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姓 游氏家谱 游姓起源 游姓名人 游姓的来源 游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游姓 游氏家谱 游姓起源 游姓名人 游姓的来源 游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游(Yóu 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得姓始祖: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三、历史名人

游 吉: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 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 复: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 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福建省)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 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 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明根: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广平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此外,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冯翊堂”、“广平堂”、“追思堂”、“东兴堂”、“聚辉堂”、“聚顺堂”等。

============================================================

游姓宗祠通用对联

〖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声实俱茂;

秀美而文。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游雅,累官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下联典指春秋郑国大夫游吉,美秀而文,熟于典故。

尚书世第;

鸿胪名高。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

〖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郑国家声远;

建阳世泽长。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游姓的起源于春秋时郑国。下联典指北宋游氏名人、哲学家游酢,建州建阳人。

程门新世第;

立雪旧家风。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

〖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大鸿胪仁和有礼;

贤卿士美秀而文。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继子产执政。

独步六朝之伯始;

并膺三辟于高闾。

上联典指后魏·游肇,字伯始,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外宽内刚,耽好经传。下联典指北魏·游明根。

-----------------------------------------------------------------

〖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

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

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

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

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

============================================================

附录:游姓典故、趣事

〖求字〗

游宗谦去探望书法家王百谷,王百谷当时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不由大怒,便指着王百谷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写的字很好吗?哼!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便一般。”

后来游宗谦将离开王家,想求王百谷一幅字,碍于面子,不便索取,便令侍儿范鹿去求。王百谷也不答话,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来家了。”

——明·姚旅《露书》

--------------------------------------------------------------------------------

中国人民 游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游好扬少将

游好扬(1916-1991),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军部警卫排副排长,红1军团保卫局警卫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特务团副连长,120师358旅716团连长、营长、副团长。参加了五台、张家庄、陈庄、宝鸡等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358旅716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1军师长。率部参加了包头、沙家店、黄龙山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某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某军副军长、军长, 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7月30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5岁。

游胜华少将

游胜华(1912-1996),原名游辉贵,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协书记长。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4军11师军医处医兵。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医生,军团司令部卫生所医生,军团医院医务科科长,后方医院第二所所长,第1师3团卫生所所长,红1军团卫生部医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第1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处长,防疫局局长,负责志愿军反细菌战、云南防疟、舟山防丝虫病工作。在朝鲜因车祸受重伤。一度转业任湖南医学院院长,河北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后回到军界,任 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据古代传说文献表明,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先是黄帝和炎帝为首领的两个部落结成的联盟。传说始祖轩辕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十四人被 “胙之土而命氏”,分为十二姓,即: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其后,子孙瓜瓞绵绵,又衍生出若干个子姓。在最初的母系社会里,“姓”表示母系,氏是姓之支派。氏的本义为“支”、或“歧”,用于区别后代子孙之所出。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姓氏大约从周代开始,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身。在古代皇帝诸子的姓氏中,以姬姓最为鼎盛,属于名门望族。历史上的姬姓曾分衍出61个属地,共432个氏(分支)。 春秋战国时期,周、郑、晋国皆有游氏,史称郑公子偃为游氏肇姓始祖。从公元前632年至郑国灭亡(公元前376年)的250多年间,游氏作为当时郑国的显姓世族,名满天下。史载:游氏肇姓始祖子游乃郑穆公第八子,系黄帝的第四十代孙,约生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号宣子,公元前585年被封为郑国悼公相,即郑相国(今河南省新郑)。郑相国传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孙虿,次子公孙楚。公孙虿在郑简公七年被封为司马,简公九年累封为相。公孙虿生有二子,长子皈,字子明;次子吉(公元前574-公元前506年),字世叔,号太叔,任过郑国正卿。皈、吉皆用王父之字氏“游”。所以,游氏的发祥地即今河南省境内, 是黄帝的嫡派子孙。秦汉以后,游氏从其发祥地河南向外播迁,始迁地为河北广平。晋及十六国期间,游氏著望于广平郡,与宋、焦、谈,并称为广平“四大姓”,直至隋唐年间广平一直成为游姓蟠居和繁衍的中心,此间的游氏名人大多出自广平家族。如,十六国时的乐浪太守游鲜、广平太守游幼、北魏礼部尚书游明根、尚书右仆射游肇等,故今祖国各地包括东南沿海一带颇多“广平游”、“广平堂”之号。 南宋初期著名历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莆田人)的著作《通志·氏族略》将游姓归入“以字为氏”之列,称“游氏,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郑大夫游吉裔孙寻,汉御史中丞,后汉有游因,前赵有游子远,前燕有游宗,皆为股肱之任。” 古书《交际大全》“郡望篇”亦载道:“游氏广平、冯翊,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肩三辟于高闾之(明根)。” 可见游姓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史上曾抒写了壮丽的诗篇。作为游姓后代,我们应当为祖宗创造的历史辉煌和姓氏感到骄傲与自豪。 游氏入闽始祖游植、游匹 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以后,我国中原人民就已开始迁徙入闽。从已发掘的谱牒表明,广平游氏南下入闽始于唐,而盛于宋,如匹公九世孙、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游酢(字定夫,1053-1123年)就是福建游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继游酢、游醇兄弟之后,南宋时期的游倪、游开、游儆、游九言以及明代的游朴、游居敬(1059-1570)等都是游氏俊杰。 翻开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记载: “吾宗自西晋迄隋世居广平任城,唐中叶植、匹二公兄弟自任城、颍州徙婺源后徙入闽,分为二支,植公居闽莆田紫霄是为南支始祖,匹公居闽建阳长平是为北支始祖。” “植公仕唐中叶,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为南支始祖。匹公与植公胞兄弟,别号金玉,一云字五丈。建阳谱载其博通地理诸书,卜居建阳长平,后裔极盛,殆以精于堪舆而地灵人杰。” 另据游匹公的第十三世孙一鹗公于宋朝淳熙丁未(1187年)六月所作之《游氏源流序》称: 五丈者,乃游肇尚书八叶之孙也!其始居南京,兄弟四人,位实居长,三弟俱入仕,而五丈素称文雅,乃不见用,喟然叹曰:“道之兴废,莫非命也!”遂博考阴阳地理之书,周游四方,至长平视其山水之势而曰此间山富水贵,若久居之,子孙当盛且富,因草治屋宇于洲坊而居焉。是时,长平皆虞公所有,号曰“虞公墩”。虞公乃世居洲头,每因暴水所患,思欲徙矣,闻五丈善阴阳之术,问之曰:“吾居濒水,不宜久居,烦择佳所而移之。”五丈曰此地可矣!公弗听,竟移之。已而,五丈公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性质颇美。国朝兴,封卿将,后迁镇使,娶陈氏,生二子。游氏本支自此蕃衍,虞公墩遂易为“游坊”矣。自时厥后,簪绂盈朝,兄弟俱入太学,而御史出典四名,至九世孙酢与兄醇俱受业于伊洛之门,致程夫子之叹,发明正学,载道而南归者。又有高捧乡书、题名雁塔,如今日之纡朱曳紫者,未历枚举,族系源流端有来矣! 关于游氏先祖入闽,各地史志记载多有异同,一说是以江西为中心,然后播迁入闽;一说是途经江苏而后入闽;另有一说乃因 “黄巢起义,兵荒马乱”,遂从河南固始启程迁徙入闽,有“道保(匹公)居建阳,德保(瑸公)居莆田,定保(植公)居长溪,分三线同时入闽。”由此可见,游氏的根基是在中原,入闽的年代是在唐末,已知入闽始祖有游植、游匹二兄弟,这就是史传的南支(莆田)、北支(建阳)之说。 南支发祥地莆田圭浦 始祖评事植公卜居象峰圭埔,四传至彖公(字启易,唐太常卿),彖公传有六子,长子维善、次子士龙、三子载阳、四子启初、五子士骐、六子维祯,象峰圭埔游氏自第五世起析分七房: 璜山房 (至第十二世起又各自分支) 端明房 (又有仓口房) 壶南房 沙坂房 南海房 (广东南海县) 湄江房 山美房(即秀屿房) 前四房为太常卿长子维善公元子游瑀的后裔,后三房为太常卿次子士龙公长子游瓘的后裔,瑀公的另一支脉嗣后从圭浦开拔江口锦市直街。谱曰:维善公六传至象州刺史辅公,辅公生二子,长曰昺、次曰旭,昺公官永丰判官,元子棠(字致庆,一字钟庆),宋理宗赐封涵江书院山长(编者注: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总领院务),从圭浦徙家涵江学宫旁是为璜山房之祖;昺公次子一龙公(字叔雨,号致真,宋嘉定辛未进士,官漳州刺史,侨居广东顺德)嫡孙振甫居象峰圭埔、惟明公居壶南是为壶南房之祖。太常卿次子士龙、季子广(字致政),从圭浦徙涵江沙坂村是为沙坂房之祖;士龙公,五传至仕元公,生有四子:长子允之,字信夫(宋隆兴元年即1163年进士),乃居圭浦;允之公三传至霆公,名一凤,号伯雷(宋绍定二年进士),徙广东南海之鼎安为南海房之始祖。仕元公次子伯绚,字素夫,(宋乾道五年进士)三传至一虁,从沙坂徙醴泉(又称醴泉半岛、东庄)为湄江房之祖。之后,仕元公第三子拔之,先自沙坂徙醴泉是为山美房即秀屿房之祖(据秀屿提供的族谱表明迁徙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躲避金难)。拔之公传有五子:长子晃、次子昱、三子昶、四子景、五子冒,其后代播居秀屿、前云、莆头、东沁、萧林、后江仔以及灵川镇东港、仙游等地。 莆田秀屿是游氏的聚居地。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秀屿人口已逾一万,游姓为第一大姓。据《鳌城志略》称:“游、刘各出千人丁,渔船、商船逾400只,岁得海利二十万,韶华甲宇莆之东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继登甲者彬彬,举乡科者济济,游国学、列明经者拔茅而汇进,而崇祯间游泮水者计七十余人,其集织并武弁毕加总兵官衔者指不胜屈。大抵山石峭奇,钟灵毓秀,故降生人杰也!”但由于战乱频仍,秀屿游氏后裔向外迁徙的亦不在少数。嘉靖年间(1522-1566),东南沿海六省皆遭倭寇涂炭,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重心移至福建沿海,北至福宁州的霞浦,南至漳州的诏安,千里海岸几乎遍遭倭寇铁蹄蹂躏,被倭寇攻陷的县城先后有福清、莆田、南安、诏安、福安、永春、永福(永泰)、安溪、南靖、宁德、寿宁等,其中尤以莆田(兴化)为烈,前后遭倭寇侵扰十六次之多,迫使明王朝急令对倭作战屡建战功的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率部驰闽抗倭,经过三年多的围追堵截,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二月,戚家军才基本上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患,福建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占兴化府城长达六十天,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流成河,仅被林兆恩(1517-1598年,号龙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尸体就有三万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屿周边的游氏后裔为了躲避倭患,纷纷外逃。清顺治十一年乙未(1654年)12月6日,秀屿城被海寇郭尔隆及其寇党攻破,游姓子民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诚如《鳌城志略》描绘的那样:“居民自南而北奠定其所,而聚宿于福宁之三沙者十分之七漂冻沦饥饿……,并有许多人流落广东或台湾一带沦为异乡客。”据浙江省游氏宗亲理事会理事游寿澄(平阳人)《浙江省游氏宗谱序》称:“今浙江南部玉环、瑞安、平阳、苍南四县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逃难而来的。”这场灾难就是绵延二十年之久的倭患。 另据漳州市尾游家庙碑文载:“吾游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入闽,基于宁,后分处长乐、莆田,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年初,诸昆弟散居金浦,惟我深源公肇祖择里裕后,婿于林,生两男,数传蕃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莆田、秀屿逃亡流落到泉州而后奔赴漳州及浙南一带谋生的游姓难民。 游氏入闽始居地圭浦在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紫霄岩下,据《紫霄形胜》云:“紫霄岩在九华山东北,林麓葱蔚,岩石屹起,似有凌霄之势,常带紫气,故名。初入有雷轰石、有琉璃峡、宋舜卿书,又有罗汉洞,有石鼓、有仙桥、仙人冢诸胜,岩下有一峰,峰形如象,故名象峰,下有圭浦,评事公入闽卜居于此,至今土名犹称游巷山。” 据《莆田县志·氏族志》载“唐中叶时,大理寺评事游植为泉州别驾,道经莆阳,爱紫霄之胜,卜居山下后浦村,子孙聚族于是,其散居东门者科甲最盛……” 《续莆阳比事》一书亦载:“游氏三世四科甲,即游日章、游日就、游伯槐、游叔骅,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中进

游姓的由来一、寻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黄 帝 陵 外景 黄 帝陵 2004年公祭黄帝陵典礼: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后稷(姬弃) 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也是游姓的先祖。 周康王(姬钊) 二、郡望堂号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四:游姓族谱资料 11034清溪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永 游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叙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1035游家族馋不分卷 (清)游连江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6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7游氏族谱一卷 (清)游万发纂修 清宣统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038游氏族谱不分卷 (清)游卯生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台湾 11039诏安龙潭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钞本 一册 台湾 11040广平游氏族谱八卷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台湾 11041带湖游氏六修族谱十二卷 (清)游鲲运 游士棠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注:游敬庵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1042游氏续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纯洁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十五册 湖南图 11043游氏六修族谱前编三卷正编十七 卷外编不分卷 (民国)游裔蒸等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新化县南宗祠铅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福建师大 湖南图 11044简阳游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游文董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11045涪州游氏家谱八卷 (清)游子元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四川长寿县双龙乡黄坡村钞本 四川长寿县湖渔场 11046游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游槐庭 游边楷等纂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十一册)客家游氏源流 游氏本源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国的郑穆公生13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郑国宰相,其后子孙以祖父字“游”为氏,故在春秋时就开始有游氏。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

游姓的由来一、寻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黄 帝 陵 外景 黄 帝陵 2004年公祭黄帝陵典礼: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后稷(姬弃) 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也是游姓的先祖。 周康王(姬钊) 二、郡望堂号堂号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郡望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四:游姓族谱资料 11034浙江金华清溪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永 游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叙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1035福建宁化游家族馋不分卷 (清)游连江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6福建漳州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7福建漳州游氏族谱一卷 (清)游万发纂修 清宣统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038福建诏安游氏族谱不分卷 (清)游卯生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台湾 11039福建诏安龙潭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钞本 一册 台湾 11040福建诏安广平游氏族谱八卷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台湾 11041江西临川带湖游氏六修族谱十二卷 (清)游鲲运 游士棠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注:游敬庵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1042湖南新化游氏续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纯洁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十五册 湖南图 11043湖南新化游氏六修族谱前编三卷正编十七 卷外编不分卷 (民国)游裔蒸等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新化县南宗祠铅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福建师大 湖南图 11044四川简阳游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游文董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11045四川涪陵涪州游氏家谱八卷 (清)游子元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四川长寿县双龙乡黄坡村钞本 四川长寿县湖渔场 11046四川邻水游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游槐庭 游边楷等纂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十一册)

客家游氏源流 

游氏本源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国的郑穆公生13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郑国宰相,其后子孙以祖父字“游”为氏,故在春秋时就开始有游氏。

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游氏所用堂联很多,通用的有:“郑国家声远;建阳世泽长”、“程门新世第;立雪旧家风”、“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

二三郎入杭和“九子游”裔孙播迁�

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

始祖文珀,妣钟氏,生二子,四一郎,四二郎(四二郎外迁失考)。四一郎妣陈氏、范氏,生九子,称“九子游”,裔孙分布海内外,外迁裔孙比家乡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瓜瓞绵绵,前贤后秀,英才辈出。“九子游”分发概况如下:�

长子五十郎,妣林、谢二氏,世居上杭胜运里阔滩坝头,裔孙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

五一郎,妣廖、赖二氏,迁上杭古田,后裔一部份迁邻乡步云上福村,另有一部分又迁往漳州绿竹园和长汀等地。又有一部分迁广东的始兴、南雄等地。�

五二郎、五三郎:迁江西抚州临川大路下。�

五四郎,妣谢氏,迁上杭县梅溪寨,分支蕃衍上杭尧埔、同康、洋乾等乡村及福建省将乐县、广东省广州、浙江省等地。�

五六郎迁上杭县蓝溪黄潭、曹田村,后分支迁南靖县游坑村,该处建有“广平堂”祠宇。�

五七郎,妣孔氏,迁永定县金丰月流夏圳背建基立业,生二男,长子乐水(三十郎)元配王三娘,继配李氏,迁漳州市尾。次子乐山(四十郎),妣邹、赖、江三氏,生四子:五九郎,六三郎、念四郎、念季郎。五九郎迁永定大溪乡开基创业,裔孙外迁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甚多,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也不少;六三郎,妣余三娘,迁平和县秀峰乡,裔孙又迁广东车岭、下樟创业;念四郎妣曾、杜氏,迁诏安县秀篆乡,后裔孙分支迁广东及台湾彰化、台北、宜兰、桃园等地;念季郎(又名存化),妣余氏,迁永定大排、洪源,裔孙繁衍于龙岩、漳平、南靖,台湾之基隆、台北等地。纵观五七郎之裔孙枝繁叶茂,人口达数十万之众,是客家游氏的一大脉系。�

五八郎迁居广东省之揭阳、汤田等地。�

五九郎迁居广东之三饶、洽山、始兴等地。��

二三郎裔孙寻根问祖芳言��

入杭始祖二三郎,生赣庐陵林息坑。�

广平游氏谱记载,六十八世二三郎。�

南宋年间迁福建,上杭胜运坝头乡。�

落地生根开基业,懿德流芳钟太娘。�

生下四一、二世祖,陈、范太婆发九房。�

五一移居上福住,号名叫他千一郎。�

五二、五三两兄弟,迁回赣地建宗祊。�

五四移居梅溪寨,五六迁发黄潭乡。�

五七迁到永定县,金峰大溪南山坊。�

五八入粤揭阳住,五九移居三饶、洽山乡。�

兄弟蕃衍各地住,长房五十守故乡。�

祖祠·祖墓�

上杭坝头游氏,于元末(1366年前后)在塘背山建有“立雪堂”书院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为游氏子弟求学之所。历代在此培育出不少英才。堂内有“立雪堂”金字匾额及“广地落成裨小学,平基增筑育英才”对联,至今仍按原样保留。1996年由海内外宗亲捐资改建为“游氏家庙”,亦称“立雪堂”,比原貌更加宏伟壮丽。�

“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游酢望子孙刻苦学习,留有诲子诗曰:�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还有九子游诗:

九子分支出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长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

晓夜没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但原苍天重庇佑,广平男儿总炽昌。�

上杭县游氏于元末明初在上杭城南门(现为临江路蓝巷),建有300多平方米总祠一座。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上杭县老干局。�

二三郎葬于上杭县稔田镇九曲里,游秀窝之“观音座莲”山形,妣钟氏葬于稔田的磜角里之“张天海螺”形。有入闽杭始祖吉地卜赞云:�

始祖二三、四一郎,坟葬上杭稔田乡。�

山名称为九曲里,观音坐莲朝巽方。�

名山胜地万龙汇,代代儿孙有书香。�

祖太钟、陈、范太娘,亦葬上杭稔田乡。�

小地名山磜角里,张天海螺好地方。�

一藤九瓜龙脉旺,椒盛瓜绵万代昌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游姓 游氏家谱 游姓起源 游姓名人 游姓的来源 游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游(Yóu 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