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烂大王到身家百亿,马未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1收藏

从破烂大王到身家百亿,马未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第1张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交通工具和高楼很少,但玉渊潭公园东门的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却熙熙攘攘。古色古香的坛子上,挂满了铜绿的装饰物,伴随着杂乱的喊叫声,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当时,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每天挤进人群,不时和人讨价还价。他的收藏从北京的一个小摊位开始,到新中国的第一个私人博物馆结束。这个人是马未都。

马未都是在空军大院长大的。他年轻时是个固执的领主。当他老了,他仍然我行我素,北京的一个老家伙。但接触之后,人们不得不感叹:“他有自己真正的东西。”作家海燕也说过:“每次去复辟博物馆,我都很佩服马未都。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做了大事的人。”马未都曾表示,他11岁到21岁的年龄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喊学习没有用,学生不用去上课。

马未都的学生生活在四年级突然结束了。在那些年里,他去农村养猪,并被召回城市做了六年的铁工。而马未都,骨子里有一种叛逆的精神。当时,全国掀起了“烧书禁书”的热潮。任何人留下一本禁书都是犯罪。但马未都却无意中想看,偷偷地看。24、一瓶水,两个馒头,一天一夜,就可以把书看完。马未都回忆起那段日子,叹了口气:“白天黑夜阅读是很正常的,因为你也睡不着。文学是我的梦想。”既然文学是一场梦,你不妨开始写作。

不久,马未都的处女作《今夜月亮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Marvedu开玩笑说:“有人说我迟到了,我说你看不起我。事实上,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成名过,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的确,当时报纸的发行量非常大,发行量也非常高,一个工厂车间一百多人,所以一张纸,这个人看,那个人再看,相当流行。

那时候,只要提起《今夜明月》,几乎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这不是马未都写的吗”就这样,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马未都被调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个名叫马未都的作家出现在了文坛上。

但当上编辑后的马未都,仍不喜欢无意中走寻常路。作家王朔,很出名吗谁知他被马未都发掘出来。而这件事,也是马未都所有人做的最果断、最大胆的时候。不怕编辑太认真,就怕编辑耍流氓。

当时,王朔还是一个无名贡献青年,贡献无处不在,却无人认可。马未都在审稿时,无意中打开了自己的作品,看到的第一句话是:“这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这样粗线条的文字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但读完整本小说后,马未都不禁对王朔的才华赞叹不已。

不幸的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是苗根最受欢迎的单位,出版了《红岩》、《红日》、《红旗乐》等书。他们是多么的严肃认真。但马未都是更有趣的人,别人都不仰视,马未都却都只珍惜而已。尽管老板不喜欢它,他还是一直推荐它。

最后,青年文学在头版刊登了王朔的《橡皮人》,震惊了整个社会。有趣的灵魂总是有共鸣的,以至于后来在王朔的小说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叫李东宝,另一个叫马未都,都是以马未都为原型的。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坛最辉煌的十年。

提起马未都,相信很多喜欢收藏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他可以说是收藏界的大佬了。他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收藏了很多的好东西,虽然说现在身价也挺高,但是他依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那么马未都这个人究竟收藏了哪些比较有价值的好东西?

其实他收藏了四件可以堪称是国宝级别的藏品,首先就是北宋的汝窑洗,说起汝窑,很多人都知道它在瓷器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预判出这个瓷器是非常的具有价值的,而且之前的和它同款的汝窑都卖了三亿左右,那么我们也可以知道他这个瓷器的价值肯定是非常的高,所以说,这个瓷器堪称为国宝是不错的。

然后就是宋代官窑长颈瓶,要知道,宋代官窑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官方背景的,而且一般来说,官窑烧制的瓷器水平都是比较高的,要知道官窑烧制的瓷器数量都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对于他收藏的这一个瓷器本身数量极少,又加上完好无缺,所以说自然价格不菲。有人说,他当年收藏这个瓷器的时候,花的钱仅用成本的1%,不得不说,他收藏的技巧真是极高。

再有要说的就是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狐,这个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仅此一件,由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价值是多么的高,虽然说它是明代的时候仿制的,但是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不菲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藏品。马未都这个人的收藏品真的令人赞叹。

马未都是收藏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只要经过他鉴赏过的物件,基本上都能辨别出真假好坏。马未都虽然只接受过小学4年级的文化教育,不过后期靠一双慧眼,捡漏了许多国宝级藏品。他手里的藏品大多是捡漏捡来的,买的时候非常便宜,靠的就是他懂得别人不懂,才让他有机会赚了那么多钱。

“神探”马未都

马未都是收藏界中人人皆知的大家,他的收藏非常多,而且有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把民间收藏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并且对收藏极其热爱,这份热爱很少有人能赶得上。马未都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从瓷器、金器、木器,到各种古家具、杂项文玩,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这些藏品主要靠捡漏得来,按马未都自己的话说,就是捡了时间之漏和技术之漏。而马未都的捡漏之地,除了农家小院、古玩市场的小摊,也包括相对来说高大上的各类拍卖会。

东西没拿出来就知真假

马未都的藏品都放在个人博物馆里,不仅大厅戒备森严,就连地下室都上着重锁。因为地下室里面存放着他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5000块钱“捡漏”来的头盔。马未都在节目上说:“我拿出这件藏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人嘲笑我,但是笑就笑吧。”

这件头盔马未都很少拿出来给人看,就连他妻子,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没见过,因为这是古代皇帝用的头盔。为什么马未都能捡漏皇帝的头盔呢?这和马未都毒辣的眼光分不开干系。

马未都既然是收藏家,自然要靠这门本事吃饭,他把有价值的古董买下收藏,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老祖宗文化的方式呢?马未都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表示自己的儿子没有鉴宝的知识和眼光,这些藏品以后可能都会捐给社会,放在博物馆里供后世欣赏,这也算他为社会做的一点小贡献吧。

古玩鉴定通吃

马未都曾在电视节目中说:古代瓷器是有灵性的,我几秒钟就可以看懂。原先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认为他在卖弄自己学识;后来,听到古玩界的一个神秘传说,才猛然醒悟,对他这句话有了更深刻地释读。

古玩界的神秘传说是这样的:古代瓷器经历过多朝众人的过往,便有了灵魂,称为瓷灵,可以幻化成人形,与人沟通对话。当然,瓷灵不可能与所有人对话的,它只能与特殊的人沟通。这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叫抚陶师,不但能看透古瓷的过往今生,还能在子夜时分,唤醒瓷灵的生命,幻化成人,谈天说地。

马未都是不是传说里的抚陶师?不太清楚,但他有一双识瓷的慧眼,对古代瓷器艺术品情有独钟,却是不争的事实。

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  马未都从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已经于2002年面世,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

本书以中国当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收藏经历为主线,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马先生艰辛曲折、鲜为人知且又充满智慧的收藏经历和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涉及收藏故事、收藏秘笈、建博物馆、人生感悟、文学生涯几个部分,使读者在轻松聊天的氛围中品味收藏的传奇故事 。

马老师是收藏家、作家,创办第一所民间博物馆,家中珍藏超10亿元,都知道马未都很有钱,在全国各地都开了博物馆,经常在综艺访谈上高谈阔论,而且在圈内地位不俗,因为马老师说话比较幽默有趣,相互聊起天比较欢快所以大家都喜欢他的直播,并期待着。

马未都祖籍是山东威海,但他从小在北京长大,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马老师主要的身份就是作家,不仅仅具有侃侃而谈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品鉴能力,他也是一名收藏家,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老师看文物特别准,每次到农村乡下都会淘到不少宝贝,说马未都是文人,其实更像商人。马未都十分擅长经营自己,让自己的人生能够产生收益,步步为营,到今天也算积累了万贯家财。宁夏的博物馆也建立了基金,能够永世长存。

马老师从八十年代开始慢慢专注于收藏,收藏的东西大多都是一些我们国家古代的器物,等到了90年代的时候马老师收藏的东西也达成了一定的规模,上千件藏品是有了,其中包括古家具,陶瓷、文玩、玉器等,他收藏的这是物品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我国文化研究也做出很大贡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收藏家,从他收藏的数量来看也可以看出马老师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马老师曾经前往世界各地对于古典艺术博物馆进行学习以及观看,也将我们中国古代门窗带往世界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至于说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也是考虑到,年轻人对于传统的知识了解比较少,进一步学习也可以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发扬光大,由此马老师在1996年的时节还创立了首家古典艺术博物馆!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61岁的马未都,赫赫有名。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他一直活跃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精准。

 他的人生,说传奇毫不为过:从编辑、作家、影视编剧,到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脱口秀主讲、文化名人,最终名利双收。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作 者: 马未都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100000

版 次: 1

页 数: 183

印刷时间: 2008/1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1063271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人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目录

第一讲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新石器时代玉器

第二讲维天之命玉为祥瑞——夏、商、西周玉器

第三讲谦谦君子比德于玉——春秋、战国玉器

第四讲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汉代玉器

第五讲 隋钗唐銙 异域交流——隋唐玉器

第六讲 世俗风情 温故知新——定西市代玉器

第七讲 马北民族 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

第八讲良工巧匠如意吉祥——明代玉器

穷极工巧风华绝代——清代玉器

典章文物精神力量——玉器收藏

后记

从破烂大王到身家百亿,马未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交通工具和高楼很少,但玉渊潭公园东门的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却熙熙攘攘。古色古香的坛子上,挂满了铜绿的装饰物,伴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