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心理应用技术》~萨提亚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三天《心理应用技术》~萨提亚,第1张

 

三天的萨提亚技术圆满结束,感觉到收获满满,干货实用接地气可操作不管是自己用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具都好用。只要按照要求做,改变速度和改变程度都很可观的。

  三天的内容从一、了解人的存在生命力五朵金花;二、萨提亚理念;三、原生家庭图;四、三角关系;五、冰山理论;六、自我环;七、影响轮;八、雕塑来讲述和体验。

  在讲到五朵金花时,我同样的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验证了,五朵金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缺少那个都会使人看上去不舒展,不绽放;同时体会到自己没有时,再次孩子也是头脑的给,实际给不到孩子,孩子也接收不到。

  看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1看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和资源)

2情绪稳定

3偏差行为问题。

还学习的用原生家庭、三角关系雕塑、冰山(感受、想法、期待、渴望)做个案,体会到心理学的一句话:没有体验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改变。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心理咨询师、案主、观察者亲身体验一把。

  治疗中促进转化的5个要素:

1体验性;2系统性;3正面导向;4、专注在改变;5、运用自己

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自己的状态感觉到很好、兴奋、开心、喜悦、满足,接受能力强,老师说的话能够记录下来,晚上还可以复述出大框来,对自己对他人对课程对老师都很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体验到,第三天下午有一个时间段很困,我就去躺下睡了半小时。睡醒后再继续听课,听课的状态也很好。以往我的模式可能会硬撑着又迷糊又听课,整个下午听课效果都不好。我现在能感受到我的身体需要,合理安排自己,活在当下,感受当下了。

最后还是想说说这个课,不管你是想自我成长,还是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或者是有意向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很值得上的课程。

引言(佩蒂班德约)

在阅读本篇文章时,萨提亚对成长的殷切满望深深地打动了作为一名治疗师的我。同时,萨提亚对治疗师自身持续成长的关注也激励着同样是一名家庭治疗师的我。她走着与他人建立内在联结的天赋、自发的创造性,关注个人积极资源的态度,以及敢于冒险的勇气。这些品质让她成为家庭治疗领城真正的先驱。因为萨提亚对人类的这种延续不断、繁荣发展的精神充满好奇,所以她对探索和挖倔人类的内在资源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再加上她具备与个体进行深层次联结的天赋,这些都使她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天赋和技巧的家庭治疗师。

在本章的开头,萨提亚简短地介绍了她在1951年是如何“无意中闯入后来被称为‘家庭治疗’的领域”。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她与来访者及其家庭工作时的创新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其他同行还在遵循关注病理学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工作时,萨提亚采用了关注个人积极资源的创造性治疗工具。随后,她找到了新的可能性和前景。她与唐·杰克逊、朱尔斯·里斯金在帕洛阿图合作建立了心智研究院。萨提亚一直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她的自尊理论。当萨提亚1964年来到伊沙兰后,她对其他同行和他们的治疗模式更加熟悉,包括弗瑞兹·皮尔斯和他的格式塔治疗、艾瑞克·伯恩和他的交互分析、艾尔·劳文的生物疗法等。萨提亚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合作者,她不仅与来访者合作,也与同事合作。

随着与更多家庭的接触,萨提亚更加确信自尊的重要性。除了致力于发展自尊理论,萨提亚继续创建不同的治疗工具,包括生存应对姿态、模拟家庭、家庭重塑、原生家谱图,所有这些工具到现在仍然受到家庭治疗师的欢迎。对家庭的治疗经验也让萨提亚断定,治疗联盟是促进来访者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她指出:“我看到了我所做的事情能够潜在地促进家庭中每个成员自我的发展,促进家庭成员间形成彼此滋养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联盟的重要性也受到当代许多学者、临床治疗师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篇文章对那些有兴趣发展家庭治疗工具的治疗师很有帮助,这里将介绍众多的治疗策略。萨提亚对人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互动的敏锐觉察令人印象深刻;她与来访者在更深层次联结的直觉力非同一般。她坚信,一个强有力的治疗联盟对来访者冒险去改变和成长是极其关键的,这个观点在治疗界有着持久而重要的影响。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家庭治疗师,就必须能与每个家庭成员建立内在联结,并持续不断地关注家庭成员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这些内容在本篇文章中都将得到体现。

1951年1月,我无意中发现了我的第一个带有“治疗”性质的家庭。一不留神,我闯人了后来被称为“家庭治疗”的领域。那时的我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师已经有八年的个体治疗经验。心理分析治疗让病人发生改变的时间需要很长,但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所以我才敢私人执业。在“闯入家庭治疗”以前,我有六年的中小学教学经历和八年的个体治疗经验。当时,我接手了一名二十四岁的女病人,之前她被诊断为“门诊精神分裂症”。(译者注:指症状较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需要住院治疗,只需定期到门诊复查,这是国外的设置。)她每隔一周来我这里治疗一次,大约六个月的治疗疗程后,她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就在这时,她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威胁说要起诉我使她们母女情感疏远。尽管表面上她在威胁我,但让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隐藏在威胁背后的恳求和伤痛。因此,我邀请她参加她女儿和我的治疗会谈,她马上就接受了邀请。母亲加入会谈后,病人立即退回到我和她初次见面时的状态。病人所有的成长都从我眼前消失殆尽。我瞬间陷入了怀疑、愤怒、自责等许多情绪的包围之中,直到我的大脑告诉我要跳出情绪,停止责备自己,去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冷静下来之后,不再只是去关注谈话的内容,而是试着去观察母女间的非言语信息。我注意到其中有重复的模式在她们之间发生,似乎女儿在与妈妈的互动模式与其和我的互动模式是不同的。接下来的观察更让我发现,似乎她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模式比与我之间的互动模式更加强大。后来,我从理论上认识到,她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她和妈妈的关系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而与我则不是。再后来,我意识到除非病人转变为行为的主动发起者,而不仅仅只是回应者,否则她将毫无希望地成为他人行为的受害者。

不过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些,但是我开始理解对当前互动线索的回应,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行为,这些行为又是如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可预测的模式。当时我也并不了解这些模式又是如何交织成一个系统来满足生存需要的,但我很清楚自已正在违背心理分析治疗的一条规则:不要见病人的亲属。后来,在与那个女儿和她的妈妈一起进行治疗到第五或六周的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关系中可能还有爸爸。我询问她们后得到了肯定的回复

因为过去的那幅病理性的画面只有妈妈,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我邀请那位父亲加入。我再次违反了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规则。爸爸接受了邀请加入我们的治疗,他的参与使那些模式有了更多的互动,这与我所看到的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情况是兼容的。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我所看到的就是后来被贝特森和杰克逊命名为“双重束缚”的现象。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属家庭共有的互动模式。后来,病人的所谓“好”哥哥也加入了会谈,这个家庭的画面终于完整了。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治疗进展得很好。我认为,拯救我并鼓励我继续进行下去的是我忘记了治疗,我只是观察和评论我所看到的,将其理论化是后来的事情。当时,文献中除了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和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我所认识的人中也没有任何人在治疗中接待除了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我当时觉得非常孤独。此外,在那段时间里我的生计完全依赖私人执业的收入,所以我必须有“令人满意的客户”(能够支付治疗费用的病人)。同时为了职业的声誉,我不能让病人出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情况。为了我的职业操守,我当然也不能强迫任何病人为我个人的目标服务。那个年代,心理治疗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精神分析的方法,我也试图遵守这一状况。此外,这也是我治疗的唯一途径,我当时拥有的唯一工具就是精神分析。

此后,我开始逐渐邀请其他病人的家庭成员加入到治疗会谈中,观察是否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对于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解决。

后来,我基于这些经验,发明了一个新的治疗工具,我称之为“家庭生活事件编年史”。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会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生活事件中的基本事实,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并不是社会史,而是家庭编年史。我侧重记录那些具有发展意义的事件和创伤性的经历。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认为,如果我列出家庭中的父母从出生到现在每年发生的事件,就能够获得一些有关这个家庭的发展的完整感受。这个工具让我有机会了解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编年史”中的事件是如何体验的。

在询问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少有家庭成员真正了解的事实,他们彼此的观点也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事实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也许“家庭生活事件编年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谈论的是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却是在构建该家庭当下的现实情境。在这个真实情境中,家庭成员开始彼此的沟通,包括添加、纠正、告知和正视各种信息此外,这一工具也有助于我理解他们过去的情况,并获得纠结于当前家庭的各种力量的线索,而正是这些力量提供了家庭发展的动力。“家庭编年史”成为一种按时间和地点排列家庭事件的可信赖的工具。我试图将这些事件呈现给冒险而来的家庭,对于家庭中所发生的不管是正性还是负性的事件我都会给予同等的关注,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家庭成员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个人对互动信息的回应方式上

回想起来,我认为这个编年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被证明是一种可以信赖的并易于理解的工具,它能真正地揭示当前家庭的互动方式。

我开始真正了解家庭中每个人对其他人的想象和期待,而事实上在他们之间这些从未被澄清过。这一点就是我现在的沟通理论的基础。

在完成了几百个案例后,我开始看到家庭中各种系统的出现和影响,由此我的信心倍增。这一工具也成为我现在帮助个体做家庭重塑(我发展的另外一个工具)前做准备的基础。我开始明白,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所形成的认知常常成为他衡量所处世界及其他人的标准,似乎他仍然生活在儿时的情境中。这并不一定是个新观点,我称其为“过去的学习经验”。我有所创新的部分是,我能够帮助人在他觉得安全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和理解他实际所处的情境,而不再继续停留在早年的感觉水平。我是在与小组中的家庭开始工作后才发展出这一工具的,我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工具。假定我们所具有的任何知识都是来自过去的学习,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个人经验的积累,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知识,但它也可能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过去积累的经验去看待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一直被教导用病理学的观点看待病人的行为,但当我开始观察家庭时,我发现他们的行为大多反映了当前情境中相应的自尊需要。这些行为反应有些能够被他们自己意识到,有些则不能意识到,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审视心理分析的概念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特别是在1955年到1958年间,我在伊利诺伊州心理治疗所给住院医师上课时,我不得不反思我所教授的内容,因为住院医师们会问一些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些经历让我觉得有必要真正地形成我自己的理论基础,于是新的图景开始在我面前展现出来

我与杰克逊和里斯金在帕洛阿图合作建立了心智研究院,此后,我继续完善沟通的概念,我把沟通看作保持人类系统运转的能量源泉。接下来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系统的功能是健康的什么样的系统的功能不健康人们做此判断的线索是什么

当我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一个语言信号实际上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种信息的时候,我就能够理解两种信息可能会相互矛盾。我往前走了一小步。将这一点与我正在发展的自尊理论相结合,产生了这样一个观点:人际关系的核心动力是获得心理上的生存。接下来,另一个观点就浮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大部分行为是觉察不到的。那么,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人们觉察到他们的行为,并让他们有机会决定是否需要做出改变呢结合我所知道的关于连续性、沟通和自尊的知识,后来我很快又发明了”模拟家庭工具”“沟通姿态”和“游戏”技术

顺便说一下,我大部分的治疗工具都是在偶然事件中或根据某一刻的治疗需要形成的。例如,“模拟家庭工具”是在1962年到1963年期间我在科罗拉多州据利大会进行家庭治疗演示时发明的。当时因为有人忘记去安排一个我所要工作的家庭,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努力克服随之而来的恐慌,我告诉自己:“好的,维吉尼亚,如果你对家庭系统是如此熟悉,你应该能够进行模拟家庭演示。”这是我头脑中突然冒出的想法。我尝试着这样去做,后来证明它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成为我一直使用的工具。我会在和很多家庭一起工作时使用它,我也会把学习家庭治疗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类型的模拟家庭中,在做家庭重构时我也会用到这个工具。在模拟家庭中形成的体验有助于人们快速理解家庭系统的动力,同时认识到家庭系统的共性

“沟通姿态”是某一天我正在思考我所遇到的各种沟通应对方式时形成的。我头脑中自发地出现五种不同的行为应对方式,这与我多年来观察到的情况惊人地相似。这五种行为似乎都是为了生存,但表现出这些行为的人们对此没有觉察。现在我相信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外部表现可能并不相同,我将其称为不一致。这并不是新观点,但是我在其中增加了一个生动的身体姿势画面

由于我认为身体姿势比言语更有效、更清晰,所以我发明了所谓的“沟通姿态”。我已经发现,特定类型的语言会伴随着特定类型的身体姿势和情感。我只是把它们加以扩展,变得更加夸张化。例如,对一个抑郁的人,我让他以一个笨抽的失去平衡的姿势跪着,头向上看,肩膀弓着像是在乞求某人的拯救,似乎这才是他生存下去的理由。

随看时间的推移,这些姿势表现出互动的方式,展现了人际间的距离和地位的高低。我也能够看到人们如何同时表达两种信息,例如“过来”和“走开”。我称这样的形式为家庭雕塑。这一工具在使用中被不断发发展,现已成为引发觉察的有力工具。

1964年,伊沙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被统称为情感领域。在那里我遇到了那些终身对此进行研究的人们,至此我才意识到在治疗领域我所观察到的只是一部分,而其他一些人已经探索得更深入了。这些人都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境况很感兴趣,那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些人包括:皮尔斯和他的格式塔治疗、伯恩和他的交互分析、艾尔·劳文的生物疗法、夏洛特·塞尔文和伯尼·冈瑟对身体的觉察、唐·早川嘉会的普通语义学、乔治·普林斯的团体激荡法。我还了解了催眠术、电休克疗法法、迷幻药、超心理学、睡眠研究、意识状态转换、马拉松、裸体和穿衣按摩及身体形象工作、占星术、心理治疗以及瑜伽、艾伦·瓦兹及其东方的思维方式。上述这些人和他们的治疗方法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通过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些方法:这些学派如何解读人类存在如何解释人类的功能失调如何帮助功能失调的人们重新获得成长我发现每个学派都能带给我一些东西,我又转而可以把它们用于家庭治疗。

关于自尊的概念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现在对我来说,似乎自尊与我们的灵魂和精神(自己神圣的部分)的密切程度就如同它与我们的身体、情绪、智力、我一你关系的体验及信念的相关程度一样。

于是,我似乎开始明白,无论何时,当我们试图开始帮助其他人时,就必须对人类的灵魂带着深深的欣赏。二十年前我非常小心地避免谈论,甚至提及灵魂,因为那是在组织严谨的宗教领地,而心理治疗的“科学”中尚没有它的位置。

但是我现在认为,如果宗教真的有用,那么心理治疗可能水远不会诞生。我发现人类的灵魂会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我而言,灵魂的感受反映在我们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情绪及我们周围动物的生命。滋养是一个经常在我头脑中出现的词,它不同于依赖或纵容自己,而是意味着一种自由一一真正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我相信一个真正受滋养的个体是不会虐待自己或他人的。此外,我认为,人类的灵魂的确是一种生命力和能量的展现,这种生命力和能量可以继续或重新创造自我

我相信我们正在开始突破性地进入一个完整的新的精神世界。我发现,获得自我价值感的人是不需要依靠别人而“不劳而获”的。他们明白,因为他们有能力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决策的制定者,因为他们主宰着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所以他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他们坚信,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总是能够改变,而且他们有勇气愿意冒险。我现在认为,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形成这些品质。我也清楚如何改变人们的互动系统,使它朝向实现这一目标迈进,而不是去相反的方向。

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已经拥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人类存在某些可以被称作生命力或普遍精神的东西。我知道这种力量包含了许多方面,它们强有力地塑造着人类行为。对我来说它有点像电流,总是在那里。等着人们去识别它,并学会如何使用它以实现有益的目标,这大概就是被称为精神力量的东西,某些我们体验到的类似于氛围的东西。常常有一些观点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像一个发电单位。我们的能量发动机、能量的多少及它的用途都是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程度和感受所控制的。我知道当我处于低自尊状态时,我的能量就会低,并且常常指向错误的方向,即大多数目时候都是反对自己的。对我来说,这些体验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前进方向。不过,很多时候,我认为我很难自已帮助自已,因为涌现出这么多的体验,我需要强迫自已才能在这个方向上进行观察和探索。

现在,让我们返回到另外一个“成长历程”,这是一个有趣的部分。它在我对家庭系统和公共系统进行类比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事实上,我发现在家庭中看到的现象也同样发生在组织、社会和政府机构中。我把家庭看作所有人类系统的缩影,与家庭的工作为我现在与更大的机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观点。通过类比不难发现,家庭和机构的功能是相似的。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类似于总统和内阁大臣的角色,夫妻间的角色关系类似于议会和总统。事实上,几乎从任何团体中都能够发现这些相似性。如果家长像一个老板,系统就可能以惩罚一奖赏的方式运转,他和他的“婚姻伙伴”可能是竞争或是联盟的关系,而孩子们不得不成为奴隶。他们只有通过竟争或者暗中合作来获得奖赏。事实上每个人都在遭受痛苦。这听起来是否似曾相识

相反,如果家长是一个领导者,他可能会拥有一些富有才干和创造性的“孩子们”,也可能会拥有一个可以真正分享的“伙伴”。你可以试着对学校、企业教堂或任何单位进行这样的比较。

我曾经有机会在完整的省级机构、医院及学校组织中中工作。这些组织中存在一些独特的机会和问题,并且,因为我知道组织的规律和特征,我认为它们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也完全可能被创造性地改变。例如,如果某个组织系统中没有来自外部的监督者,那么它就不会保持开放。这个监督者并不是扮演警察的角色,他更像雷达塔中的飞机着陆导航员。因为如果没有外部的监额,组织中的人们就会习惯自已已有的角色,慢慢地整个组织都会适应这种方式,比如会放弃每次挑战、不再获取新的信息、总是通过想当然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有时,系统中某个成员会死亡或者离开,或者有新成员加入,这些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其短暂的骚动,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家庭随后将慢慢恢复过去的状态,每个人就好像是“旧机器的齿轮”,周而复始地生活。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现在知道,我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家庭成员自我的发展,并在家庭、社会机构及整个世界中建立滋养型的人际关系。

这显然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作为治疗师或老师,我发现,如果要很好地帮助人们开始去冒险改变并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我自身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否则在家庭治疗和培训中都不可能产生太好的效果。

因此,我自己继续前行的方向就是观察和体验所有能够开启新蓝图的事情。正是在那条路上,我觉得我的“成长历程”将随着我面前打开的蓝图而继续延伸。

《萨提亚治疗实录》((美)萨提亚(Satir,V))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cMTdpLuOvlvJnP0RvNwPg

提取码:l03d

书名:萨提亚治疗实录

作者:(美)萨提亚(Satir,V)

译者:聂晶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06-8-1

页数:194

内容简介: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萨提亚处理家庭个案的实录,书中的案例全部发生在一个为期两天的家庭治疗工作坊中。第二部分是萨提亚理论和信念系统的概括介绍。本书的特点在于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家庭会谈的过程,并逐条加以对照说明和短评,作者试图籍此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萨提亚在选择运用某个策略、干预过程,或是使用某个特殊的语句时,她是如何思考的,书中附有大量治疗场景的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

作者简介: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称她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2022年1月8-11日在乌鲁木齐开课,丽红老师的萨提亚课程,期盼已久的课程,排除万难走进课堂!

      好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让一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经验这种放松,经验这种满足,经验这种被爱的感觉,未来你让他在哪里经验这种放松、这种满足、这种被爱的感觉呢?      那我们就只能从抱着一箱珠宝、一箱金银珠宝来获得安全感;那我们就只能从枕着一堆证书,来获得被认同感;那我们就只能从倚靠一个异性的肩头,来获得被爱与满足感。这样我们就会迷失。我们就会企图从外在来获得自我价值。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如何叫孩子起床。        一大早,你把窗帘打开,音乐打开,阳光进来。然后你对孩子说“嗨,宝贝!早上好,新的一天开始了。”你的孩子经验到的是什么?无论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无论今天发生什么,无论今天怎样度过,今天都是值得期待,值得祝福的一天。      如果你不是这样叫孩子起床,你如何叫孩子起床呢?一大早推开门对孩子说,“嗨,宝贝,快点起床,快点起床,马上迟到了。”孩子经验到的是什么?催促和焦虑。      你的孩子没有起,你有点生气,你说,“昨天晚上让你早睡你不睡,现在起不来了吧?”他经验到的是什么?埋怨和指责。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起床,你还有杀手锏。你说,“我跟你说啊,我数三声,一、二……”大家都在笑。我猜中了什么?呵呵。  OK。孩子经验到的是什么?是威胁。      我们的孩子,她的一天是从新的一天期待和祝福中开始,还是在催促、焦虑、埋怨、指责甚至威胁中开始?      你知道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而这,就是你孩子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蕴含着心理背景,文化背景,成长背景,这个背景也决定着你的孩子,他从中获得多少爱。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从头脑层面理解爱,我们没有办法从语言中知道爱,我们也没有办法从催促、焦虑、埋怨、指责甚至威胁中被教导出爱,爱只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收获,从而让我们成为爱。        如果有一天,你推开孩子的房门,你习惯性的说,“孩子,快点——!”你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你摇身一变,说,“奥,孩子,早上好。新的一天,开始了。”你为什么这样说话呢?因为你原来不知道,你现在知道了。不知道的,叫潜意识;知道的,叫意识。把潜意识上升为意识层面,对个体来说,就叫成长;对群体来说,就叫进化;对人类来说,就叫文明。        那爱与自信、创造力,还有生命的丰盛,有怎样的关系呢?      好,还要借一位女士用一下。谢谢。这位女士,掌声有请。谢谢。你站在这里。谢谢。你也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哎呀,不过你没有那个孩子幸运。因为呢,那个孩子的妈妈特别爱学习,你的妈妈喜欢打麻将。有一天,你也会问妈妈一个问题,你说,“妈妈我从哪里来?”      孩子问到一个生命的问题,可是我们想到一个性的话题。我们就特别难堪,就开始胡编乱造。“妈妈我从哪里来哦?”“树枝丫里掉下来的。”你接着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咯吱窝里掉下来的”“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充电话费充来的”“妈妈我从哪里来的”“不要问了,不要问了,垃圾堆里捡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        那我能问你几个问题。        你觉得你是重要的吗?不是。你觉得你是可爱的吗?不是。你觉得你是高贵的吗?不是。你觉得你是美好的吗?不是。        OK。那现在,我再请一位先生配合我一下。来,我来请这位先生这位先生。你站在这里啊。好的掌声有请。就在这里这位先生。      那他是谁呢,他是一位女王的儿子,唉,女王的儿子就叫王子吗,这位王子呢,他特别喜欢东方女性,非要来中国办一场舞会,从中选择一位东方女子,作为他的妻子。        嗨,这位女士。在你童年的时候,你妈妈跟你说,哎呀,太阳月亮星星,当你出生的时候,多么多么的美好。现在王子开舞会,你要不要去啊?去。人家可是王子耶。那我觉得我是公主。        你知道什么叫配得感了吗?你知道什么叫做高自我价值了吗?当孩子童年经验被爱的时候,父母就给予了儿童拥抱世界的底气和力量。        嗨,垃圾堆里捡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我问你哦,现在王子要办舞会,你要不要去?我还没有想好。这可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不是很想去。      OK,你知道什么叫做不配得感吗?你知道什么叫低自我价值吗?当孩子童年远离爱,不用世界拒绝他,他自己就把世界拒绝了。世事无常,必得上你内心荒凉。只有经由内在成长,内圣外王,我们才可以拥抱外在一切的无常。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好的,我们掌声感谢三位嘉宾。谢谢。这位女士,你抖一抖,你也是美好的生命能量哦。谢谢,谢谢。

        有的人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丽红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心理层面,在人类更深维度的渴望层面,都要富养。因为生命的质量不取决于你在外在拥有多少房子,多少车子、多少票子,而取决于你内心到底有多么的宁静的,满足的,愉悦的,富足的意识状态。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这是父母留给孩子的一笔财富,它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丰盛,不仅限于外在的名誉、地位、财富,而是由内在自然生成。这种价值与丰盛不依赖于、不受限于外在物质带来的快乐,将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源泉。

        爱是世界上最美、最全息、最深刻、最纯粹、最伟大的体验和经历过的真实。爱是一种人的意识状态,她超越年龄、本能、道德、自然和真理,她是生命的进化法则。让这个世界地动山摇的,不是黄金和武器,而是爱与美好。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爱,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个生命都可以如群星般熠熠生辉。

起源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6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萨提亚发现对病人的治疗初有成效的时候,当她回到原生家庭里面又被打回原型,她认为治疗的方案应该是针对整个原生家庭治疗,创立了家庭治疗模式。

由来

萨提亚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

思想

表里一致型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惯于道歉和乞怜。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讨好:过分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

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

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

身体姿势——不停地动,失去平衡。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内心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胸、背痛。

这几种沟通模式可以作为参考,可以理解不同人这样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比如各自的原生家庭,个人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做到不批判,不打标签。

冰山理论可以作为行为模式的分析,也就是自我觉察,看你的行为与你内心的情绪是否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何做改进,来做更好的自己。

举例:

行为:当母亲经常提醒我这个忘了,那个忘了,心思不细腻的时候,我会不高兴

应对:不希望她这么说,谈话终止,情绪上也很不高兴

感受:烦躁,不想被唠叨

对感受的感受:没耐心去解释,不想解释,对愤怒的指责也会感到抱歉

观点:认为成年人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无需多交代

期待:希望她不要操心,有能力解决

渴望:希望观点能够被接受,给予自我管理的空间

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

对于我们而言,萨提亚到底有什么用呢?

1予人幸福

萨提亚是一门教人学会与自己亲密,学会幸福的学问。使当下人们获得并感到幸福,是萨提亚的目标之一。想要幸福的具体方法就是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从改变自己开始。古人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教人成长

成长我们要成长什么?身体的成长会随着年轮的增多而无情地增大,连续性地变大,从未间断,从出生到老去,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一直存在。心灵的成长会随着经历和智慧的增多而慢慢变大,是阶段性的,有时候会在经历了某次重大事件或有了某个觉醒感悟后而一夜长大,也有时候则会在经历过创伤之后开始退化,当你不愿意时,它就会停滞。

萨提亚就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成长,让你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能够看到自己的选择,能够为自己负责,表里一致。具体就是:“脱去旧衣,穿上新衣”发展健康的自我观念;学会运用杯中已有的半杯水,而不是耗费精力去抱怨另一半为什么是空的;由依赖到独立;勇于为自己负责;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勇于面对自己人格中的阴影;懂得欣赏差异。

3授人感知喜悦的能力

快乐与喜悦不同,一个有外而感,一个由内而生。快乐是短跑,来得快去得快;而喜悦是长跑,讲究慢步持久,细水长流。快乐是天气,变化无常;而喜悦是气候,长期都是这样。快乐是家里领养的孩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则是家里的亲骨肉,是自己生的。

萨提亚模式通过把能量重新流动起来,让人们可以做回自己,让喜悦从自己心底流出来。

4完成人格层次的提升

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如果仅仅解决表面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能一劳永逸,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萨提亚做的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个人人格层次上系统转化。萨提亚采用很多工具,如家庭图、冰山、雕塑等,进行全面转化,完成在人格层次上的提升。

5改善人际关系

萨提亚创造性的将不健康的沟通划分为四种:讨好、指责、打岔和超理智,并构建出了沟通的理想模型:一致性。萨提亚旨在通过改变人的内在,使人完善沟通,以改善人际关系。

萨提亚会通过一系列的工具,使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

萨提亚理念的最终导向就是:

    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

三天《心理应用技术》~萨提亚

  三天的萨提亚技术圆满结束,感觉到收获满满,干货实用接地气可操作不管是自己用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具都好用。只要按照要求做,改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