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张氏老三支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山东沂水张氏老三支家谱,第1张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谱谱对117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二册至第六册前部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六册后部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长子,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裔孙。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复中原壮志未酬,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乃嘱咐死后葬于潭州宁乡(今属湖南),栻公遵嘱而行,并定居于此,死后亦附葬于此,故曰栻公生于蜀而长于湘,称得上是湖南人。他幼承家学,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年30时以荫补官,协助其父主持抗金北伐之事,历任直秘阁、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讲、秘阁修撰等职,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前后居地方官十余年。每到一地,都能“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弊政,提倡兴学,多有政绩,受到民众的拥护。淳熙八年(1180),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48岁。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却很大,至今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还有专门祭祀他和朱熹的祠堂。绍兴三十二年(1162),栻公28岁,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书堂正式拜胡宏为师,攻读理学。因学习勤奋,见解非凡,深受师长器重。胡宏高兴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在潭州(今长沙)城南建城南书院以传师说。乾道初(1165——1173),他应湖南安抚使刘珙之邀,主讲于岳麓书院。其时胡宏师已谢世,胡宏的门下弟子求学于岳麓书院者络绎不绝。当时就有“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书院一千徒”的时谚。岳麓书院遂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就连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亦闻名而从福建不远千里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未发已发”等心性问题。两人抵足夜谈相与论辩,颇为相得。学术史上称曰:“朱张会讲”。后来朱熹在回顾这次会讲时说:“敬夫所见,造诣卓然,非所可及”。又说:“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可见朱熹受张栻的影响之大,且得益不少。张栻死后,其诗文由朱熹编定,名曰《南轩文集》刊行于世。张栻以湘学派大师,名垂青史。该谱卷一为序,计有旧序、纪源、公派语、魏公本传、魏公行略:卷二、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墓图、祠图、祠田、公牍等;卷五为优免公牍、旌典;卷六为碑文;卷七为列传、节孝、像赞;卷八为艺文、寿文、祠堂总录、跋。该谱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为总表,即将浚公长子栻与次子杓并列,称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大学士,随宋室南渡,定居钱塘。余姚、杭州、鄞县张氏,多为其后裔。栻公有二子:长曰焯,次曰炳。该谱从三世起,均为焯、炳二公之后裔。焯公居宁乡龙塘,被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有世居龙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当地,若干年后又复迁回湖南者。炳公曾东迁浙江,其后裔又迁回湖南。今湖南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长沙、沅陵、辰州、泸溪、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地,均有焯房与炳房之后裔。从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谱。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亲其亲。此为该谱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张云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装四册。定阳张氏出自陇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颐由陇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西关。该谱以张颐为一世祖,其子名进禄,字锡爵。又由西关迁居城中,生齿日繁,至清代,为一盛族。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七册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张廷辉主修,光绪四年(1878)余庆堂刻本,分装十四册。该谱以成业公为一世祖。张成业,名绍祖,唐朝宰相张柬之的后裔,宪宗朝元和进士,官拜江东提刑,居婺州即金华府,后因唐亡弃官迁居衢州府开化县之音铿,是为音铿张氏始祖。今浙江钱塘武林张氏、处州丽水张氏、衢州西安张氏、婺州金华张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后裔。该谱即浙江衢州开化县音铿张氏宗谱,只是唐相柬之公后裔中的一支。但在这一支中,因人才辈出,显赫青史,遂为天下望族。该谱取名《清河张氏宗谱》,旨在说明音铿张氏乃是清河张氏始祖岱公之后裔。该谱对张氏起源、衍派播迁,记载甚详。该谱卷之首为新序、目录;卷一为凡例、圣谕、祠规、家训、旧谱序等;卷二为诰敕、谢表、列祖遗像、像赞、里居图等;卷三为历代仕宦录、历代宰相录、忠义录、孝友录、文学录、武备录、贞节录、隐逸录、道术录、古今通派考、历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为各派世系图;卷十一为各派堂记、寿序、寿诗、艺文杂著;卷十二为各派坟图、墓志铭、祀产;卷十三为各派支传、行实、名贤录、跋。前引《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以行省为单位记载张氏播迁各地的230个衍派)即出自该谱。据该谱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封国太原府太原县,此为天下张氏通派之祖。从张氏开宗立姓始祖挥公算起,至成业公,共历118世;至清光绪三年(1877)止,共历161世。民国《清河世系》不分卷,张晋昭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原装一册。该世系以张润为一世祖。张润,字清源,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世居吴江。该世系即世居吴江的张润后裔世系。民国《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民国铅印本,原装二册。该谱为吴郡张氏支谱。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张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张绍,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孙名后胤,字嗣宗,国子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为王者师。五传至张镒,字季权,为唐德宗时宰相。自新野康公后胤,吴郡张氏始扬名天下。自张镒相德宗,吴郡张氏遂与始兴、河东齐名。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八册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光绪《清河家乘》不分卷,张景云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装四册。该家乘以张宝为一世祖。张宝,字维善,其先世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张宝徙居钱塘南壁里,以孝行举贤良方正。明万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万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以后,又五次重修,光绪时刻印。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张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该谱尊舟十一公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号舟十一,官奉议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战乱,徙居浮邑洞壶。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时名相张文瓘的七世孙。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孙名宥,官扬州长史;三世孙,名衮,官虢州刺史;四世孙,名载华,官御史中丞;五世孙,名正则;六世孙,名知实,字冠仁;七世孙,名保望,即被该谱尊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长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迁居休宁杭溪,为杭州张氏始迁祖;次子名伟,字君度,依父居洞壶黄竹洞梅岭;三子名彻,字君胜,又字克明,迁星源甲路,是为甲路(即甲道)张氏之始迁祖;四子名英,字君沮,迁居黄墩,是为黄墩张氏始迁祖。杭旻、洞壶、婺源、黄墩,均为舟十一公子之孙。当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后裔。由于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东武城张氏,故该谱名曰《清河张氏宗谱》,意为不忘其所出。该谱上接唐相文瓘公,历经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历时一千多年。该谱卷首为旧序、谱说、谱诫、姓氏说、张字说、世原、基图、遗像,卷一为世表类,有源流世表、始迁世表,卷二至卷十二为各支世表,卷十三为帝制类(诰、诏)、世训类(家训、家规、家礼)和艺文类,卷十四为懿行类(传、述略、赞)、祝庆类(寿文、诗、词)和哀挽类(祭章、挽诗、挽歌、行述),卷十五为墓图、墓志、墓铭、墓表,卷十六为祀祖类(祀序、会序)和公据类(禁示、给照、议约、合刊族议、刊谱捐银名数、领谱号),最后是“清河张氏宗谱跋文”。整部宗谱体例完备,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江浙和安徽一带的张氏家族史和地方史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九册至第十一册前部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该谱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彻公为一世祖。张彻,字君胜,又字克明,号大三,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随父徙居歙之黄墩、广明,其后彻公又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为甲道张氏始迁祖。彻公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有五世孙七十六人。五世孙为“延”字辈,所以该谱卷一绘有“张氏七十六延迁派旧图”,这个迁派旧图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绘制的。从明正统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间,七十六个支派,瓜瓞绵绵,辗转迁徙,丁口和衍派遍及东南各地,成为江南望族。仅进士就多达104个。其中宋代76名,元代7名,明代11名,清代10名。从五世祖延丕公起,开始编修本宗世谱。延丕,字彦直,官宋代户部郎中。其后,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编修。珏公,官宋代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阳县开国男。历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编修。加以人才辈出,收录广泛,记述翔实,所以该谱规模宏伟,部头号甚大,原装达四十四册之多。该谱第一卷有凡例、修谱新序、七十六延分迁旧图;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缨录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表;第三十七卷为文翰录、谱纪、传;第三十八卷为墓志铭、行状等;第三十九卷为续传、像赞、祭文等;第四十卷为寿文、记、杂序;第四十一卷为诗、杂著、书扎等;第四十二卷为墓图、领谱号、谱跋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一册后部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长曰仲实,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传至九征,九征公乃清初名臣张玉书之父。该谱乃是张玉书之家乘。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顺治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内翰林院秘书院编修、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丙午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会试大总裁等。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叛乱,参预帷幄,颇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曾奉命数次监治黄河,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与陈廷敬主持编修《康熙字典》,次年病故,谥号文贞。该谱由张九征初修。九征(1592——1655),字公选,号湘晓,顺治丁亥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司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等。曾纂修有《京江张氏家乘原稿》,其后由四世孙张永清、张永泓续修定稿,所以该谱完整地搜集了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有关资料,对研究清初的历史,很有价值。该谱卷首为谱序、凡例、目录、修谱子孙名次;卷一至卷三为皇帝任命张九征张玉书父子官职的诰敕以及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谢恩疏等;卷四至卷九为各房世系图表;卷十至卷十二为传略和行述;卷十三至卷十六为载籍、艺文、祠墓仪制等。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二册至第十四册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该谱以张孝先为始迁祖。张孝先,字怀祖。仕元,时值江淮多警,乃卜居常州韦庄。张孝先有二子:长明之,元至正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提举,赠奉直大夫;次新之,迁居上张,即老二房世系。明正德五年(1400),张孝先五世孙张仲玉,首次修谱,明崇祯时续修。入清后,又先后七次续修。所以该谱亦称《韦庄张氏九修宗谱》。该谱保存了许多元代资料。第十三册和第十四册的前半部分,收录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第十四册后半部分,收录清光绪《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八卷十二集,张谦、张震祥等修,光绪十年(1884)敦伦堂刻本,分装十二册。该谱系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后裔。九皋公十二传至浚公。张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人。北宋政和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传檄勤王有功,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拜为宰相,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自任总督兵马大元帅。绍兴七年,因郦琼兵叛,引咎辞职。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近20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下攻宋,重新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国公。孝宗隆兴元年(1163),再次拜相,督师抗金。次年,为主和派排挤,被罢相。居家期间,搜集整理修谱资料,理出了其先世世系。因抗金复国大志未酬,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遗命死后葬湖南宁乡。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中兴备览》。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兵部尚书张宏,在浚公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纂修成族谱,并奏请理宗皇帝,赐玉玺印于该谱之首,此即该谱首页玉玺之由来。浚公五世孙,宋谏议大夫元瑜公,官工部尚书,晚年致仕,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八卢城庙后桥为第一支;历山三墙为第二支,西堑为第三支,逊马桥为第四支,化龙堰东堑为第五支。该五支都分别编修有房谱。清光绪十年(1884),张谦、张震祥等在各房房谱的基础上,修成宗谱取名为《姚江历山张氏宗谱》。该谱第一集为凡例、祠规、目录、各房藏谱目录、总序、各房谱序、世系总图、历代诰敕、像赞、祭田等,第二集为历代先祖传,第三集为魏国忠献公行状,第四集为艺文志,第五至第十五集为各房世系并附补遗及卷外,第十二集为家乘一览记、备考等。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之前部,收录民国《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振鹭等修,民国五年(1916)树德堂铅印本,分装二十八册。该谱乃是《姚江历山张氏宗谱》的一个支谱,是宋谏议大夫、工部尚书元瑜公后裔中的第二支。元瑜公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历山三墙门为第二支。历山始迁祖斌二公,乃三墙门始迁祖斌六公之兄。斌二公,仕元授山东济南府正提举,入赘历山邹副使家,定居历山。斌六公授广东广州府副提举,不忍与兄斌二公远离,遂定居芦城之西。在两家相距适中之地,建一桥,曰树德桥,俗呼张家桥,此即三墙门取名树德堂之由来。元明以来,人丁兴旺,支派繁多,遂购地建祠,名曰三墙门张氏树德堂祠。本堂神主自元瑜公为一世祖至其后裔分为五房,奉祀中堂。春祭定为二月四日,冬祭定为冬至前后十日。该谱卷一为谱序、祠图、树德堂楹联、祠堂记、墓图、诰敕、像赞、跋等,卷二为史传,卷三为宗献公行状,卷四宗贤列传,卷五为艺文志,卷六为杂记,卷七至卷二十七为世系图,卷二十八为补遗。该谱收罗宏富,记载翔实,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第十六册之后部,收录民国《鹤颈漕张氏宗谱》十六卷,张道生等修,民国五年(1916)追远堂铅印本,原装十二册。该谱以张荣为始迁祖。张荣,宋武功大夫,高宗绍兴间,因抗金有奇功,做官泰州。晚年致仕隐居于四明之鄞县,居县南鹤颈漕。四传而人丁兴旺,遂析为四宅:板桥、楼下、樟江、普塘。其后各宅又析为若干支,明末达六百余支。清乾隆时,裔孙张汉州,搜集资料,编修四宅谱稿。咸丰时,合族议定编修族谱,光绪时修成《壬辰新修宗谱》。民国初,张道生等重修,取名《鹤颈漕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七册至第十八册第十七册,收录清光绪《张氏六修族谱》二十一卷,张秉铨、张谷南等修,光绪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装二十一册。该谱以栻公的八世孙仁秀公为一世祖。仁秀公(1346——1408),字廷光,官朝议大夫,有二子:长曰敏,次曰时杰。敏公(1973——1448)有三子:长曰纲、次曰维、三曰纬。该谱乃是维公后裔之谱。维公(1396——?),字均荣,有四子:长曰琦、次曰珂、三曰圭、四曰呈。该谱卷一为发源系图,发源系图以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为一世祖,十二传至浚公,浚公九传至仁秀公。该谱为仁秀公次孙维公之世系;卷二至卷十二,为维裔圭房世系;卷十三至卷十四,为维裔珂房世系;卷十五为维裔琦房世系;卷十六为维裔呈房世系。卷十七为像图、祠图、墓图;卷十八祠墓祭田碑记;卷十九为祠礼仪注服制图、优免荫恤节孝案稿;卷二十为列传、行略、家传;卷二十一为宗范、祠规、艺文、跋。第十八册,收录清同治《张氏宗谱》和民国《续修张氏族谱》两种。同治《张氏宗谱》十八卷。该谱以张德一为始迁祖。宋元鼎革之际,张德一携弟国四,由江西饶州徙居楚黄州黄陂县南乡盘龙城,其后,张国四又徙居陂北朱家坡。清雍正年间,其裔孙张元泰等始修宗谱。同治年间,张祥麟等又编修支谱。刻版时,将雍正宗谱与同治支谱合而为一。遂成《张氏宗谱》十八卷,亦称同治《张氏宗谱》。民国《续修张氏族谱》六册,张家骐等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该谱是唐初名将张士贵后裔之族谱。清康熙十七年(1678),张藐山首修世居盂县之张士贵后裔族谱。这次修谱以元代的张秀为始迁祖,对其五世三大股、七世二十八小股,均以序登录,纪事分明。但对张秀的先世,则记载甚略,故称《张氏近系族谱》。其后,张义生又据旧谱、墓碑以及采集资料,理出了张秀的先世谱系。张秀,乃是隋末唐初张士贵之后裔。隋末,张士贵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屡立战功,进封虢国公。太宗时,再立新功,迁左领军大将军,谢世后陪葬昭陵。其后,子孙袭爵,累世从戎。至宋明时期,子孙多以文才扬名,为盂县巨族。张秀之前的先世谱系,称为《张氏远系族谱》。乾隆五十七年(1794),张宗泗将《近系族谱》和《远系族谱》合而为一,并增补唐宋以来列祖列宗名人传略四十五篇,光绪元年(1875)刻印成册。民国初,张家骐等,以乾隆刻本为底本进行续修并付印,此即《续修张氏族谱》。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九册至第二十册第十九册,收录民国《中湘十亩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末一卷,张万遂等修,民国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明为一世祖。张明,字导文,生于明正统五年(1440),世居临淮。张明由临淮徙居湖广长沙张公岭。张明生有八子,其第七子名张教,又由张公岭徙居中湘十亩丘,是为十亩丘张氏支祖。张教五传至张子秀,张子秀于明清鼎革之际,徙居湘潭。该谱主要是张子秀后裔的族谱。第二十册,收录民国《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张效良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孝友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汉诚为始迁祖。张汉诚,字梦麟,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至正末年,徙居湘乡花桥。汉诚生有四子:嗣湖、嗣江、嗣源、嗣洪。后来,嗣江和嗣源之裔孙,遍及湘乡、湘潭、巴陵、永宁以及湖北、四川、陕西等地,丁口兴旺,人才辈出。有以武功报国者,有以文才蜚声者,有以勤俭起家成为当地豪富者。该谱所载主要是嗣江和嗣源两房世系及业绩,实为此两房谱。%D%A

凤凰山下的茶园

  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山下一片普通的茶园。茶园生产的茶,竟然受到北宋皇帝的赞赏并撰文颂之,欧阳修、蘇东坡等一批文人墨客还吟诗作赋赞叹不已。这在福建乃至全国的历史上恐怕都很少见。这座山就是位于建瓯市东峰霞镇村的凤凰山,这片茶园就是山下方圆三十里的山地。因位于当年闽都之北,这块地方所产之茶又称北苑贡茶。

  初夏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霞镇村。凤凰山看起来并不高,因其势如翔凤作饮水之状,故名。山下是一片开阔的缓坡山地小平原,一条小溪穿越其间,两岸高处尽辟茶园,行行整齐的茶树如绿色地毯一路铺开;低处则葡萄枝叶满架,豆秧攀爬满园,一派欣欣向荣的夏日田园风光。不高的山和不尽的溪水夹著一片缓坡的小平原,造就了“气候温润露浓风柔”宜茶之地,故这里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乘。唐贞元年间建州刺史常衮,教当地茶农制作蒸青团茶,“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后稍如饼样……”随著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建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令凤凰山下茶农引以骄傲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当地出了个“茶神”张廷辉。张氏将凤凰山周围方圆三十里的自家茶园献给闽王,张因此被封为闽国的“阁门使”。闽王则将这片茶园建成小朝廷的御茶园,这就是史称的“北苑御茶园”。张氏不仅献地,还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得茶农和朝廷的赞赏。他辞世后不久人们就在凤凰山建起“张阁门使庙”,因张氏号三公,又称“张三公庙”。后来,随著北苑茶的扬名,对张氏也不断追褒,皇帝赐张阁门使庙“恭利祠”匾额,封张氏为“美应侯”。此后张氏被尊为神明,茶农纷纷进庙引接香火,祈佑茶事。时逾千年,如今恭利庙尚在,张三公高大塑像立于正中,依然烟火缭绕,香客不断。  北宋时,皇帝都爱茶,朝廷派重臣主持北苑茶事,北苑团饼成了贡茶,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在当时,爱茶、论茶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气。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有关建茶和北苑贡茶的茶学论著。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详细记录了建茶的历史、产地、种植、制造及冲泡的全过程,称北苑“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北苑贡茶的扬名还得益于宋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赋。欧阳修对北苑龙凤团茶极为钟爱,当新茶来临时,欣喜若狂,赋诗道:“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王安石将龙凤团茶送给远在洛阳做官的弟弟王安国,并附诗曰:“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嘱咐其弟这种茶应在优美的环境中细品慢啜,不要对著花去啜茶啊!蘇东坡是个茶痴,把佳茗比作佳人,一生钟情于茶,他在知杭州期间,虽有“龙井”做伴,仍不忘凤团饼,并留诗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才女李清照也爱团茶,有诗为证:“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诗人于悲凉寂寞中以酒茶解忧。陆游慕建茶已久,得到建茶后喜不能抑,写下“忽喜云腴来建苑,坐令渴肺生华滋”的名句。北宋诗人词家名人如范仲淹、蘇辙、杨万里、黄庭坚、蔡襄等都留下了盛赞北苑贡茶的诗篇、华文。其中蔡襄总结团茶制造技艺写出的《茶录》,成为继陆羽茶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茶学著作,在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后来的数百年间,由于朝代的更替和茶类的发展,凤凰山下的北苑茶也历经兴衰演变,虽不如北宋时“一枝独秀”风光,但仍是一处重要的茶产地。且繁殖著茶树优良品种。在凤凰山下我们看到一片立碑保护的百年乌龙茶树品种园。据专家考证,这片乌龙茶树(又名矮脚乌龙), 原产于古时的北苑茶园,台湾乌龙亦由此引种,乃台湾乌龙之始祖,见证了两岸茶树品种的历史渊源。如今凤凰山下茶园连片,茶厂遍布,一派兴旺景象。

张浚宗谱世系简表

浚┬栻┬焯┬明义┬铿,至元十九年仗义负文天祥骸骨归葬吉州,遂居焉,其后元末明初回迁湖南居

│ │ │ │ 宁乡、湘潭等处。见民国十三年张登恺沩宁水口先儒四益堂谱和清光绪二年

│ │ │ │ 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

│ │ │ ┝翱—宣—文□,其后居浙江金华汤溪。见湖南祁阳、武冈、溆浦、沅陵诸谱。

│ │ │ ┝翔,原籍吉州(一说洪州),其后回迁湖南居衡、邵、永、溆、辰、益诸县市及川、

│ │ │ │ 豫诸省。明河间王张玉、清宰相张鹏嗣即其裔也。见湖南祁阳谱。梁恭辰有

│ │ │ │ 五房六宰相之说,即张居正、张玉书、张英、张廷玉、张鹏翮、百菊溪同出

│ │ │ │ 一系,见《北东园笔录》。长沙阅田谱载张居正为张炳之后。

│ │ │ └千载,一说即铿,原籍吉州,与文天祥善,仗义负文天祥骸骨归葬吉州,其后迁

│ │ │ 居湖南岳阳、邵阳等处。见张克刚《张氏南轩通谱》。江西吉安亦有其后,

│ │ │ 但以南唐参政张敏为始祖。见万安固山横塘谱。

│ │ └明羲─镗┬惟孝,因父殉难,隐沩学道,居宁乡龙塘,其后居湖南宁乡、安化、新化、

│ │ │ 桃江等处。

│ │ └惟考,因父殉难,迁安化三洲,自号梅山处士。见《张氏通谱》。

│ │ ┌明羲

│ │ └明义,字存理,号濲滨,自湖州蒹葭里迁兰溪桃花坞,其子文瓒字廷璋,号兰谷,行宗

│ │ │ 六,入赘胡氏遂居汤溪沃里,张祖年即其裔也。见张祖年《道绎集》。

│ │ ┝文吉,其后居浙江余姚、上虞、新昌、嵊县一带。见清光绪十年张谦、张震祥姚江历山

│ │ │ 敦伦堂谱、嘉庆二十年张天成古虞孝友堂谱和嘉庆十二年张周才南明夏州萃英堂

│ │ │ 谱。上虞、新昌诸谱载文吉为唐代人,魏公为文吉八世孙。余姚谱载魏公为唐彦

│ │ │ 博公十世孙,与朱子《魏公行状》殊异。

│ │ ┝王相,南宋嘉定间知平江府事遂居吴,其后居浙江平湖、上海华亭。见民国五年张元善平

│ │ │ 湖张氏家乘和清光绪十三年张德刚松江华亭南塘张氏谱。谱载魏公为唐相张柬之裔。

│ │ ┌锡,自潭州迁绍兴山阴余贵庄,其后居浙江嵊县。见清道光二十年张登洙剡北济美堂谱。

│ │ └铴—义伦。同上。

│ │ ┝伸,其后居河北定兴、浙江萧山。张弘范、葛云飞即其裔也。见张宪、张阳辉《张氏统

│ │ │ 宗世谱》和萧山义门《张氏宗谱》、县前《徐氏宗谱》、山阴天乐《葛氏宗谱》。谱

│ │ │ 载汝南王张柔为宣公六世孙,甚谬。

│ │ ┝墀─镗,字孟声,子遗宋末迁福建永福,其后居永泰、福州等处,实业家张秋舫即其裔。

│ │ │ 见清末张绍曾永泰清河张氏宗谱。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载张镗,字声甫,长邑人,

│ │ │ 淳祐四年进士,新会簿。弟镇,字仲甫,绍定五年廷试第一,因父为考官,易为第

│ │ │ 三,通判绍兴府,官至吏部尚书。父翀,字蜚卿,嘉定四年探花。孟声疑即声甫。

│ │ ┝洽—镗┬源,字怀湘。因父殉难,避地潜隐,逃山东济宁城西疃里山之阳作地村(今嘉

│ │ │ │祥县瞳里乡大张村)。见山东巨野《张氏宗谱》(张长河宗亲编)

│ │ │ └溟,字渊注。因父殉难,元人购求其后,乃迁安化三洲,自号梅山处士。生二

│ │ │ 子长松,次柏。柏逃山西平阳,生子桐,桐长子君用明永乐间迁山东汶上桃城,

│ │ │ 次子君爱仍居山西。同上。

│ │ ┌先猷┬世良┬镗─新一,宋末自闽迁吴,居毘陵城南殷薛里,其后居江苏常州。常州词

│ │ │ … │ 派开创者张惠言即其裔。见民国三十六年张廷耀常州世恩堂谱。

│ │ │ … └铿,其后居江苏常州、无锡。同上。

│ │ └告猷,其后居江苏常州。见常州世恩堂谱。

│ │ └相猷—满,其后居浙江山阴。见清道光十九年张湘华《松林张氏宗谱》。

│ ┝烜┬至─如鉴─镗─新一,宋末由凤翔迁居江苏常州。见清同治九年张祯禧常州百忍堂谱。

│ │ └垫,其后居江苏常州。同上。

│ ┝烨,其后居浙江诸暨。见余姚历山敦伦堂谱。

│ ┝炤,其后不详。见曹学佺《蜀中广记》。

│ ┝烺,其居湖南永州、涟源。见湖南祁阳、武冈、溆浦、沅陵诸谱。

│ ┝棊,其后居江苏新丰。见沈寿民《姑山遗稿》。

│ ┝炳┬逊厚─珦,南宋开庆元年自临安宦居浙江新昌。见清光绪十四年张蔼然新昌崇报堂谱。

│ │ ┌明经(枢),其后居湖南湘潭、宁乡,明隆平侯张信即其裔也。见《张氏通谱》。

│ │ ┝明养(梗),其后居湖南益阳。同上。

│ │ ┝明缣(櫿),其后居湖南、福建。同上。

│ │ └明孙,原籍江右,宋淳祐三年徙居湘乡欧源。见清光绪二十九年张鼎盛、张子承湘乡欧

│ │ │ 源孝友堂谱和《张氏通谱》。

│ │ ┝明衍,即张化孙,其裔居湘、闽、粤、浙、赣、台及海外,人口近千万。见清光绪十四

│ │ │ 年张登坃《张氏续修族谱》和《张氏南轩通谱》。闽粤诸谱载化孙为张九龄裔。

│ │ └明隆,讳通义,原籍江右,其后居湖南新化、邵阳。新化谱载通义为北宋人。见《张氏

│ │ 南轩通谱》和民国三十七年张昌鹏、张昌建邵阳两铭堂谱。

│ ┝恂,见民国十五年江苏溧阳李巷里谱。谱载魏公为北宋张文吉七世孙,世系与上虞谱略异。

│ ┝恬┬洪—震—远猷,宋咸淳间因宦居浙江山阴,明大贤张元忭即其裔也。见清光绪十年张谦、

│ │ └江 张衡等余姚历山敦伦堂谱、剡北济美堂谱。

│ │ ┌辕—进禄—文贵—宗智—永旭—溋—松—克何,迁剡北沙园。为沙园张氏始祖。见民国

│ │ │ 十七年张远结、张诗耀《剡北张氏宗谱》。

│ │ └轩,其后清水塘、清河坊。同上。

│ ┝义—铨—椿,其后居江苏镇江、扬州等处。见民国十八年张敦五润东张巷谱和民国十一年张

│ │ 绍金思孝堂《江都张氏善二公支谱》。谱载魏公为张九皋十六世孙,世次为九皋

│ │ 生抗,抗生仲方,仲方生义宣(唐表作茂宣),义宣生克伦(唐表作克俭),克

│ │ 伦生绮,绮生崇纪,崇纪生澜,澜生钧(唐表作玓),钧生惟正(以上见唐表),

│ │ 惟正生绍武,绍武生公器,公器生忻然,忻然生纮(或作缄),纮生咸,咸生浚。

│ │ 与朱子《魏公行状》殊异。

│ ┌旭,其后居浙江嵊县。见民国三十五年剡西淼溪萃涣堂谱。

│ ┝耆,其后居浙江嵊县。同上。

│ └旸,其后居浙江嵊县。同上。该谱载魏公为唐代状元张又新九世孙,与朱子《魏公行状》异。

│ ┝颂─火光,元中统元年(1260)自四川绵竹县宦居浙江海宁盐宫镇。见海宁武源张氏谱。

│ ┝颋,见乾隆五十九年平湖《张氏家乘》。

│ ┝英—王相,见乾隆五十九年平湖《张氏家乘》。

│ ┝轸(声进)—子明—顺九—甲春(香)—恢,宋高宗时自关中入黔平蛮乱有功,居思南,子

│ │ 孙世袭沿河、思南、印江等州县土司,直至民国初年。见康熙三十年(1691)

│ │ 张南翔《黔南张氏族谱》和1990年张志忠《张氏源流史》。据《宋史》、《宋绘

│ │ 要》等文献记载:张声进,又名大雅,活动于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生

│ │ 二子珍、玉,玉生华,华生馨、香,香生怀、恺、恢。是谱载魏公为开封张叔

│ │ 夜(1065-1127)之孙,张声进为宣公之子。甚谬。

│ ┝……炳,宣公七世孙(一说先猷生显谟,显谟生节,节生炳),宋末元初由湖南湘潭迁居毗陵

│ │ 城南张家坝,其后居张家坝、社桥等处。见民国七年张荣海毗陵书忍堂谱。

│ ┝……志,元代自湖南衡阳县赘居浙江绍兴萧山杜冢村。见清光绪十八年张绍良岳山张氏谱。

│ ┝……原,宣公四世孙,南宋淳熙间自临安徙居浙江鄞县,明尚书张邦奇、张时彻即其裔也。

│ │ 见清宣统元年张其贤鄞县槎湖种德堂谱。

│ ┝……可大,宣公六世孙,元明之际迁居江苏泰兴。见清光绪五年张长山泰兴延令百忍堂谱。

│ ┝……均德,世籍四川巴县,元代以明威将军入驻云南,其后居云南石屏,为巨族。张汉即其

│ │ 裔也。见张熙惟、阎钢《历代张氏望族》。

│ ┝……冲之,先世明初入辽东州卫军籍,正统年间复入京师,遂为宛平人,为巨族。同上。

│ ┝……孚,元末自闽迁吴,其后居江苏常熟,藏书家张海鹏、张金吾即其裔也。见清乾隆六十

│ │ 年张敦培、张光基《南张世谱》和黄廷鉴《第六弦溪文钞》。

│ ┝……渡边,其后居江西进贤。见光绪四年张廷辉《清河张氏宗谱·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

│ ┝……智滔,元至正间自汉州绵竹避乱居浙之婺州,后再迁于古丽东之石塘,五世孙钟转迁于

│ │ 东畈。见咸丰十年张仲旺浙江永康《清河张氏宗谱》。谱载魏公为唐兵部尚书张询,

│ │ 翰林学士张伯渊之后。

│ ┝……楷,其后居上海,进士张黼、张鸣凤父子即其裔。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四十九王鏊

│ │ 《南京刑部郎中进应天府丞中宪大夫张君黼墓志铭》和《明史》卷一百八十八《张

│ │ 鸣凤传》。

│ ┝……云山,进士,元末与兄银山(太学生)、玉山(进士)避陈寇之乱,由江西鄱阳瓦屑坝迁

│ │ 皖,洪武定鼎,云山同子侄九人迁舒城山七里河,为一世祖。云山生寿二,寿二生

│ │ 谱优、谱俊,侄福五、福六等。见舒城晓天《张氏宗谱》(张劲松藏)。

│ ……

┝杓┬忠纯,其后不详。见《宋史》。杓《宋史》作枃,据桂林龙隐洞题名当以枃为是。

│ └忠恕—献子,其后不详。见《宋史》和魏了翁《直宝章阁提举冲佑观张公墓志铭》。

│ ┌忠纯

│ └忠恕┬明义,一云讳义伦,出后从堂伯焯公为嗣。见民国十二年张铁欧《锡山张氏统谱》。

│ │ └明羲─镗,出后从伯父明义公为嗣。镗生洽,为白鹿洞书院山长,其后居江苏无锡。

│ │ 谱载魏公为唐相张嘉贞十六世孙。同上。剡北济美堂谱载忠纯生明羲,忠恕生明义。

│ ┌仁恕—献猷,其后居江苏常州。见常州世恩堂谱。

│ └忠恕┬洪猷,其后居江苏常州。见常州世恩堂谱。

│ │ └远猷,其后居浙江山阴。见无锡梁溪萃雅堂谱。

│ ┌忠纯

│ └忠恕┬坚,嘉定间与弟岳避乱自合淝徙浙,其后居浙江山阴琶山、赖山及峡山等处,世称三

│ │ │ 山张氏。稽山书院山长张德华其裔也。见清道光二十一年张一鸣山阴孝友堂谱。

│ │ └岳,拜武略将军,其后居会稽余贵。同上。

│ ┌实生,其后居浙江新昌源溪。

│ └复生,其后居浙江新昌源溪。见民国二十六年《源溪张氏宗谱》。

│ ┝廷瑞,其后居浙江上虞。该谱载魏公为唐彦博公之后。见余姚历山敦伦堂谱。

│ ┌球,或作琜。其后居浙江嵊县、新昌。

│ ┝珍,其后居湖州。

│ └玖,其后居湖州。该谱载魏公为张良二十七世孙,世次为:良生仁,仁生永,永生敞,敞生

│ │ 沦,沦生榧,榧生炽,炽生坤,坤生奄,奄生表,表生品,品生嵩,嵩生莆,莆生个,

│ │ 个生芣,芣生聚,聚生象,象生诗,诗生抽,抽生茜,茜生赋,赋生褒,褒生嵘,嵘生

│ │ 阀,阀生讨,讨生咸,咸生洽、浚,浚生栻、杓(字范夫,《剡东五都上林张氏宗谱》作

│ │ 枸,字定叟)。与朱子《魏公行状》殊异。见民国二十年嵊邑清德堂《张氏宗谱》。

│ ┝耿,其后居广东南海。见广东南海大沥张边村张氏谱。

│ ┝炜,其后不详,见《张氏统宗世谱》。

│ ┌烜─至─如鉴─镗—文谦—伯淳—起岩—羽—傅,字师灏,号瑞隐。因伪吴僭号恐为波及,

│ │ 避居于锡邑芙蓉圩。烜嗣张栻后,文谦、伯淳、起岩、羽《元史》及《明史》有传。见

│ │ 民国三年张履廷无锡蓉湖孝友堂《张氏宗谱》。

│ ┝熠,同上。

│ ┝炯,同上。

│ ┝忠恕,同上。

│ └忠纯,同上。

│ ┝……元吉,其后居江西余干。见光绪四年张廷辉《清河张氏宗谱·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

│ ┝……顺,其后居河北定兴。见光绪四年张廷辉《清河张氏宗谱·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

│ ┝……远猷,杓之孙(疑为曾孙),为绍兴牧,致仕后遂退居山阴。见光绪二十二年宜兴张渚《张

│ │ 氏宗谱·总谱渊源录》(弘治十一年张邦达撰)。明弘治十五年彭泽修《徽州府志》

│ │ 载远猷之父讳震,字彦亨,有兄弟七人,兄子大猷为人孝谨,终湖南潭州排岸。

│ ……

┝格,其后居福建。见余姚历山敦伦堂谱。

┝栿,早世。见余姚历山敦伦堂谱。

┝檡,更名翼,字羽仪,魏公第三子,官司马,淳熙间致仕,隐迹剡之集贤坊双井头,其后分居剡

│ 县各乡。见民国二十二年张兴炽剡县孝友堂《西城张氏宗谱》。

┝……起岩,魏公之后,元末自济南徙居浙江诸暨。张起岩,状元及第,元史有传。见清嘉庆十四

│ 年张瑞五暨阳香山张氏谱和《历代张氏望族》。

┝……奇禄,魏公之后,其后居浙江松阳。见清光绪七年松阳张氏谱。

┝……锭,魏公之后,明初自江西德兴县迁居浙江兰溪。见民国二十六年张友颜兰塘永锡堂谱。

┝……赵璧,魏公之孙,世居上海华亭。张拱端、张履端、张轨端即其裔也,世称三凤张氏。见清

│ 咸丰七年张曾泰浦南三凤张氏谱和《历代张氏望族》。

┝……智高,魏公六世孙,元武略将军。其后居绍兴余贵。见1999年《绍兴县志·第四编·氏族》。

┝……定,魏公之后,官右武大夫、江东淮东都统制兼宣抚使、加都督总统两淮军马兼沿江置制使,

│ 元赠光禄大夫、柱国、江浙行中省平江政事、太师,封清河郡公,谥忠烈。其后居江苏

│ 丹徒。见《中华名门才俊·张氏名门》

┝……志雄,号长张,襄阳人,魏公之后,宋末元兴,耻食其禄,闻伪汉陈友谅据江西往谒焉,后

│ 知其不足与有为,乃仕明太祖为郎官,与丁普郎等三十五人死鄱阳湖难,赠清河郡侯,

│ 祀康郎山忠臣庙。其事见《明史》、《续资治通鉴》及朱国祯《皇明开国功臣传》等。

│ 生二子:通、达,从大元帅平定天下,太祖赏赐开国之功,旌表死难之节,封通为襄

│ 阳侯食禄千户;达为利州益昌侯食禄百户,其后居广元虎跳驿。见广元谱(张川藏)。

┝……七十,魏公裔孙,元泰定元年(1324)迁漳平县高兴乡林口店。见闽台姓氏源流网。

┝……济,魏公四世孙,与弟憬(灏)宋末迁德化县半林乡猴墓坑。同上。

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 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谱谱对117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二册至第六册前部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六册后部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长子,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裔孙。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复中原壮志未酬,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乃嘱咐死后葬于潭州宁乡(今属湖南),栻公遵嘱而行,并定居于此,死后亦附葬于此,故曰栻公生于蜀而长于湘,称得上是湖南人。他幼承家学,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年30时以荫补官,协助其父主持抗金北伐之事,历任直秘阁、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讲、秘阁修撰等职,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前后居地方官十余年。每到一地,都能“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弊政,提倡兴学,多有政绩,受到民众的拥护。淳熙八年(1180),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48岁。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却很大,至今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还有专门祭祀他和朱熹的祠堂。绍兴三十二年(1162),栻公28岁,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书堂正式拜胡宏为师,攻读理学。因学习勤奋,见解非凡,深受师长器重。胡宏高兴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在潭州(今长沙)城南建城南书院以传师说。乾道初(1165——1173),他应湖南安抚使刘珙之邀,主讲于岳麓书院。其时胡宏师已谢世,胡宏的门下弟子求学于岳麓书院者络绎不绝。当时就有“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书院一千徒”的时谚。岳麓书院遂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就连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亦闻名而从福建不远千里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未发已发”等心性问题。两人抵足夜谈相与论辩,颇为相得。学术史上称曰:“朱张会讲”。后来朱熹在回顾这次会讲时说:“敬夫所见,造诣卓然,非所可及”。又说:“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可见朱熹受张栻的影响之大,且得益不少。张栻死后,其诗文由朱熹编定,名曰《南轩文集》刊行于世。张栻以湘学派大师,名垂青史。该谱卷一为序,计有旧序、纪源、公派语、魏公本传、魏公行略:卷二、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墓图、祠图、祠田、公牍等;卷五为优免公牍、旌典;卷六为碑文;卷七为列传、节孝、像赞;卷八为艺文、寿文、祠堂总录、跋。该谱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为总表,即将浚公长子栻与次子杓并列,称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大学士,随宋室南渡,定居钱塘。余姚、杭州、鄞县张氏,多为其后裔。栻公有二子:长曰焯,次曰炳。该谱从三世起,均为焯、炳二公之后裔。焯公居宁乡龙塘,被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有世居龙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当地,若干年后又复迁回湖南者。炳公曾东迁浙江,其后裔又迁回湖南。今湖南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长沙、沅陵、辰州、泸溪、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地,均有焯房与炳房之后裔。从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谱。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亲其亲。此为该谱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张云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装四册。定阳张氏出自陇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颐由陇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西关。该谱以张颐为一世祖,其子名进禄,字锡爵。又由西关迁居城中,生齿日繁,至清代,为一盛族。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七册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张廷辉主修,光绪四年(1878)余庆堂刻本,分装十四册。该谱以成业公为一世祖。张成业,名绍祖,唐朝宰相张柬之的后裔,宪宗朝元和进士,官拜江东提刑,居婺州即金华府,后因唐亡弃官迁居衢州府开化县之音铿,是为音铿张氏始祖。今浙江钱塘武林张氏、处州丽水张氏、衢州西安张氏、婺州金华张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后裔。该谱即浙江衢州开化县音铿张氏宗谱,只是唐相柬之公后裔中的一支。但在这一支中,因人才辈出,显赫青史,遂为天下望族。该谱取名《清河张氏宗谱》,旨在说明音铿张氏乃是清河张氏始祖岱公之后裔。该谱对张氏起源、衍派播迁,记载甚详。该谱卷之首为新序、目录;卷一为凡例、圣谕、祠规、家训、旧谱序等;卷二为诰敕、谢表、列祖遗像、像赞、里居图等;卷三为历代仕宦录、历代宰相录、忠义录、孝友录、文学录、武备录、贞节录、隐逸录、道术录、古今通派考、历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为各派世系图;卷十一为各派堂记、寿序、寿诗、艺文杂著;卷十二为各派坟图、墓志铭、祀产;卷十三为各派支传、行实、名贤录、跋。前引《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以行省为单位记载张氏播迁各地的230个衍派)即出自该谱。据该谱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封国太原府太原县,此为天下张氏通派之祖。从张氏开宗立姓始祖挥公算起,至成业公,共历118世;至清光绪三年(1877)止,共历161世。民国《清河世系》不分卷,张晋昭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原装一册。该世系以张润为一世祖。张润,字清源,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世居吴江。该世系即世居吴江的张润后裔世系。民国《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民国铅印本,原装二册。该谱为吴郡张氏支谱。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张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张绍,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孙名后胤,字嗣宗,国子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为王者师。五传至张镒,字季权,为唐德宗时宰相。自新野康公后胤,吴郡张氏始扬名天下。自张镒相德宗,吴郡张氏遂与始兴、河东齐名。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八册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光绪《清河家乘》不分卷,张景云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装四册。该家乘以张宝为一世祖。张宝,字维善,其先世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张宝徙居钱塘南壁里,以孝行举贤良方正。明万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万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以后,又五次重修,光绪时刻印。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张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该谱尊舟十一公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号舟十一,官奉议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战乱,徙居浮邑洞壶。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时名相张文瓘的七世孙。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孙名宥,官扬州长史;三世孙,名衮,官虢州刺史;四世孙,名载华,官御史中丞;五世孙,名正则;六世孙,名知实,字冠仁;七世孙,名保望,即被该谱尊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长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迁居休宁杭溪,为杭州张氏始迁祖;次子名伟,字君度,依父居洞壶黄竹洞梅岭;三子名彻,字君胜,又字克明,迁星源甲路,是为甲路(即甲道)张氏之始迁祖;四子名英,字君沮,迁居黄墩,是为黄墩张氏始迁祖。杭旻、洞壶、婺源、黄墩,均为舟十一公子之孙。当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后裔。由于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东武城张氏,故该谱名曰《清河张氏宗谱》,意为不忘其所出。该谱上接唐相文瓘公,历经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历时一千多年。该谱卷首为旧序、谱说、谱诫、姓氏说、张字说、世原、基图、遗像,卷一为世表类,有源流世表、始迁世表,卷二至卷十二为各支世表,卷十三为帝制类(诰、诏)、世训类(家训、家规、家礼)和艺文类,卷十四为懿行类(传、述略、赞)、祝庆类(寿文、诗、词)和哀挽类(祭章、挽诗、挽歌、行述),卷十五为墓图、墓志、墓铭、墓表,卷十六为祀祖类(祀序、会序)和公据类(禁示、给照、议约、合刊族议、刊谱捐银名数、领谱号),最后是“清河张氏宗谱跋文”。整部宗谱体例完备,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江浙和安徽一带的张氏家族史和地方史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九册至第十一册前部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该谱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彻公为一世祖。张彻,字君胜,又字克明,号大三,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随父徙居歙之黄墩、广明,其后彻公又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为甲道张氏始迁祖。彻公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有五世孙七十六人。五世孙为“延”字辈,所以该谱卷一绘有“张氏七十六延迁派旧图”,这个迁派旧图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绘制的。从明正统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间,七十六个支派,瓜瓞绵绵,辗转迁徙,丁口和衍派遍及东南各地,成为江南望族。仅进士就多达104个。其中宋代76名,元代7名,明代11名,清代10名。从五世祖延丕公起,开始编修本宗世谱。延丕,字彦直,官宋代户部郎中。其后,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编修。珏公,官宋代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阳县开国男。历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编修。加以人才辈出,收录广泛,记述翔实,所以该谱规模宏伟,部头号甚大,原装达四十四册之多。该谱第一卷有凡例、修谱新序、七十六延分迁旧图;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缨录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表;第三十七卷为文翰录、谱纪、传;第三十八卷为墓志铭、行状等;第三十九卷为续传、像赞、祭文等;第四十卷为寿文、记、杂序;第四十一卷为诗、杂著、书扎等;第四十二卷为墓图、领谱号、谱跋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一册后部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

山东沂水张氏老三支家谱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