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3收藏

赵姓家谱,第1张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吉布褚氏 息马拉氏(这个忘了怎么写) 纪佳氏 在东北附近的话一般是吉布褚氏(其实我们家就是这个姓) 正黄旗

当然 现在人口流动量大 是其他姓也说不定 也有不少汉族人姓计 所以鄙人拿不准也只能提供这点信息

戴氏宗谱序

戴氏出殷汤之后,国于宋,有谥戴公者。子孙因以为氏。初殷后得者十人,殷氏、汤氏、宋氏、孔氏、华氏、肃氏、林氏、褚氏、皇甫氏、而戴氏其一也。其后戴氏子孙,蕃衍散处郡围,居亳州者以谯国为望:居扬州者以广陵为望:居齐州者以济阴为望。由汉以来,代有文人,大小戴以礼学显,凭以明经显,南渡,若渊若邈若逵各以勋德著。若尚书侍郎济,中书侍郎夔,亦其杰然者也。李唐初兴,胄、至德父子相继名臣。而戴氏益大济后家歙之篁墩,都使扩始迁婺源之桂岩,(唐)天祜中,大尉陶公,雅尚书汪公,英武命帅师讨乱,累著勋绩,没于兵马使,其子寿代领其众,仕后唐,为中书舍人。寿之子安,仕南唐,为光禄大夫,其孙匡宜、匡德、复登明经三传科。汪陶二公牒命手贴暨光禄公诰命俱存。武功文学世济其美亦云盛矣,迄今三百年,家传厚德,代跻上寿家诵户弦,入贤关试礼部者,相踵未艾也,于乎,惟善可以寿后,惟学可以亢宗,父子兄弟尚其勖哉。尝读苏文安先生族谱引,有曰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视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善哉、言乎,是谱之所以作也,为吾宗者,因其流之异,溯其源之同,必修吕正献之家法,广范文正之义田,而又由近及远,访岷隐之史学,寻石屏之诗卷,考端明之易说,而且参之名公巨卿以订其异同,则尊祖睦族之谊,得而可垂诸来裔矣。虽未能如朱文公之族谱,苏文安序引之意,亦庶几云尔。时

宋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己未正月十七世孙仲杞述

第一世

黄帝:

以土德旺天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建都涿鹿(今河北涿县)少典国君之子母附宝孕而生帝於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於姬水遂以姬姓国於有熊氏代神农为天子帝始作甲子造律吕作舟车制衣裳对古代文明贡献甚大配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曰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生苍林万阳其馀从妾生子十六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於十二姓馀者未详崩葬於荆山之阳桥山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东八十裏子午岭(今陕西黄陵县)

第二世

玄嚣:名挚姬姓 黄帝长子《帝王世纪》曰少昊帝

母嫘祖生邑於穷桑国之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位从都曲阜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龙修太昊伏羲之德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傅位颛顼故曰少昊氏崩葬山东兖州曲阜县西南玄阳山之原

第三世

矫极:因高阳氏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故让位於颛顼

第四世

帝喾:名梦 高辛氏五帝之一

妃四元妃邰氏曰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有玄乌之祥生契三妃陈锋氏曰庆都孕十四月生尧帝於丹陵四妃取訾氏曰常仪生挚喾年十五佑颛顼治天下三十岁代高阳为天子都亳今商丘县南在位七十年据(帝王世纪)寿一百零五岁墓商丘县城南高辛集

第五世

契:名阏伯

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赐子姓任唐尧之火正官保管火种观测辰星运行规律并适应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时祭祀火星其後又任舜之司徒为我国天文历法创始祖后人对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称他为火神契逝後葬于所居高台被尊称为火神台也称阏伯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观星台阏伯封号商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位於河南商丘西南三裏王坟乡

第六世

昭明:夏诸侯 后皆子姓

第七世

相士:夏诸侯 继祖父火正司星之职商这势力发展到渤海一带

第八世

昌若:夏诸侯

第九世

曹圉:昌若之子 夏诸侯

第十世

冥:夏诸侯 善治水

第十一世

振:夏诸侯 《纪年》载有殷王子亥甲骨文称王亥 弟:王恒

善于丈量计算商贾始祖从事畜牧业马车制造者

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

第十二世

微:夏诸侯 史称上甲微

《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因父放牧到黄河北岸被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去牛马微年长向河伯借兵攻有易杀绵臣夺回牛马报父仇

第十三世

报乙:夏诸侯

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文字缀合成果《甲骨拼合集》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之世系“报丁、报乙、报丙”世次有误应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十四世

报丙:夏诸侯

第十五世

报丁:夏诸侯

第十六世

主壬:夏诸侯

第十七世

主癸:夏诸侯

第十八世

天乙:名履 史称商汤、成汤、武汤

契之十四世孙商太祖商朝开国之君甲骨文称大乙商族首领夏王朝腐朽众叛亲离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翦除夏王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各部落纷至纳贡归服任人於贤重用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兴国强盛後逐放夏桀於南巢国号商都亳子姓传到纣十七世三十帝

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天子)《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公元前1742年—公元前1730年)

第十九世

太丁:商代王亦称大丁《史记》载未登帝位去世

外丙:《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公元前1729年—公元前1728年)

仲壬:商懿王名庸《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立太丁子太甲即帝位(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24年)

第二十世

太甲:名至太丁之子汤嫡长孙继叔仲壬位商朝第四任君主

号太宗在皇宫娇生惯养看不起奴隶出身伊尹以暴治民经尹先劝规不改後给尹放逐祖墓地桐宫(即今河南偃师县)经看墓者演说祖史三年後而悔改成为明君《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723年—公元前1690年)

第廿一世

沃丁:名绚继太甲位居毫葬狄泉(河南洛阳)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689年—公元前1662年)

太庚:名辨又作大庚 太甲次子

《纪年》称小庚继沃丁位崩後由子小甲继位諡号宣王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661年—公元前1637年)

第廿二世

小甲:名高太庚之子 居毫葬狄泉在位十七年(公元前1636年—公元前1620年)

雍巳:名伷太庚之子 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619年—公元前1608年)

太戊:名密太庚之子

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607年—公元前1533年)

廿三世

仲丁:名庄太戊之子

《纪年》毫迁都於嚣《史记》称迁都敖在位十三年(公元前1532年—公元前1520年)

外壬:名发太戊之子 甲骨文称卜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519年—公元前1505年)

河檀甲:名整太戊之子 在甲骨文中作戋甲继外壬位自嚣迁都于相《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九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在位九年(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6年)

第廿四世

祖乙:名滕 仲丁之子 《纪年》曰胜《史记·殷本纪》称为河亶甲之子甲骨文记载是仲丁之子当以甲骨文为准祖乙在位时国运再度中兴曾迁国都由相迁耿迁邢最後迁庇(今山东鱼台)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葬于狄泉据传“春节”和“万年历”是此时樵夫万年发明在位十九年(公元前1495年—公元前1477年)

第廿五世

祖辛:名旦 《史记》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476年—公元前1461年)葬于狄泉其弟沃甲继位

沃甲: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曰羌甲《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年《史记》记在位二十五年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460年—公元前1436年)

第廿六世

祖丁:名新 祖辛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九年继叔沃甲位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04年)由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位

南庚:名更 沃甲之子《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六年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 崩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78年)

第廿七世

阳甲:名和 祖丁之子 甲骨文中称象甲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四年葬于狄泉在位六年(公元前1377年—公元前1372年)

盤庚:名旬 祖丁之子 甲骨文做般庚继位第三年迁都于殷从此政治稳定国又复兴改国号为殷商朝也被称为殷商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71年—公元前1344年)

小辛:名颂 祖丁之子 继位後殷复衰落《竹书纪年》载在位三年病死葬于殷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343年—公元前1323

年)

小乙:名敛 祖丁之子 《竹书纪年》称在位十年《史记》载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295年

第廿八世

武丁:名昭 号高宗 小乙之子 即位後任用傅说和甘盤等贤臣先後征服多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殷墟卜辞载武丁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军征伐羌方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广大疆域《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1294年—公元前1236年)

第廿九世

祖己:武丁之子 《史记》称祖己未继君位《帝王世纪》作孝己《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武丁嫡长子《太平御览》载孝己母早亡继母妣辛虐待流放孝己饿死於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祖己位居武丁之後祖庚之前

祖庚:名曜 武丁之子 《竹书纪年》载在位十一年《史记》在位七年(公元前1235年—公元前1229年)

祖甲:名载 武丁之子 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早期政治家《史记》称他荒*无度商朝再度衰落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1228年—公元前1196年)

第卅世

廪辛:名先 祖甲之子《竹书纪年》称冯辛在位四年崩在位六年(公元前1195年—公元前1190年)

庚丁:名嚣 祖甲之子 甲骨文作康丁 祖甲之子《今本竹书纪年》称在位八年《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69年)

第卅一世

武乙:名瞿 庚丁之子 《纪年》曰武乙继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裏玉十瑴马八匹《後汉书·东夷传》载武乙时“东夷寖盛大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史记·殷本纪》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殁在位四年(公元前1168年—公元前1165年)

第卅二世

太丁:名托 甲骨文中作文武丁

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竹书纪年》在位十三年《史记》在位三年(公元前1164年—公元前1162年

第卅三世

帝乙:名羡《吕氏春秋·当务》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载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启中曰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衍也尚为妾及立为後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帝乙有三子启衍辛无争议而箕子为帝乙之子文献说法不一武王灭商後封箕子於朝鲜《竹书纪年》在位在位九年《帝王世纪》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125年)

比干:名干 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是林氏的太始祖二十岁乙太师高位辅佐帝乙继托孤重辅帝辛从政四十馀载年纣王暴虐荒*横徵暴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六十三岁周武王封比干垄为国神赐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諡“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第卅四世

微子:帝乙之子 名开讳曰启

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无道启数谏纣而不听为周所灭启肉袒面膊以续殷祀而封微地(即今微山)子爵封武庚禄父继殷庚叛为周公平之後成王始封启於宋不以臣相待故皿宾王墓於商丘县西南二十五裏青岗寺村

宋国第一任国君建都商丘立国受封下传三十三君历二十六世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末“三仁”

微仲:帝乙之子 名衍或泄曰仲思 宋国第二任国君

帝辛:帝乙之子 名受或受德史称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伐之纣自焚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124年—公元前1173年)《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十三年

第卅五世

宋稽:名稽 继召伯

宋国第三任国君微仲之子详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多数谱记微子启为宋公稽直系不符史书 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微仲衍继兄微子启位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故以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於稽乃称宋公也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国第三代国君仁而爱民宽其政国乃治

武庚:帝辛之子

武王封武庚禄父主殷使管叔度蔡叔鲜传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国政故管蔡疑之与武庚作乱为旦平之诛武庚杀管放蔡乃命微子代殷

第卅六世

丁申:名申 宋国第四任国君

第卅七世

湣公:子姓名共宋之诸侯 宋国第五任国君

焬公:名熙 宋国第六任国君 被鲋祀诛杀

第卅八世

厉公:名鲋祀 湣公之子 宋国第七任国君

缗公庶长子因不服叔父炀公熙继位杀熙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於是自立史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

费父何:湣公之子 宋大夫 弗父何是孔子之远祖

第卅九世

嫠公:名举 厉公之子 宋之诸侯

宋国第八任国君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八五九年至公元前八三一年)举崩子覵立

第四十世

惠公:名覵宋国第九任国君《十二诸侯年表》载三十一年(公元前八三0年至公元前八00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

第四十一世

哀公:名史逸 宋之诸侯宋国第十任国君在位仅一年崩子撝公继位

四十二世

戴公:名撝 宋国第十一任国君 称宋戴撝公为戴姓第一世始祖

戴姓聚集地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湾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间从福建来的。最初到达现在的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然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来自嘉应州的戴姓入垦今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则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开垦等等。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一、姓氏源流

满(Mǎn 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 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 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 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得姓始祖:胡公满。据《尚友录》记载,满氏是胡公满的后裔,后来变为满氏。又望出汝南、河东。”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故满氏的始祖是胡公满。

二、迁徙分布

(缺)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40里)和河东(今天的山西省下县北)。

三、历史名人

满 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

满 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满朝荐:字震东。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还没有正式上任就逝世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的时候,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作官时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

满姓宗祠通用对联

〖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舜裔;

望出山阳。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满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侯封昌邑;

诗受匡衡。

——李文郑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昌邑人满宠,字伯字,曾跟随曹操作战,文帝即位,他又在江陵打败吴军,官伏波将军,封昌邑侯。后历官征东将军、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置产业,家无余财。下联典指西汉颍川人满昌,字君都,曾跟从匡衡学《齐诗》,官至詹事。

受诗高士;

赐谷表清。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满昌从匡衡受齐诗。下联典指三国魏·满宠,景初年间任太尉,家无余财,明帝赐钱谷以表其清节。

-----------------------------------------------------------------

〖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一邑侯;

祖孙两将军。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满宠、满伟父子二人都曾封为昌邑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及其孙大将军掾满长武。昌邑人。

-----------------------------------------------------------------

〖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清海宴昌国运;

东走西奔为人民。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满姓的望族居住地“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

〖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立志刚方,著风猷于太尉;

清标朗映,炼冰玉之尚书。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满宠,从太祖力战有功,后迁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风范长留。下联典指晋满奋,满宠之孙,体量通雅,元康中仕沿书令。

无财相臣,赐钱谷以旌清节;

畏风校尉,侍琉璃而有寒容。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字伯宁,昌邑人。从太祖力战有功,文帝即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历封昌邑侯。后拜征东将军,时孙权岁来合肥,宠屡击退之。景初中,以年老征还。迁太尉。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卒谥景。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满奋的事典。满奋,昌邑人。体量通雅,官至司隶校尉。

============================================================

附录:满姓典故、趣事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满姓

满族姓氏

A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

B碧鲁氏 、巴雅拉氏 、布尔察氏 、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 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柏氏 、边氏、

C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崔氏、陈氏、车氏、曹氏、白氏 、程氏、柴氏、查氏、蔡氏、

D董鄂氏 、戴佳氏 、都拉喇氏、董佳氏、德敦氏、多尔衮氏、德都勒氏、多罗氏、都善氏、都理氏、都鲁氏、达尔充阿氏、都佳氏、多罗宏氏、都克达氏、都克塔理氏、都雅尔氏、都尔勒氏、都瓦尔佳氏、多锦氏、达瑚理氏、多兴氏、定纪理氏、达普图氏、多拉尔氏、多尔塔喇氏、东阿氏、多秦氏、都勒氏、达喇明安氏、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丁氏、董氏、邓氏、戴氏、杜氏、

E 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G瓜尔佳氏 、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甘佳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 、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格尔齐氏、恭佳氏、关佳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 、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高达玛氏、冈氏、郭氏、高氏、刚氏、龚氏、耿氏、顾氏、巩氏、

H 赫舍里氏、黄佳氏 、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 、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 、赫宜氏、洪鄂春氏、洪鄂氏、洪佳氏、瑚玉鲁氏、和和齐氏、海拉苏氏、瑚锡理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 、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 、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 、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 、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韩佳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理氏、韩氏、洪氏、黄氏、何氏、胡氏、侯氏、衡氏、郝氏

J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觉佳氏、吉普褚氏、金佳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蒋佳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 、佳吉理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金氏、江氏、姜氏、纪氏、蒋氏、贾氏、靳氏、假氏、井氏、焦氏、姬氏、晋氏、

K叩德氏、库雅拉氏 、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 、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康氏、孔氏、

L李佳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刘佳氏、罗佳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林佳氏、良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郎佳氏、刘佳氏、李佳氏、鲁布理氏、来默氏 、李塔理氏、李氏、刘氏、林氏、雷氏、吕氏、罗氏、梁氏、龙氏、劳氏、陆氏、卢氏、鲁氏 、赖氏、郎氏、

M马佳氏 、穆尔察氏 、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孟佳氏、明安氏、穆察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闵氏、马氏、孟氏、穆氏、梅氏、苗氏、莫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 、尼阳尼雅氏、尼理氏、尼佳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宁佳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牛佳氏、纳伊氏、鼐奇特氏、钮氏、倪氏、牛氏、聂氏、宁氏、

P培佳氏、普佳氏、庞佳氏 、朴佳氏、瓢佳氏、朴氏、潘氏、裴氏、彭氏、庞氏、坡氏、

Q齐佳氏 、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屈佳氏、全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秦氏、祁氏、钱氏、强氏、乔氏、屈氏、曲氏、戚氏、秋氏、邱氏、

R仁佳氏、任氏、

S舒穆禄氏 、舒舒觉罗氏 、萨克达氏 、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 、嵩佳氏、索佳氏、萨马尔吉氏、索绰络氏 、苏佳氏、索尔多氏、苏都理氏、索齐勒氏、萨克察氏、舒墨理氏、萨哈尔济氏 、赛音萨尔图氏、萨察氏、孙佳氏、舒玛理氏 、色穆奇理氏、沙拉氏、舒穆理氏、盛佳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佳氏、申佳氏、舒佳氏、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孙氏、宋氏、沈氏、尚氏、苏氏、石氏、史氏、商氏、司氏、松氏、时氏、受氏、施氏、

T他塔拉氏 、通颜觉罗氏 、佟佳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 、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 、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田佳氏、图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陶佳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唐佳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陶佳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佟氏、田氏、谭氏、陶氏、屠氏、唐氏、铁氏、图氏、谈氏、汤氏、

W完颜氏 、吴雅氏、兀札喇氏 、吴札库氏、乌苏氏 、温彻亨氏、温察氏 、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 、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完颜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吴氏、文氏、万氏、瓦氏、魏氏、汪氏、闻氏、万氏、

X 西林觉罗氏 、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性佳氏、贤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休佳氏、锡讷楚克氏、锡讷特氏、锡临氏、锡尔哈氏、锡喇图氏、徐氏、辛氏 、萧氏、谢氏、许氏、夏氏、薛氏、宣氏、邢氏、向氏、肖氏、

Y伊尔根觉罗氏、颜札氏、伊尔库勒氏 、宜特墨氏、裕瑚鲁氏、伊拉理氏 、俞尔库勒氏、佑祜鲁氏、扬佳氏 、叶库理氏、叶赫勒氏、叶赫氏、颜济理氏、虞佳氏、伊库鲁氏、殷佳氏、攸络库氏、伊拉齐氏、玉克墨氏、伊喇氏、伊穆氏、伊勒尔济氏、犹格理氏、玉尔库氏、雅佳氏、叶禄氏、伊尔穆氏、玉图墨氏、伊穆图氏、玉鲁氏、杨额理氏、雅尔萨喇氏、伊苏氏、杨那氏、俞库勒氏、犹格氏、姚佳氏、颜珠氏、伊博氏、叶墨勒氏、岳察氏、岳诺特氏、伊图默氏、叶何氏、雅苏氏、禹尔氏、伊尔佳氏、阳吉氏、尹斋氏、岳罗亲氏、叶古禄特氏、扬蔼氏、伊札尔氏、杨氏、伊氏、姚氏、俞氏、阎氏、尤氏、袁氏、于氏、叶氏、颜氏、岳氏、宜氏、鄢氏、尹氏、雅氏、严氏、叶赫那拉氏、

Z兆佳氏 、札库塔氏 、章佳氏 、札思瑚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哲理氏、组佳氏、卓克佳氏、专塔氏、朱佳氏、珠尔根氏、卓晋氏、卓起氏、札拉氏、锺吉氏、珠赫勒氏、朱锡理氏、珠雅拉氏、章齐氏、札哈玛氏、宗佳氏、准齐氏、朱尔衮氏、兆垒氏、札穆秦氏、札克塔氏、周成氏、周延氏、郑佳氏、珠鲁氏、占尼氏、瞻楚浑氏、札雅札喇氏、朱尔奇氏、卓显氏、彰札尔氏、札拉尔氏 、卓特氏、张佳氏、肇佳氏、札哈苏亲氏、兆巴尔氏、珠佳氏、札哈拉氏、章图理氏、钟吉氏、卓尔和亲氏、札穆尔氏、札鲁特氏、章穆氏、卓启斯氏、札穆雅氏、卓尔特氏、札赖氏、卓多穆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兆络特氏、郑讷鲁特氏、兆达尔干氏、札穆恳氏、张氏、朱氏、郑氏、周氏、赵氏、宗氏、邹氏、锺氏、章氏、

前面是褚澄留下的一卷书,最初由于萧氏父子保护刻书的那块棺石,这卷书才得以保全,继而由于义堪和尚书写(拓碑)的纸,这卷书才得以保存,现在由于刘继先刻书的木板,这卷书才得以流传,也可以说是很幸运的呀!褚澄字彦道,是河南阳翟的人,是宋武帝的外甥,尚书左仆射褚湛之的儿子,庐江公主的丈夫,齐朝太宰侍中录尚书公褚渊的弟弟,出仕宋朝的官职从附马都尉做起,历任清要显达的官位,出仕齐朝,做到侍中领右军将军,死于永明元年。《南史》上说他死于永元元年,是错误的说法。

东昏侯立他的女儿为皇后,追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其实这时是永元元年,距离他死的那年已经十七(原文说七十是错的)年了。遗留下的书上标明他死后追封的官名,难道是萧广得到他的棺石,又参考《南史》上他传记而将他追封的官名表在书的前面的吗?起初,齐高帝的爱子豫章王高嶷从江陵到国都的时候,得了病,一天比一天厉害,齐高帝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于是大赦天下(以求上天保佑)。听说褚澄传有杨淳的秘方(大概是这样的吧),就召他来医治,高嶷的病很快就好了。齐高帝很高兴,提拔他做左氏尚书,以表示对他的宠爱。他管理的地方是吴郡,有一个叫李道念的人,因为公事来到郡衙,褚澄远远地看见他就说:“你有一种奇异的病。” 李道念说:“我得冷疾五年了。” 褚澄为他诊脉,说:“不是冷疾,是由于你吃鸡蛋吃多了的缘故,可以煮苏草(应该是一种草药吧)一斗服用。”于是吐出杂物大概有一升左右,唾液裹着一个东西在动,剔除唾液拿出来看,是一个雏鸡,翅膀和鸡爪已经发育完全,已经能走了。褚澄说:这样还不行,何不把余下的药都服下呢?李道念听从他的建议,总共吐出了十三枚这样的东西,病就好了。他治病的方法都是这样的奇妙。

这卷书记载的内容深幽广渺而言辞简洁准切,多是前人没有发现的,哪能只是空谈。问子篇里提到的建平王,应该是褚澄妻子的“景素”,他有六个儿子,即是延龄延年他们。

云嘉泰元年南至甘泉寄居的人丁介题跋。

翻译说明:1是自己翻译的,仅是一孔之见,若有差误,敬请原谅。

2“去其卒时已七十年矣”,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永元元年离永明元年是十六年,按古时虚算年月的习惯,应是十七年

3“可煮苏一斗服之”中的“苏”,按字典上说,应是一种药草,但我不知道现在叫什么,所以暂且叫做苏草

4“翅距已具而能走”中的“距”,是指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不知道专业名词是什么,区区就简单把它翻译为鸡爪。

5“景素”一词,区区怎么也不能理解,也许是和原文有关,请楼主自己查阅吧

其他再有什么问题再和我联系吧

赵姓家谱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