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家谱的魏姓部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魏氏家谱的魏姓部分,第1张

一、总目成于众人之手,多有自乱体例的地方。举例如下: 1.556——0002条家谱所藏地有“美国国会图”,556——0161条作“美国国会”。

2.556——0159条书名魏氏族谱加了[ ],别的书名均未有,不知何意。

3.556——0140条“清康熙四十七年”未换作公元纪年,556——0141条“明洪武四年”也未作换算。今依《中国历史纪年表》增补。

4.556——0054条未列藏地。 二、语体失误: 1.556——0170条:“谱奉元代人日元,字国泰为始祖”,此句不合中式语法,在全篇中显突兀。 三、家谱中需注意的地方: 台湾的地区分划受日本影响较大,“国”下设县,县下设市及乡、镇,只有省辖市和县为同级。如总目中有:

1.556——0156条“后裔散居新竹县新竹市”,区域上下级倒置。

2.556——0149条有“台北县”,556——0151有“台北市”,556——0152有“台北市”,556——0153有“台北市”,556——0154有“台北县”。 四、本词条说明: 1.底本为南图所藏《中国家谱总目》魏姓部分,为相机拍摄。

2.正文中的“X”,为照相模糊,不能看清,待日后补正。

3.《中国家谱总目》所收魏氏家谱未必全部,如我所见到的商丘魏氏家谱,未收入此书。

4.学者,天下之公器。如有能提供总目中所收书或未收书的,请帮忙补正。不胜感激。

庆彬于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可参考:

桂林市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的昭穆方案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目前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上辈人仅存年届九旬的九叔清励。有关方面曾赴桂采访他,问他与田汉的交往情况,并录相。还带走了他与田汉的一些资料,准备搞纪念田汉的活动。采访者说象他这样的老前辈在世的不多了,搞的象是抢救式的采访。清励说,由此想到,凤凰街魏家的老人就剩他一个了,而桂林老祖原定的十个排辈序字: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已用完,但传统应当继续。安字辈也有十八、二十出头了,后辈人取名用字要赶快定下来。

九叔清励深感年事已高,对传宗接代的事放心不下,急切筹划、组织了去年6月30日、今年3月29日在三里店澳门酒家举行的两次会议,商讨接续排辈序字的事宜。在瑞芳、莲芳、民颂、民赞等后辈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具体方案,了却了六伯清议、九叔清励、大哥民表的心愿。

现将此方案介绍于下,拟出的60个昭穆字是: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

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

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简单说明,拟出的50个字,接续原有的10个字,共60字。轮传一周,可供60代用1800年。然后周而复始地再从国字往后传承,以至无穷。这也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后人续字的麻烦,避免因居住分散、意见分歧而莫衷一是。望旅居云南、海外的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传人,继承先人,接归统绪,千秋万代,永不散失。

魏姓,源于姜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因为毕国为西戎攻灭,他便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攻灭了许多小国,使晋国疆域扩大,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多次随同晋献公出征,立过很多功劳。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毕万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晋献公把魏(在山西芮城县北)封给他,他的子孙就称为魏氏。毕万的子孙毕犟随同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回国后被封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战国初年,魏氏联合赵、韩两家攻灭其他家族,瓜分晋国,建立魏、赵、韩三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另外,外姓有的改姓魏,如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宋代魏了翁本姓高,他们的后代也都跟着姓魏了,亦称魏氏。望族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魏姓血缘可上溯至轩辕黄帝

本房家谱记载 (以下简称谱载) :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娇极,

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喻,毁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古公之子曰季历,孙曰文王,曾孙曰武王,是以传流,昭然可考。

如我魏姓,文王之庶子,武王之弟,名高,封于毕,姓毕,毕公高之裔曰毕万。”这段记载与国史记载基本一致,说明我魏姓与轩辕黄帝是一脉相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谱系是断断续续的谱系,毕高公至毕万公之间断代达十二或者十三代,而轩辕黄帝至周文王远不止十九代,原因有二,其一,代间距特长,达七八十岁;其二,夏,商,周王一室均为轩辕黄帝之后裔,帝喾四妃,姜源生稷,稷乃周王室之祖先;夏禹为轩辕黄帝之玄孙,周文王与商纣王为同时代人,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计算,夏朝计二十代王朝,商朝计三十一代王朝,自轩辕黄帝至商纣王为五十四代,而同时段的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却仅十九代,笔者认为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应五十至六十代之间。

魏姓始祖万公比孔姓始祖孔子早一百多年

谱载:六世祖魏舒,晋平公时为正卿,昭公时为司马,赏举弥牟,贾辛,赵朝,韩固,知徐吾,司马巫,孟丙,乐宵,僚安九人为大夫,并举戌(笔者注:戊即魏戊,舒公三子,因是魏氏家谱故省略魏字)为梗阳大夫,共举十人,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宜其长有后於晋乎。”

仲尼即孔仲尼也;魏子是孔仲尼对我六世祖魏舒公的敬称,春秋战国时期,对有学问的人敬称某子,如孔子,墨子,孙子等等。

上述记载说明孔仲尼与我六世祖魏舒为同时代人。

孔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而我魏姓始祖毕万公受封于魏是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0年,如三十岁受封于魏则毕万公诞生应是公元前690年,我魏姓始祖毕万比孔仲尼还早五代约一百三十九年。

魏姓诞生应为晋献公十六年

魏姓诞生何时?有两种观点,一为晋献公十六年,二为秦代。

持秦代观点的依据是秦兼并魏国,灭魏假一族,后旁系子孙奔巨鹿,于后以魏国为姓。

秦代以前有无魏姓,答案是肯定的,现举一二例为证。

大名鼎鼎的信陵君,秦以后的史家均称魏无忌,未见毕无忌,王无忌的记载,这是其一;其二,本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称我六世祖魏舒公为魏子,治学严谨的孔子是不会将姓氏弄错的。

晋献公时,原属晋国的三个小国霍、耿、魏叛乱,毕万公带兵平息了叛乱,鉴于万公功勋卓著,晋献公将魏地封与他,时值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万公一生二姓,晋献公十六年前姓毕,其后姓魏,在周代,以封地为姓司空见惯,如我毕姓始祖毕公高原姓姬,其兄周武王封毕地与他就改姓毕了。

毕万公改姓魏后曰魏万,晋国当时有一个专司预测的官员卜偃对魏万二字进行了折字曰:万,满数也,魏大名也。

便是明证。

晋献公十六年笔者推算岁次为庚申,距今已2666年矣

魏氏家谱的魏姓部分

一、总目成于众人之手,多有自乱体例的地方。举例如下: 1.556——0002条家谱所藏地有“美国国会图”,556——0161条作“美国国会”。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