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姓 浑氏家谱 浑姓起源 浑姓名人 浑姓的来源 浑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浑姓 浑氏家谱 浑姓起源 浑姓名人 浑姓的来源 浑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浑(Hún 浑)姓源出有二:

1、《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三魂》记载(节录):“浑,姬姓。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友。友孙穆公:其子偃字子游,其孙为游氏。游氏之孙罕,字子宽,又别为浑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春秋时郑穆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称游氏;游氏之孙为浑罕,生子宽,别为浑氏,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所改:

①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南北朝时,匈奴浑邪王随北魏入中原,以浑为氏。

② 据《通志·氏族略》载,吐谷浑部落的后人,简改为汉姓浑氏。

二、迁徙分布

有据可查目前浑姓约1000多人于河北省泊头市四营乡王官屯居住,只有少数人因工作迁出外地。

三、浑姓名人:西夏武功大夫浑进忠、武节大夫浑光忠;唐朝有宁朔郡王浑释之、中书令浑瑊;五代时有浑解楼等。

浑 瑊:唐朝名将。本名日进(736-800)。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西南)人。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善骑射。十余岁入朔方军,随父释之征战,勇冠诸军,授折冲果毅。唐天宝十二载(753年),率部入碛西,破突厥阿布思,迁中郎将。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征战河北,射杀安禄山骁将李立节,迁右骁卫将军。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收复两京(今西安、洛阳),破安庆绪于新乡(今属河南),擢武锋军使。从副元帅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大小数十战,功最多,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仆固怀恩反唐时,率部归郭子仪,为朔方行营兵马使,从子仪抵御吐蕃于邠州(治今陕西彬县)。永泰元年(765年),与讨击使白元光拒吐蕃军10万于奉天(今乾县),率骁骑200冲入吐蕃军中,擒其将,又引兵夜袭其营,经多次激战,斩5000余人。大历二年(767年),从郭子仪讨平华州叛将周智光,攻取同州(治今大荔)。八年,率步骑5000与吐蕃战于宜禄(今长武),初战失利,旋引军趋秦原(今甘肃清水东)截击吐蕃,尽夺其所掠而还。后戍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防秋。十一年,领邠州刺史,击退吐蕃于方渠(今甘肃怀县)、怀安(今华池西北)。十三年,回纥侵太原(今太原西南),任都知兵马使,率诸军自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以南布防以拒之,回纥引去。十四年,任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不久,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士哗变,随唐德宗出奔奉天,任京畿、渭北节度使,领兵数千抗击朱泚数万叛军的围攻。在近月无援、城中粮尽的情况下,激励士卒,浴血奋战,挖地道、烧云桥,随机应敌;身中流矢,犹奋战不退,终保奉天。兴元元年(784年)正月,任行在都知兵马使。二月,李怀光叛变,与朱泚连兵,浑瑊护卫德宗由奉天逃往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东)。三月,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行营兵马副元帅。四月,率诸军出斜谷(今眉县西南)向京畿,大破朱泚军于武亭川(今武功西北漆水河),斩万余人,进屯奉天,与屯兵东渭桥的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李晟东西相应,进逼长安。五月,在李晟克复长安同日,攻取咸阳(今咸阳东北)。以功加侍中,封咸宁郡王。九月,任朔方行营兵马副元帅,与晋、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马燧等合兵进讨李怀光。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败李怀光军于长春宫(今大荔朝邑镇西北)南。八月,平定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因功加检校司空。出镇河中。三年,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于平凉(今属甘肃),被吐蕃劫持副使以下60余人,浑瑊只身逃脱,入朝待罪。德宗不究,令还河中。四年,加邠、宁、庆副元帅。十二年,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卒。

浑释之:唐代将领,名将浑瑊的父亲。世代为兰州都督,有将才。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广德(约763-764)时代抵御吐蕃入侵,阵亡于灵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

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浑姓宗祠通用对联

〖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咸宁王果成良将;

朔方军累立战功。

——佚名撰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将领浑瑊,本名日进,先世为铁勒族浑部,兰州人,世代为将领。他十余岁人朔方军,代宗时,跟从郭子仪击退吐蕃贵族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年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他保护德宗,坚守奉天,后相继平定了朱泚、李怀光叛军,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王。为人谦虚谨慎,虽位极将相,却从不恃功傲物。下联典指浑瑊的父亲浑释之,唐代将领。世代为兰州都督,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

游姓的由来一、寻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黄 帝 陵 外景 黄 帝陵 2004年公祭黄帝陵典礼: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后稷(姬弃) 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也是游姓的先祖。 周康王(姬钊) 二、郡望堂号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四:游姓族谱资料 11034清溪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永 游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叙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1035游家族馋不分卷 (清)游连江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6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7游氏族谱一卷 (清)游万发纂修 清宣统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038游氏族谱不分卷 (清)游卯生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台湾 11039诏安龙潭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钞本 一册 台湾 11040广平游氏族谱八卷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台湾 11041带湖游氏六修族谱十二卷 (清)游鲲运 游士棠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注:游敬庵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1042游氏续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纯洁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十五册 湖南图 11043游氏六修族谱前编三卷正编十七 卷外编不分卷 (民国)游裔蒸等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新化县南宗祠铅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福建师大 湖南图 11044简阳游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游文董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11045涪州游氏家谱八卷 (清)游子元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四川长寿县双龙乡黄坡村钞本 四川长寿县湖渔场 11046游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游槐庭 游边楷等纂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十一册)客家游氏源流 游氏本源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国的郑穆公生13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郑国宰相,其后子孙以祖父字“游”为氏,故在春秋时就开始有游氏。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

麴姓

麴(Qū)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成为掌管酿酒业的官名,世袭此职的人便以麴为姓。另外,汉代鞠谭的儿子因避难改姓麴,他的后世子孙亦称麴氏。历代名人之中晋代有麴允,官居右仆射,与游氏世代为豪门大族。隋朝时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国王麴伯稚,本为榆中人,与隋华容公主和亲,促进了中原 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

历史: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麴姓出自姬姓,由鞠姓演变而来。相传姬姓祖先后稷有个孙子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像古代的“鞠”字,于是就给他起名叫鞠,鞠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世代相传。再后来,鞠姓中有一支改为麴姓,成为今天麴姓的一个起源。关于麴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麴姓源于周朝时一种叫作麴人的官职。麴人士专门司职酿酒的官员,那时候,酒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事物。关系宫廷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祭祀,赏罚,宴庆等等的活动,因此麴人是相当重要的官职。在麴人的后人中,有以官名为姓氏的,就成了今天麴姓的另一个来源。鞠姓的后人中有一支为了避难,从原住地逃走,并且改姓麴。在古代,麴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

2、东汉时有鞠谭,其子鞠闷为避难改姓麴,其后遂以麴为姓,称麴姓。

3、为春秋时鲁国贵族的后代,命姓原因不详。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惠政堂:惠政意思是爱民的政治。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哙》歌颂他。

2、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福建游氏出人才是从唐末建安(今建瓯)进士游恭开始的,他的儿子游简言更官居南唐宰相。

游恭

游恭(生卒年月不详),唐末福建建安(今建瓯县)人。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杜洪死,归吴,署馆驿巡官。吴武义元年(919年),迁驾部员外郎、知制诰。吴主杨渥卒,游恭奉命撰写的墓志铭,词极体要,时称之。著作有《小东里集》三卷、《广东里集》四卷。[1]

本名

游恭

所处时代

唐代

主要作品

《小东里集》三卷

主要成就

进士

据祖传谱牒表明,宝峰游氏自一泉公之后第五代起开始制订辈谱,最早的字辈为:宗(第五代)、卿(第六代)、相(第七代)、绍(第八代)、圣(第九代)、士(第十代)、孔(第十一代),第十二代起改换“文献明邦”四字,但只排行到第十三代“明”字辈就中止了。到了第十四代又制订出“公、侯、伯、子、男”五字为辈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族谱修订时新增十四字“道学渊源宏国族,纲常礼教振家声”作为辈谱用字,故从第二十代起启用“道”字,现今排行至第二十三代“源”字辈。二十三代第一位出生者为丰泰房游奕良(出生日期:2000年9月20日)。

宝峰游氏流传的的姓氏楹联最常见的是“立雪家声古,宝峰世泽长”,喜庆楹联是“广平仪彩凤,宝峤集文鸯”。“宝峤”亦指宝峰。

从现存的《宝峰族谱》上可以看到有关岁时祭祀的记载,但祭典规约始于何年却未作交代。以下是民国时期族谱记载的有关祭祀内容:

合族议约祭祀规程:

1 正月元旦合族拜祖(礼物略);

2 春秋祭祀列祖(礼物略);

3 中元节祭祖,十二日迎接列代祖考妣,十六日敬送列代祖考妣:

国清公 妣陈氏

朝育公 妣郑、林氏

省斋公 妣林、何氏

竹溪公 妣陈氏

一泉公 妣林氏

肖泉公 妣张氏

次泉公 妣翁氏

地主、厝主及章姓公妈(礼物略)

4 重阳节祭扫:国清公、妣陈氏,墓在过海,每年合族备银,人数多寡不拘;朝育公,妣郑、林氏,省斋公,妣林、何氏,合墓在官桥;竹溪公、妣陈氏,一泉公、妣林氏,墓在本处土地公边(礼物略)

5 祭文曰:气序流易,德泽绵长,感春露之沾濡,念祭祀之盛典。兹逢□□佳节,用怀报本,诚心忾闻,懓见精英,接于几筵,陈醴献羹,爱敬通于俎豆,伏愿箕裘克绍,振立雪之家风,祖武克绳,继广平之世泽,尚飨。

大唐游氏入莆始祖考芳名:

一世祖入莆唐大理寺评事,初任泉州别驾植公 妣诰封陈氏宜人

二世祖唐节度推官獬公 妣郑氏孺人

三世祖唐奉礼郎鄜公 妣薛氏孺人

四世祖嘉议大夫太常寺太卿彖公 妣诰封林氏恭人

五世祖宋先儒维善公 妣姚氏孺人

六世祖宋处士瑀公 妣黄氏孺人

七世祖宋儒林谟公 妣邱氏孺人

八世祖宋国子监太学生知著公 妣王氏孺人

九世祖宋宣教郎赠大中大夫继爵公 妣方氏安人

十世祖宋进士奉直大夫任广东象州守名宦辅公 妣诰封方、康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康节度推官允之公 妣许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庆节度推官伯绚公 妣江氏宜人

十一世通直郎希先公

世伯祖宋进士御史、理学御史名臣文肃酢公 妣吕氏夫人

世叔祖宋知军,赠直龙图阁学士、理学名臣文清九功公

明十四世处士良昭公、莆阳信生公

编者注:本谱所载大唐游氏入莆始祖一至十世祖芳名与莆田《紫霄游氏家乘》1913年抄本所载相近。

附注

字辈:亦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派语等,是家族中不同辈分之间在名字上彼此区分的特殊用字的集合。字辈的功用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防止外人冒宗。字辈大都是由吉利和吉庆的单字组成,通常是四、五、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四言、五言、七言诗。有关字辈使用的明确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玉牒大训》中指出:赵氏族属虽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心实有憾”,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下诏,设立字辈,以别源流,以序昭穆。明代以后字辈使用渐趋成熟和规范,并扩大到少数民族中去。各个家族大都制订有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字谱每编一次大致可以使用十几代。如山东曲阜《孔子世系谱》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二)贺游永祚先生八旬双寿序

恭祝永祚游先生暨淑配郑孺人八旬双寿荣庆

皇上御极之元年,时和岁丰,民康物阜,乃颁养老之典,自公卿、大夫、士子下逮黎庶,凡七十、八十以上者,皆给酒肉以隆赐予,盖欲登斯民予仁寿之域也。而吾宝峰村永祚游先生适以八十双寿闻,余深喜其年济大耋,会际清时,因细询其得寿之由,乡之人为余道其生平,直而能忍,俭而不吝,农朴自然,事亲命而子肃,至老不倦于勤;而其德配郑孺人,孝翁姑,和妯娌,勤于耕织,中馈之假,井臼躬操,家非饶裕,常有忘贫自得之趣。余闻而思之,因恍然悟其寿所由来矣。夫,古称孝为寿之征,仁为寿之本,而厚德无疆,健行不息,亦皆可以得寿。虽在编氓,不能如学士文人之修身治学,与其天性所近,理数可推,所谓与知与能,降衷有恒也。今其子公周、公造、公丹率其孙锦侯、俊侯、道侯、涵侯、圣洽、圣高、圣蕃、圣濯、圣趣,曾孙元壹、元捷等将奉觞上寿,请序予余,余执盏以祝,永祚翁曰:君知其所以致以乎者,盖我国家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得以休养生息,享大年而兆升平之人瑞,而不徒为一家之庆也!是为序。

敕授修职郎庚午科举人就职州学正 愚□敬修 顿首拜撰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1875年)腊月谷旦

注:永祚公,讳名文,系下厝二房献明公长子。此寿幛现藏于下厝里。

浑姓 浑氏家谱 浑姓起源 浑姓名人 浑姓的来源 浑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浑(Hún 浑)姓源出有二: 1、《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三魂》记载(节录):“浑,姬姓。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友。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