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个知道赵姓的家谱??只要是赵家的,都发过来
我们家的家谱有,[赵氏属地]
天水郡,即现在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赵氏来历]
赵氏出自嬴姓部落,祖先是帝舜时的伯益(或名柏翳),具体始祖是伯益的十三世孙造父。所《姓氏考略》记载:造父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曾为周穆王驾驶兵车救国有功,皇帝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作为封邑,造父的子孙就以封地赵城为氏,姓赵。
[赵氏名望]
造父的六世孙奄父及其孙叔带于周宣王时救驾有功,叔带被任命为执政,赵氏势力从此大兴,后因周幽王无道,叔带离开周而到了晋国。叔带的七世孙赵衰辅佐晋文公登上霸主之位后,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大夫。至赵襄子,率领族人与韩、魏两家联合灭掉了晋国,建立赵国。赵国于公元前222为秦所灭后,赵国末代君主代王赵嘉的后裔世居陇西天水西县(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在此发展为大族。除了天水,赵姓还有涿郡、南阳、金城等郡望。
赵氏家族历史悠久,自然不乏名人逸士。例如,帝王者中著名的就有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皇朝的赵匡胤等。名臣中则有控制朝政,掌握实权的秦朝宰相赵高;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江山的宋朝宰相赵普等。赵姓的名将则有赵国的赵奢,西汉的赵充国等。而西汉时的农学家赵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清代诗人赵执信等皆为赵姓学者中的佼佼者。此外,南越王墓主人赵佗也是一位在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赵姓名人。近代以来,赵姓名人也不断涌现,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学者赵朴初等,都为世人所熟知。
在今天,以人口数量来计算,赵姓在当代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
一、赵姓的姓氏起源
(一)少皞——赵姓的血缘始祖
(二)伯益——受赐嬴,秦、赵的共同的祖先
(三)蜚廉——他的儿子开始了秦、赵的分支
(四)造父——历史上第一个姓赵的人
(五)赵姓姓氏探源的其他说法
(六)赵姓上古溯源世系表
二、赵姓的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入晋执政,立国称雄
(二)秦汉时期——岭南称王,功臣封侯
(三)三国至唐——将才如星,名士名云
(四)两宋时期——鼎盛辉煌,国姓第一
(五)元明至今——人才济济,遍地开花
三、赵姓的姓氏变迁
(一)本是他姓改为赵姓
(二)本是赵姓改为他姓
(三)少数民族中的赵姓
四、赵姓的分布、郡望和血型
(一)赵城寻根和天水赵氏
(二)两宋迁移和涿郡赵氏
(三)峰谷起伏和豫鲁赵氏
(四)赵姓的血型
五、赵姓家谱一瞥
(一)家谱概说
(二)赵姓家谱简介
六、赵姓重要历史名人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平原君赵胜破家救国
(三)赵佗岭南称帝王
(四)一身是胆赵子龙
(五)陈桥后变赵匡胤建宋
(六)一年读书一千卷的皇帝赵光认
(七)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八)书画家皇帝赵佶
(九)开一代画风的赵孟br> (十)优秀表演艺术家赵丹
(十一)著名小说家赵树理
七、赵姓寻踪溯源、祭祖认宗之胜地
八、赵姓文化纵横谈
九、赵姓历史名人一览表
说起北宋宰相赵普,最让人敬佩的或许就是他正直无畏的品格。而赵普冒着生命危险推荐好人的故事也是口口相传。
据说有一次赵普发现了一个人才,他很有才华,但是一直没有被发现。于是赵普写了一份类似于推荐信的报告给宋太祖,希望宋太祖把这个人招到朝廷做官。
但宋太祖看了赵普的报告后并没有太在意,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所以他把它扔到了一边。赵普见皇帝没有反应,第二天又写了一份新的报告。内容与前一天大致相同,但宋太祖仍然不同意。
所以第三天,赵普又提交了报告,这也让宋太祖非常生气。他觉得作为一个皇帝,连一个人能不能当官都不能决定。如果他不想用,他就不想用。何必一次次自寻烦恼?于是当着赵普的面,宋太祖把报告撕了,扔还给赵普,告诉赵普,他就是不想用这个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喜欢。
结果第四天赵普又把报告提交了。宋太祖以为这是别的东西,但当他打开它时,他发现这是他昨天撕碎的报告。宋太祖对此感到非常困惑。那个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让赵普如此痴迷?是他的亲戚吗?
于是我下令找人调查,让赵普向这个人介绍自己。我这才发现那人确实是个人才,就同意了赵普的推荐。后来,这个人为政府和国家做了很多事情。也正是因为赵普冒着生命危险推荐人才,宋太祖才越来越重视赵普。
赵普故事简介
说起北宋著名人物赵普,除了著名的冒着生命危险向宋太祖举荐人才的故事,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而且据说赵普不仅借助《论语》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还借助《论语》帮助宋太宗治理天下。
据史书记载,赵普出身小官吏,但学习不如其他文官。前期,他仅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宰相。当上宰相后,宋太祖经常劝赵普没事的时候多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上朝一回家就关上门开始读书。每次拜访后,大家都发现赵普变得更加聪明敏捷。
至于他看的书,总是锁在箱子里,他家人甚至后来发现,他看的是《论语》,而且还是读了一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流传,赵普靠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被称为宋太宗。宋太宗仍然让赵普担任宰相,他打电话给赵普,问他是否真的研究了《论语》的一半。
赵普还告诉宋太宗,他只读了《论语》的一半,他所知道和擅长的不会超过《论语》。所以宋太宗相信了。后来赵普晚年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打开他的书箱,发现赵普的书箱里真的只有一本《论语》,其他的书都没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赵普的故事“半部论语决定天下”感兴趣。
雪夜访赵普的典故
我相信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宋太祖在雪夜拜访赵普的历史。在听说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不太理解其中的一些情节,那就是皇帝宋太祖为什么要屈尊去拜访赵普,而且是在一个雪夜。
对赵普和宋太祖并没有特别的好感,而宋太祖要在雪天拜访赵普的原因之一就是赵普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好大臣。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太祖称帝后,一直想统一全国。当时宋朝四面八方都有敌军,处于压倒性优势的局面。再加上辽国和夏国的存在,一直对宋朝的山河虎视眈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宋太祖制定了统一全国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纳贤才,赵普就是当时有名的贤者。为了吸引这位好大臣,让赵普感到诚实,宋太祖选择在雪夜去拜访赵普。被后人打掉,成了影响深远的大事。
可以说,北宋初期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按照赵普和宋太祖在一个雪夜商量好的计划进行的,所有的战争计划都是赵普精心策划的。19年后,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的目标。因此,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的计划为后来北宋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
北宋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赵普是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他生于北宋。虽然他读书不多,但他对儒学的研究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上有一件事很多人都很熟悉,那就是宋太祖的黄袍,涉及的人就是赵普。按理说,赵普并不擅长书本知识,而且为人正直诚实。他是如何引起宋太祖的注意的?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当赵匡胤攻破滁州时,当时的宰相推荐了赵普,而赵匡胤本人也与赵普有过交往。他觉得自己确实是个人才,被委以重用。其实赵普是毫不犹豫的看着老实而是干大事的。当时,他劝赵匡胤当机立断,但赵匡胤不听,所以他让赵匡胤喝醉了酒,给他穿上了一件黄袍。于是,赵匡胤发动兵变,最终建立了宋朝。
赵普是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被封为医生。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国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时,有一个名叫李俊的特使,他不愿投降,并与其他人勾结起来造反。在这种情况下,赵普主动请缨参战,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终平定了两次叛乱,赵普功不可没。
后来赵普更受国君器重,赵普帮助标准化司把朝廷里的事务管理得有条不紊。最后任命他为宰相,皇帝很看重他,无论大事小事都和他商量。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迁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赵匡胤至滁州,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第一次拜相
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元旦,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等人为赵匡胤谋策,发动陈桥兵变。干德二年(964年)任宰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赵普是宋太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曾建议太祖以废除各将领的兵权,重用文人,以解决五代以来军人及将领跋扈的局面。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赵普生性保守,日益擅权,反对改革呼声,他在坐屏之后,放置两只大瓮,“凡人投利害文字,皆置中,满即焚于通衢。”
赵普曾为一新建城门起名为“明德之门”,宋太祖指着门额问他“之”有何用,赵普回答说这是“语气助词”。宋太祖大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赵匡胤虽然重用文人,但其实对于文章修辞一向不屑一顾。赵普每次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回家闭门读书,第二天总能想出办法来。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只看《论语》。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后人误传,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任相后,“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吕馀庆为参知政事。赵普与赵光义多有龃龉,他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
赵普曾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开宝六年(973年)六月,雷有邻告赵普庇护政事堂官员受贿作弊,宋太祖大怒。八月,赵普罢相,出为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三城节度使。开宝九年十月,赵光义在宦官王继恩的策应下,夜入皇宫,“斧声烛影”,宋太祖暴卒。 开宝十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
第二次拜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编造“金匮之盟”,解决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见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后又迫害秦王赵廷美,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斩,秦王最后忧心死。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县西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再次免相。
第三次拜相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赵普上《谏雍熙北伐》疏力谏收兵息战。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吕蒙正副之,“国朝以来三入相者,唯赵普与蒙正焉。”
赵普一上任立即处死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请求致仕,遂以宰相兼任西京洛阳留守、河南尹。淳化三年(992年)春,以“老衰久病”三次上表乞骸骨,太宗只好答应,三月,拜太师,封魏国公。同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太宗闻讯,痛哭涕泣。追封真定王,谥忠献。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评价
王夫之在《宋论》卷二《太宗》里专立一节《赵普之奸》说,“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
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跟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原名赵匡美。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因为遭到了宰相赵普的陷害,被贬官流放,从此,赵廷美一脉就远离权力中心。不过,从赵廷美后裔世系族谱上来看,在南宋灭亡后,他的后人也曾试图匡扶宋朝的江山,但是奈何那个时候大宋大势已去,自知无力回天的赵廷美后人,只能隐姓埋名,避世而居,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恢复了姓氏,并且得以堂堂正正的以赵氏皇族后裔的身份生活。
赵廷美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四弟,当年杜太后在临终前,让宋太祖定下了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制定的意义,就是为了避免将来大宋皇室重蹈周世宗的覆辙,所以宋太祖答应杜太后,将来皇位只传给年长的兄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按理说,宋太宗赵光义也应该履行这个盟约,再将皇位传给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赵廷美。但是谁能够想到,赵廷美后来会被诬陷谋反,最终他也被宋太宗贬黜流放,最终忧愤而死。
赵廷美有十个儿子,他被贬官后,他的后代子孙也都被分派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去当官。南宋灭亡的时候,赵廷美的后人闽冲郡王赵若和,作为赵室血脉,被人护送逃了出来。赵若和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带着后人,到漳浦县佛昙乡积美村隐居,改姓为黄。
如此隐姓埋名又过了百年春秋,直到天下易主,元朝被明朝所取代,赵廷美这一脉才被人发现。1385年,赵廷美的后人黄慧官被人告上了公堂,无奈之下,他拿出了族谱,告知自己其实是宋朝皇室后裔。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便下令让赵廷美后裔恢复赵姓,一直小心翼翼避世而居的赵室皇族后裔,这才得以堂堂正正的恢复身份生活。
赵普,字则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后周时,当节度使赵匡胤手下的推官。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从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补充: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可是,自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但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才能保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于是,他就向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重。我认为,只要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宋太祖在这位高级谋士的策划下,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一手段,使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自动向中央交出兵权;接着,这位高级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使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然后,这位高级谋士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他早年读书甚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字音:
吏lì事 阖hé户启箧qiè 处chǔ决 既薨hōng
龌wò龊chuò 奏牍dú 掷地zhì 补缀zhuì 卒 zú用
节奏: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5、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6、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翻译: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少:年轻。 习:熟悉。 少习吏事: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
寡:少,不多。
学术:学问。
及:等到。
为:做,当。
常劝以读书:常以读书劝(之)。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来劝他。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释:放下。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第:府第,大的住宅。 每归私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
阖:关。 启:打开。 箧:书箱。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竟:完了,终了。 竟日:整天。
——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次日:第二天。
临政:处理政务。
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既:已经。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
发:打开。
则《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一部《论语》。
——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性深沉:性情沉着。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虽:虽然。
忌克:对人忌妒刻薄。
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相当于“但”。
为:作为。 以……为:把……当作……。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相位:宰相职位。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比:相提并论。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尝:曾经。
为:担任。
用:任用。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第二天。
复:又。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以:介词,把。
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来称公文叫文牍。 奏牍:臣子向皇帝奏事的文书,这里指赵普“荐某人为某管”的奏章。 碎裂奏牍掷地:(宋太祖)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颜色:脸色。 普颜色不变:赵普脸色没有改变。意思是说,赵普并没有因太祖发怒而面露惶恐、惊惧的神色。
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用在连贯的动词之间。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补缀:修补。
如:像。 初:刚开始。 如初:像当初一样。
——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乃:才。
悟:省悟。
卒:终于。 卒用其人: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人。
整理:
一词多义
1、为:及为相(做,当)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 2、以:太祖常劝以读书(介词,用)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介词,把)普又以其人奏(介词,把)跪而拾之以归(连词,来) 3、之读之竟日(代词,书)跪而拾之以归(代词,奏章) 古今异义1、处决: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处理决断)例: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被处决了。(枪毙) 2、龌龊: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例: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形容不干净、肮脏) 3、明日: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例:我明日去。(明天) 4、颜色: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脸色)例:这幅画的颜色很鲜。(色彩) 重点句式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省略句
(4)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5)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省略句
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保留法: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等。
2、对译法: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法:添加句中的省略成分。
4、调整法:调整前后语序等。
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1、思考:文章围绕赵普,记叙了哪两件事?
明确:
(第一段)刻苦读书与(第二段)奏荐人才。
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来正面表现人物;也会通过对他人或其他景物的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还会运用细节描写来突显人物。
描写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侧面描写:描写其他人或景物。
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而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本文篇幅短小、叙事简洁,却并不空洞乏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显得栩栩如生。
2、思考: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仿照示例,分析人物性格,说说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示例:“阖户启箧取书”——“阖”动作细节描写,表明赵普主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由此可见,他是个对待刻苦读书决心很大的人。
刻苦读书(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手不释卷”表明赵普勤奋好学的精神。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阖”“启”“取”“读”,上承接“劝”,下启“处决如流”,连贯的动作描写,表明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读之竟日”表明赵普刻苦钻研的精神。
奏荐人才(荐官):
“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表现赵普的冷静沉着,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碎裂”“掷”表现太祖的怒不可遏。)
一奏(“尝奏荐某人为某管”)、二奏(“普明日复奏其人”)、三奏(“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四奏(“复奏如初”)——表现赵普的超人毅力和坚定意志。
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赵普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耐心和坚定的意志;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为国荐才的精神。
赵普是个敢于坚持自己意见,锲而不舍忠于职责,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忠臣。
思考:从文章所写的赵普的事迹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
(1)正面:读书要刻苦;珍惜时间,刻苦攻读;读书要精;学以致用;要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等等。
(2)反面:少时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话办事要讲策略,等等。
(3)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
赵普的“多忌克”: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赵普也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缺点,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可信,也符合史家“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读者看人,应看到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惟才必举的优点,这样,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思考: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事例吗?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明确:
刻苦读书——凿壁偷光、囊萤夜读、孜孜不倦。
文章以史家笔法,叙述宋代名相赵普的事迹,表现赵普以天下为己任,惟才必举的精神。
想找个知道赵姓的家谱??只要是赵家的,都发过来
本文2023-12-06 00:3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