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姓的名人
寸性怡,字怀云,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于腾冲和顺乡上村一个贫苦农家,是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随沐英、傅有德征云南时,由重庆巴县征调到腾的寸姓一世祖寸庆公的第十六代孙。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赴永昌府应岁试,一举考取了文生,也就是成为了秀才。
寸性怡生前多年担任寸氏族长,他办事公道、认真,尽心料理宗族事务,排解族间各种纠纷,倡善抑恶,因而深得阖族老幼颂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其族长期间,寸氏宗祠年久失修,他除了从资金上大力鼎承外,还亲自在缅甸请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并顾请了印度工匠到和顺按图施工,用马帮运回来许多水泥——当时叫作“比腊泥”(即英国水泥)及钢筋等建筑材料,修建了跟和顺其他7家宗祠迥然不同,别开生面的宗祠大门,典型的南亚建筑风格在整个腾冲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为腾越文化是中华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产物作了最好的物证注脚。可惜的是“文革”浩劫将原有建筑毁于一旦,近年才又用火山石按原式样复制,目前这道别具韵味的大门已成为了和顺魅力名镇最富特色的建筑名片之一。 (1898~1942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在云南腾冲保山县和顺镇,有个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他的创始人,就是寸馥清和寸仲猷。和顺图书馆的前进路上,有汗水,有智慧,有心血,还有生命。1938年写下《本馆经济史略》的寸仲猷先生,是和顺书报社的两名发起人之一,是和顺图书馆的一名“接生婆”。寸仲猷是位文化多面手,不仅古文功底深厚,且精通缅、英两种语言。还为益群中学的建立出过大力,为和顺“星光音乐社”捐赠过音乐器材,是腾冲集邮界的先驱。为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为了和顺图书馆这个“婴儿”健康成长,寸仲猷往来于中缅之间。除了募筹资金外,在缅甸设立驻缅经理处,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出版的书报经香港到仰光转入腾冲,解决了内地书报迟迟运不到边城的困难。
可惜的是1942年4月,日寇席卷缅甸,寸仲猷满腔悲愤,将各地寄给图书馆的书报和家产打理好驮运回国,路上被土匪杀害。劫匪们打开驮子大失所望,看见的是大量书报和集邮邮票,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银珠宝。这位活了四十四个春秋的和顺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虽然肉体毁了,但寸仲猷制赠给馆里的钢印至今还在使用。印把上“寸嗣徽赠”四个大字灼灼耀眼,铭记着他的奉献,辉映着他的人生,也使人看到当时和顺乡人的拳拳赤心。 (1935~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遗传学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所室主任。兼任广州、长春两市血液中心细胞研究室窖座教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擅于进行细胞工程研究工作。进行人类肿瘤细胞分离培养,1983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株人骨髓瘤细胞株IBTCHM8310。为当时可供人-人杂交瘤单抗母体细胞的世界第三株细胞。为我国开展人-人杂交瘤研究作了贡献。
1987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承担国家“七五”医学重点攻关研究期间先后共创建了六株人类细胞株。其中两株通过同行专家会鉴定为国内首创。人胎儿细胞株HFT8810在体外培养二年多共传二百余代仍一直保持着分泌人胸腺素的功能为国际领先水平。
1992年被评为医科院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993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40~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地方电子学工程师,原腾冲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主任。1964年9月于昆明农林学院林学专业分配到保山行署林业局。1981年调腾冲县林业局,进行地、省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987年2月调腾冲县农广校从事农职业教育。在没有专职校长的情况下政府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及领导小组成员。刚到校时,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教师四缺经费,但其干一行爱一行,在县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与其它同志一道努力拼搏建盖了一千五百平方米木楼两幢,购置了电教设备、十台微型计算机、一辆车,固定资产达二十万元,办学条件总值三十三万元。十多年累计招生二十二个专业两千一百余人,其中中专学历生一千九百余人,毕业六百余人,专修班六十余人,毕业五十余人,在专一百余人。
1987年在全省首次创办全日制烟草班毕业后成为全县创建烟草行业的骨干。全日制班共办七个,三百五十余人,毕业三百余人。分管学籍管理中,坚持一个“勤”字,学员个人档案及集体档案均规范管理,便于查寻,为教学和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并随时可提供各级所需数据。还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质量较高为发展腾冲县农村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数次被省评为办学先进集体,先后几次被省农业厅、行署农业局、县农业局给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殊荣。现虽接近退休,但仍热爱职业教育,为科技兴农再尽一点微簿之力。 (1962~ ),白族,云南鹤庆草海人。著名民族手工业大师。1978年初中毕业随父学艺(系家中多六代传人),走南闯北做活,先后到过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县居区。
1987年到拉萨从事民族手工艺的开发研制,聘为西藏自治区福利企业总公司民族用品加工部经理设计制作了大量佛事和藏民族生活用品。
1996年回新华村创办“寸发标手工艺作坊”,制作以九龙杯、酒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专业特长与成就:在十多年的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金属雕刻制作的技艺,能用黄金,白银和黄、红白铜等作原料,设计制作出数十种民族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主要有九龙壶酒具、九龙喷雾火锅、鹤阳八景酒具、九龙奖怀、银包木碗、金龙、金剪刀等。曾多次参加省、州旅游产品交易会,产品销售到省内及西藏、四川、贵州、广东、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远销到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多件精品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多次被云南民影学院民族艺术系聘请讲学和指导学生学习。荣誉与奖励:1996年首创的“标样牌”九龙酒具获国家专利。
1999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首批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是全省首批获该称号的十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男,汉族,1960年10月生,1977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9月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7710--197810,德宏州潞西县勐戛公社插队;
197810--198308,潞西县财政局法帕税务所工作;
198309--198507,云南财贸学院财政系学习;
198508--199111,德宏州税务局工作;
199111--199405,德宏州税务局副局长;
199406--200301,德宏州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01--201005,思茅行署副专员、思茅市、普洱市副市长
201005--,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1933~2002),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缅甸归侨,文艺工作者。文山州侨联副主席,男中音歌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本人作词,刘世坤作曲《畴阳河连着中南海》发表于1973年9月云岭新歌(云南创作歌曲)。1982年10月在广西演出,在江日报报道“民族艺苑绽新花”作者,东明,永年。“寸国义同志的男中音独唱,声音浑厚明亮,吐字清晰,演唱自然,感情朴实,获得了观众的热烈赞扬”。
1961~1984年在文山州民族文工团任歌唱演员,歌唱队队长及声乐教员,二十多年坚持上山下乡到部队为工农兵演唱,到过州外和省外及越南河江省演出,省广播电台曾录音广播。
1980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担任云南代表队歌唱队副队长。该团的彝族舞蹈《铜鼓舞》轰动了北京舞台,现该舞蹈已拍摄在《姹紫嫣红》影片中,其领唱和伴唱,此录音带以后被省歌舞团带到东南亚几个国家演出时使用,外专州和延边歌舞团和中央民族歌舞团也来信要此录音。
1981年10月到扣林山主峰阵地九勇士所在地和有名的“80年代上甘岭”为解放军指战员演出,演唱了《驼铃》、《我和班长》、《怀念战友》等歌,深受欢迎。云南省华侨历史学会会员,文山州政协第七届委员、云南省侨联第五届委员、云南省侨联第六届名誉委员。
1982年6月、8月、12月曾先后出席文山州、云南省、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6年10月被全国侨联评为侨联工作积极分子。
1987年9月出席云南省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1935~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地方侨务工作者。
毕业于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现任云南省盈江县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侨办副主任,兼盈江县首届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从事侨务工作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侨民服务的宗旨,广泛开展联谊工作,积极为侨民排忧解难。1991年到条件比较艰苦的侨乡昔马乡参加“双文明”建设工作期间,亲自领导高产杂交玉米种植实验成功,为大面积推广高产杂交玉米,解决侨乡昔马的缺粮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着马遭到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后,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配合乡党委、政府领导抗洪救灾和重建家园工作,并带头发起捐资捐物活动,深得侨乡群众好评。盈江县城是省级对外开放口岸,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1992年,凭着在侨界中的威望,对侨商多方宣传开导,解除顾虑,动员五户侨商申报开办盈江县首批“三资”企业,使五家“三资”企业得以顺利开张营业。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办了县侨联直属企业“边侨商号”,缓解了县侨联经费的不足。
1993年该县一侨商与广东某个体户发生价值上千万元的经济纠纷案,其以事实为依据出庭作证,协助司法部门圆满解决了此案,为侨商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当地及缅甸边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个人曾先后三次被县直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员,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1999年业绩入编《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 寸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用于经商所赚钱财用于修建宗祠。先修大门,尔后次第修建逐步完善。历时18寒暑,初具规模,是和顺宗祠中历史最为悠久之一。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坐落于大石巷右侧。 宗祠选址极其考究,它位于乡间的中心前沿,视野开阔,其向深远。自里向外有正殿、两厢、内院、前厅、前院、大门、小月台,越乡道即大月台,更低处还有一池荷塘。拾级而上具有步步高升之势,且纵贯于一中轴线上。更有考究者,始祖坟位于后山正中橄榄坡下灵秀的一坡脑上,如将宗祠及远眺之笔架山连在一起,又恰在一更大的中轴线上,真可谓神奇的风水宝地。
与其它宗祠不同的是大门,系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顶,图案为浮雕,有创意。使用的材料水泥、钢筋、沥清都是从缅甸驮来,资金耗费不少,同时还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扩,风景无限。寸氏宗祠自上世纪20年代时为子孙受教育计,前贤慨然将其提供初等小学校舍延续至2005年。在侨乡教育史上留下了饿厚重的一笔。族人接管宗祠以来,各方踊跃,凡清明时节,各方族裔前来瞻拜祭祀,礼仪隆盛。此族人之极大凝聚力所为,展现出对祖先之英德景仰、追远、承袭之情。 五岳宗山百川赴海(上联),千秋报本万古流芳(下联)。
暖阁楹联
随庄硚以开滇喜姓著九边勋垂百代(上联)
佐沐英而定越幸职肩千户祀享万年(下联)
大厅楹联:
扶王道于五千年既安既东(上联)
勒宗功于二十纪有守有为(下联)
左厢楼楹联:
耀祖光宗当追司马才华亲题玉柱(上联),
课孙训子好奋元龙志气大启琼楼(下联)
右花园楹联:
仗先祖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园家声从此振(上联)
忆故园其无恙瓜棉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下联)
客堂楹联:
嘉佳来临喜促膝谈心表扬先德(上联)
高堂戾止愿本身作则训诲后昆(下联)
大门楹联:
五岳宗山百川赴海(上联)
千秋报本万古流芳(下联)
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上联)
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下联)
惟道帷德帷功缅宗风于先代(上联)
日谦日慈日俭留家法于后人(下联)
厨房楹联:
知稼穑艰难力服先畴未敢自安暇逸(上联)
采藻萍清洁勤修祀典还期永享蒸尝(下联)
寸开泰作品内容曾参与编修《腾越厅志》,主编《腾越乡土志》、《龙陵县志》、《寸氏家谱》等。传世著作有《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梅花记》《庚子纪变诗》多卷。
龙光台长联 寸开泰 清代 几层楼独撑东南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 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绮恨头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细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云南腾冲来凤书院门联 寸开泰 清代 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
梅花颂 寸开泰 清代
百劫修来贞洁身,
独殊群艳占先春。
雪中莫问和美事,
且作花间共醉人 。
寸发标手工艺术作品: 寸品升(生卒年待考) 字平阶,云南腾冲和顺人,清光绪拔贡,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其所起草的“讨袁檄文”被胡适称为“天南第一笔”。后为民国成立为众议院议员。著《居竹轩诗文集》四卷。录诗16首,文两篇。自号蕉溪酣睡子的寸平阶,是位狂士。:一醉鳌峰当枕眠,但丹敢照人丰彩绮。 寸品升《讨袁檄文》(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5月为孙文起草): 壬子之二月,国民悯构兵之惨,许清室旧臣自新,竭诚志以临时政府付袁世凯,四海之内,莫不走相告曰:息兵安民,以事建设,是大仁大义举也。吾民既竭诚以望袁,今袁所报民者何如哉?辛亥之役,深[流]血万里,人尽好生,何为而然?若知袁种之暴戾更甚于清,则又何苦膏血万户,以博一人皇帝之雄哉!所以宁死而不悔者,誓与共和相始长耳。
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闾阎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滥用公款,谋杀人才,而陷国家于危险之地位矣;假民党狱,而良懦多为无辜矣。有此四者,国无不亡!国亡则民奴,独袁与二三附从之奸,尚可执挺衔璧以保富贵耳。呜呼!吾民何不幸,而委此国家生命于袁氏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今长江大河,万里以内,武汉京津,扼要诸军,皆已暗受旗帜,磨剑以待。一旦义旗起,呼声动天地。当以秦陇一军,出关北指;川楚一军,规画中原;闽粤旌旗横海,合齐鲁以捣京左。三军既兴,我将与诸君子扼扬子江口,定苏浙,以树东南之威。掣庭扫穴,共戮国贼,期可指日待焉。
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寸黯 康熙末岁贡,有诗文集,已迭,录文一篇。
寸式玉,字章五,号德山,乾隆丙午举人,培成甚众,主讲来凤书院八年。著有诗文集多种和《家居诗》。仅存《北上吟草》一卷,录诗48首。
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录文一篇。 寸辅清 字 佐廷(1867——1915)和李根源一样,是1904年以官费送日本留学者,他俩一起赴日留学,并于次年首批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昆明举行重九起义中,根源攻上五华山,辅清则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撰写第一张安民告示。先后任广西补用知县,云南镇南知县。先后创办永昌师范,腾冲中学,并首任校长。著《芝轩诗文钞》《留日归国日记》。文革中被毁。录诗72首,文一篇。 寸品升 字平阶。云南腾冲和顺人,清光绪拔贡,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其所起草的“讨袁檄文”被胡适称为“天南第一笔”。后为民国成立为众议院议员。著《居竹轩诗文集》四卷。录诗16首,文两篇。自号蕉溪酣睡子的寸平阶,是位狂士。:一醉鳌峰当枕眠,丹敢照人丰彩绮。 寸亮卿 (生卒年待考),字翊清 廖生云南腾冲和顺人。廖生,教师,后旅居缅甸,诗文著作颇丰,多已流失。录诗四首。 在寸亮卿翊清的倡议下,组成秀峰诗社。当时,亮卿先生撰《秀峰志盛》 《秀峰志盛》今我秀峰诗社开,陆海潘江鱼贯来。倾谈笑语放达出,天际欢声震若雷。须臾片云黑上首,跋扈风雨催诗吼。若者昂头纵啸歌,若者雍容欣酌酒。
寸时桢 字干臣。附生,教育家,录诗一首。 寸仲猷:字嗣徽(公元1898~1942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于腾冲县和顺乡的一个清贫的华侨家庭。自幼聪慧勤学。1912年于和顺两等小学毕业,因品学兼优,与寸树声同时被乡里公费选送到大理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深造。毕业后赴缅甸习商。他勤奋自学,几年的时间就能用缅语对话、书写,用英语书信,讲闽粤方言。他热心公益,善于交际,到仰光后,广泛接触新闻、教育、文化、工商界人士,和缅英当局政府官员也有往来,常出入当时进步的《新觉民日报》社,于报刊常有诗文发表。
寸嗣徽先生精于集邮。1938年“和顺图书馆”新馆屋建成,他除捐赠了经费和图书外,还赠送一些精美的邮票给图书馆,装入几大镜框排成图案加注文字说明,长期悬挂在馆内,向群众展出。这是云南继昆明文庙邮展后的又一次集邮展览。著有《腾冲家庭的缅化和教育的落后》《和顺图书馆的前车——咸新社》《说从俭》《本会会务进展要务》《本文作者致总部书》《婚礼改良议》《缅甸森林管理法及概况》《由旅缅滇侨概况及社团组织说到选举》《本馆经济史略》等。 寸树琼 字佩久。云南腾冲和顺人,崇新会重要骨干,和顺教师,和顺图书馆馆务经理,后旅缅经商,爱国侨领。著有诗词联200余首(副)。 寸守纲 字维三(1912——1985)。曾为和顺图书馆馆务经理,弯楼子教师和益群中学教师。善书善画善诗文。
寸尊文 字郁廷 ,文生。七绝2首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汉族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兰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爨族,出自汉朝末期云南爨族政权贵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寸氏的族人原来居是住在滇东曲靖到川西南的巴县一带,他们分两次先后来到滇西的腾冲一带,在那里形成寸姓。第一次是在隋、唐时期,当时,寸氏的祖先是滇东曲靖一带的爨姓。从晋朝到唐朝时期,保山一带有仆从娃子(奴隶)造反,爨氏政权于是就派出军队到保山地区镇压,有一些爨氏族人随军过来,到了云南腾冲保山地区后,就没再回去,这就是来腾冲最早的寸氏族人。自宋朝以后,爨氏王朝的覆灭当时的统治者追杀爨氏后人,爨氏后人一部份逃亡中原,一部分取近谐音之字改为寸氏。大理国丞相寸宗。 寸氏族人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腾冲地区和缅甸,其姓氏读音仍与爨字读音一样,读作cuan(ㄘㄨㄢˋ),不可读作cun(ㄘㄨㄣˋ)。 著名近现代游旅文学家艾芜(公元1904~1992年,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艾芜等;四川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在所著的《南行记》中,就记载有“寸师爷”,并说明“寸氏”为云南腾冲地区的望族大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刘氏帝王后裔,属于夷化改姓汉化为氏。刘氏日裔族人在明、清两朝期间,曾有返回中国大陆者,多在长江流域的江、浙、皖一带经商。后有留居不归者,有人取“寸”为姓氏,称寸氏,但读音作cun(ㄘㄨㄣˋ)。寸氏族谱 前清道光年腾冲和顺乡新建寸氏宗祠序(碑记) 从来本则有本,千枝万叶不能忘,水则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没,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于敬,蒙祖定之培植,尤应妥其灵。 鼻祖太师 庆公原籍南京,于洪武二十三年自蜀来腾冲传五支,居本乡者三、迁永昌浪穹二,四世开始吾乡学,子孙渐繁,处各村寨者难计,不立祠以统之,则涣然而未苹不能别尊卑分长幼,辨内外定亲疏,虽曰同姓,势将混杂而莫可考何之后哉,问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于嘉庆十年,对神前而起念修,建合族欣然乐从,与族长光远立募薄,分散劝捐,次年脚税强有支持,后举式谷,慎重其事, 鸠工庇材、尽心竭力,近仁勤登记、才动日、兴国、五百馀年来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馀家,虽无特达襮著者,而蕃滋裔,万民鳞栉,迁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称,或以武显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硕德,足以庇荫后代于无穷者,而可知也。 吾祖生五子,长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坚公、五支赐公等,因子孙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远扩张至贵州省遵义及本省各县者是四、五支之裔孙也,在腾冲属各乡镇及缅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孙也。 四代裔孙,文斌公(桥头老爷)于大明万历年间南来发展,曾受缅王之聘,职为翻译官,三次随缅使晋北京访问,被神宗皇帝留意,开办“四夷馆”,职授鸿胪寺少卿。冲腾寸氏家谱略序 吾族原籍南京迁移至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而于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庆公奉命入云南渐至腾冲和顺乡(原名:河上屯,又阳温登,再河顺乡)寸家湾而家焉者也,吾乡川籍者寸、钏、李、尹、贾等姓,传言先后于洪武年间来腾冲者。 吾祖于明初离巴江入滇至腾冲,居家于盈江之旁,凤岭之麓,开农田,兴水利,创吾腾冲万世之基。腾冲本不毛之地,诸夷杂居,且地多瘴气,蛇蝎滋生,则吾祖抛弃骨肉,跋涉险阻,以入荒蛮;非乐斯土之地利与人和,是以坚忍果敢,艰辛缔造之状均可知也。 良修、含英、峥嵘、知良,履萃等共勷举事,月朔二竖正房大门,十四年夏,式谷病、举方晓、阿瓦二三次分金俱经手用起两山墙围墙,以及廊,亦甚勤谨,举光文修正厅前照壁,三年修家堂,五年修暖阁、牌位匾对妆严。六年修月台,尚欠两厢,工力难告竣嗟嗟时事变迁,日月易迈,日久而湮没人之善,不可对祖宗先灵,不可以对子孙后裔;倘有私缩、神明鉴察,爰泐石以垂永久! 道光九年已丑年仲秋月立 吾族南来则于明万历年间,父作子继,因亲及友, 迄及十九代,绵延至,性、品、尊、时、守、待、得、寿、传、培、根、固、本、敬、厚、客、宽、忠、孝、仁、义、明、道、正、心、谦、和、诚、倍、治、世、证……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郁,氏族始称极盛焉。 春秋祭祀之例,用以敬宗睦族,则为慎终追远之意也,处此时移世易之际,宗祠无基,更不易联宗亲族、如此代远年湮,后代裔孙,必定忘根移本,犹虑字派之错乱,本末倒置、忘宗忘祖,莫知所自也。 第十六代 日应必正性学风朝 第十七代 廷嗣品太自 吾族裔孙务须共同遵守字派之顺次,崇宗抱本则源远流长也。(为恐混淆,妥将每代小支改用之字派附加于旁。十七代有小支改为单字者如寸琛、安、玺等不便加上,恐更模糊,先此附上) 宗祠大殿牌位 大明太师始祖 庆寸公(墓在后头坡馺马坝岗上) 二世祖讳 成 寸公暨德配墓 长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 亨 寸公暨德配墓 二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 通 寸公暨德配墓 三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 坚 寸公(四支祖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县) 二世祖讳 赐 寸公(五支祖落籍贵州省遵义) 五支祖赐公贵州归四川、十八代孙进士开泰公(尊字派)两次入川查访,结果未找到五支之裔孙,后在贵州遵义遇到本族,皆云:“由滇来者”。 第十八代 可保家浩育开尊清长镜进 第十九代 贤源崇时树爱如 第二十代 永志守镇映 第二十一代 仕待民辚 第二十二代 得 第二十三代 寿 第二十四代 特 第二十五代 传 第二十六代 培 第二十七代 根 第二十八代 固 第二十九代 本 第三十代 敬 第三十一代 厚
明清时期,腾冲进士共有六人,分别是明代的陈彝典、胡琏、胡璇,清代的许尔超、江鲈、寸开泰。
1、陈彝典。腾冲明代进士第一人。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科举人,次年辛未(公元1571年)科进士。考中进士后,留京任户部六品主事,后升任五品员外郎。清乾隆《腾越州志卷之六科贡》:“腾进士在明则有三人,陈彝典,隆庆辛未1571年科张元状榜)也。”清光绪《腾越厅志卷之十二乡贤》:“陈彝典,有:进士,官员外郎,唇雅渊博,致士归,不履城民国有:隆庆辛未科进士,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纯市,士林呈羡焉。”《腾冲县志稿》:“陈彝典,雅渊博,为文姿肆磅礴,有典有则,尤明舆地之学。所著诗文集久佚,《徐霞客游记》《腾越文昌唯载阁记》一篇存焉。”陈彝典后裔现主要集居于观音堂陈家巷。大清二十三年《陈姓宗祠碑记》“彝典公中隆庆庚午 有1570年科乡荐,辛未连科进士第,官员外郎,实开腾阳科甲。经与志书核对无误。”陈彝典是位博学多才,能诗擅文,惯悉地理玄奥的人。近人李根源在其所纂《永昌府文征》中说:“陈进士彝典、胡进士琏,俱具风骨,有政声,能文章,竞无一字留人间,可慨已!”史载陈彝典曾著有诗文集,然早已散佚,今天能见到的,仅有其所撰《文星阁记》一文片断,保存于《徐霞客游记》中(见《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陈彝典作“陈都典”)。《腾越厅志》将他列入“侧身修行,不求闻知,而卓卓可纪”的人物中,说他“致仕归,不履城市,士林称羡焉”。可知这位进士性喜淡泊,厌弃烦扰,辞官回乡后,即隐居乡村,志趣高雅,而为士民所尊敬。
2、兄弟进士胡琏、胡璇
胡琏,腾冲明代进士第二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初任山东曹州令,升任工部都水司五品员外郎。英年早逝,墓葬小西里仁村接引寺后。《胡氏家谱》、《胡公璇墓志铭》等记载可知,胡琏、胡璇祖籍为江西饶州府馀干县富云乡宦家巷。
3、胡璇,腾冲明代最后一位进士,乃胡琏之弟,初名胡璋,字大器,又字宝树,别号二峰,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进士,官至吏部验封司主事郎,南明时加封太仆寺卿兼工部侍郎。墓葬北海干峨山麓邵家营田旁。
《胡氏家谱》记载:“胡二峰先生传:胡璇,字大器,又字宝树,别号二峰,腾越人。崇祯甲戌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郎中,迁太仆侍卿。……根源按:二峰先生原籍江西饶州府馀干县富云乡宦家巷,父荣字阳山,以武职来腾,遂著籍腾越。家于西街,长子胡琏。”
《胡公璇墓志铭》记载:“先生名璇,字大器,又字宝树,别号二峰。原籍江西饶州府馀干县富云乡宦家巷。万历二十六年生于腾越,崇祯三年庚午年,三十三岁中云南乡试三名举人。崇祯甲戌会试,御敕进士及第,授吏部验封司主事郎中,迁太仆侍卿。”
胡琏、胡璇著述颇丰,尤以胡璇居多。王灿在《胡二峰先生传》中云:“著有《二峰文集》、《诗集》、《南疆纪事》诸书,今皆佚失,惜已散失。”胡璇还撰有《重修宝峰寺佛殿碑记》、《天应寺碑记》、《重修华严寺碑记》、《金轮寺佛殿碑记》、《护珠寺碑记》、《关帝庙碑记》等,今尚存。
4、许尔超
腾冲在清代第一位进士,为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年)科进土。官五品翰林加检讨衔,职掌国史编修。其详细生平已不可见,惟李根源在其所著《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一中云:“古永,旧设古勇县……有许尔超,嘉庆辛酉钦赐翰林检讨……为练之特着人物”,可知其为古永人(亦有为绮罗人之说)。
事迹不甚详细,文字上只留有其题云南通海秀山逋翁亭对联石刻:“清樽共一亭醉翁之意在山水,往事论千载贤者所怀无古今”
5、清代第二位进士名江舻,字济占,号仁斋,镇夷关人(今属清水乡)。自幼敏慧勤奋,“少负文名”。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贡,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举,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进士。历官山西怀仁县、绦县知县。他居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有“江青天”之颂,后病卒于绛县任所。由于他生前两袖清风,宦囊萧然,以致死后其子无力运柩还乡。幸得当地士民感念他的恩德,集资相助,其遗骸才得以归葬故乡。近人李学诗有《镇彝关怀江仁斋先生》诗云:“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
江舻不仅政绩斐然,官声卓著,且文采超群,书作俱佳。曾著有《半个山斋诗文集》,惜已散佚。其家原存其八股文《为政以德》一篇,乃其亲笔,书法挺健秀莹,兼具褚遂良及钱南园之丰神。李根源纂《永昌府文征》收其诗作九首。
6、腾冲的最后一位进士寸开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留京任刑部六品主事,签分山东司行走。庚子变起,联军犯阙,慈禧、光绪偕百官西逃,同官劝其南行,寸开泰不为避难全身,坚留京城。待和议成,朝廷为表彰其忠节,以刑部主事加五级,授予正四品中宪大夫衔。他学养深邃,热心公益,辞官后,为腾冲的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发展做出诸多有益的贡献。他精经史,工骈文,善画梅,擅书法,曾参与编修《腾越厅志》,主编《腾越乡土志》、《龙陵县志》、《寸氏家谱》等。传世著作有《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多卷。他一生迭遭妻死子殇之痛,晚年落拓困厄,殁于民国14年(公元1925年),享61寿。
寸姓的名人
本文2023-12-06 07:00: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