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家姓人口排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6浏览:2收藏

唐朝百家姓人口排名,第1张

五姓七族是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隋唐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这五支最为尊贵。其中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秦家、罗家、程家、薛家、尉迟家是唐朝前期重要的五大家族,他们跟随李世民建唐统一、安定天下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战刘武周锁五龙到罗通扫北,再从薛仁贵征东到薛刚反唐,五大家族的传奇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了。

2 唐朝最大的姓氏

1、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2、普通贵族姓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据《周书》卷三十五《薛端传》记载,西魏大统中,薛端为吏部郎中,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赏升擢之。每启太祖曰:设官分职,本康时务,苟非其人,不如旷职。太祖深然之。

另据《北史》记载,薛端,字仁直,薛辨的六世孙,薛洪隆曾孙,东魏大丞相府户曹参军,吏部侍郎、尚书,骠骑大将军,蔡州、基州刺史,封文城郡公,薛端于北魏大统十六年升尚书左丞,掌选事,进授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记述:薛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北朝时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数共47人,而此时的河东闻喜裴氏为46人,河东解县柳氏20人,由此可见,薛氏在当时的政权中分量之重。

当时仕于北周政权的除任骠骑大将军的薛端外,还有开府仪同大将军薛胄、渭南太守薛琰、新丰令薛睿、鄯州刺史薛温,京兆尹、博平公薛善、骠骑大将军薛慎、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薛明、泾州刺史薛回、陇州刺史薛慕、北周帅都督薛世雄等。

中国自汉魏以来,高门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无论在西北边陲还是江南水乡,士族不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成为地主、官僚、乡绅三位一体。作为自西蜀迁入河东势力的薛氏当时要想获得生存,必然会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当时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据《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载柳芳论氏族曰: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图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 柳芳所称“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当是在宇文泰评定关陇“豪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非偶然。

北魏势微以后,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官位分为两途。

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的官名职位,州与县都设置了中正。西魏、北周则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西魏、北周时期,尽管当朝执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废除,它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

除此之外,西魏、北周时期尚有门荫制度、州郡县世袭制等等,从而构成西魏、北周时期颇具门第色彩的选举任官体制。 依据史传,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沿袭北魏之旧,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  系统。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分为州、郡两级,即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即州置州都,郡县分别设置中正。中央系统的州、郡中正多以在职朝官兼任,无品秩,职掌品第人物,为吏部铨选提供依据。地方系统的州都及郡、县中正则由地方长官辟任,为地方政府属佐,职掌品评人才,为地方官府辟用僚吏提供依据。

毫无疑问,在西魏大统年间,门资限制较之东魏、北齐略显宽松,这对于吸收贤能之士参与到西魏政权中来,借以加强鲜卑勋贵与汉族门阀的统治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也应看到,尽管西魏统治者颁布了《六条诏书》,但九品中正制仍在继续实行。自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就为高门大族所垄断,是维护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西魏、北周时期,门阀势力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又续有发展。加之西魏、北周的开国功臣多是关陇士族,他们既是世代冠冕的高门华阀,又是执掌权柄的当朝权贵。所以,无论从维护其家族利益还是巩固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考虑,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世代享有的政治特权。正是基于门阀势力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革,也无法彻底根除其自身的种种弊端。因此,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必然代表着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并在维护他们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门阀土族依旧把持着地方选举。

西魏、北周时期,中正一职仍被高门大族所垄断。如博陵崔氏、弘农杨氏、河东薛氏均以朝廷高官兼领州郡中正之职。其他著名士族如河内司马裔,河东薛端、陇西辛威以及当朝新贵泉元礼、泉仲遵、豆卢宁、宇文盛、阎庆等,亦皆担任州郡中正,掌控着地方选举。北周时期,随着以关陇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的发展,崇尚冠冕之风日渐盛行,整个社会的门阀观念也日益浓重。

诚如柳芳所说,“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尤其是随着府兵制的建立与发展,一个以关陇汉族士族与鲜卑勋贵为主体的关陇集团业已形成。

关陇集团一向崇尚武功,即使是汉族士族如韦瑱、薛端、韦祐、辛庆之、辛威、裴果、裴侠、梁昕、梁士彦等人,也多是文武兼资,具有北方豪强的雄键之风,故史载“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正是由于关陇集团势力的不断发展,为周武帝建德中编撰关陇士族谱牒,即“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奠定了基础。

《隋书·经籍志》所说的“四海大姓”意在表明这些关陇士族的门第之高已经超越了一州一郡的范围。而确定“四海通望”的标准,应与北魏定姓族时大体相似,即主要取决于祖上官爵和当朝位望,以二者平衡,决定是否可以入“右姓”。

西魏宇文泰评选当州首望以及周武帝建德中编写关陇士族谱牒,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州郡中正是否参与其间,因史书缺载,现已难考其详。

北魏太和中定姓族,包括评定代人姓族、汉族四姓以及地方上的族望、民望,孝文帝就曾访定于州郡中正,让州郡中正主持定姓族之事。宣武帝时孙绍即说:中正卖望于下里,主按舞笔于上台。中正卖望是说中正在评定姓族时贪图贿赂,徇私舞弊,上台是指尚书省,亦即尚书台。

故,唐人柳芳论氏族谓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北齐书》《北周六典》《周书》《北史》《通典》《经籍志》《资治通鉴》《四库全书》。

山西闻喜县

河东闻喜的裴氏家族。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裴氏共出了59位宰相和59位大将军。除此之外还有大小官吏3000余人,名垂青史者上千人。因为其家族“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所以他们所在的裴柏村也被称为“中国宰相村”。裴氏家族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

裴氏的祖先是嬴秦始祖非子之后。当时非子的一支后裔被分封到了非邑乡,便以此为姓。周僖王时,非子的六世孙又被改封为“解邑君”,于是他去“邑”从“衣”,改为裴姓。他们最初崛起是在魏晋时期。当时以裴秀、裴楷等人为代表的河东裴氏与琅琊王氏一样,是天下人尊崇的名门望族之一。尤其是裴秀还创造了“制图六体”,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南北朝时期,裴氏家族一分为二。裴宽、裴果等人侍奉北朝,裴邃、裴之礼则为南朝效劳。但他们各自支脉发展的都很兴旺,并日益强盛起来。这一时期声名最显的应该是裴松之一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了注,他的儿子裴骃完成了《史记集解》,他的曾孙裴子野著有《宋略》等不朽著作。

唐代是裴氏家族最为繁盛的时期,他们先后出了17位宰相,人数之多仅次于李唐皇室。到了唐朝中期,晋国公裴度出将入相,成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敬重的四朝重臣。四周蕃夷无不对其畏惧,对于唐朝有再造之功。之后,裴氏家族为了确保长盛不衰,还采取了与皇室和公卿大臣联姻的举动。共出了皇后3人,太子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

唐朝百家姓人口排名

五姓七族是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