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后——恭圣仁烈杨皇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草根皇后——恭圣仁烈杨皇后,第1张

       杨妹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因其貌惊人,很小就被选入了皇宫。

       虽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是在皇宫里待久了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后来,聪慧机灵的她被选进了皇太后的宫里当宫女。

       这时的皇太后就是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皇太后见其能歌善舞、知书达礼,甚是欢喜。一听杨妹子这名儿,却觉得不妥。恰巧皇太后喜欢花草,便给杨妹子赐了个名:桂枝。

       后来杨桂枝就在皇太后身边长大,皇太后对她甚好,如同亲孙女一般对待。皇太后不仅派人教她琴棋书画,还经常带她出席各种宴会。

       1194年,赵扩被立为太子。不久,在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的拥立下,当上了皇上,也就是历史上的宋宁宗。此时的吴氏正好八十岁,亲自将黄袍穿在赵扩身上。吴氏想着自己年纪大了,怕是以后没人照顾杨桂枝。便把大赵扩六岁的杨桂枝派在了赵扩身边伺候。赵扩开始心想是太皇太后的懿旨不能拒绝,便从了。

       后来发现,杨桂枝知古今、工书法、善诗词,甚是合赵扩的胃口,当时的杨桂枝就独得赵扩的恩宠。

       赵扩当了皇上之后,并没有加封杨桂枝,但是他身边也没有封其他的后妃。仅仅有一个皇后韩氏,乃北宋名臣韩琦的后人。

       虽说如此,此时杨桂枝在宫中的地位也不能小瞧。一是有太皇太后吴氏撑腰,二是有皇上赵扩的宠爱。

       1197年,吴氏去世。此时的杨桂枝甚是悲伤,因为最亲的人去世了。赵扩心疼杨桂枝,便封杨桂枝为杨婕妤,也算是了了太皇太后生前的心愿。

       杨桂枝深知这后宫中的黑暗,现在没有了吴氏的庇护,要在这后宫中仅仅凭借恩宠生存,是不可能的。

       杨桂枝在回乡省亲时,路过吉州,遇上吉州刺史杨次山。杨桂枝发现此人能文能武,颇有贤才,恰巧同姓。杨桂枝便私下与杨次山商量,将自己的名字加入杨家族谱,保证杨次山日后飞黄腾达。

       杨次山心怀大志,自然不甘心做一小小州刺史,便答应了杨桂枝的请求,两人从此以兄妹相称。

       后来杨桂枝回到宫中,告诉赵扩自己找到了一个遗失亲戚。赵扩一直觉得杨桂枝无亲无故甚是可怜,一听这话便觉得十分开心。杨桂枝告诉他是她兄长,在吉州任刺史。赵扩心想,杨桂枝便有如此才学,其兄长也不会差到哪去,并且还是吉州刺史。

       于是乎,赵扩下旨将杨次山升为福州观察使,复任岳阳节度使。

       后来,杨桂枝被封为了贵妃,地位仅仅次于皇后,在后宫嫔妃中已属凤毛麟角。皇后韩氏身体不好,便将宫中一切大权交于杨桂枝掌管。

       此时的杨桂枝,38岁。

       在她封了贵妃不久,皇后去世了。谁来填补这个位置又成为了一个问题,按理来说,杨桂枝成为皇后顺理成章。且皇上赵扩心中的人选也是杨桂枝。

       当时权倾朝野的将军韩侂胄认为,杨桂枝有个得力兄长杨次山,如若她当了皇后,杨次山便会得势,势必会对自己不利。于是,韩侂胄向后宫打听,得知皇上最近十分宠爱曹美人,曹美人心性温柔,性格柔顺。如果把曹美人推上了皇后之位,曹美人势必会十分感激自己。

       于是,韩侂胄向皇上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

       皇上一听,心想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又觉得若立曹美人为后,对杨桂枝又不公平。于是,便打算晚上分别去试探试探二人。

       赵扩先去了曹美人宫中,问询曹美人是否想当皇后帮他辅助后宫。曹美人一听,心中一喜,连声道愿意愿意。

       赵扩看了曹美人的反应,十分失望。便回到自己宫中,叫宫人拿了几壶酒来,有当身在高位的无奈,也有帝王不可言的酸楚。

       喝得半醒半昏的状态,在宫人的搀扶下去了杨桂枝的宫里。

       在后宫已有势力的杨桂枝对于韩侂胄的进言和曹美人的试探十分清楚,便也知晓皇上此番来的意图。

       杨桂枝命下人煮了醒酒汤给赵扩,亲自服侍赵扩,赵扩抓着她的手问她是否愿意当上皇后。

       杨桂枝回手握住赵扩的手,柔声道:“臣妾看中的不是皇后之位,而是能否陪在皇上身边,臣妾对皇上的深情,皇上是只晓得。”

       此时的赵扩十分感动,在经过其父禅位自己的一系列事件,已感受到皇家血缘亲情的凉薄,此时有如此佳人陪伴,便觉得不能负了其一片痴心。

       翌日,便下旨,册封杨桂枝为后。

       杨桂枝当了皇后,其兄杨次山加封为太尉,杨家在朝堂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1207年,趁韩将军北伐中原失利时,她与史弥远设计把韩将军杀之玉津园。史弥远得到了皇后的合作地位日高,权势熏灼。皇子赵竑心不能平,认为“弥远当配八千里”,史弥远大惧,意图暗中欲废皇子赵竑,立宗室子赵昀为太子。

       1227年,赵扩病逝,欲劝杨桂枝废了赵竑立赵昀为皇,杨桂枝人认为不可,毕竟是赵扩立的。杨桂枝始终坚持,后被告知“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若不立之,则祸变必生,皇后也无立足之地。”杨桂枝无奈,认了赵昀为子,改诏废赵竑为济王,立赵昀为太子。

       赵昀坐上了皇位,他为了感激皇后的恩德,不但尊她为太后,并作了垂帘听政的规定。那年,杨桂枝已经62岁。当然,杨桂枝垂帘听政,没有像慈禧那样专横跋扈、干涉朝政,她把听政看作是对她的一种尊重。

       待她到七十大寿时,皇帝率百官在慈明殿为她祝寿并加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也是那一年,她主动提出退出政坛,还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

       第二年12月,71岁的杨桂枝病故。

在整个两宋时期的诸皇后中,吴氏是少数对政治有较大影响的皇后。《宋史》评价赵构皇后吴氏”殊妍丽可爱,后颇知书,从幸四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 。“蔡东藩描述吴氏”秀外慧中,介胄而驰,而且知书识字,过目不忘,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淑女。“

因为吴氏出身武将之家,从小受父亲的熏陶,飒爽果敢,是个善良的人。不喜欢梳妆打扮,便期待穿武装,整天和家里的男孩子混在一起。后来年龄慢慢的大了就跟随父亲学了一身武艺,曾经还想求着追随父亲出征。

吴氏14岁时就被选进康王府,做了康王赵构的侍女。后来一直戎装跟随者康王。康王的原配是刑氏,二人是非常的恩爱的,后来金兵直逼汴京,掳走了刑氏和两位侧妃还有他们的孩子,后来孩子由于年幼,在路上去世了,当时康王妃也怀有身孕,在长途的颠簸中也流产了,有说是金兵故意让其流产的。康王赵构非常喜欢刑氏,在确立了南宋国号时,即使刑氏不在,也不忘把刑氏册立为皇后。

后来赵构和金兵义和,接回皇太后时才知道,刑氏已去世,赵构听到这个噩耗非常的悲伤,但是当时国家危难,叛乱不断,也伤心不了太久,还需要赵构重整士气接回皇太后后,一直是吴氏在照顾太后的饮食起居,太后非常的喜欢她,比较豪爽,知书达礼。有非常果敢率真,一直被封为贵妃。后来在皇太后的建议下吴氏被封为皇后。赵构常年在吴氏的陪伴下,也深知吴氏是皇后的最合适人选。

被封为皇后的吴氏,也一直在为赵构考虑各种问题,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还极力力荐过继的赵伯宗为太子。并没有任人唯亲推荐自己的养子。可见胸怀之宽广,颇有男子气概。

妻妾

宪节皇后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国夫人,靖康之难时北迁,高宗遥册为皇后,绍兴九年崩, 后韦太后归国,方知皇后早崩,虚中宫以待者十六年也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自和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进贵妃。绍兴十三年,立为皇后。高宗内禅,手诏后称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孝宗即位,上尊号寿圣太上皇后,光宗即位更号寿圣皇太后。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号,庆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潘贤妃,侍奉高宗于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赵旉,绍兴十八年薨。

张贤妃,初为才人,后晋婕妤、婉仪。死后追为贤妃。孝宗养母。

刘贤妃,入宫为红霞帔,迁才人,累迁婕妤、婉容,绍兴二十四年进贤妃。

刘婉仪,初入宫,封宜春郡夫人。寻进才人,与刘贤妃俱被宠,进婉仪。

张贵妃,开封祥符人。初入宫,封永嘉郡夫人。干道六年,进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进贵妃。绍熙元年薨。

冯美人

韩才人

吴才人,吴皇后族人

李才人

王才人

田郡君,名春罗,高宗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死于北迁途中。

姜郡君,名醉媚,高宗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北迁。

[编辑] 子女

宋高宗仅有一亲生之子赵旉,早夭。

养子赵伯琮,即宋孝宗,养母张贤妃

养子赵伯玖,更名赵璩,养母吴皇后

高宗为康王时,曾育有五女,后皆被掳。

康大宗姬赵佛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洗衣院。

康二宗姬赵神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洗衣院。

康三宗姬,北迁时三岁,死于途中。

康四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康五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她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少年时目睹了金人南侵、徽钦北狩、宋朝南渡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成为了康王赵构的侍妾后,她凭借着美貌和聪慧,一路从才人升为皇后。

在无儿无女的不利情况下,稳坐后位五十五载,不仅被丈夫宋高宗宠爱了半个世纪,还先后受到了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三位皇帝的优待和敬重,最终以八十三岁高龄安然离世。她就是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早入潜邸,宠遇日盛:

根据史料记载,吴瑜为北宋汴京人,但是关于她的家世和出身,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其十四岁便进入还是康王的赵构的潜邸服侍的情况,我们可以断言,吴瑜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虽然出身不够荣耀,但是吴瑜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美貌,很快便赢得了康王赵构的宠爱。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挟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宣布重建宋朝,这便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

赵构称帝后,吴瑜仍旧是一名没有封号的侍妾,但是吴瑜却并不以为意。南宋初建时,根基并不稳固,不仅金兵不时南下骚扰,就连南宋内部也经常发生兵变,对此,宋高宗经常坐卧不宁,看到丈夫赵构终日焦虑不安,从小学过武术的吴瑜便终日身着戎装,形影不离地跟在宋高宗赵构身边,宋高宗对此深受感动。

金人得知赵构称帝重建宋朝的消息后便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攻灭南宋,此时赵构手中可用军队不多,只能向南逃跑,以避金军锋芒,为躲避金军追击,赵构一行人甚至乘船逃到海上,当船行驶在海上时,很多鱼儿忽然跳出水面蹦到了赵构乘坐的船上,众人皆不解,吴瑜则对赵构说道:“此乃周人白鱼的祥兆!”宋高宗闻之大喜,随即将吴瑜奉为义郡夫人。不久,众人回到越地后,吴瑜又被宋高宗晋为才人。

吴瑜夙喜读书,翰墨的修养高艳,在宋高宗身边时经常为高宗代笔,吴瑜模仿高宗笔体,大臣都无法辨别。因而更受高宗崇信。很快吴瑜便被高宗晋为婉仪,不久又晋升为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之位。

荣登后位,母仪天下:

宋高宗赵构一生先后立过两位皇后,原配夫人邢氏在靖康之难时被俘,后随徽、钦二帝“北狩”。宋高宗即位后,遥册其为皇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太后被金人放回宋朝,与其一同还朝的还有宋高宗皇后邢氏的灵柩。此时距离宋高宗册封邢氏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时间,宋高宗空出了十六年的皇后之位等待邢氏归来,不想等来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对于苦命的妻子,宋高宗不仅心痛,更是十分愧疚,因此将其以宪节皇后的身份厚葬。

在办完邢氏的身后事后,宋高宗也有意将已经是贵妃之尊的吴瑜立为继后,这是群臣也纷纷上奏请求高宗早日立后,而从金国还朝后的韦太后对于贤明聪慧的吴瑜也十分喜爱,因此她力主册立吴瑜为皇后,高宗见母亲的决定正合自己心意,因此便于绍兴十三年时将吴贵妃正式立为皇后。

辅佐四帝,五十五载:

吴皇后正位中宫之后,便经常帮助宋高宗处理朝政事务,熟读经史的吴皇后总是能够引经据典的对宋高宗加以建言,宋高宗深知吴氏对于政治毫无野心,因此对吴皇后很是满意。随着宋高宗继位日久,困扰起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并非不停南下骚扰的金人,而是对于储君的选立。

此时宋高宗的独子已经夭折,而他本人亦因在苗刘之变中受到惊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这种情况下,将皇位传给亲生儿子已是不可能,但是宋高宗又不甘心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宗室子弟,因此终日愁眉不展。通达贤明的吴氏明白甚至自己夫君的难言之隐,因此劝其选立两名贤明的宗室子弟入宫抚养,如日后高宗生子,则将这两名宗室子送出宫,宋高宗被说服,最终将赵伯琮和赵璩二人选入宫中抚养。

吴氏将这两名宗室子弟认为养子,对于这两名养子,吴氏不仅视如己出,并且毫不偏心,没有任何亲疏之分。

吴氏认为赵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有仁君风范,因此劝说高宗将其立为储君,宋高宗深以为意。赵伯琮也因为深得高宗帝后之心而被立为皇子,并改名为赵昚,这位赵昚便是日后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

大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在位三十二年的宋高宗因厌倦了朝政事务,因此将皇位禅让给了养子赵昚,自己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吴瑜也因此成为了太上皇后。

宋孝宗即位后,对于南宋的诸多政策进行了改革,每当有重大事情裁决不定时,宋孝宗总是会先后征询太上皇宋高宗和太上皇后吴氏的意见,而这时的吴氏总是能够给予年轻的宋孝宗很多合理化建议,对于这位嫡母,宋孝宗可以说既感激,又尊重。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81岁高龄的宋高宗驾崩于临安皇宫徳寿宫,此时距离吴氏嫁给高宗之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时间,帝后之间相伴六十年,共同走完金婚的,不要说是在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即便放眼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也就仅此一例。

宋孝宗在宋高宗驾崩后不久便将皇位禅让给其子宋光宗,光宗即位后,经常向祖母询问朝政事务和大臣的任免。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太上皇帝宋孝宗病逝,宋光宗因为重病无法主持孝宗的葬礼,因此孝宗的葬礼破例由太皇太后吴氏主持,在处理完孝宗的葬礼后,群臣在征得了吴氏的同意后,拥立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宁宗初立时,群臣奏请太皇太后吴氏垂帘听政,而吴氏却以宁宗早已成年为由,加以拒绝,因此宋宁宗对于这位曾祖母十分尊重。

宋宁宗庆元三年,一生经历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六位皇帝的太皇太后吴瑜以83岁高龄辞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吴瑜病逝后,宋廷为其选定了宪圣慈烈皇后的谥号,并将其与宋高宗合葬于永思陵。

吴瑜的一生不可位谓不传奇,她生于北宋即将亡国之际,嫁给宋高宗后又与其相互搀扶共同撑过了南宋那段最为艰难危险的时光,这份患难与共的感情足以让宋高宗对其感激一生。

吴瑜一生辅佐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却从没有专权跋扈,这个无限接近最高权力的女人,始终站在权力的背后。这一点在历朝历代的皇后之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公元1187年,赵构先吴氏而去,结束了两人长达近60年的婚姻。

从公元1128年吴氏被选进宫之时开始算起,到公元1187年赵构去世,吴氏和赵构两人稳稳携手走完了一个金婚又9年,创造了中国皇室婚姻史上的一个奇迹。

14岁在“选秀”中脱颖而出1128年,刚满14岁的吴氏恰逢“全国选秀”,因为她容貌端庄,所以很快就被选入宫中,之后又被封为才人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也是南宋开国皇帝。在靖康二年,时年21岁的赵构登基重建政权,建立了南宋,并在公元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赵构和他的父亲一样,精于书法,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他和吴氏可以说是一文一武,属于绝配。吴氏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小就习武,并且武艺高强。

1128年,刚满14岁的吴氏恰逢“全国选秀”,因为她容貌端庄,所以很快就被选入宫中。吴氏之所以能够被赵构宠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她的口才。譬如有一次,赵构等君臣在海上航行,突然“有鱼跃入御舟”,吴氏不失时机地说道:“此周人白鱼之祥也。”要知道,当时北宋刚灭亡,金兵大举南下,恐慌无助的赵构君臣只好“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窘迫之状可想而知。此时赵构听了这样的吉利话,心里自然非常高兴,马上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到达目的地后,吴氏又被进封为才人。危难时她是赵构的“保镖”为了保护丈夫,吴氏身披铠甲头戴钢盔,腰挎宝刀,整天跟在赵构身边。

而那个时候的赵构最缺的就是安全感吴氏能够讨得赵构的欢心,并不单单只凭伶牙俐齿,她对丈夫可以说是爱到极致。吴氏刚入宫时,赵构并不知道她会武功,只是见她平时行走如风一般,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于是很喜欢和她谈天说地。可以说,赵构最先是把她当成知己看待。赵构夫妇的性格正好互补,男人像女人一样柔弱如水,女人像男人一样刚烈要强。这样的性格在南宋朝廷外有金国强兵压境,内有兵痞、刁民作乱时显现无疑。当时,吴氏为了保护丈夫,身披铠甲头戴钢盔,腰挎宝刀,整天跟在赵构身边充当“私人保镖”。

而那个时候的赵构最缺的就是安全感,对于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吴氏自然会记在心间。金兵退却之后,赵构对吴氏更加欣赏。《宋史·后妃传》中曾提到,在赵构刚做皇帝的初期,有一次,宫廷卫士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突然包围行宫,诛杀宦官,发生兵变。闯进宫内的士兵“问帝所在”,吴氏不惊不慌,用智慧和胆略哄骗过去,帮赵构躲过一险。除了胆识过人,吴氏的文采也非常好。众所周知,宋朝皇帝的文人气息都很浓郁,赵构也不例外。他眼见身边的吴氏能文能武,自然对其另眼看待,因此吴氏“晋升”得很快,不久就被封为“婉仪”,继而又成为“贵妃”。

婆婆是其登上后位的“法宝”为了讨好婆婆,聪明的吴氏深知婆婆之心。在宪节皇后去世后,吴贵妃便成了皇后的热门人选,并最终得到婆婆的支持赵构的母亲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已是贵妃的吴氏对太后的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使得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为了向婆婆示好,吴氏曾命人绘制《古烈女图》放在宫中每日赏析,还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这两件事看似普通,其实深有寓意。因为韦太后曾以“亡国之妃”遭金人掳掠,心里有很多难言之隐。吴氏能够在宫中挂上“烈女图”以明志,使“忍辱偷生”的韦太后自然宽慰许多。

因此,在宪节皇后去世后,吴贵妃便成了皇后的热门人选。经过韦太后的一番劝慰,赵构终于在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非亲子孙对其极为尊重虽然没能育有子嗣,却得到高、孝、光、宁四朝皇帝的尊重。遇到大事时,几朝皇帝都愿意请教吴氏赵构在他惟一的儿子病死后,后宫便再无生育。

无奈赵构只好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命张贤妃育之。当时还是才人的吴氏,因为没能育有子嗣,也积极申请“得育一子”,于是收宗室赵伯玖(更名璩)为养子。后来,张贤妃不幸病逝,吴皇后便将赵伯琮一并收养。吴皇后对待两个养子并没有小心眼地“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吴皇后发现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所以毫无芥蒂,积极说服赵构将其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慎。值得一提的是,赵慎并不是宋太宗赵光义一系,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因此,赵慎即位,皇权便又转入宋太祖一系。正是因为吴皇后的大度和大气,才赢得了子孙的尊重。

公元1162年,赵构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当了皇帝的赵慎,对非亲生的吴皇后非常尊重,不但形式上尊其为寿圣太上皇后,在现实中也十分孝顺。到了赵慎的儿子辈,对这位重量级的“祖母”也是敬重有加。甚至到了曾孙辈宁宗赵扩,也要时时聆听吴氏的教诲。吴氏先后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这些南宋皇帝虽然心肠都还不错,可都是软弱无主见之人,好在还有这么一位坚强有主见的女人替他们撑腰打气。当然,依照吴氏多年积累的宫廷经验而言,也是完全应付得来的事情。

譬如当年光宗曾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吴太后深知政权交替平稳的重要性,也知道这个孙子很昏庸,所以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宜崇尚旧臣”。再如她过八十岁大寿之时,还在为未来皇位继承人———侍奉在身边的赵扩,传授君王之道。年过八旬仍能化解宫廷危机朝廷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白发苍苍的吴氏再次“出马”,干脆利落地化解了一场宫廷危机,妥当安排好一切之后,全身而退吴氏经历的这几个皇帝都很有意思,个个都不太爱当皇帝,皆愿做不管政事,只图享乐的太上皇。

吴氏的夫君宋高宗赵构足足当了25年的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5年的太上皇。而随后的光宗,因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气(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当了5年皇帝便厌烦了。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戊戌,孝宗驾崩,此时的光宗心神俱疲,也想逍遥做个太上皇。此时,孝宗去世,光宗又躲着不愿操持政事,甚至亲爹的“祭奠之礼”也以病推托。当时的朝廷已乱成一锅粥,而群臣最信赖的也只有年过八旬的吴老太后了。

于是,群臣奏请吴太后“垂帘主丧事”,吴氏开始不许,她并不愿意参与政事。可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江山社稷,吴氏只得再次“出马”,在“梓宫前垂帘”,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然后马上撤帘,干脆利落地化解了一场宫廷危机。

吴氏的个性不像一般女子那样柔情,她和赵构之间的“金婚风雨情”也不是一两个字就可以说得清。她淡泊名利,在宫中只做本分之事,相夫教子,孝敬婆婆,用自己不多的言语向世人证明着她作为一代红颜武侠,终不愧为一国之母。

草根皇后——恭圣仁烈杨皇后

       杨妹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因其貌惊人,很小就被选入了皇宫。        虽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是在皇宫里待久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