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
我觉得里边有错别字和漏字啥的,只能翻译个大体意思,不足之处望谅解。
如下:
我们是琅琊丁氏,出自炎帝,姜姓。姜太公的长子公子伋,丁姓共祖。
这样从秦汉一直到晋隋唐宋,虽然经常出现人才,但是不是死于兵患就是流落他方不知所踪,谱系已经难以考证。宋朝没有书证,按元朝末年铁枪祖先丁兴来说,原籍湖北武昌府武昌县人,跟随明太祖创立明朝,以军功授淮安卫海州守御所百户,在海州生的长子丁贯世袭百户,次子丁推跟着大哥定居琅琊,即我们琅琊丁氏一脉的始祖。
后来开枝散业,有迁居金陵的丁远、丁明一派;迁居东平丁乙一派;迁居河南永城的丁魁河、丁楚一派;和丁魁南、丁启睿、丁肇昌等都去祖坟祭碑,所以辈份符合,别的比如燕京、日照、潍县、寿光、莱阳、沾化、阳信;河南的鹿邑、江右的丰城,福建中部的莆田,东北的沈阳,子孙繁衍。
如果用一本家谱,辈份就不会乱,如果没有家谱,长幼失序,家谱是很重要的。前朝明代万历壬午年,七世祖丁懋学等修订了家谱。祟祯丁丑八世祖丁耀亢等又修谱一次;到了我大清康熙康熙癸丑九世祖丁献愫等修家谱一次;乾隆乙酉十一世祖丁须敬等修谱一次;到了嘉庆初年,我想再修家谱,通知各分支,有个族孙丁锡群从云南寄来书信言明,让等他几年,拿到养廉金后修谱就容易的多,一直到了道光十年,他回家管理家庭事务繁忙没有闲暇,五年后故去,这样修家谱的事情就暂停了。
族谱不修已经超过八十四年了,不成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也快死了,儿子已经死了,孙子还太小,还没什么作为,有个曾孙丁衍仁以旁支修谱让我做序,呜呼,什么是谱,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今本族没人,上不了族谱,也是应该的,和本族相关的家族有七十二支,无据可靠的有三十六支,这样的话还有一半的家族可以修谱,怎么能说只修他本家旁支,不修出处呢?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罪人?!他家道贫穷没钱,人近古稀之年,还这样出力修支谱,本家各族无不惊然而立,这样都各修支谱了!这样,宗家之谱就没人修了!一人提倡,众人效仿,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功臣?
于是为序
沂水丁氏除少数族外,大部分来自日照涛雒,日照丁氏辈分如下:
日照丁氏世系辈分排行,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将排行字十六句稍为改易,以四字为一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即近代正在使用的十三至二十八世辈分:
惟我家谱 履历备详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来照 相宅河北 天启开科 崇祯任职
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 显扬令绪 繁育兴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绵长 丕承祖泽
七世 深 二十三世 福 三十九世 国 五十五世 礼
八世 泰 二十四世 贵 四十世 栋 五十六世 友
九世 九江 二十五世 似 四十一世 梁 五十七世 让
十世 銮 二十六世 海 四十二世 材 五十八世 兆
十一世 朝奉 二十七世 水 四十三世 作 五十九世 宪
十二世 贞 二十八世 代 四十四世 善 六十世 吉
十三世 学曾 二十九世 远 四十五世 历 六十一世 祯
十四世 润 三十世 惠 四十六世 年
十五世 大 三十一 世 生 四十七世 兴
十六世 述 三十二世 贤 四十八世 正
十七世 曰 三十三世 恩 四十九世 道
十八世 化 三十四世 卿 五十世 玮
十九世 景 三十五世 志 五十一世 魁
二十世 运 三十六世 秀 五十二世 扬
二十一世 永 三十七世 倍 五十三世 忠
二十二世 清 三十八世 治 五十四世 信
关于日照丁氏世系的辈分排行,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将排行字十六句稍为改易,以四字为一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从十三世开始,凡十六世排行字列后:
惟我家谱 履历备详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来照 相宅河北 天启开科 崇祯任职
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 显扬令绪 繁育兴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绵长 丕承祖泽
此表系日照丁氏世系的辈分排行,从十三世,一直延续到二十八世。
楼主父亲应是“历”字辈,而非“立”,也就是第十四世,楼主为十五世。楼主后代辈份应为“肇始武昌”,也就是丁肇X,丁始X,丁武X,丁昌X。
关于楼主的分支,由于不知道楼主父亲大人原籍村落。在这里不好赘述,请查阅以下资料参考。
老长支:五世丁光耀徙居水洪沟,六世丁玉祥徙居迟家庄(今五莲县)。丁镇徙居铨园。九世丁从迎兄弟徙居固河涯,丁从典、丁从仁徙居夹仓。十二世丁汝占徙居郭家庄子等。
老二支:五世丁光训徙居右所,丁光德徙居幽儿崮前丁家庄,九世丁衿、丁绂徙居泉子崖,丁衮徙居石梁头,十世丁平乐、丁平法徙居两城,十一世丁琪徙居蒿岭,丁森四兄弟徙居费家湖,丁宾徙居小官庄。十一世丁章及十二世丁以关徙居贾家湖,丁以庆徙居六甲庄子等。
老四支:长房的后裔丁氏九支,在日照丁氏家族中占了绝大多数,其徙居的数量大,分布的地域也广。
老四支长房:
长支:六世丁士彭,十一世丁棋徙居右所。丁士序徙居岭二头。七世丁庠曾、丁企曾徙居固河崖。七世丁令曾徙居石咀子村。七世丁绍曾、十世丁炳绅(丁惟汾之曾祖父)徙居涛雒西官庄。八世丁延茂徙居沟洼村,丁延爵徙居山口村,丁延社徙居湖西头。九世丁火廉、十世丁 徙居大羊卷。八世丁延本徙居东湖村。九世丁从迎兄弟徙居屯岭。九世丁岸徙居安家湖,丁山未居厉家湖。十一世丁兰徙居小宋家庄。十世丁炳纶、十二世丁以涓、十三世丁惟程徙居朱家官庄。十世丁炳缃、丁炳常徙居亚月等。
三支:六世丁士一约在1700年左右徙居苗家村。七世丁 曾徙居平家村,丁 曾徙居丁家皋陆,丁随曾、丁望曾和九世丁冈、丁峻徙居赵家庄子。十世丁文珍徙居 子。八世丁梦鹤五兄弟、十一世丁枕善徙居水木头村。九世丁央、十世丁文琦四兄弟徙居榛子崖。七世丁缵曾、十一世丁锡林徙居范家村。九世丁睿、十世丁文洵徙居怀古村。九世丁 徙居大土山。丁烁徙居碑廓。九世丁禾存徙居大洼村。丁炼徙居水车沟。十世丁 徙居六甲庄子,丁安九兄弟徙居黄泥沟,丁文 徙居尧王城。十一世丁逢年、丁恩荣徙居大刘家庄子等。
四支:六世丁士庭、丁士度、丁念祖徙居傅疃。丁士序徙居岭二头。六世丁士广、七世丁攀曾、八世丁延绂徙居合庄。七世丁愉书徙居五莲陆家庄子村。九世丁储徙居黄泥崖。十世丁守砚、丁守塾徙居化龙村。十一世丁锡康徙居夹仓,丁锡蕃徙居樊家岭等。
五支:六世丁士起、丁士衍及十世丁守丰徙居丁家楼。七世丁荣曾、丁柱曾徙居后崮子。七世丁贻曾、丁焕曾、八世丁延高及九世丁劝、十一世丁锡名、丁朋思及十二世丁以循徙居郭家湖子。七世丁跋曾,八世丁延芾徙居山口村。八世丁延愫三兄弟徙居大坡。八世丁曰柏四兄弟徙居化龙村,八世丁曰瞀三兄弟、九世丁圩及十一世丁锡芸徙居怀古村。七世丁歧曾、八世丁延嘏徙居柳家庄里山口,八世丁延耿、十世丁守彩及十一世丁效思徙居相家官庄。九世丁励述徙居尹家河。十一世丁锡穗徙居碑廓,丁正思徙居湖西头村。十一世丁悌徙居堰东岭等。
七支:七世丁怡曾、十二世丁汝堡徙居高旺庄。十世丁颖 徙居桥南头等。
九支:六世丁士冉、丁士份徙居和村。丁士炎、丁士全徙居大代疃。六世丁士依三兄弟及七世丁嗣曾兄弟徙居马疃。八世丁延抡、丁延 徙居北家沟。九世丁畿三兄弟徙居青墩。八世丁延噩、九世丁苁兄弟、十世丁守余及十二世丁汝生徙居后村镇丁家官庄。九世丁赓,十世丁守稔四兄弟徙居长汪崖。十世丁云吉四兄弟徙居相家官庄等。
十支:七世丁觐曾、丁光曾徙居郭家湖子。丁如曾三兄弟徙居东石梁头。丁平曾徙居接官亭。七世丁笃曾及十世丁守成、丁守采徙居汉家皋陆。丁则曾及十一世丁锡培徙居陶家村。八世丁延奭徙居五莲大楼村。十一世丁万年徙居后官庄。八世丁延英兄弟徙居丁吕土山。丁延森、丁接蕃徙居安家湖。八世丁延麟徙居竹园。十世丁守伦、十一世丁芳田徙居冯家沟。十世丁方之、丁惠之徙居院上。十二世丁效申徙居五莲丰台村等。
十一支:九世丁章三兄弟徙居右所等。
十二支:六世丁士 徙居东石梁头,丁士谐兄弟、九世丁转、十世丁福盛、十一世丁约徙居丁家楼。七世丁龙征兄弟徙居车沟,丁因曾徙居长林河,丁敬曾徙居铨园。九世丁钰兄弟徙居化龙村。十世丁复兴兄弟及丁毂徙居毛家庄。九世丁车官徙居丁家大村,丁 徙居五莲崔家沟。十世丁福未、丁福来徙居西牟家村,丁玖址徙居五莲焦家庄子。十一世丁庭淇兄弟徙居五莲山,十三世丁惟树兄弟徙居五莲潮河等。
老四支二房六世丁世棋徙居丁家营子。八世丁延方三兄弟徙居小刘家庄子。十一世丁锡瑾徙居秦家庄等。
得姓始祖:丁公伋。
据《 通志·氏族略 》,“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丁为氏。”
炎帝后裔吕(姜)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之功,于西周初被封于齐,被称为齐(姜)太公。太公后,子伋立,伋逝后,周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是为丁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一支以先祖谥号为氏。
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
我始祖铎公与兄弟本公二人,明洪武二年由洪洞迁睢州(现民权县与睢县一带),目前已遍及大江南北海内外。
1986年,我在外求学,寒暑假节期间,经常见人来家找家祖父怀昌公商议修祠堂、祭祖坟、续族谱等事。当年农历十月初一,丁氏睢州族谱续修委员会成立,家祖父被推选为理事之一。一来二往,因此,我与此次续谱编纂、主执笔世彬兄结下往年交。
从那时我才明白。我族丁氏,得姓始祖为姜太公之子丁公伋。我支始祖,铎公、本公兄弟二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祥符(今开封),一路颠沛流离而失散。相传,数年后,偶遇于龙塘集,抱头相泣,互诉衷肠,铎公为弟本公被欺而愤,决定两家换址而居。
丁庄寨原名青杨树坟,郑姓人众。铎公移住此地后,人丁兴旺,改名“丁庄”。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族人抱团取暖,浚濠打墙筑寨,“丁庄寨”由此知名,族人称铎公后裔为睢州丁氏“北门” 。本公居豆子营,后裔被族人称为“南门”。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一世宏范(字吉甫)公首次修谱,“检阅典策,幸得从堂伯祖留遗一纸,始知先代名讳,前有所稽以定其尊卑长幼之次,后有所据以分其亲疏远近之支。”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本公后裔十五世朝献公,感叹本公后尚有七世系无记录时,铎公后裔十五世怀公(子普斋)公等正商第二次续谱,于是两相约合叙。为正支脉长幼昆仲之别,依据十三世士弻(字镜泉)公予定排行字“ 传世在立广兴宗恕家学” ,复续十字“ 道凝令闻远德修裕泽长 ”。1988年第三次续谱告成,为长计,又复续十字“ 勤孝原业本泰和庆恒昌 ”。
1932年至1934年,家祖父怀昌公同族祖父怀卜公等四人在河南省府开封武术擂台上数次获奖,拜受影响,丁庄寨一度成为豫东、鲁西南一代梅花拳真传集结地,名震四方。
我初中前一直在本村就读。丁庄学校五年制小学、二年制初中齐全规整,教师大部为公派,本村寨以及附近村庄适龄儿童皆在此读书。学校建在村寨的东南门旁,校分南北两院,北院教室原是丁氏祠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丁氏祠堂及内祖神龛、通字碑尚保存完整。校南院建有教室两排,院外东侧操场紧挨高高厚厚、郁郁葱葱土寨,墙外“海子”环村整整一圈。村东南角有丁氏祖坟及碑石三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族谱,因为她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信息,更是把同一个家族里面的各个小家庭,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随着时代进步,把族谱推向数字化、信息化,不仅能解决前人纸质族谱修谱工作量大、耗时耗力耗钱、印量小、保存难、易损坏、携带不便,查看麻烦等问题,也能使得族人受到传承亲情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有鉴于此,2022年5月新冠再次肆虐居家期间,特寻《丁氏睢州族谱》扫描制图,并于 褶皱泛黄纸间揣摩先人之叙序跋,苦苦探索不得已时发微信,以求正本清源,侄子伟立传来他自制的《睢州丁氏族谱》电子版表格,更加适用简单,看后很是欣慰。望新时代年轻族人,能借助互联网之力,主动成为修谱主力,实现资源共享、快速传播,满足族人的阅读与寻根需求。
铎公后裔十七世孙 世毅
2022年5月9日
家族谱何为而修也?忧宗派之失其传而修也。盖水有源木有本,为子孙者宁能忘其所自来乐?是以名家盛族莫不有谱。予丁氏,本太公之裔,昔太公之子名伋者封于齐曰丁公,其后遂以命族世袭公爵,有由来也,迄今三千余年。未详何时沦落洪洞,寄业耕读,逾至有明迁居河南
予始祖铎公,只弟被迁,初住祥符,后徒睢州。其留祥符者,既不可考。即现居睢州者,分为南北两门,亦几失叙。今尚如此,后将安望乎?予家君心窃忧之,不胜概叹。适族侄有名可聘者,过予而言曰:“丁氏之族由来久矣,丁氏之族寝亦盛矣。然上不知所承,下不知所守,清夜以思,殊有怨然,不能自安,者盖修谱,以诏来兹。”家君闻之,欣然以喜,遂命予与可聘等董成。其事极,知固陋不堪胜任,但命不敢违,事无容辞。维时访问父老,检阅典策,幸得从堂伯祖留遗一纸,始知先代名讳,前有所稽,以定其尊卑长幼之次,后有所据,以分其亲疏远近之支。虽世远年灭,若难考详,然由今观昔,燎如指掌,即间有遗,亡付诸缺,略要亦旁,支别派非,本源之所,自出云尔。
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季冬 宏范吉甫氏序
春二月既望,余修谱於积善堂之西侧,适有族人至外,至者伏案而观之,观毕曰:“谱贵简明,贵质实。若兹之谱,有世系,又有世纪,不几于烦且文乎?” 余曰:“非也。” 区区之忧,愿为吾族道之。夫族本一气,若大木然,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虽千花万实纷然并现。而要其连理相属、脉络相接,自有秩秩不紊者,不分叙不足以见一本万殊,亲有等恩有杀之礼,此瓜瓞之所以作,而世系所由来也。且族同体,若众水然,有江有汉有河有济,虽千派万流各自奔腾,而要其同归于东,共聚于海,自有隐隐契合者,不合叙不足以见万殊一本。荣分甘辱共秽之谊,此常棣之所以颂,而世纪所由来也。奈之何以烦且文疑之哉?族人唯唯欣然色喜,请书于篇,以昭后裔。
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仲春月 宏苑吉甫氏序
丁氏,吾睢名族也。诗书世业绵廷于明清以来,到于今称诸士大夫之口,不置也。溯其先世,敦天显笃友于伦常克尽,遗泽犹存,窃赏羡其式毂之美、贻谋之善,桑梓敬恭心响往之也久矣。乙丑秋八月既望,丁君普斋来言曰,予族兄录波、族侄从周,因谱牒宜修,纠合族人而踵续焉,谱即成将付梓,请予-言弃其端幸勿辞。且以旧谱示余,余深有感于作谱之难,而续之之不易也。读谱,知创自吉甫公,自序其本太公之裔,昔太公子名伋者,封于齐,曰丁公,其后遂以命族世袭公爵,始恍然,于世德所自来,读序述凡例,世系则析而分之,世纪则罗列而之,瓜瓞之做,常棣之颂;并慨然,于家风所由长。甚矣,作谱之难也。夫共和肇造,匪患日炽,贫者流亡相继,富者朝夕不遑,庆弟往来之礼十盖废八九,而丁君予独殷殷於是焉,岂非以宗派攸分相承勿替,为之后者,责无旁贷也。抑以兵燹之后流漓之余,将以教族人固宗亲、厚同姓,繁者理,而涣者萃也。推斯续谱之志,可谓情深而虑远矣。国之运,会抑率数十年而变,其百余年不变者,盖绝无而仅有也。独丁公自迁睢后迄今,已五百年,其间世运之沧桑,人事之陵谷,甚矣。而其礼之习曾无少变也,猗欤盛哉!余故述其世德之遗家风之尚,以告后人。鸣呼,吉甫公之为是谱也,支分亲疏、恩殊隆杀、辩异统同,了如指掌。然历世即久,渐至舜 又得 继 事,若丁君子者,力振于丧乱之中,起而续修之,以敦睦之谊淑其身,复以敦睦之谊训其子弟,他日后起有人远绍前烈殆可於今日卜之。云。
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十月之吉 岁贡生里后学孟乃成谨撰
窃谓木之有本水之有源 有固然,无可疑者。然木有本而长则生枝,枝愈生而愈繁;水有源而流则分派,派愈分而愈乱。若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则枝亦无从生也;不溯其源而观其源,则派亦无有从分也。又何以见本固而枝荣,源远而流长哉?惟人亦然,人有九族,族愈传而愈远。人有三宗,宗愈分愈众。使不及时备志载之家乘,上有数典忘祖之羞,下有离宗失绪之憾,此谱之所以修也。
乙丑仲冬,适友人丁君 治臣合族续谱,因求序於余,余不获辞,不得不勉为执笔。案,丁氏出于武王封国之初,齐太公之子,名及者,号丁公,遂以为姓焉,迄今计之三千余年,疏族分支无从联合。惟有洪洞县迁睢者始祖铎公、本公相传十五世,族人不下有百十余家,北有丁庄寨,南有崔寨,以及阎庄、陈小楼寨。以人数计之,共有九百余口。前谱虽在,所未补入者,已有数代。族长丁君士志,创议续修,又有族人怀锦、竹芳等以资助之,阅 年而谱成。辈行排列分明,条规部列严整。历代书香籍此永传勿替,数家族望庶可并著,增光所有,文人学士克传手泽,者莫不备,载以示后人,而孝子贤孙,亦可因家谱之修,而思木本水源之义也,岂不懿欤?是为序。
庚子辛丑思正并科举人邑后学信 徽汪瑞洵拜撰
夫国有史而后世代明,邑有乘而后人才著,家有谱而世系昭。谱也者所以起后世,木本水源之思,兴子孙敬宗睦族之念也。吾族始祖,一曰铎公,一曰本公,兄弟二人,当明初被迁,携手同行,始居祥符,后徒睢州因家焉。旧谱序云,铎公居丁庄寨本公居豆子营。铎公茔地墓图班班可考,春秋祭扫尚无缺焉。所可悲者,惟吾本门之本公,不惟茔地墓图芒无依据,本公以降,中间尚有七世世系隔绝无存者,若祖宗有灵,能勿痛恨九泉下也。今虽门阀称盛,户口不下数百余家,而由后溯前,其绵延一线者,寒微竞至斯极也。献有修谱之意,惜独力难成,因约族中普斋、录波二兄协力共赞,祥考参阅年余,告竣并付奇厥。后子孙读是编者,如得其祥续而修之,是又予之厚望,也夫。
十五世孙朝献谨识
吾家族谱,创自先高祖吉甫公清乾隆癸丑,运今共和乙丑,屈指计之,已百余年矣。而我族瓜棉椒衍,星罗棋布,散处四方,甚有同宗同族之觌面莫识,访以先人之名讳茫焉莫考,安可与之言敦宗讲睦族哉!先祖父镜泉公屡有志焉加意续修,咸同之间,念匪倡乱于前,土寇峰起于后。丁丑戊寅,旱灾为虐赤地十里,兵燹饥谨靡有宁岁。光绪中叶,匪氛渐靖,我先祖父已年近期颐,力不称心,玉玉焉愤恨以殁,惜哉!壬申年,予馆于杜君楚白家,适有肖朗初先生主讲,席于赵君访徐家者,三载朝夕,吾谈及修祠堂、续族谱事。予闻之继述之志,怦怦欲动。旋 时即与族人商议,又值浮符窃发、抢劫架票,无虚日方,修寨浚濠之不暇事,遂寝。甲子予设教于家,有族兄名怀锦、竹芳者,过予而言曰:“吾氏族谱屡议续修,皆因乱而辄止,今稍平曷,篆序乎?” 予闻之曰:“此素志也。” 爰聚族人共议,众咸欣然。于是有承办者,有善写者,有参阅校正者,有奔走效劳者,无不踊跃争先。未几,同迁 本公之裔族兄名朝献者,来议合叙,是盖祖宗在天之灵,欲使吾族涣者终萃,离者复合乎?不然何以适有同志也?于是两阅寒暑而稿始就,用付石印。虽族姓枝分派别,而溯源一览,可悉我同宗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庶几。睹斯谱,而木本水源之思,敦宗睦族之念,油然以起。此谱之修所系岂浅鲜哉,因特识其颠末以弁端云。
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孟冬月下浣 十五世孙怀公谨识
余闲览吾旧族谱,始祖兄弟迁睢,分为南北两门,有门稽至素亭公以来,迄今尔七十余年矣。其中名字班班可考,及又览北门谱序,稽至吉甫公百有余年。考北门始祖铎公下叙甚为清晰,某也为昭,某也为穆,某也娶某氏,某也系某支,绳绳继继,耗无差落。考本门始祖本公以降,中间隔绝七世二百余年、坟墓配氏均失考,予不禁携此谱与吾胞伯同为览观,而言曰:今吾族日蕃,耕者多而读者少,又移居迁徙,若后无人叙修,代远年灭,再为隔绝,如为水之无源,木之无本,此吾之所抱恨也!吾伯默然久之,曰:“谱之修,非一人之力所能成。” 于是约族伯朝运、朝贺,未几而北门族伯竹芳、怀公来约合叙,成事家祠。吾村离家祠四十余里之遥、吾伯素多疾病,年近花甲,虽风雨密雪未赏稍闲,与诸伯同力协办,越年余而成。吾伯尤恐坟墓失考,命予绘图,远近考查碑记,载入谱中,使后世子子孙孙一览得悉,云尔。
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孟冬月彀旦 十六世孙传德敬跋
吾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奉旨迁于河南,始祖铎公、本公,兄弟二人分南北两门,定居唯州,寄业耕读历代,书香门阀昌盛,传之士大夫异族众人之口,谓之名族也。
历代族人,严尊家规族训应运而生,各守本分,风雨同舟,和睦邻里,积德好善,见义勇为,选今六百余年,相传二十二世矣。
吾氏族谱首创于先高祖吉甫公清乾隆年间,后续于民国十四年,屈指六十余年,其木本水源宗脉分支一览可见,遂日月推移世运之变幻,历经沧桑,原谱仅存者了了无几。而吾族后世繁衍之盛,同宗共族者不下五千余口、布居多处,相遇莫识,更有什者,先人世系茫然,何以礼尚往来?今逢盛世,歌舞升平,族人喻意修谱云云,皆起敬宗睦族之念也。
适有世均、世德、在启等事遇,言及修谱之事,曰,吾氏族谱年深久远,大部遗失,尚不续修,宗脉不失其传呼?吾等宿愿不谋而合,随讯南门众,皆欣喜。时与族叔谦传、弟永谋,侄在明等集聚商议,于一九八六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推选代表五十余人聚,於家词、修坟、祭祖筹划商讨,推选族祖怀昌、族叔谦传、族兄世中、族弟永谋、族侄在殿主理修谱事宜。编辑校阅缮写等数人,登记集资各尽其责、伏案奔走无不奋力,遵原始、参各式、正贻误再三修改、历经炎暑寒星,定稿成辑。宗脉分支、世纪世系排列清晰,传阅互审、群策共勉不厌其烦,终告其成。并望后代子孙有志者延年再续。
十七世孙世坦公元 一九八八年春月
夫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以昭其发展之由来也。族谱为何也?故名家盛族皆修谱,以详述之。
吾氏明初,迁徒河南,定居唯州,寄业耕读,门阀昌盛,遗泽犹存。唯州区域间,出之异族众人之口,谓之名族也。
今逢世盛,国泰民安,年丰景佳,乃修谱之良机也。吾久有修谱之念,然独立难成,遂约族祖谦传、族伯永谋、族弟在忠、族孙广函广田等合议续谱之事,并在族人中广为宣传,众人皆喜诺。
适北门族叔世坦世均世德、族兄在启来商议续谱事宜,并曰:名家盛族莫不有谱,修族谱以彰勤孝忠烈,吾等应奋力理。吾等闻之欣然兴起,遂奔走向告,并委托族叔永初、族弟在新、族侄鹏旭,与北门奋力董成。其事历经一年之余,几经修改,新谱始成,连理相属、脉略相通,由始至今,简明易懂,以供后代子孙考洋。
十世孙在明敬述公元一九八八年春月
家之有谱,所以溯渊,明根本也。然年沿代隔,难远稽故,此谱断自铎公。始公迁河南,兄弟偕来不知,几几相传,居睢者南北两门,一居豆子营,一居丁庄寨。公之嘉言懿行,杳不得闻,不敢妄赞。但传兄弟,睽隔偶遇于龙塘集,即抱头相泣。观此一事,其敦天显笃友于伦常克尽,迄今数百年,犹可想见云。
十十一世孙宏范谨识
吾氏自迁睢以后,铎公、本公既分为两北两门,一居丁庄寨,一居豆子营。而本公后裔复迁于闫庄崔寨,铎公后已亦有居东丁庄、楚洼者。既居不同乡,故随意命名,同宗共族觌目相逢,即知其名亦未详其为几世。我先祖父镜泉公因予定排行字:“传世在立广 兴宗恕家学”,今复续十字:“道凝令闻远 德修裕泽长”。庶我后昆命名之际,心无疑或,而宗族相遇,知其名亦即知其为几世也。
此次续谱,继一九二五年上次续谱六十二年来,历经沧桑,内乱外患,天地 覆,不尽详述。时至今日,歌舞盛平,人寿年丰,政道人和,百事具兴,各大氏家族皆云续谱之事,我族则决定续谱之。
此次续谱基本原则是,以原谱为基础,凡在老谱者,继而续之
吾氏自迁睢以后,曾两次续谱因事运变幻,分门移居多处,为共族相遇知其世纪,不失其礼,先祖父镜泉公因予定排行字于中:“传世在立广 兴宗恕家学”。后公元一九二五年复续十字:“道凝令闻远 德修裕泽长”。此三次续谱,门阀繁衍更盛,不言东西南北干里之遥者,仅南北两门及合续者,就有十余个村庄。为长计,今又复续十字:“勤孝原业本 泰和庆恒昌”,以正我睢州丁氏铎公、本公后裔支脉长幼昆仲之别也。
十七世孙世均公元一九八八春月
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
本文2023-12-06 01:46: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