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的历史文化
黄河阵
黄河阵在南昌县蒋巷镇北望、白岸等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边的河滩沙地上,摆上据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黄河阵。灯阵由13长的竹竿构成,大约每间隔一米就竖着一根或红或绿的竹竿,竹竿上面则有一盏莲花底座的油灯。据当地传说,黄河阵由通天教主金箫、银箫、碧箫三姐妹所创。千百年来,三箫娘娘被视为平安、幸福的庇护神,所以黄河灯也叫幸福灯、平安灯。灯阵由99个弯,一直走完别回头,象征着一帆风顺、幸福平安。还有人说,九曲黄河阵是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寓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塘南贺郎歌
塘南贺郎歌流传于南昌地区乡村,是举办婚庆礼仪、洞房花烛之夜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曲目众多,歌词文采飞扬,表现形式丰富、气氛热烈。既有一人独唱部形式,也有众人共同喝彩环节,是南昌县地区婚庆喜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塘南贺郎歌多为一人领歌,众人喝彩,并有唢呐伴奏。以唱两首贺郎歌吹奏两首唢呐伴奏音乐交替进行为表演形式。贺郎歌的曲调固定,但是歌词却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些优美欢快的曲调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财富和知识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传于三江镇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八月十八是三江镇南街村蔡家举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传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张四方的桌面,面积约130cm130cm,四个桌腿很短,约20cm高;四周围了一圈矮矮的铁栅栏,约10cm-15cm高;桌面中间竖有一到两根木桩,用来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员,使其保持站立姿势不滑到;故事台左右两边套有麻绳,供扁担穿过)抬起来。抬故事的内容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是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习俗表演。
南昌灯棍节
南昌灯棍节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两点,村里的男丁纷纷聚集到村前广场,用鱼叉把直径15尺、长约36米的灯棍平地叉起,树立在村前广场。灯棍共分三节,顶端一节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来年节节高;灯棍竖起后,底部四周绑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实,最后挂上灯笼。整个仪式大约十分钟。
仪式结束后,村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并请来戏班唱戏三天,以示庆祝。正月十六零时,放下灯棍,意思是春节已经过完,人们又要开始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来。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板灯龙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板灯龙历史源远流长,从明代以前一直流传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板灯龙全长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盏灯笼,演出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参与演出。
以上资料来源: 凤凰沟风景区
凤凰沟风景区,位于南昌县黄马乡,国家4A级景区,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区建设面积为8平方公里,由生态茶业展示园、观赏植物展示园、蔬菜瓜果展示园、果业展示园(百果园)、高效蚕业展示园、水产展示园(渔乐苑)、生态养猪示范园、农作物品种展示鉴定站(白浪湖度假村)、农机展示馆等组成。
三江后万古村 三江镇后万古村,位于南昌县三江镇,距省会南昌市40公里,为南昌县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间,古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今800余载。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者就有15人。村内有万芳园之迪公铜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门、金榜旗杆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筑群等名胜古迹。主要景点:后万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钓中心。地方戏剧、传统工艺制作等游客参与。
三江镇前后万古村是该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评为十佳旅游景观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游局评为南昌市乡村旅游点。
冈上“教授村”
冈上镇月池熊村是闻名全国的“教授村”。先后走出了300余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硕士、副教授、教授,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庆年间。 从古以来,熊氏家族就人才辈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兴盛时期,月池人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当时进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连成了片,统称“大夫地”。据统计,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50余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60余人,仅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几名。
蜚英塔
蜚英塔,俗称宝塔,位于麻丘镇宝塔村南。此塔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传统楼阁式砖石建筑,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层实测每边长32米,塔基用长方形红砂石砌筑。塔身七层,层间为青石板岩,塔内有砖阶,可由塔内转至外檐旋攀至顶层,砖檐为五层平铺叠涩出檐,含塔刹总高35米。第三层正面嵌一塔碑: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左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缛寺,早年被毁。
澄碧湖
澄碧湖,位于南昌县莲塘镇,总面积1500亩,现已开辟为公园。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县城一座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多功能生态公园,于2004年6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公园分南北两苑,南苑又名文化广场,面积120亩,四面环水,三桥贯通,供市民休闲娱乐。北苑紧靠澄湖北大道行政办公区,规划面积238亩,以集会升旗、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主。澄碧湖公园先后被评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级三星级公园。
塘南令公庙
塘南令公庙,座落于塘南镇柘林街,位于抚河支流北岸。据庙内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为了纪念唐代名将张巡而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7月17日深夜,日军分别从尤口范家(现属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镇)、荷埠周家(现属高新技术开发区麻丘镇)两个据点出动100多人,手持刀枪,带着恶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区进行残酷的“三光”大扫荡。柘林街令公庙是日冠集中屠杀村民的主要地点。
塘南令公庙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游山风景区
马游山风景区,地处幽兰镇青岚湖畔,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在此游过战马而得名,总面积3000亩。旅游区内有东禅寺、观音庙、地藏寺三个佛教胜地。马游山上古树奇花飘香,湖域银鱼、白鹭成群,寺庙香客游人不断,堪称南昌地区著名旅游景点。
走进冈上,亲近冈上,冈上风景美如面。兴农村,生态优美,空气清香,一幢幢别墅正在林中拔地而起;禅师岭,山清水秀、清新宁静,尤其是这里的地下温泉,吸引了有远见的客商,欲开发温泉疗养避暑山庄。这里将成为南昌市一个休闲、度假、旅游园区。
月池熊家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志士,蜚场四海。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熊育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就是该村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冈上籍的教授有300多人,仅在北京大学就有10多人,是全国闻名的教授村。
月池古井为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月池古井”原名“万历古井”,位于冈上镇月池村南。该井井圈上西侧镌有“万历癸□□□□旦”字样,证明此井为明万历年间始掘。在井圈东北侧另有阴刻隶体“光绪壬辰重修”;井圈东南侧阴刻隶体“民国元年寅三监修”;井圈东侧另刻“1968年小修”字样。
该井井圈为粉**砂岩凿成,因使用年代久远,井圈磨损很厉害,大部分高不及45厘米,井深约为5米,现仍有水,但已无人使用。
古井位于冈上镇月池村南开阔地,北面“月池”古塘后即为月池村。西约80米处为温厚高速公路。月池村已将“月池古井”及周围辟为休闲场所。
2000年7月20日,南昌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南昌县博物馆
冈上镇:南昌县冈上镇,位于省会南昌市的南面,北与县城所在地莲塘镇相邻,东与向塘省级开发区接壤,西傍赣江黄金水道。冈上到南昌市区15公里,距江南最大铁路货运向西偏组站仅3公里,驱车40分钟可到昌北机场,105国道和温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境内主干道形成“三纵三横”公路网,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全镇国土面积97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
冈上村是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冈上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6012110720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60121。邮政编码为330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91,车牌号码为赣A。冈上村与冈上街社区、市汊街社区、万舍街社区、水建社区、长湖村、兴农村、蚕石村、石湖村、曲湖村、晋安村、安仁村、合山村、东坛村、万舍村、黄台村相邻。
冈上村附近有嵩山岩塔、月池古井、茶园雷氏宗祠、蚕石窑址、万历古井、吴氏家庙等旅游景点,有金乔花卉苗木、黄氏肚包鸡、罗汉狗肉、水库团鱼、鄱阳湖狮子头等特产。
冈上镇素有“文化之乡”、“才子之乡”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冈上籍的教授有300余人,仅在北京就有10余人。
月池熊氏村,是全国闻名的“教授村”,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熊育锡,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就是该村人。蚕石吴家村,是名闻遐迩的古村。这里有江西省首家开办现代教育的学校——心远中学旧址以及赣江上重要的古码头市汉街。蜚声省内外的南昌二中(原心远中学)创始人熊元锷先生就是这里人。冈上镇为发掘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江西南昌县的“月池熊家村”被誉为“教授村”,坐落在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距南昌市区15公里。月池村也称月池熊家,是冈上镇蚕石村下辖的自然村。明代末年熊氏先祖从豫章(今南昌市)迁居至此。
2018年春节期间,好友九华带着他原南昌市二十五中的十多位同学来此参观,寻访这座全国唯一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南昌靓丽 “文化名片”的村落。
月池村,方圆数十亩地,人口鼎盛时不过千人,看起来是一个极为平常小村庄,但这里却是一个人杰地灵,腾蛟起凤,藏龙卧虎的宝地。在古时通过科举考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难以计数,现如今亦先后走出了300余位中科院院士、博士、教授和副教授。因村中有一弯半月形状的池塘,月池村因此而得名,而月池之畔的乌纱门也有一段 历史 故事。
据村民介绍:在明朝的时期,该村有一个总门。到了明朝末年清初的时期,村子里出了很多人才。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中了许多举人、榜眼、探花、进士,每年都有上百人在这祭祖。他们来的时候都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头戴乌纱帽,身穿绸服,脚登绸靴。 在明末的时候就把这个总门改成了鸟纱门。
考中进士或更高功名的学子们往往在家乡建立大夫第光耀门楣,大夫第排房接连成片,下雨时,没有带伞的人穿过大夫第,从月池村的村头走到村尾,竟然不被淋湿。村中有12棵遮天蔽日的老樟树,树龄从200年到500年不等。每考中一个功名,人们就在村里栽种一棵樟树。渐渐地村中有了数百棵古樟树。然而,在1941年的中秋夜,这几十幢大夫第和数百棵古樟树不幸被侵华的日军炸毁。
月池村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人才?传说有很多,虽然神秘,却很美。有人说,村口老井井水清冽甘甜,全村饮用了此水,人才便像井中清泉源源不断。传说归传说,但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明末清初,月池村熊氏落户南昌县,靠从商渐渐振兴了原本贫困的家业。然而在封建 社会 ,“士、农、工、商”四大类中,商被列为末位,熊氏先人不堪鄙视,嘱咐子孙读书应试、跻身仕途以光宗耀祖,并且在村里建立了家族教育机构心远堂,并设立了心远奖学金,购置大量书籍建成读书楼。熊氏子弟享受义务教育,免交一切费用,而且德、智、体成绩优良的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从此,熊家子弟读书求学,尊师重教的传统蔚然成风,几百年来,代代相传,从不因为世事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月池的尚学之风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教育,其中吴家村的崇本学堂、万村和永木黎村,也出了大量人才。而月池更为深远的影响,源自于祖国山河蒙羞时一个理想的确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天朝大国的美梦被西洋的坚船利炮粉碎,闭关锁国的国策遭到迎头痛击。翻译了《天演论》的近代思想家严复认为,人类 社会 也遵循着物竞天择的规律。他的书信中,最多的是写给一位名叫熊育钖的月池人。他们既是师生,又是知己。在其中一封信中,严复写道:“尚何以能为民治生计乎,教育强国根本。”而月池人熊育钖也正是信奉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启用熊氏家族教育基金于1901年创办了心远小学和心远中学,熊氏子弟仍然免费入学,并且敞开校门,面向 社会 招生。心远学校重视培养理工人才,名师任教,开创了一代新风,同稍晚出现的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并称中国三大私学。1901年,他创办了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1905年改名为私立心远中学堂,1911年改为心远中学,即南昌二中的前身,熊育钖任校长。1922年,他又以心远中学为基础开办了心远大学,填补了江西无综合性大学的空白。
半个多世纪,心远学校培养了高中毕业生近3000人,包括方志敏、邹韬奋、吴有训、夏征农、曾天宇、江宗海等。如今南昌二中从这里走出的院士、科学家、学术大家等人才依然层出不穷。校园里特意留有一尊不完整的雕塑,高中毕业生们都爱站在邹韬奋、傅抱石和吴有训的身旁留影纪念,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像他们一样彪炳千秋的人物,这被称为心远的蓝天畅想曲。
熊氏后代约4 000人已经从月池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天的月池村安详宁静,还有100多位村民,大多是老人与小孩,他们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但月池村依然延续了重视教育的传统,如今镇委镇政府将着力把冈上打造成园林式开放型经济镇,打好文化 旅游 牌。同时,冈上镇还打好“人才牌”,要通过“教授村”,把月池熊族尊师尚学、追求文化品位的精神传播出去。充分利用冈上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发展冈上经济。作为南昌人,你有到过这里感受文化的熏陶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熊氏家族位于南昌县冈上乡月池村,因而又称为月池熊氏。据熊氏后人记载,该族乃是在唐后期安史之乱时,由江陵迁移入赣。至明末,该族的“定方支”一派迁居到现南昌县冈上乡西边一金姓村庄定居下来,成为南昌月池熊氏的祖先。定居南昌后,为改变家族的不良境遇,熊氏子弟曾试图走科举之路,但直到清中期都未取得成功。先人在科场的失意和家中的贫寒,促使熊氏后辈走向了经商之道。经过两辈人的奋斗,熊氏家族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除在家乡经营盐铺外,熊家还在汉口拥一个大规模的盐号。同时,熊家还涉足典当业,分别在义宁、汉口拥有自己的当铺。至光绪年间,熊氏家族的经济实力达到一个鼎盛阶段。
他们不仅加强宗族建设,还频频致力于地方公益活动,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熊氏又开始了对科名的追求。除出资捐纳一定的虚衔外,他们还向县考棚捐款。在“祀六乡倡始捐建考棚及增费于后者”的同善祠中,熊氏一族就有四人名列其中,分别是“通奉大夫月池熊理堂,通奉大夫月池熊咏和,通奉大夫花翎道衔月池熊谏和,通奉大夫月池熊世昌”。此外,为了鼓励族中子弟治举业,熊氏还建立了“心远堂”,资助族中子弟从事科举之业。根据规定,熊氏子弟中举人者,可得银700 两,中进士者得银则高达3000 两,生员、贡生等亦有相应的奖励数额。心远堂的设立,为熊氏子弟专心治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在府县两级考试中亦取得了一定成功。光绪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中举者。十年后,熊氏子弟熊光瓒高中夏同龢榜进士,熊氏家族获得其他各级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这一时期,由于捐纳的盛行,熊氏子弟也纷纷捐纳实缺和虚衔。通过正、异两途,熊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熊大缜的父亲熊正琦(1882-1938),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度支部主事,后入震旦学院学习。民国时曾任吉林省财政厅长、国会议员。民国二年,熊正瑗熊正琦两兄弟均成为众议院议员。
有历史记载,黄台村从明洪武年间到今,大概有640多年的历史。
1、黄台村有黄台山庄、黄台魏家庄两个自然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魏氏族人由直隶枣强县迁至黄台山下落户,遂成村落,以姓氏取村名"魏家庄";同时期,黄台山上也形成村落,即黄台山庄。1959年,两个自然村组建为黄台大队。1983年撤销生产大队建制后,改称为黄台村。1986年,黄台新村按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村民逐步拆除旧舍迁入新居。
2、黄台村地处黄河平原带,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2公里。全村占地总面积300公顷,其中企事业单位占地106公顷,交通用地33公顷,水域面积10公顷,耕地面积20公顷,其余为住房和非耕地占地面积。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
南昌县的历史文化
本文2023-12-06 03:13: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