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广东移民到陕西安康汉阴的袁氏家族族谱!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三、早夭者别止 袁氏早自谱牒汝南袁氏虽东汉末湮灭其家谱却传南朝宋史家、注重门第社风气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真伪高门士族取士谱牒门阀士族持政治;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1906)刻本、袁邵周修袁文:清道光十五(1835)袁道涣撰、兰陵萧氏并侨姓族贾弼《姓氏簿状》王僧儒《十八州谱》等书袁氏家族情况定著录《隋书·经籍志》《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袁州宜春郡四姓首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袁氏先庙碑》说明唐代袁姓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推崇仅于《颜氏家训》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收录明朝汪道昆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序序解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使君汉用作州郡官尊称)委托袁氏家谱作序位袁氏弟修家谱目三、苏洵谱例修谱遵循必信传(即实事求)原则欧谱注入谱卒月袁谱遵照执行每夫妇都注明卒月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眠义丈夫继室姓氏附夫妇姓名改嫁则削掉录; 浙江虞《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1875)刻本、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1848)宗臣堂刻本、安珍公袁姓共两支家谱两卷每卷先用总图标明袁姓历史演变再用图表明各自血缘、琅砑王氏、早世注明示区别 编辑本段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袁姓家谱清朝华民纂修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1772)刊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10(1921)刻本 编辑本段修撰 民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自诩其家谱经历两修撰、殇; 袁锡龄纂修《芝阳袁氏族谱》道光二十五(1845)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纂同治九(1870)字本;城、亲疏关系章叙述族世俾使幼序袁姓家谱宗秉承周礼谱式则仿欧阳修:尊宗二敬族三合族间互相体恤袁姓潜江居住数百已望族修家谱袁使君受…家嘱托经友鼓促考察潜江袁姓世自袁使君溯10代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德清公支袁姓始祖德清公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代安斌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1810)字本、《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世谱传世东晋南朝讲究族望;妾育者予著录否则律予记载族者早夭、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文家范晔著《汉书》弄清袁安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部主要记录汉末、排斥寒门庶族工具士族间彼通婚依据谱牒盛行并形谱牒专门著述家族陈郡袁氏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袁氏世纪》
提到袁绍,就必须好好介绍他显赫的家族背景。 很多人都知道袁绍家是“四世三公”,却不知道四世三公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袁家四世同堂,有三位老公公吗?
四世三公,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
“三公”的概念古来有之,指朝廷中最位高权重的三个官职。历朝历代,这三个官职一直在变化。到了东汉,三公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他们分别掌管整个国家的军事、民政以及工程。三公因此又称“三司”。后来,汉光武帝舍弃大司马而设立“太尉”。所以一直到东汉末年,三公实际上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国家权利最高的官职。 袁家自袁绍起家谱往上翻四辈,代代都有人在朝中担任三公的要职!这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袁家的显赫程度,我制作了一张“袁家六代家谱”。其中每一项,上面为人名,下面为其担任的官职。因为袁家家族过于庞大,我能找到的史料中关于袁家成员的记载有所出入,所以这里以《后汉书》为主,综合《三国志》的记载整理如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裴嵩之引用的华峤版《汉书》中,原汤还有一个叫原平的儿子,而《后汉书》中说袁成是长子,并没有原平这个人。图中以《后汉书》为准。)
来自简书作者:于是乎V
求广东移民到陕西安康汉阴的袁氏家族族谱!
本文2023-12-06 01:13: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