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是欧洲人,为何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行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秋媚说:南怀仁是中西交流的使者,他为清朝做出过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诚的耶稣会士。传教是南怀仁的职责与目的,传播 科技 是他实现目的的途径。
《鹿鼎记》里面康熙释放汤若望,令其设计制造火炮的桥段,应该是金庸先生嫁接的。帮助康熙造炮的是南怀仁,也因此受到康熙信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终其一生,虽只在中国短暂传教,形势所限,其却另辟蹊径,用另外一种方式践行教义。
坚定的信仰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信仰,作为内在驱动力,很难坚持去完成一件事,更难得的是,一再坚持。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十三载,寻找可以实现抱负的平台,屡屡被拒,在陈国、蔡国之间几乎被杀,如同丧家之犬。以此作为参照系,对比一下南怀仁,来华之路,也是坎坷异常,经过漫长的十年等待,好不容易踏上了传教之路,又遭遇海盗,几乎丧命,但依然不改传教的初心。
卷入政治
历经磨难,抵达中国,开始了传教之路。时间跨度不长,大概不到一年,是南怀仁唯一的,一段传教活动。时任助手因病不能胜任,汤若望写信耶稣会,让南怀仁进京接替。
熟悉天文和算学的南怀仁,对与前辈汤若望,十分尊敬,工作上也很快上手。汤若望对于新助手也甚是满意,其给耶稣会的信中说道: 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作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
康熙皇帝刚登基不久,风向突变。得到鳌拜支持的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指控其在荣亲王选择葬期一事上,选择“ 洪范五行 ”,不符合礼制,犯了大忌,是造成董鄂妃病逝、顺治驾崩的主要原因,将汤若望一干人等,逮捕下狱论罪。
判决结果: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人杖责。万幸的是,太后力主开释以及京城地震等诸因素下,汤若望性命得以保全,改将其一伙人羁押。这是1664年发生的事。
历法之争
四年后,康熙亲政,借汤若望一案为契机,打击鳌拜一派势力,整饬朝政。先是派出大学士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汤若望一伙究竟懂不懂天文历法。 南怀仁指出,杨光先一伙制定的旧历,两处最明显不过的错误:
康熙与众王公商议,谨慎起见,决定让南怀仁与杨光先一伙进行比试,通过天象观测证明其论断是否正确。南怀仁与吴明烜(杨光先副手),用各自的观测仪器观察天象。比试结果: 南怀仁测验,逐款皆符;吴明烜测验,逐款皆错。 南怀仁还向康熙力主,取消当年的闰十二月,取得了康熙信任,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主持全面工作。实际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已在本次比试中落败革职。
运石造炮
崭露头角的南怀仁,在清朝具体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670年,修筑顺治皇帝孝陵,需要运送7万斤的巨石,通过卢沟桥。而卢沟桥此前,两个桥孔曾被冲毁,刚修复不久。工部拟定的一个方案,是从300匹马牵引运石车过河,桥墩采用木料加固。康熙让南怀仁参与本次方案的制定。
南怀仁实地勘察了两岸的土质,桥梁结构以后。否定了工部的方案,理由是:300匹马同时上桥,发生的共振容易造成梁桥垮塌,而卢沟桥是当时京城与外省的陆路主要通道。制定了在河西岸、东岸分别装设12个绞盘,6个绞盘,靠人力驱动绞盘,牵引运石车通过的方案。 四年后,三藩之乱爆发。起初,康熙借调南怀仁,修理破损的火炮。之后,又令其着手铸造新式,轻便的火炮。南怀仁先后主持设计、铸造了,可发射3斤重和8斤重炮弹的两种火炮。铸炮完成之日,康熙亲自参与试射,试炮100发,命中96发。康熙大喜过望,当场脱下貂皮大衣给南怀仁披上,不久升任其为工部侍郎。
教授科学
南怀仁在数次解决具体事务后,康熙变得对甚为器重的,同时对于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南怀仁成为了康熙的几何学与天文学老师,每天从早到晚,时间长达五个月。相信两人在长期的相处中,建立的 情感 连接更加牢固。以至于东北出巡之时,康熙带上南怀仁,沿途观天测地,相当于是游学,将课堂的理论搬到实场景中,加以深化。
此外南怀仁编撰的《坤舆全图》还收录在《四库全书》,主要是介绍世界自然地理常识。
高规格葬礼
1687年南怀仁意外坠马,久治不愈,于次年辞世。康熙亲自撰写感人至深的上谕: 效力年久,综理历法,允合天度;监造炮器,奉职勤劳,恪恭匪懈。赐谥号“勤敏”。
当时正值孝庄太后国丧期间,康熙特意将南怀仁葬礼,推迟一个月。国丧一过,康熙安排了高规格的葬礼,寄托对这位大臣,老师的哀思。特意派出佟国舅,当朝内阁首辅代为送殡,灵堂前行跪拜之礼,棺木采用上等名贵木材,表面漆工精美。光抬灵柩的人便达80人之众,队伍最后是八旗骑兵。
后记:
受耶稣基督洗礼的南怀仁,本着以传教践行教义,但现实不允许。另辟蹊径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其身上的品格,依然闪耀着传教士教义的光辉。先是在汤若望“历法之争”中,主动放弃出狱的机会,留在狱中照料年老多病,生活难以为继的汤若望,这点就足以让人尊敬。其次,受“历法之争”的影响,其余在华的传教士全部羁押在广州,传教活动受到禁止。南怀仁受到康熙器重后,念念不忘,经多次斡旋,得以释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南怀仁身为比利时的博士,为何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呢?
我国封建帝国 历史 并不是与外界完全封闭的,清朝时期就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中还有很多选择了在大清定居,并最终死后安葬在这里。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幸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他不仅掌握了这方面的科学,而且谦虚、坦诚。当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做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了。”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康熙帝觉察出杨光先所用《大统历》屡次出现误差,便决定起用耶稣会士南怀仁治理历法。他为了辨别历法的准确性。多次召南怀仁和杨光先到宫廷内当众测试天象。又命内阁大学士李蔚等率领杨光先、吴明烜、南怀仁等去观象台,预推正午日影所指之处,连续三次实地测验,均证明南怀仁推测准确,杨光先、吴明烜有误差。 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帝命南怀仁审查钦天监监副昊明恒造《七政历》和《民历》,发现回历推算,「 ”康熙八年闰十二月,应是康熙九年正月,又有一年两春分、两秋分”③,有误。翌年正月又测验立春、雨水、太阳、火星、木星,所得结果证明南怀仁正确,吴明烜错误。鉴于此,议政大臣疏言,「 ”杨光先职司监正,历日差错,不能修理,左祖吴明,妄以九十六刻推算,乃西洋之法,必不南怀仁像可用,应革职交刑部从重议罪”④。但杨光先表示不服,加以辩解。后康熙帝把杨光先遣送回籍,为汤若望 昭雪,复用《时宪历书》。 清初也有不少学者对中学和西学的碰撞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他们不育目崇拜西学,也不一味地尊信中国传统历法,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弃其精粕,取其精华,走兼采融合之路。其代表人物有薛风祚、方以智、王锡阐、梅文鼎等。薛风祚最初从魏文魁学习天文历法,但不墨守师法。不久,他又师从耶稣会士穆尼阁,潜研西法。他认为西法有其长处,但也有不足,反对盲目自大、对西学一概采取拒斥的守旧思想。他说:「 ”中土文明礼乐之乡,何讵遂逊外详?然非可强调说也。 要必先自立于无过也,而后吾道始尊。此会通之不可缓也”①强调走会通中西之路方以以智也主张中西会通,以泰西为郯子。他说:「 ”万历年间,人,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然智士推之,彼之质测,犹未备也。”②又说:「 ”泰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在神明之取郯子耳。”③西学精于物理实证。他借春秋时东夷郯子朝鲁,孔子向他问学的故事,比喻应吸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补自己的短处。他亲自向传教士毕方济、汤若望等人询问「 ”历算奇器”,与他们共同研讨西方天文学和医学。
现在我们用的农历就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德国耶稣会传教士 汤若望修订的《时宪历》
《时宪历》一书,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1644)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睿亲王多尔衮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汤若望因得授钦天监监正,备受优礼,十五年(1658)。更受一品封典。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而扩大,一时各地教徒增至10万余人,终于引起冲突。顺治十四年(1657),钦天监前回回科吴明炫奏新法之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新安卫官生杨光先进《摘谬论》、《选择议》,攻击新法。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复上《请诛邪教状》,经议政王会议。以数条理由荒唐的罪名,于翌年判汤若望等分别迟凌处斩。后因京师地震,汤氏遇赦,只杀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时宪历”亦遭废止。杨光先乃出任钦天监正,吴明煊(明炫之弟)为监副,“复用大统旧术”。行之数年,误差日大。持新法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与持旧法之杨光先等交争不已,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特派员察勘两造实际观测,证明新法优于旧法。杨光先被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但也促使清廷对耶稣会的传播活动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的春节实际上才有300多年的历史,始于康熙年间颁行的
《时宪历》
“听说你在等一位红帽子,白胡子的老人”我们都知道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但今年的圣诞节却突然蹦出一位东方圣诞老人!难道圣诞老人的原型竟然来自东方好吧,可能这只是一个巧合昨天徐锦江先生发了一张自己出演《九品芝麻官》的剧照,好帽子白胡子这不就是圣诞老人么!不过很多网友误以为他演的是鳌拜,实际上这个角色叫豹头,可能是鳌拜的后人吧但经过网友们的传播鳌拜终究还是成为了东方的圣诞老人,这这这当中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当然知道这都是假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巧合,但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的脑洞,简直太惊人了!
清朝立国之初,任用自明末来华传教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按照西方天文学成果制定新历法,引起激烈的历法之争。清康熙三年(1664),钦天监监正杨光先杨光上《请诛邪教状》,并对汤若望等人的“地圆说”提出质疑。汤若望等传教士很快被下狱,并被判凌迟大罪。
当时由鳌拜主审此案,其实鳌拜对汤若望等人的理论十分认同,只是迫于形势才判其下狱。鳌拜的祖先是生活在唐末南诏国的一位伟大的学者拜月,当时博学多才的拜月已经提出“地圆说”,对真理追求的精神代代相传。也正是出于对真理的敬畏,鳌拜暗中多方相救,终于在一个飘雪寒夜,将已被判处凌迟的汤若望等人营救出牢狱,这一天是西历12月24日,汤若望等传教士平安脱险,遂将此日称之为“平安夜”。而苦心营救他们的鳌拜也被他们亲切的称呼为“圣诞老人”。
康熙八年,鳌拜因几年前暗中营救汤若望等人的事迹败露,惨遭下狱,不久后康熙还派遣身边一名叫小桂子的太监到狱中将鳌拜杀害。当时汤若望已去世,但他的后人却一直铭记着鳌拜这位“圣诞老人”的恩典,并在归国后把鳌拜的事迹传到西方世界。为了纪念鳌拜,每年12月24日都会有“圣诞老人”出现,在汤若望留下的叙述中,鳌拜头戴清朝红顶官帽,留着白胡子,这也成了后来圣诞老人的形象。
清同治年间,西方传教士再度大批来华,他们在京城找到了鳌拜的后人,已是京城第一神捕的豹头,并与他叙说了其祖上鳌拜追求科学,营救传教士的事迹,豹头大受感动,决定在每年西历12月24日这天晚上,凭借其高强轻功将一件代表科学的小礼物送入每家每户,进行科学普及,这便是圣诞老人平安夜送礼物的习俗。
最后,关于西方圣诞歌曲也与这个故事有关,《圣诞歌》中有一句“Jingle bells, jinglebells”,中文听着就像“金足拜”。“鳌”是上古神兽,其足如金石般坚硬,相传女娲用其足补天,故也称“金足”。所以圣诞歌意思很明显了,“金足拜”其实歌颂的就是鳌拜,歌曲代表着西方人民对于鳌拜这位圣诞老人的歌颂与纪念。
以上出自网友——周渝-卫国岁月
问题一:春秋末期大王上早朝的地方叫什么 一般是没有一个指定的地方的。当时政局混乱,群雄割据,各国的政体和制度大多都不一样,正常来说上朝是在正殿,处理政务多数在寝宫,这里指君王自己的寝宫,并不是嫔妃的寝宫。其实一直到明、清时期,定都北京之后皇帝才有正式理政的地方,像是南书房、乾清宫之类的。
问题二:古代太子在哪里读书 文华殿是明朝皇太子读书的地方。明清两朝的皇帝春秋两季也在这里讲学。
问题三:清朝皇室子弟平时是怎么读书的???都读什么书啊??听说清朝皇帝都是博览群书的贤者,家教甚严 清宫中的上书房(道光之前称尚书房)就是皇子皇孙和近支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位置在乾清门的东侧,设立于雍正元年。清宫对皇子皇孙的读书有严格规定,年龄到了六岁,比须进入上书房读书,而且无论冬夏,每天卯刻也即清早五点就进入书房,一直到申时也就是下午的三点多才放学。一年四季,除了过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皇帝及皇太后生日的当日及前一日,以及皇子皇孙自己的生日外,即使除夕也要到上书房读书,只是除夕这一天读到早上八点即可放学。教授皇子皇孙的老师有两种,汉文老师称为师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或一人,或二三人,无定制,有事则至,非日日入直也。”教满文、蒙古文及骑射的老师称为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娴熟满语、蒙语的人充任,谙达之上也有总谙达。总谙达和总师傅都由皇帝派满汉重臣充任。
读的书一般是:《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愆义》、《古文沣鉴》等书。”雍正八年曾任上书房行走的顾成天在为《乐善堂全集》作的序中说:“窃见自《孝经》、四子、《易》、《书》、《诗》、《春秋》、《戴礼》、以及《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
可以说,清代的皇子们应该是历代王朝里皇子们中学文最好的了
问题四:急!求古代宫殿名称(明清时代) 紫禁城里的建筑:
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交泰殿
钦安殿 奉先殿 养心殿 皇极殿
太极殿 养性殿 英华殿 宝华殿
体元殿 体和殿 武英殿 南薰殿
文华殿 传心殿
宫
乾清宫
宁寿宫(祭祀场所)
斋 宫
翊坤宫
坤宁宫(康熙皇后赫舍里,皇后钮祜禄氏(之后好像就改为祭祀场所,不住人了))
长春宫(乾隆的孝贤皇后,咸丰的慈禧(这个女人怎么到处都住过!))
承乾宫(顺治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云嫔、婉贵人)
永和宫(康熙孝恭仁皇后,道光静贵妃,咸丰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光绪瑾妃)
景仁宫(康熙出生地,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婉贵妃、光绪珍妃)
慈宁宫(孝庄太皇太后)
咸福宫(嘉庆,咸丰守孝时居所,慈禧,道光的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等)
永寿宫(顺治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康熙的敏妃,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如妃)
延禧宫(康熙宜妃,道光恬嫔、成贵人,光绪后改为仓库)
咸安宫(禁锢太子胤i)
景阳宫(藏书院,不住宫人)
钟粹宫(咸丰皇帝幼年与养母孝静皇后(即恭亲王奕忻生母)居住,咸丰孝贞显皇后,光绪隆裕皇后)
寿安宫(魏忠贤的相好客氏,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太后)
寿康宫(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
建福宫(供奉皇后神位)
重华宫(乾隆为皇子时婚后居住)
储秀宫(慈禧(无语了,这人喜欢换着住?))
毓庆宫(康熙特为太子允i所建,乾隆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此后改为皇子读书所)
景福宫(顺治孝惠皇后,乾隆归政后居所)
花园
御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
轩、堂、斋
绛雪轩 颐和轩 古华轩 玉粹轩
三友轩 乐寿堂(乾隆,慈禧太后)
ぴ逄 遂初堂
浴德堂 内阁大堂 大佛堂 养性斋
位育斋 倦勤斋 抑 斋 漱芳斋
含清斋
楼、阁、亭
角 楼 阅是楼 云光楼 萃赏楼
延趣楼唬梵宗楼 慈荫楼 吉云楼
宝相楼 佛日楼 梵华楼 弘义阁
体仁阁 文渊阁 畅音阁 延晖阁
符望阁 雨花阁 景祺阁
万春亭 千秋亭 浮碧亭 澄瑞亭
禊赏亭 矩 亭 撷芳亭 耸秀亭
碧螺亭 西井亭 东井亭 御景亭
玉翠亭 凝香亭 浮碧亭 澄瑞亭
临溪亭 箭 亭慈宁宫 太后
坤宁宫 皇后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 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同治、光绪两朝,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中和殿 皇帝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 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乾清宫 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 在清代,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后存放皇帝行使权力的25方宝玺。此外,这里还有铜壶滴漏装置和清代造的自鸣钟。
从雍正开始皇帝基本上就不住乾清宫了,而是养心殿。
交泰殿的功能没有变 相当于皇后办公室。
坤宁宫由于皇帝都不在乾清宫了 所以皇后自然不能住了 也就改成祭祀用的场所了
皇后在内东路随便找个地方住(住的位置不固定 完全是皇后自己喜欢住哪就住那)其他的地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慈宁宫住太后 太妃(寡妇大院)南三所依然是皇子住的地方。
东西六宫住嫔妃什么的 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现在的宁寿全宫(外东路)在雍正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修建。
宁寿全宫主要是乾隆修的 给自己养老的地方。
另外说一点 清朝皇帝一>>
问题五:哪个皇帝最有才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NO1 南唐后主 李煜我先不写他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他最后 因为他最出名的一首词而丢了性命 没错, 他就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主人公,南唐后主,李煜 不管你是否有文学修养,我想,只要读过李煜的这首《虞美人》 ,恐怕未有不为之动容的 鲜少有诗词能像虞美人这样,把作者如此鲜活地带进读者的脑海里,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此真实 因为这首词,忘却了他的诸般不是,甚至国破家亡也可以原谅他信手拈来的文字,胡乱地 组合了一下, 就把心中的苦闷一古脑地诉说了出来 他很天真地, 很认真地想着故国的楼阁, 我坚信,他绝对没有卷土重来的勇气,甚至想也没想过他只是个诗人,只会听天由命他 不懂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国家,是因为他怀念那里的自由,而此刻他却像笼中鸟一样, 呆滞地看着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渐渐脱落 李煜是个彻头彻尾的弱者,政治头脑几乎等同与一个三岁顽童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 他还幻想着太祖仁慈,赐他一块安隅之地后来作了俘虏,最宠爱的小周后屡屡被太宗强留 宫中,他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无泪甚至连思念故乡也不允许,那心中的惆怅, 是何等的凄惨如此,读者再读那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心中可有感慨 清沈雄在《古今词话》中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正是李煜国破家亡的命运,才塑造了他文坛宗师的地位,其后的宋词无不受他的影响至于其清新工丽之言,更是 空前绝后,可以说,以是绝唱了再品一首《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 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NO2 宋徽宗 赵佶 太祖赵匡胤恐怕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戎马一生打下来的基业, 最后却被 几块石头 (花石纲) , 几个盗匪(农民起义) ,一次偷猎(金灭辽,然后趁势南下) 就输了个精光 和陈后主一样,赵佶同样享受了皇帝可以得到的所有享受不同的是,赵佶自幼聪明,心地 也算善良,知道百姓疾苦,多少也有几分家国社稷之念,最后被金国俘了去,也不至于狼心 狗肺地忘了故国之思 从陈后主,到宋徽宗,无不是帝制的悲剧,本来可以流芳百世的人物,结果却遗臭万年后 人对他们除了嘲讽外,多是同情,不像桀纣那样,一昧地批评,原因就是爱才之心,人皆有 之,不忍,不愿 宋徽宗当了二十五年皇帝,正是宋朝到了积贫积弱极点的时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民变时 有发生天朝气数已尽,本来就在苟延残喘了,经花石纲那么一闹,再加上小人当政, 更加剧了灭亡速度 《水浒传》中说他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 更无一般不爱; 即如琴棋书画, 无所不通, 踢球打弹, 品竹调丝, 吹弹歌舞, 自不必说 ; 在治国上,他昏庸腐朽,重用奸邪,实属庸碌之才;在外交上,他软弱无能,屈辱忍让,最 后当了俘虏;在生活上,他挥霍无度,穷奢极欲,他笃信神灵,多次向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光 问道,以求长生不老之术,还自号为教主道君皇帝 身为国君,还偷鸡摸狗,从皇宫挖 了一条地道直通妓院,去私会名妓李师师宋徽宗还喜欢踢球,爱好古玩玉器等等《水浒 传》虽然是小说,但其所述大多有迹可>>
问题六:皇帝宠幸妃子后“去”和“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留不留皇帝留在妃子体内的 ,换句话说就是要不要让这个妃子怀孕了。如果同意那就说留,如果不同意就会让嬷嬷按住妃子的某个穴位使 流出,再喝一碗避子汤药。
嫔妃进御之事,是内廷的一件要务,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样重要。对于
皇帝来说,后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后宫有专人负责办理、记
录寝妃进御之事。
周代已有负责君主阴事的阴令。汉代的掖廷令“昼漏不尽八刻,白录所
记推当御见者”。就是在夜晚来到之前,记上当日谁侍御寝。东汉以后这件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中国深宫实录――深宫女性生活 47iTgH〗
任务由宦官负责。各个朝代,宫中都有一本备忘录,专记皇帝御幸之事,以
备日后查考。如同外廷大臣克尽职守一样,负此职的宦官也是一丝不苟。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楼四望,见平城宫内有一位美人。文成帝问左右的人,
“此妇人佳乎?”众人一致赞同。于是,文成帝走下白楼,向美妇人走去。
二人宿于斋库。该女李氏因此怀孕。
日后皇太后查问,恰有守库者在库墙上记下了当时的时间和事件,两相
核对,无差错,李氏怀的这个胎得到了承认。由此可知,皇帝办事固然随心
所欲,记录者也能捕捉到踪影,守库者本不负责此职,事关重大,也得及时
记录。
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
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於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
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
明神宗最初偶然御幸宫女王氏,事后隐讳不言。后来王氏有了身孕,太
后急于抱孙,查验了文书房的记录,然后向神宗说起此事,神宗不愿承认。
太后遂命人将内起居注拿来让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认了。神宗这种态度是
因他不再对王氏感兴趣,但明代惯例,宫女被幸后怀孕就要进封为妃。他不
愿封王氏,只想蒙混过去。
后妃宫女的佩物――环,在皇帝的御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义。“环”与
“还”同音。后妃在侍寝时寻问皇帝何时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鸣佩环,
问:“何时大刀头”?这又拐了一道弯,因环系於刀头,使用刀头代指环。
如后妃宫女遇月经,不能侍寝时,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注面,灼然为识。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称为“守宫”。蜥蜴被用朱砂喂养於器皿中,因
以朱砂为食,身体尽赤,食满七斤以后,将其捣成碎末。用这些赤色粉末涂
在或点在宫女肢体上,可以终身不灭,但有房事时则灭。李贺《宫娃歌》中
有句诗“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下朝后走向后宫的皇帝,脚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谁,今夜宿在
何处。风流皇帝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女子多至四万,不知道怎样安
排她们为他服务。后来,玄宗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宫嫔集中在一起,
让她们投骰子,投中者中最优胜者,当夜侍寝。私下里宦官把骰子称为锉角
问题七:最有才皇帝是谁 当然是康熙大帝
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矗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舰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玻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
问题八:为什么皇帝的儿子叫太子 皇帝也称天子, 既天命之子,而古人是思想里,除了天最大,那就是太阳了,所以将继承皇位的人称太子, 取太阳之子,寓意为太子为皇上以外最尊贵的人
问题九:大学土在古代是什么官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起源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朝
到了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1] 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明成祖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 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人体试验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只做了18年皇帝,除了“任性”以外,并没有给清朝留下太多的历史贡献,而他的继承者康熙,在61年的帝王生涯中,外拓疆域,内修政治,是清军入关后最有成就的君主。然而,众人只知道康熙的历史成就,但却不知道,康熙还是科技领域的天才,康熙曾密召30个宫女做实验,效果还不错。
康熙少年时,清朝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历法之争”,当时有个非常出名的传教士,名叫汤若望,他编写了一本叫《时宪历》的历法,但很快被清朝的钦天监官员杨光先否定,康熙当时认为,洋人编写的历法有些误国,所以就将汤若望下狱。可后来,钦天监通过三次检测,都证明康熙八年的第二个十二月(闰十二月),确实应该是康熙九年的正月,也就是说汤若望是对的,这件事对康熙影响很大,也让他从怀疑西方科技,逐步变成信任。
康熙二十四年,法国路易十四派遣一位叫洪若翰的传教士来到清朝,洪若翰不仅仅是个天主教徒,而且他在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学识,他来到清朝后,和康熙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康熙对数学、几何、天文有很大的兴趣,于是,洪若翰被先后14次召入皇宫,专门教康熙这些知识。
清朝初期,天花乃民间不治之症,一旦染上,只能听天由命。虽然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痘接种法”,可当时人们比较迷信,无法接受将天花病毒种在自己身上,所以“人痘”也只是记载在古书上,很少付诸实际。天花又称豆疮,患病者身上会长满痘疹,高烧不退。清军入关后,先后有董鄂妃、玄烨(康熙)、顺治等多人感染天花,康熙生命力较强,虽然成功逃过此劫,但仍然是谈“天花”色变。康熙二十四年腊月,康熙的定妃生了个皇子,这个皇子也就是康熙的第12子胤裪,可不幸的是,胤裪出生后就高烧不退,太医们确定这孩子是感染了天花,康熙心疼不已。
这一年,洪若翰刚来到清朝不足半年,康熙急召洪若翰入宫,问他可有办法治疗天花。洪若翰表示:天花在欧洲也很难解,法国没有办法医治天花,而且这种病毒在中国已有解决之法。洪若翰并不懂“人痘”,他通过请教其他太医,然后给康熙详细讲解了“人痘”疗法和其原理,康熙于是决定,亲自试验。
所谓人痘,就是将“豆疮”内的病毒提取出来少量,“种”到其他健康人身上,让人产生天花抗体,实际上,人痘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疫苗。在洪若翰的参与下,康熙让内务府挑选了30名没有得过天花的宫女,这30名宫女遭了秧,把他们安排在长春宫的后院中,然后取胤裪身上的“痘苗”,给她们试种。
为了防止外界干扰,康熙特意挑选出过天花的宫女太监照顾她们,这30位宫女不允许说话,连上厕所的次数都受到限制。几天后,30位宫女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但很遗憾,因为接种量无法精确把握,而且宫女们面临极大的恐惧感,有4位宫女因此而死亡。半个月后,康熙将剩余的26位宫女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只有4位重新感染天花,其余22人对天花免疫,也就是说有22位是接种成功的。因为这件事有洪若翰的全程参与,被洪若翰以书信的形式写下来,寄给了法国天主教,2004年,书信被公开,才被外人所知。
有医学专家分析说,古代天花种痘,分为“时苗”和“熟苗”两种,“时苗”是指直接从痘疮里提取汁液来接种,这种汁液毒性大,接种者容易出现死亡。后来发展的“熟苗”法,是把“时苗”取下来后,经过深埋等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再稀释使用,这样毒性会渐弱,成功率高。而根据洪若翰的记载,康熙采用的明显是“时苗”法,所以才会造成宫女的死亡。
虽然成功率只有22人,但康熙还是认为他的“人痘”是成功的,经过改良后,康熙亲自给自己的女儿接种过痘苗,而且下令推广。有学者认为,虽然康熙是在做人体实验,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康熙的“人体实验”对中国医学也是有推动作用的。但如果现在的疫苗,成功率只有22/30,也就是733%,那这种绝对是失败的。
可惜的是,康熙虽然对科学如此感兴趣,但他一直以为这是“奇巧*技”,并没有将此运用在国防和建设上,接下来,欧洲引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清朝成功的错过,从此,再难追赶。但清朝康熙时期,大力在全国推行“人痘”,对中国以及世界天花的治疗,都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悠悠上下5000年的日月交替之中,上演了无数关于人们对天空的哲学思考的故事。
直到今天,人们对于天空还是有着无限的向往。那么从古至今到底为什么中国人如此迷恋天空?
中国人一直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比如说建造于600年前的紫禁城,就是按照这个理念。整个紫禁城建筑围绕南北轴线,平衡了每一面。往后北京城的整个规划,都是按照这个理念。这条抽线向南北延伸,链接北起奥林匹克公园,像水立方,鸟巢这样标志性的建筑都建立在轴线的边上,轴线上不能有建筑。这种城市建设景观来源于中国古代 社会 。人们将天作为范本,建立了秩序与和谐的传统。
然而对于这种传统的追求并不止步于北京城和紫禁城。在山东泰山,海拔超过1500米,是两千多年来帝王朝圣的地方,皇帝希望在泰山能得到更多的庇佑。在泰山的山顶,皇帝要进行封禅。“封”指祭天;“禅”指祭地。因为皇帝被称为“天子”,这样的封禅,加强了他与天之间的联系,可以确保他在世俗领地上的繁荣统治。
4000多年前的尧帝,试图在人间效仿天的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记载了“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讲述了物产丰富且井然有序的自然世界,就是对公正得当的统治的最好奖励。在人间实施天意被认为是繁荣的首要条件,这样研究天空,研究天文学是中国人的重要追求之一。
位于北京的古观象台,于1442年建成,存放了大量的古代天文测量仪器,这些仪器是对中国对天文学的执着追求的见证。
在这些古代天文测量仪器中,融合了传教士从欧洲的技术。曾经,耶稣会会士改变了中国的天文学,他们在技术与艺术方面的能力获得了中国宫廷的认可。可这也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1669年,历法出现了错误,皇帝要求对传教士的技能进行测试。分别是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和传教士南怀仁,经过三项测试,最终确定南怀仁的是正确的。之后耶稣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任——改革中国的历法。
这足以见得历法对中国的重要性。有着4000多年 历史 ,位于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有着中国最为古老的天文台,是由13根弧形的柱列组成,由此用来确定日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祭坛,祭祀太阳或者天。
但是除了天文台,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体现了当时的那个地方有着的繁荣面貌。
古时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中国文化中的广场与地联系在一起,原型的设暗示与天空的紧密联系。于是产生了“阴阳”传说古时人们把太阳比作"阳",月亮比作“阴”,白天与黑夜的循环导致了阴阳的相对性。到今天,阴和阳也同样存在好多讲究,太极盘中的阴阳两极,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
2300年 历史 古书《尧典》记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他这是想要为人们创立一部历法。中国蒙古的统治者忽必烈建造的观象台,告成观象台。成功地为人们创立了一部精确的历法。得出了一年有3652425天的精确测量,这与现代的测量结果3652422天已经极为接近了。
中国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让人赞叹。这让中国现代的科学家受到启发和启示。一直以来,人们对天空的追求没有停止,到今天,对于太空的 探索 ,也有了喜人的结果。但是,天与人的联系远不于此,它还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变出了更多的关于天空的神秘哲学和玄学。
中国航天 历史 一刻!一次次的发射,寄宿着亿万中国人的梦。
今日终圆梦,致敬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See you next time
南怀仁是欧洲人,为何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本文2023-12-06 05:44: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