常重耀,彭家锦秀荣,尽忠怀(曾中华)宰相,世代有书文。;;;;;; ——广西京东兰的韦氏班辈字谱,堂号:京兆堂2、春秋圆和广,龙凯万家千。;;;;; ——江苏大丰韦氏族谙。3、贾世有余 庆子孙贤。;;;;; ——山东日照韦氏。4、官清民自安,国泰天心顺;;;;; ——四川韦氏,5、神登富连,福支恒产,玉英旗凤;;;;; ——广西融水韦姓家里一直有辈份排下来,现在家谱能记载的太少,全镇虽然百分之八十以上姓韦,但到神之辈后就按村分了, 在太组坟前有一个对子,忘记是什么了,反正三十六代的辈份一直这样排下来的。6、忠孝传家广 纯良继世长;;;;;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付集镇韦庄村,我们村1千多人口几乎全姓韦,我们那儿的家谱里有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县开封杞县通许县的等等很多,家谱上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发达水迁入河南,具体不详细,我们村有迁到台湾和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7、君久尚郭天,连俊景昌仕,远伯承福印,万寿永成祥。;;;;; ——我是河北迁西县大韦庄人,韦姓在此已经居住12代了,传说从外地迁来,但不祥从山东山西广西什么地方迁来的,希望知情韦姓人指点。8、家世有余 庆自孙贤,;;;;; ——我是韦秀军、山东省莒县中楼镇五楼山前村的,我的祖籍是江苏的,这是我们沿用的字辈,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9、如有国字单天金,庭仕先国长大昌,明远祥开复圣运,得善佐升平代钟,英哲承统全绍定,新名传远久贤杰,嗣兴立盛业宝书,福田克顺守堂弟,深隆诗礼香忠厚,齐家敦孝友。;;;;;;; ——我叫韦圣书,10、丞相灿培振,兴孝忠良节,福禄寿增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山东曲阜韦氏字辈,

莽[莽,读音作mǎng(ㄇㄤ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国,出自西周时期西域古莽之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列子·周穆王篇》记载:“西极之南隅,名古莽之国。”

周穆王西巡,夸父御车,行至西王母之所。途径莽国,受贡。后徐王造反,周穆王日弛千里而归,及时平灭了叛乱,稳定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期间,有莽国勇士随周穆王归,参与平叛。后留华,称莽氏,世为宗周之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武帝时期侍中仆射莽何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使他们遭到惨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其属下莽何罗亦被重用被。

休屠王之子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养的马,时年仅十四岁。

汉武帝晚年深信巫术,有一次身患重病,绣衣使者江充深恐汉武帝驾崩,会遭太子所诛,便想乘机先灭太子,以除后患。于是上奏武帝道:“陛下疾病,乃是巫蛊作祟,必定有人暗中用巫蛊祝诅陛下所致。”汉武帝疑心生暗鬼,夜梦数千木人持杖击头,如是信以为真。就命江充担任治巫使者,江充藉机大作威福,使胡巫掘地寻捕巫蛊,烧热铁钳,苦刑逼迫招供,人民受刑,展转互相诬告,造成史上大冤狱,以致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奏宫中有蛊气冲天,汉武帝命他清理后宫,江充暗中先使胡巫于太子宫埋蛊,然后掘太子宫,获得数千桐木人,太子恐惧,不能自明,于是矫诏要斩江充,事败,皇后太子都畏罪自杀。后来有朝臣上书为太子洗雪冤情,汉武帝察知江充埋蛊的奸诈,下令诛杀江充三族。

当时,已升任侍中仆射的莽何罗兄弟与江充相善,及江充积极屠杀太子时,莽何罗之弟莽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江充被诛,莽何罗兄弟深恐牵连问罪,遂阴谋反叛。莽何罗的行动,被金日磾察觉,遂暗中注视其动静。莽何罗觉察到金日磾注意他,因而迟迟不敢发难。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农历6月,汉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金日磾也随从,因小病卧行宫庐舍中。莽何罗便与其弟通、安成三人认为有机可乘,便假传圣旨,“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当夜发兵。

次日清晨,汉武帝还在睡觉,金日磾正去便溺,发现莽何罗匆忙从宫外闯入汉武帝寝宫内,顿时生疑,马上回身入宫,坐于汉武帝内房。须臾,莽何罗袖藏白刃,从东厢上殿准备行刺,突见金日磾,胆怯变色。但莽何罗反心已定,决意向汉武帝住定急冲,由于行动慌忙,碰到宝瑟(马桶)而摔倒,金日磾趁机冲上去抱住莽何罗,大叫“莽何罗反!”

汉武帝惊起,侍卫们拔刀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伤到日磾,制止了侍卫。金日磾将莽何罗擒住,用捽胡(摔跤手法)投掷殿下,被侍卫擒缚。

事后,汉武帝大肆搜捕莽何罗兄弟余党,莽氏一族纷散四逃,期间,有改姓氏为芒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汉朝明德皇后马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该支莽氏起源于东汉时期。据史籍《前汉书·武帝纪·莽何罗》记载:“莽氏,本姓马,明德皇后恶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东汉时期有一位明德皇后,为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本姓马氏,其祖先叫马可罗,后因叛逆罪而被皇帝所杀。这位明德皇后感到与祖姓同宗为“马”氏是一种耻辱,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莽氏。其家族亦因而皆弃“马”氏为莽氏。

注:

按此传说,马可罗当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查阅相关于汉史之古籍,未尝见有关“马可罗”的记载,且历代史书仍称明德皇后为“马皇后”、“马太后”,且西汉时期前有莽何罗谋反,后有王莽篡汉,怎么可能再用“莽”字为姓氏呢,岂不表明还要谋反吗?这显然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大忌之韪相悖。所以,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辽国契丹王族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云南施甸布朗族文献《由旺蒋姓宗支叙》中的记载:“吾祖籍镇南京,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先宋登帝于辽,位传十二世至阿育祖……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刻。后裔改称为莽……数代亦发数枝,分尼鹤庆、邑林、腾越。后至大明洪武十五年……受恩于洪武十五年,钦授永直郎,延至正统,封受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由始至今,年远代深,阐明裕后矣。”

这段记录说明,云南的布朗族与辽、宋时期契丹族人有密切关系,曾有一支契丹耶律氏族人迁徙云南地区定居,改姓氏为莽氏,后陆续分衍落业至平安、平戛、猛板等地区。其中有木瓜榔乃莽氏九代驻守之故地(今云南保山戛土舍),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钦授永直郎,世袭数代。后又在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封受武略将军,此后,这支莽氏族人又以“将军”之谐音汉字“蒋”改成了蒋氏。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保山县戛土舍蒋思孝随明军征缅甸有功,钦授猛板千夫长世职。清朝乾隆年间,戛土舍沦陷于缅甸。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勘界,清 收复猛板部分地区,为形势需要,仍设土职,遂以蒋思孝的第八世孙原猛板土官蒋金龙为土千总,世守猛板。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莽那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忙忽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Manggenut Hala。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②蒙古族有莽那特氏。至明末清初,有元朝后裔莽那特·吉尔布什,本蒙古喀尔喀太子,世居西喇木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又称潢河)。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时期,莽那特·吉尔布什携子莽果尔归附后金政权,清太祖大喜,授其三等子爵,为额驸,赐号“青卓理克图”,隶属满洲镶黄旗。莽那特·吉尔布什后仕至兵部尚书,晋一等子爵。其子莽那特·莽果尔之后族衍有莽果氏。莽那特·吉尔布什的后裔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莽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所冠汉姓为莽氏、吉氏、洪氏等。

②满族莽那特氏,满语为Mengnat Hala,原莽那特·吉尔布什家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今蒙古国库伦),后冠汉姓为莽氏。

③满族莽果氏,亦称蒙棍氏,满语为Manggo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莽氏、莫氏、白氏等。

④满族莽佳氏,亦称迈佳氏,满语为Mang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后改汉姓为莽氏、麦氏。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

①满族莽努特氏,满语为Mangnut Hala,源于元朝忙忽惕氏部落的后裔,世居喀尔喀(今我国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莽人,属于以民族群体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莽人,是一个至尽尚未识别族属的民族群体,分布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三国而居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居地隐蔽僻远,迄今为止有很少学者去调查研究。从1990年开始,有学者先后到莽人地区实地调查了七次,颇有所获。

1957年,我国莽人散居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镇乌丫坪办事处和南科办事处西南部,沿中越边境线我方一侧的原始森林中,包括雷公打牛、落邬、坪河上、坪河中、坪河下、河头、管木、纳西、边界、龙树、草果坪、南科等十二个小居住点。当时小的村落只有五、六户,大的村落也不过十来户。

1957年春天,在当地人民 和人民 驻军部队及相邻民族的帮助下,原来的十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雷公打牛、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寨等四个自然村,九十六户,五百七十五人(1995年末统计数)。

从莽人的图腾姓氏看,它始于何时,目前难于完全说清楚。但现在莽人所行的图腾姓氏中,多少会反映出一些图腾姓氏的来源。

如今,莽人中有以自己的民族群体为姓氏者,称莽氏。

二分布:

今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北京市的顺义区高丽营镇,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金水镇等地,均有莽氏族人分布。

三名人

莽英伦:(公元1927~2002年),著名建筑学家。

据莽英伦的碑文记载,他生前“主持施工了我国第一个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第一个万吨软地质浮筏式基础,第一个采用交叉作业法,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建筑技术文献。”

莽英伦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使用的肯定是滑模法施工,这种方法适用于比如烟囱这样的施工面规则的项目,其“脚手架”置于建筑内面,可随建筑一同升高,是建筑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一项技术。

一生中,只要做过一件有益于于社会进步的事情,就会将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

莽克荣:(公元1936~今),北京人。著名音乐教育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高级教师,中国音协河北分会会员。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曾就职于河北省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

姓麦的大概有多少人?分别分布在什么地方?详细点送分

一、姓氏源流  麦(Mài )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齐桓公封赐麦丘地之后,以地名为氏。麦氏源于麦丘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