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蔡,想了解蔡氏族谱的保存地点。不知道哪位大神知道的?好的我会及时采纳,并加20分,快来抢吧!
竹山县
蔡氏族谱
蔡氏自我祖宋朝蔡襄入闽,随开枝散叶,我本为以下一支派 福建泉州晋江青阳镇(青阳派)︰(世衍)龙(十一世)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宋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 我为清阳衍派(世衍) 庆字辈 你是否也知道自己的根,或正在寻呢。 蔡国王系(二十三代二十五侯)文章出处︰建阳蔡氏源流考 作者︰蔡建海 发布时间︰2005-04-27 蔡国的二十三代二十五侯一世,叔度公,原姓姬,周文王太姒第五子。其次兄武王,克殷纣而平天下,封他于蔡,建立蔡国于河南上蔡县,为蔡氏一世祖,始于西元前1046年。二世,仲侯,名胡,叔度之子,贤明敬德,顺从善性,不计前怨,克庸 德(能常有恭敬的道德),出治鲁国有方,周成王,复封于蔡,以奉其父之祀,管理蔡国,为蔡氏二世祖,仲卒,子伯荒立。三世,伯荒,名 ,蔡仲之子。妻姜氏,生子宫,伯荒卒,子宫立。四世,宫侯,名桓,伯荒之子。妻蓟氏,生二子,历、废。宫侯卒,历侯立。五世,历侯,名 ,宫侯之子,妻姚氏,生子武。历侯卒,子武侯立。六世,武侯,名莫,历侯之子,妻刘氏,生子夷。在位二十六年(从此住上六代王侯在位共二百四十四年),武侯卒,夷侯立。七世,夷侯,名萃,武侯之子,在位二十八年,即西元前827年,妻宋氏,生子厘,夷侯卒,厘侯立。八世,厘侯,名所事,夷侯之子,西元前809年立,在位48年,适逢春秋开元,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妻原氏,生子共,厘侯卒,共侯立。九世共侯,名兴。厘侯之子,西元前761年立,在位两年,妻李氏,生子载,共侯卒,载侯立。十世载侯,名厉,共侯之子。西元前759年立,在位十年,妻王氏,生子宣,载侯卒,宣侯立。十一世,宣侯,名措父,载侯之子,西元前749年立,在位三十五年,妻左氏,生两子,桓、哀。宣侯卒,桓侯立。十二世,桓侯,名封人,宣侯长子,西元前714年立,在位二十年,妻沃氏无嗣,在位期间与郑国多次交战。桓卒,其弟哀侯立。十二世,哀侯,名献午,桓侯之弟。公无前964年立,在位二十年。与楚国交战,被虏死于楚国,妻陈氏,生子穆。哀侯卒,穆侯立。十三世,穆侯,名 ,哀侯之子,西元前674年立,在位29年,与齐国国王齐桓公友好,成为妹夫,因处理妹妹与齐侯关系上不妥,激怒齐恒公,而率领齐、宋、陈、卫、郑、许、曹、鲁八国军队攻蔡国,穆侯被虏,经八国诸侯调解才放回蔡国,妻申氏生子庄。穆侯卒,子庄侯立。十四世,庄侯,名甲午。穆侯之子。妻云氏,生两子,长印、次文。西元前645年立,在位34年。在位时,参加春秋时期最大的战役“城濮之战”,长子印在乱战中牺牲。庄侯卒,次子文侯立。十五世,文侯,名申,庄侯次子。妻古氏,生一子景。西元前611年立,在位20年,文侯卒 十五世,文侯,名申,庄侯次子。妻古氏,生一子景。西元前611年立,在位20年,文侯卒。景侯立。十六世,景侯,名固,文侯之子,妻王氏,生二子,长灵,次平。西元前591年立,在位49年,景侯卒,灵侯立。十七世,灵侯,名般,景侯长子。西元前542年立,在位12年。妻鲍氏,生子,隐太子友。在灵侯十二年时被楚灵王诱惑,唱醉酒而被伏兵的杀。同年11月,楚灭蔡国,三年后,楚公子,杀其父,楚灵王,代立楚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卢,复蔡国是为平侯。十七世,平侯,名卢,景侯少子,灵侯之弟。西元前530年,杀隐太子友而立,迁都于新蔡(今河南蔡州新蔡县),在位九年,妻傅氏,生子株。十八世,隐太子友,名友,灵侯太子,妻许氏,生二子,长子东国,次子岂甲。镇国63年,寿102岁,未封侯。十九世,悼侯,名东国,隐太子友长子,灵侯之孙。妻袁氏生子向。攻平侯子株,自己继位,称悼侯。西元前521年立,在位三年,悼侯卒,其弟昭侯立。十九世,昭侯,名岂甲,隐太子友次子,悼侯之弟,西元前518年立,在位28年。夫人孟氏,生二子,长朔,次乾。昭侯十年,前往楚国,见楚昭王,自带美裘衣两件,献楚昭王一件,自穿一件。楚相子常,见蔡昭侯还有一件,要蔡侯给他,昭侯不给。子常即在楚昭王面前说昭侯坏话,楚王信,将蔡侯扣留楚国三年。蔡国大臣们得知此事,即请求蔡昭侯把裘衣给子常。子常受之高兴,即对楚王说好话,放蔡侯回国,蔡侯怨恨在心。西元前506年春,昭侯参加在晋国刘文公的支持下,召开十八国诸侯大盟会,共商伐楚大计,蔡国先攻打楚的盟国沈国,沈被蔡所灭,秋季楚国得知沈国被灭原因,即包围蔡国。蔡昭侯害怕,即告急吴国请求援助,吴距蔡远,约蔡迁与吴国相近处,易以相救,昭侯私许,迁都于州来(今安微省风台县),当时蔡国大臣们都怨蔡昭侯主观武断,见他又去吴国,恐怕要再迁都,于是就派贼利,在去吴国之机,杀掉昭侯,然後杀诫利,以灭罪证,并立昭侯长子朔,为成侯。二十世,成侯,名朔,昭侯长子。西元前490年立,在位19年,夫人姚氏,生子产为声侯。成侯卒,声侯立。二十一世,声侯,名产,成侯之子,西元前471年立,在位15年。夫人平氏,生子修,为元侯。声侯卒,元侯立。二十二世,元侯,名修,声侯之子, 西元前456年立,在位六年,夫人晏氏,生子齐,元侯卒,子齐侯立。二十三世,齐侯,名齐太,元侯之子,西元前450年立,在位四年。夫人李氏,生子养吾。西元前446年,楚惠王派兵侵犯蔡国,蔡军顽强抗夷,楚军步步为营,蔡国无授,都城陷落,国君被害,蔡军突围,蔓延四布,从此蔡国灭亡。蔡国历期六百三十五年,传位二十三代,计二十五位侯。蔡国灭亡之后,子孙散居全国各地。
给我最佳啊,别忘了,谢谢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鲍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1鲍氏
分布地区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得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明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4干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家族名人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2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世多称其知人而笃于友谊。
鲍靓 神仙太守
鲍姑
地望分布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百家姓中“包”姓氏的起源? 包姓源流 郡望堂号
--------------------------------------------------------------------------------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
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
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
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氏家族的来历 包姓详情
[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定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包姓氏族 ,来源,现在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包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包尔积金氏(或称孛尔只金、博尔济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X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
包氏的来源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百家姓中包是怎么来的 包姓来源:出自芈[mi]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为“鲍”氏所改为“包”氏。
包姓的由来,古时候包姓分布那些地方?有什么历史? 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为鲍氏所改。
历史上姓包的名人有哪些 包拯:
字希仁(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孙。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爱,包节之弟,嘉靖十四年进士。
包万有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
包壮行
[明]字a修,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包世臣
为什么蒙古族包姓居多?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是包之金家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家族 因为与中原汉族交往较早,为了便于交际简化为包 宝 鲍等。其实都是包尔之金borjigin家族。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我姓蔡,想了解蔡氏族谱的保存地点。不知道哪位大神知道的?好的我会及时采纳,并加20分,快来抢吧!
本文2023-12-05 23:13: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