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讷的宋氏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宋讷的宋氏家族,第1张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微子,名启,先商帝乙长子,纣之庶兄。生于丙辰年正月八日午时,食采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子爵位,故曰微子启。

微子贤明仁德,具有帝王风范,帝乙有将商家王朝传于微子之意,太史不允(因启与衍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故称启与衍为纣同母庶兄)。太史按当时法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卒,辛立,是为纣王,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荒*无道,微子数谏不听,微子忧纣王之将亡,乃问救乱之策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自言其义不可去,微子叹曰:念神气可受他人,主器必归于长,遂持祭器远遁于荒,离纣王而去。箕子不忍离去,佯疯而被囚,比干因直谏而被剖腹挖心。微子、箕子、比干后被誉为“殷之三仁”。

周武王姬发克商,微子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肉袒而缚,求告武王,要求保留商族的香火,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恢复其爵位。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监管殷商遗民。

武王卒,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为之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没有参加武庚的叛乱,因此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建为上公,作宾王家,祀得用天子之乐。成王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阏伯、相土故都也)。让他管理殷商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历时761年,传32君,26代至宋王偃,微子是宋国第一代国君,宋氏之始祖。宋王偃四十七年《年表》云:43年(公元前286年),齐泯王任韩泯为相发兵攻宋,王偃奔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国亡。其国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以国为氏,除留有一少部于商丘继续繁衍生息,其余大部均迁播于祖国各地。

至唐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篆》,以广平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出了一名杰出的贤相宋璟,关于宋璟的先世,北宋欧阳修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广平宋氏表》。广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属山西)迁徙而来,西河宋氏始祖为宋昌,而远祖则为宋义、宋襄。宋襄、宋义为宋王偃公族之子孙。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袭其兄剔成,自立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后传几世正史无记载。据《商丘宋氏族谱》载:“宋王偃子名錡,錡子沣、沣子檄、檄子焕、焕子墴、墴子义、义子昌”,(按:误义子应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义加入楚起义军,随项梁,为将军。项梁死,楚怀王封为上将军,后被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载:“宋义为上将军,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至无盐(今山东郓城县东)饮酒高会。……(及项羽杀宋义)使人追宋义,及之齐,杀之。”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将昌认为宋义之子,误。此表多据唐林宝《姓纂》,而《姓纂》只言:宋义、宋昌。不言昌为义子。唐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引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中的《宋杨传》云:“宋义后有宋昌。”只言昌为义之后,亦不言为其子。《索隐》又引晋虞预撰的《会稽典录》云:“昌宋义孙也。”可见宋昌应为宋义之孙,宋襄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传十世皆无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广平:昌为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孙晃,生恭,徙广平利人(应为列人)侯,孙药师,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两书记载,都说昌十二世孙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唐书》“洽”而《姓篆》则名“给”。但考之《魏书》,证之《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魏书》卷三十三《宋隐传》:“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爽晋昌黎太守,后为慕容廆之长史。祖活,中书监,父恭,尚书,徐州刺史。慕容廆徙邺,恭始家于广平列人焉。”可见恭父名晃误,而名活,祖名爽。

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自西河介休迁广平列人,为广平宋氏始祖。宋璟之派出自二门畿。

宋畿,为宋璟之派广平之始祖,《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篆》皆云为“后燕王将军司马”,生荣国。荣国下传十世至宋璟,《宋璟广平宋氏表》记述较详,宋璟先世简洁明了,今汇宋璟先世世系表一览便知。

据《滑豫宋氏族谱》载:“按唐之贤相宋璟文贞公,实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赋在舍历传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隶邢州南和县,按唐监公生于高宗十二年,卒于玄宗二十五年十月,享寿七十有五……”,可知大唐贤相宋璟乃属滑豫宋氏原居河北广平之先代。

又据《滑豫宋氏族谱》载:“吾宋氏之由来亦已久矣,而汤而宋、经秦、过汉、越晋、迈隋、而唐、至南宋宁宗,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于广平郡迁入卫之山阳城(今河南焦作)”。

据《卫辉府志》载:“辉县西南六十里有古邓城周围九里四门遗址尚存即山阳县入辉州改县为镇,即今山阳镇”。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一世处士公讳殷,字彦实,号东郡,先卫之山阳人,自宋宁宗时徙滑遂家焉。”

由于宋璟身后数载,中原骚于兵革,朱温起首、五胡乱华,共有五十余年,惜其旧谱被焚化为乌有矣!宋璟后世子孙何人于何年自河北广平迁徙于卫之山阳,现已无证可考。据五世祖宋讷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为浙江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后记中载:文恪公给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家乘序,当时因吾宋由广平迁卫徙滑传家五世,伤叹前谱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学士赵松雪书吾谱之梅花赋,实出于文贞公之后,与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于宋宁宗时,从卫之山阳迁徙于当时的白马县宋胡寨(今延津县马庄乡李村寺),后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讷父),因李村寺地基狭隘,昭穆不便遂迁于林子里(滑南宋林),又将先祖德仁、先考瑄起葬于林子里村西新茔,一世祖殷仍葬于李村寺南原茔。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我祖旧籍本卫之山阳,自宋宁宗时迁於滑之白马郡永宁乡东林子里,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隐居不仕,养晦自高,其树德创业之休,不可胜记,顾作善降祥仁者,有后迨至大元四世祖崇禄为行台侍御史、户部尚书,因其贵显追封三代敕修茔域、建祠堂,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至五世祖讷以元进士弃官旧里,明兴复蒙征召,起官祭酒定立监规、谟谋制度备载於名臣录,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黄甲、或步青云、或著国学、或游邑庠,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数”。

四世祖崇禄是滑豫宋氏迁播发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仅因其官居贤贵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茔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而且尤为功贵的是结束滑豫宋氏支脉数千年来的迁徙史,定鼎于得天独厚的拥有数千顷肥田沃土的家园——南宋林村,使滑豫宋氏家族从迁徙落难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讷,承继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复蒙征召贤士于明宫,执教太学,受明太祖洪武皇封褒嘉,以至为后世子孙赢得皇权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余代数万计的子孙,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参阅宋氏家谱名人录) 滑豫宋氏家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卷,它真实地记载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历史轨迹,它翔实记述了宋氏先祖支脉家族成员世系延伸、人物传记、生卒年月,它重笔浓写了宋氏先祖诸历史名人的事迹与功德,滑豫宋氏家谱珍贵的内涵,不仅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名人、文化、书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促使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滑豫宋氏家谱共十二卷,第一卷作为全卷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

(1)谱序。登载宋氏历次修谱的序言,人物传记、碑文等。

(2)宸章。印证大明洪武帝为文恪公宋讷历次晋升官爵、褒奖功绩的圣旨及御制祭文等。

(3)名人录。记载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等一百余位名人。

其他卷以滑豫南宋林为原支脉,涵盖周边延津、封丘、原阳、开封、新乡、汲县、辉县、浚县等分支,续谱时按村所居支脉分卷有序入册。

滑豫宋氏先祖修续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家谱可追溯至唐朝贤相宋璟文贞公先祖居河北广平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讷为浙江嵊山(时与嵊山合刊)宋氏族谱作序云:“家之谱牒亦自广平为源,松雪赵公尝序其首而书《梅花赋》于左其,以铁石肝肠望于宋氏子孙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离散,化为乌有矣!”宋氏原家谱自文贞公宋璟居广平先祖为源,该谱曾有宋璟所题《梅花赋》,元大学士赵松雪亦曾书写作序,之后不幸遗失于中原战乱之中。

鉴于滑豫宋氏先祖原谱遗失,仅存原谱中《梅花赋》传于后世。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五世祖宋讷,父子递朝为官,修家乘推前无着,故以殷公为始祖重新修续了滑豫宋氏家谱。

滑豫宋氏家谱自四世祖崇禄、五世祖文恪公续修以来,距今已七百余年,后世子孙修续家谱记录在册的有六次:第一次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并作序;第二次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杰公主修并作序,三杰公在此次修续中所作序言,除与上次作序时言明前谱遗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还添加了所遗失前谱中,宋璟在唐垂拱三年,时年二十五岁所作《梅花赋》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第三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由时任提督总兵、陆军中将,二十一世祖明善公与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温公主修,此次修谱由于明善公介入而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以前未提及与商丘合刊,而此次修续把与商丘合刊放在显要位置。商丘知县扈于高亲自作序,余外有商丘宋氏裔孙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此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的基础上修续的,仍与商丘合刊,因此规模不亚于上次。于1935年滑县县长谢随安受恩师宋太和之托为修谱早于十余年即操笔作续。修谱由明庆、勤、崤、玉印、学善、学儒诸公主修,由金元、体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谱于1980年展开、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岫 、孝明、孝田、孝民、庆太、自修、崇树、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谱是以南宋林为主体修续的。时值改革开放初年,科技欠发达,修续特色与以往并无较大差异。第六次修谱于2008年7月展开,2009年告竣。有总会首崇福,副总会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贤、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彦作序,崇新执笔,有崇树、孝民、德立、天才编纂,会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杰、崇民、崇雷、崇宽、崇亮、崇温、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禄、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广、德士、天海、相才、天顺、先进、天真、相杰、贤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谱较往届有三大亮点:其一、于修谱开展前,邀集迁播周边各县区五十余支宗亲派代表汇集故土宗祠为先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弘扬先祖功德,唤起裔孙承继先祖遗志,崛起宋室,振兴中华。其二、此次修谱顺应社会发展,冲破世俗观念,开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册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谱以现代交通、通讯、电脑排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取代了历次修谱中以步代车,以手写石印等原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使此次修谱呈现出便捷、规范、高效、低耗等新时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谱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子孙在繁衍,宋氏裔孙随着世系的发展,将会继续大笔书写自己的历史,让世系的辉煌沿着历史的轨迹延伸……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讷文恪公,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进士,授盐山令,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洪武帝招贤,由四辅官杜敩荐,任国子助教、拜文渊阁大学士、擢升祭酒,著有《纪德录》、《西隐集》,其父崇禄任元宫中奉大夫,山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户部尚书,祖父瑄赠中奉大夫,河北、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曾祖父德仁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

有感宋讷对大明所创业绩辉煌,在其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礼部官员高昌安前行代为祭奠,并颁旨为大明开国帝师,建庙崇祠,以期弘扬宋讷之功德,使之名垂后世,递传于子孙。

宋讷祠堂最早兴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筑布局分为大殿、东西廊房、围墙、山门。山门系传统中式门楼,紫漆大门,上联曰:调和盐梅公卿府,下联配:燮理阴阳宰相家,横批:大明学士。山门内悬挂一御赐金字牌匾,上曰:“开国明师”,后又有滑县县令吕文光于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于其上。越过山门,中间是一条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两旁植有古松。左右配东西廊房,皆为宋氏家族逢年过节祭奠先祖会客议事所用。穿过甬道,即来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厅堂砖木结构,房顶高脊飞檐,走兽飞禽置于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红漆明柱,上联曰:龙堤高卧东郡志,下联曰:凤德题兆西隐集。大殿仍为紫漆大门,上联曰:功勋百代垂青史,下联配:俎豆千秋起白云,横批为“血食春秋”。大殿正中设一木质软阁,阁内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塑像,主人端坐其间,头戴乌纱,二目放光,银髯飘洒,神采奕奕,双手扶膝,气宇轩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学者风度。塑像两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宝,静立侍俸,据说双童即为文恪公弟子燕王、建文帝。

张范津  

村名是人们对所集中居住的某一特定聚落的称呼,是历史文化的化石、语言文化的标识、地理文化的镜像、乡土文化的窗口。近日整理过去的书刊,在1984年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看到了许辑五先生的《试论地名学的性质》一文,方知还有地名学。兴致所至,便对南宫村名做了一番探研。

村名与村落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独立、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其历史沿革、移徙变迁,由于典籍记载的缺失,口口相传的差误,往往形成很多迷踪。尽管这样,对南宫域内村落做出“历史悠久”的判断,实不为过。据《南宫县志》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处于中华民族摇篮——黄河之滨的南宫之境,即有人类聚落,可否称村,有无村名,不得而知。禹定九州之时,为衮州所属。春秋时期处晋国东阳之地的边陲。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独得东阳,南宫即为赵地。秦统一中国后则属巨鹿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南宫县。至于当时村有几处,俱为何名,因多无籍可考,很难说清,但人村同兴,当毋庸置疑。

俱往矣!而现今行政区划,南宫共有456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从有关资料看,现有村名形成最集中的时期在明代,有29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67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大致有三:一因明初古槐迁民;二因明前黄河为害。在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前,南宫域内为黄泛区,时受黄河决口之祸,整村被黄河淹没、涤平者当为常事,因此村难固定。而绍熙五年之后,黄河南徙,再无北犯,村渐固定;三因《南宫县志》创修于明。明嘉靖版是《南宫县志》的始创之作,因此记当朝之事多,前朝之事少,自在情理之中。尽管多数村名形成于明代,但明朝以前的仍有119个,占2711%,这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村名31个,占706%。鲁义寨村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而得名的。据《南宫县志》记载,东周末年,齐攻鲁,齐军行至鲁郊外,见一村妇抱携二子而行,军至,弃其所抱,抱其所携,齐将追及问之,对曰“所抱兄之子,所弃妾之子,力不能两全,故弃己子,而存兄子”。齐将听后,很不理解,问其故,妇人答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弃己割私爱,抱侄存公义也”。齐将听后极为震惊,叹曰鲁国一村妇尚有这种德操“而况朝廷士大夫乎?”,于是撤军回国。鲁国国君得知齐撤军,皆因一妇之所为,深为感动,敕令村妇所在村改名鲁义寨。据此判断,鲁义寨的村史至少要追溯到2300年以前。

村落的命名皆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从南宫现有村名看,其命名方式大致可分八类。其一,以姓氏名村。这种命名方式最为普遍,有28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56%。如孔家营、袁家村、路家寨、前尔家铺、尹家屯、张候疃即是。其二,用方位命名。即在一般村名前加东、西、南、北、前、后等方位词,以示区别,这样的村名有105个,占2392%。如东唐苏、西密井、南旧城、北冯家、前魏村、后高庄等。其三,以标志物为村名。如普济桥,以村民共建的桥名名村,垂杨以环村茂盛的垂杨柳名村,前刘邱村因村附近多沙丘而得名,后镇南因村北有一繁华集镇而得名,花盆村因农户烧制花盆闻名而得名等。这样的村名有103个,占2346%。其四,因传说典故而得名。王道寨,刘秀大将王霸曾与此驻军,因此该村名王霸寨,后更名王道寨。大午及、小午及村,因刘秀率军路过此地时正值中午,故名午及。马军寨,因燕王扫北时,一马氏将官退役至此定居而得名。万户庄先名南王家,因靠近清河至冀州的官道,一万户侯路过时于此村住宿,后改名为万户庄。这样的村有33个,占752%。其五,以范围标示村名。这样的村名有32个,占729%,如大辛庄、小党庄等。其六,以某种寄托名村。共22个,占501%,如寄托宋氏兴旺昌盛之意名宋旺村。取“和睦共济,繁盛兴隆”之意,命村名“和生”,有李和生、前和生。尹昌村,寓尹氏家族子嗣繁盛,兴旺发达之意等等。其七,以地形名村。这样的村名有11个,占251%,如洼里、大高村。还有以距离命名的十里铺,三里庄等。

探索地名形成的原因、规律固然重要,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则是地名学更重要的使命。

从大寺王、琉璃庙、寺张马、赵九宫这28个与寺庙有关的村名中,完全可以窥知南宫自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肇建中国佛教第一塔、第一寺——普彤塔、普彤寺以来,佛教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而做出作为释源的南宫是佛教文化昌盛之地的判断。

留诗村、王道寨,众多××晒衣村以及带寨、营、屯字的57个与军事有关的村名,又昭示了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的南宫,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所经历过的杀戮和血腥。从而更容易理解抗战之初我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进驻南宫,以此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重大决策的战略意义。

如今的华北平原,有河必干,有水必污,几近水贵如油。而历史上的南宫,却貌别天壤。这里黄河、清河、漳河及其支脉渠溪纵横交错,人们逐水而居,因此形成了众多沿水村落,小河头村、张家埝村、刘河沟村、郑家堤村等40个在河渠沟塘中浸润着的村名,流淌着渠溪的欢唱,烙印着河塘的足迹,披载着圣水的恩泽。

南宫人民勤劳智慧,向往和谐安康,因此,在村名上也赋予了浓浓的寄托。西康村取康泰福乐之意,张稳村寄稳居安宁之望,大家村则示乡邻团结,合睦共生,力量宏大之欲。村名中又显示了南宫作为和谐昌明之地的人文魅力。

                           (《邢台日报》2009年2月24日)

寻根求源宋氏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当代中国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二十二位。宋氏乃成汤后裔,原为子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1世纪(成王时),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成王命周公平叛,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建都商丘,共传32代。春秋宋襄公称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民间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据中国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会长宋孝祥说,据考证,孔子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孙。(注: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宋姓发源地:商丘市

宋姓总体概述

宋-百家姓排行第22,约有人口105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81%。

辈份是按歌决走的,歌决里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了每一辈人名中的第一个字。

例如:湖北新洲施岗宋家岗

家谱派系:彦心元妙 思允至大 位自圣朝 士景鸿锡 明廷毓瑞 世启文人 功从德裕 道以学纯 光联一本 庆笃万春 开承孔厚 作述丕振

四川西昌:(明太祖洪武甘三年即公元一三九零年,征抚元裔月鲁铁木儿到西昌。平叛后,距城十里之梅古村即今四川省西昌市川兴镇落业成家,自是子孙繁衍,成为宋旺族)

辈字序:镇文祯珍元 锦友朝世之 凤应守泽廷 志克举宏基 恒丰晋萃益 履泰复谦明 永远崇宗正 同心绍祖怀 福全兆衍庆 德厚献雍熙 典谟纯修念 承先裕繁嗣

这个家谱只有当时立家谱的太祖爷爷知道。建议你去一下你家所在的宋氏祠堂,看一下那本上宗谱的家谱,一般在家谱的第一页有说明的。家谱中会记载子孙延续取名字所用字号均有一句话的。这句话就是你们取名字用字号的依据。一句话用完了,下面就继续循环使用。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名称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京兆宋氏家谱是一部历史资料,属于史部,类别为谱牒类。版本为清宣统间木活字印本(七修本),下面是一些详细介绍:

宋氏自出子姓,为殷商苗裔,其血缘先祖可追朔至上古时代。相传,殷商祖妣简狄,有_氏之女,与二女行浴,见玄鸟堕其卵,取而吞食,之后怀孕生下高祖契。高祖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至成汤时,伐夏而得天下。传国至武丁,曾封其子子宋于宋。

殷商之后,帝辛受之庶兄微子启又封于宋,承续殷祀。宋襄公时,宋国曾一度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前286年,宋康王偃失国。公族子孙散居各地,并以国为氏。

宋氏逐步形成了西河、广平、扶风、京兆、敦煌、河南等诸多郡望,其后不断发展、壮大,繁衍不息。

最早有关“宋”的文字记载见于甲骨文,战国时期的“宋公䜌之造戈”上更有其精美的错金鸟篆铭文。宋氏族人以“宋”字的鸟篆字型为基础,创作了图腾标识,并命名为“建木晷天”。其上“宀”型寓意“晷天历度”,其下“木”型即为“建木”,两旁玄鸟形状以示“殷商苗裔”。“建木晷天”图腾标志作为宋氏族徽,广为流传。

宋讷的宋氏家族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怎么编写?下一篇:薛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