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胡氏出过哪些名人,不是明经胡的别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明经胡氏出过哪些名人,不是明经胡的别来。,第1张

明经胡”家族繁盛,其后裔不断向外开拓;在迁徙地历经数十代人的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胡氏聚居村落。形成多分支广泛散布于皖赣两省的格局。根据现有的“明经胡”氏家谱记载,其主要名村有“明经胡”的发源地婺源考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黟县西递以及国学大师胡适的故里绩溪上庄。  “明经胡”的发源地婺源考水是中国民俗文化村,群山环抱,古树、古谱、古民居一应俱全。考水位于婺源县俗名扁担山的西北麓,初名胡村,后取《诗·卫风·考盘》中,“考盘在涧”(赞贤者隐居自乐也)之意,改胡村为“考川”,亦曰盘川,俗称考水。由于始祖胡昌翼在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后人皆有重教崇儒之风,累代缵缨,科第接踵。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考水的村落聚落,山川秀色与古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布局合理,典型别致。保留的古民居建筑,全为徽派特色,马头墙,飞檐翘戗,雕梁画栋,剔透玲珑;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水村有三条街,分别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条街“风水”迥然不同,相传前街出富人,中街出高官,后街出布衣。正因如此,人们竞相选中街和前街而居。据村史记载清乾隆年间中街的地基涨到每平方米一千块大洋。因此,后街逐渐凋零、败落,空留下一截截残垣断壁。在考水前街上,宗祠古院、琴房书院、舞榭歌台……

安徽绩溪胡氏历代名人辈出。据统计,绩溪县历代共出进士100多人,其中代表人物有明代的两位尚书胡富和胡宗宪。皖南耕读传家的世风浓郁,虽然深处大山之中,却诗书香火不息。据不完全统计,龙川村共出进士11人,是全国少有的进士村。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的瀛洲镇龙川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这一时期也是龙川胡氏最繁盛的世代之一。龙川胡氏宗祠被称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外建筑专家称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

龙川村依水而建,河水从村中心穿过。胡氏宗祠位于村东,背山面水,气势恢宏。宗祠内部两侧壁大量采用浅浮雕装饰。这些浮雕内容以传统人物故事和花草为主,时代为明中后期至清。

荷花在江南一带最为常见,且寓意美好。在古代诗歌里,荷花一直是象征坚韧不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同时,荷花也象征圣洁,佛祖造像底座常用荷花装饰,以示圣洁。或许因此,宗祠侧壁的荷花样式较多。

胡氏宗祠荷花木雕大多以大片荷叶为主背景,荷花居中央主位,配芦苇、花苞、莲蓬、水鸟、水草、鱼和浮萍点缀。

虽内容均以荷花为主,但内容却各有差异,或鱼戏荷底,或一支独秀,或凫鸟戏荷,姿态万千。

静荷往往都会配合动物出现在同一副主体之中,让景观更为生动形象,无论是鱼戏荷底还是凫飞荷上,都完全是深思熟虑的设计。

水鸟觅食荷底,十分传神。

鸟飞荷花之上,荷底蚌壳。

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

妫满是虞舜的第

胡公满

三十三代孙。

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姓为胡姓。

胡衍:战国时期名士。

胡毋敬:秦朝太史令,书法家。

(胡母虽为复姓,起于胡姓。

胡母生:西汉临淄人,名生,字子都,西汉时经学家。

胡安:西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质:三国魏国荆州刺史。

胡渊:西晋将军。

胡遵:三国时魏国大将。

胡威:西晋奉车都尉。

胡奋:西晋大将。

胡烈:西晋凉州刺史。

胡芳:晋武帝贵嫔。

胡国珍:北魏司徒。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东晋散骑常侍。

胡质

胡广:东汉重臣。

古华容(今湖北监利)德高望重的学者。

胡曾:唐代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

胡则:北宋兵部侍郎。

胡松年:北宋抗金卫国英雄。

胡舜陟:北宋庐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铨: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枢密院编修官。

曾撰文斩秦桧。

胡安国:南宋经学家。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

人称“五峰先生”

胡瑗

胡三省:元代史学家。

胡惟庸:明代开国功臣、丞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大海:明朝开国功臣。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户部尚书。

胡瓒 明朝工部尚书

胡海:明朝开国将军。

胡松:明朝工部尚书。

胡琏:明朝户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监察御史。

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抗倭名将。

胡雪岩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学家。

胡正言:明朝书画家。

胡应麟:明朝文学家。

胡震亨:明朝文学家。

胡登洲:明朝 教经师。

胡渭:清朝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简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长龄:清朝礼部尚书。

胡公寿:清朝书画家。

胡璋:清朝画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逸民

胡峄阳:清朝文学家。

胡开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湘军将领。

胡藻斌:民初岭南画家。

胡万洲:国民 海陆大元帅。

胡汉民: 右派首领。

胡逸民:原 南京中央军人监狱监狱长。

胡适:近代学者。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

胡也频:近代文学家。

胡适

胡宗南: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看过《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朋友都知道,戚继光虽然刚正不阿,但他出仕于嘉靖,那时正是严党的天下,若不依从严党,不论才能多大都无用武之地,甚至被杀。比如不依附严党却大败过倭寇的南方督抚朱纨、张经最终都是因得罪严党而身首异处。戚继光能在剿倭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就是,他“攀”上了一棵严党大树,严党中的实干家、江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胡宗宪。胡宗宪和只会敛财、欺上瞒下的一般严党不同,他公私分明,对社稷有利之事,他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可见胡宗宪虽然依附严党,却是心系天下。从某些层面来说,正是胡宗宪成就了戚继光。

一、胡宗宪出仕

胡宗宪,字汝贞,安徽绩溪人。绩溪胡氏是当地大族,明代出了最大的名人是胡宗宪,清代则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民国的胡适祖籍亦在于此。绩溪胡氏分为四支,胡宗宪所在的正是四支族中最大最旺盛的龙川胡氏。龙川胡氏若向上追溯,可追至随晋元帝永嘉南渡后镇守徽州的胡焱,所以胡宗宪可谓出身士族、家底殷实、书香门第。

出身书门,家中有钱,胡宗宪父亲还是饱学之士,特别注重子女教育,胡宗宪因此能饱读诗书,心记儒家忠孝仁义、治国平天下。胡宗宪之子胡桂奇所写的《胡公行实》说,胡宗宪七岁时“ 经史过目成诵,功课必先诸生,稍迟辄终日涕泣不食”,可见胡宗宪的用功刻苦。虽然胡宗宪饱读儒经,但他出生、成长的武宗、世宗时期,正是大明边防日益崩坏,南倭北虏之患日益严重的时期。所以在嘉靖七年,他考入县学的时候,胡宗宪除了儒经之外,兼修兵法, “六韬三略无不兼究”,同时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 “膂力绝人,善骑射”(《胡公行实》 )。

嘉靖十七年,胡宗宪出仕,被安排在刑部实习,实习成绩十分优秀: “明习法律,老吏不及。司中疑狱,多参质公。”(《胡公行实》)胡宗宪处理了很多刑部不能处理的疑案。因其过硬的办事水平,最终获得了为政一方的权限,嘉靖十九年出任山东益都知县,自此开始了胡宗宪的为官生涯。

二、为政一方

在山东,胡宗宪任职知县,是基层官吏,因此胡宗宪十分理解百姓疾苦。任职期间,胡宗宪不畏强暴,对县中富豪权贵的贿赂不为所动,坚持公平处置;面对蝗灾,他和百姓一道积极抗灾,奋战在抗灾第一线;面对土匪山贼,他知道民众无出路则聚众为盗,所以他剿抚结合,对能招安的山贼,他选择其中精壮编入军队,扩充本县军事自卫能力,对于老弱者则发给官银,让其自行回家安稳度日。一系列惠民、为民的政策使得百姓大安,益都治安好转,《青州县志》称 “宗宪储措有术,敛不及民……而民服之”。

嘉靖二十六年,因胡宗宪的实干能力,他被吏部调赴浙江余姚任职,在任期间胡宗宪继续发挥实干作风,《余姚县志》称因清官爱民胡知县的到来,所以 “政通人和,上灭感应,岁时丰稔”。

因其出色的政绩,嘉靖二十八年任职湖广道御史。此时正值北方草原鞑靼积极入侵,边将无能,边境百姓因鞑靼的掠夺苦不堪言。胡宗宪闻此主动上疏朝廷北上巡察边境。

嘉靖二十八年朝廷下疏,任胡宗宪为宣大巡察御史,巡按宣大边防。在巡察边境期间,胡宗宪赶上了大同守军 “聚而哗”。大同守军不同内地卫所,大同是大明九边之一,其守军是有全国一等战斗力的大明边军,所以其军队成员自认为守边有功,十分桀骜不驯。针对此次兵变,边关将领竟然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胡宗宪 “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明史》)。在这一过程中胡宗宪显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因势利导,不一味用强,许诺边军不让他们迁徙,安抚他们。巡察边境归来,胡宗宪就给朝廷上了加强边防的奏折,其内容 “娓娓数千言,悉中机宜”(卞利《胡宗宪传》)。

嘉靖三十年,胡宗宪重回湖广旧职,协助了湖广总督张岳平定了川贵苗乱。因其出色的军事技能,到嘉靖三十二年,东南倭患日益严重,倭寇在东南如入无人之境,四处掠夺,胡宗宪被调浙江巡按御史。正是以此为开端,留下了胡宗宪的千古美名,也是以此为开端造成了胡宗宪不得善终的下场。

三、 东南抗倭

其实胡宗宪以前,嘉靖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总督浙闽的抗倭名将朱纨已经痛击过倭寇,但朱纨因严格海禁后又得罪严嵩,朱纨遂被革职,愤而自杀。之后总督江南军务的张经亦在讨倭战争中取得大捷,却因严党赵文华的诬陷而被朝廷所杀,江南倭患遂成大害。只因江南为天下财富会集之地,油水十足,严党一伙滥权贪污,势必将江南一地攥于己手,不容外人置喙。

胡宗宪到浙江之后,见到浙江局势日益紧张,也知道了严党在江南势力之大,明白要想真正解决南方倭寇问题,没有严党做靠山是万万不行的,为了真正解决倭寇问题,胡宗宪只得投身严党门下,取得实权。胡宗宪行事圆滑尽力交好严嵩义子、严党核心成员、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大肆贿赂严嵩、赵文华等人,以至于被评为 “柔佞俭人,奸邪巨蠹”(《明世宗实录》)。最终他取得了赵文华和严嵩的信任。因其过去政绩,严党知道他的本事,所以将他提拔为浙直总督、挂兵部左侍郎、督察院左佥都御史衔,负责实际剿倭事宜。

在剿倭战争中,胡宗宪重用大家所熟知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积极招募江南才子入自己幕府,《明史》称胡宗宪 “性喜宾客 ,招致东南士大夫预谋议……豢养皆有恩,能得其力”,比如嘉靖大才子、眼高于顶的徐渭就甘心效忠胡宗宪。胡宗宪支持戚继光操练军士,最终率败倭寇。胡宗宪还计诱抓捕了大海盗徐海、王直(关于王直之死,是严党要杀他表功,还是胡宗宪自己的要杀尚存争议),剿灭了这两大海盗集团,最终基本平定了东南倭寇。谈迁《国榷》赞之曰“ 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胡宗宪)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

四、受严党垮台连累而死

胡宗宪基本平定南方倭寇,有大功于社稷,嘉靖三十九年正式任职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封少保,节制江南七省军事,成为江南地方土皇帝。在胡宗宪的平步青云中,严党的末日也到了。至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帝彻底清算严党,在给严党骨干罗龙文抄家时,发现了胡宗宪自己拟的圣旨,这下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胡宗宪就是严党。胡宗宪随即被捕入狱,再胡宗宪自辩无力之后,嘉靖四十四年,54岁的抗倭名将留下了“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在狱中自杀。神宗万历十七年为其平反,全面肯定其抗倭功绩,追封“襄懋”。

胡宗宪为官确有过失。一是贪污。《明史》载胡宗宪贿赂给严嵩父子的赃物 “岁遗金帛子女珍奇*巧无数”,这些赃物的出处自然不是胡宗宪自己的俸禄而是民脂民膏、坐吃几省军费的空饷,以至于《世宗实录》评价胡宗宪 “廉耻扫地,沉湎丧心”。二是气量过小。他应承严党自然有他的苦衷,办事圆滑,委曲求全也是无奈之举,但是胡宗宪为人有弱点,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称胡宗宪 “才望颇隆,气节小贬”,胡宗宪经常将言官弹劾自己的罪名推给部下,军事消息走漏就将责任推给俞大猷,致使俞大猷被革职。虽然胡宗宪有性格上的缺点,但是他抗倭卫国的功绩还是不能被掩盖的,也正是他坚持任用戚继光才使得海波遂平。

关于胡宗宪之死最大原因就是 “自拟圣旨”,其实什么贪污、投靠严党根本不是皇帝关心的,这一点可以从严党开始垮台,严嵩被革职、严世藩被杀的嘉靖四十一年之后胡宗宪仍荣宠加身看出,嘉靖仅是将胡宗宪革职让他养老。至嘉靖四十四年“自拟圣旨”事件爆发,在这期间胡宗宪虽然被言官弹劾无数,但胡宗宪还是能保全自己的。直到胡宗宪越过底线,威胁皇权,竟然还干过“自拟圣旨”视皇帝如无物的事儿,这大大刺激了嘉靖帝的自尊。所以嘉靖帝在盛怒之下,才将胡宗宪抓捕入狱。

誉称“徽州第一家”的龙川胡宗宪尚书府,坐落在安徽绩溪龙川村中央,从胡宗宪至胡氏“炳”字辈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龙川村呈船形,东耸龙须山、西卫凤凰山,登源河与龙川河村前交汇相拥,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宝地。尚书府景区居船之掌舵位,为龙川风水最佳之处。

  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 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他儿子和他因此也较贪。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

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

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重修。现建筑主体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而内部装饰则以清代风格为主。

1、安徽胡氏祠堂在哪里2、国保龙川胡氏宗祠木雕极品的墨条值钱吗3、胡氏宗祠的建筑格局4、安徽宣城唯一的5A级景区,迄今1600多年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5、十大著名的祠堂6、徽州胡氏宗祠的建筑布局是怎样的?安徽胡氏祠堂在哪里

胡姓为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的大姓,胡氏名人辈出,安徽省境内分布的胡氏宗祠也是比较多的,最有名的几个有黟县西递敬爱堂,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宏潭六甲祠等。

上图1、2为西递敬爱堂,下图为龙川胡氏宗祠。皖南的地区的胡氏宗祠无论从建筑、文化、人伦、民俗等角度都是绝世瑰宝。

国保龙川胡氏宗祠木雕极品的墨条值钱吗

肯定值钱啊!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的瀛洲镇龙川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其以“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著称于世,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外建筑专家称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

胡氏宗祠的建筑格局

建筑概况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长宽比例2: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

建筑布局

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_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

安徽宣城唯一的5A级景区,迄今1600多年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

提起安徽,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黄山,除此之外就是那一座座镶嵌在山间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婺源、绩溪、黄山等地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往往都位于山川风光优美的地方,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建筑结构之精妙成为如今游人热衷游历的地方。

安徽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要属800多年历史的宏村,也是安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过由于旅游开发过度,破坏了原本属于这些建筑的古色古香。安徽的古村落我也曾去过不少,其中位于绩溪县的龙川村给的印象要更为深刻,这里不仅游客较少,古民居建筑群也保存得比较完好。

龙川村,位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城东约11公里处,从绩溪县乘坐6路公交车可直达龙川村,龙川村虽然没有宏村的名气,但这里如今也是一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且是安徽宣城唯一的5A景区。

龙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在当地有“八分山水一分田”的说法,农耕业在这里并不发达,但也让这座山村多了些“世外桃源”的灵秀之气,如果从空中俯瞰龙川村,会发现这是一座造型如船只的村落,在安徽有许多的“船形村”,龙川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帆风顺”、“扬帆起航”之意。

龙川村历史非常的悠久,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在咸康三年时,时任散骑常侍衔的胡焱游历华阳镇时发现了这里,见此处山水清丽、风光秀美,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胡氏家族由此诞生,直至今日的龙川村也主要以胡姓为主。

至明代时期为龙川村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村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且名人辈出,先后曾在这座偏僻的山村中走出了10多位进士,为周边著名的“进士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任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和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置身村落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也是龙川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龙川村中有一条“水街”,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两侧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且皆为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水街上还拥有一条长廊,这在安徽众多古村落中是少见的,长廊通幽,故意盎然。

在水街上印象比较深刻的要属这个亭子,为“如心亭”,如果不是导游介绍可能就把这里当成了一座普通的长廊建筑而走过去了。如心亭的如心两字有“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意思,亭子内部看似简陋却蕴含了徽派建筑的精妙之处,中间开有一处天井,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聚集流淌而专门设置了两根砖质水笕筒,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管道流淌到下水道。

龙川村中坐落着多座牌坊,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座“奕世尚书坊”,据史料记载,奕世尚书坊始建于明嘉靖4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牌坊年数已久险些倒塌,当地为保护这座牌坊而架设了铁柱及围栏保护了起来。

整个牌坊高10米,为坊顶为歇山式,由四柱三门五楼式结构组成,牌坊用材为花岗石和茶园石,四根立柱的南北两侧各设有抱鼓石护靠,其造型格外的巧妙,堪称古牌坊中的精品之作。

在牌坊上刻有“恩荣”、“大司马”、“奕世尚书”的字样,彰显了这座牌坊的地位。细看这座牌坊,上面的镂空石雕格外让人惊艳,尤其是那镂空石雕的花瓶、龙凤图案,其造型之精妙、工艺之精湛及美轮美奂的造型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堪称徽派石雕之最。

整个龙川村内拥有众多的景点,除了奕世尚书坊外,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25年,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有“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是龙川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从外观看胡氏宗祠,就足可以感受到其壮观气派,整个胡氏宗祠为前后三进,其中前进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及一根根粗大的石柱、月梁这座门楼看起来格外的大气。

走进胡氏宗祠,其敞亮的天井及宽敞的正厅映入眼帘,站在正厅抬头望去,14根166米粗的银杏圆柱和12根冬瓜梁组成的屋架展现了这座建筑群的地位,加之建筑内部众多造型精美的木雕、石雕,完全对得起其“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当然,龙川村还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地方,尤其是村落外靠近群山边的木石结合的拱桥,其景色似乎已与四周的绿水青山相融合,这番景象用“世外桃源”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安徽绩溪的“龙川村”?对这里有什么印象?你认为安徽最值得去的古村落是哪里?欢迎留言评论。

十大著名的祠堂

如下:

1、洪洞大槐树·百家姓祠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六百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被誉为“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为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一个祠堂,总共供奉着向南迁徙的1230个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也是中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素有“天下华人民祭第一堂”美誉。

2、太原晋祠:

晋祠,原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祭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国的宗祠,也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

晋祠是中国最美的宗祠,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3、成都武侯祠:

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及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十大祠堂之一。

武侯祠于2006年入选“成都十大城市新名片”,在2018年入选“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成为成都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4、广州陈家祠: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百粤冠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

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国内著名的宗祠之一。

5、龙川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川风景名胜区内,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是国内著名的胡姓姓氏祠堂,享有“木雕艺术殿堂”、“江南第一古祠”美誉。

龙川胡氏宗祠占地1146平方米,祠堂的建筑十分壮观雄伟,又以“木雕艺术殿堂”和“民族艺术博物馆”着称于世,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木石雕的宝贵遗产,中外建筑专家称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也是国内最华美的祠堂之一。

6、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又称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为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和“追本溯源”牌匾而闻名。

李姓人口达一亿之多,成为全中华民族最大的姓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姓,而陇西是李氏一族的发源地,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因此,坐落在陇西的李家龙宫,是全国李氏,乃至全球李氏追本溯源的宗祠,这里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高,自古以来,李姓后裔均在此祭祀祖先。

7、曲阜三孔·孔庙:

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为旅游依托的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其中,“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

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在古代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

8、太庙:

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祠堂,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已划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9、眉山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原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始建于北宋,元代改宅为祠堂,同时供奉苏氏祖辈,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

10、潮州市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韩文公祠历经康熙十年至十三年(1671年—1674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等数次重修。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十大著名祠堂之一。

徽州胡氏宗祠的建筑布局是怎样的?

在徽州,胡氏宗祠十分有名。它坐落于绩溪县瀛洲的一片开阔地上。环山抱水,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厢房、寝室、特祭祀等9部分组成。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间大修,主持修缮的,就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胡宗宪。

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跟其他家族祠堂一样,胡氏祠堂也有着天井,喻义是“四水归堂”,但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新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这样的宗祠显示出了胡氏家族的辉煌,足以让胡氏的后代子孙产生一种荣耀感。

明经胡氏出过哪些名人,不是明经胡的别来。

明经胡”家族繁盛,其后裔不断向外开拓;在迁徙地历经数十代人的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胡氏聚居村落。形成多分支广泛散布于皖赣两省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