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须要问我关于陶氏家谱的有关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有谁须要问我关于陶氏家谱的有关问题,第1张

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 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x=37y=6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潮汕地区。济海世家陶氏在潮汕地区。济海世家是各姓的郡望共用的姓氏,济海世家包括陶、江、葵、柯、丁、左、庾七个姓,起源于中国的潮汕地区,所以如今在潮汕的乡村宗祠建筑的大门上,仍然会悬挂有济海世家的牌匾。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有谁须要问我关于陶氏家谱的有关问题

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