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
4、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唐中宗李显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惟一的亲生儿子,因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皇帝不久便被废了。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
5、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7、李重茂(唐少帝)唐中宗幼子,为后宫所生,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皇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
8、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9、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
10、李豫 (唐代宗)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11、李适(唐德宗)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12、李诵(唐顺宗)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3、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宦官利益,被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14、李恒 (唐穆宗)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5、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
16、李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
17、李炎(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18、李忱 (唐宣宗)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19、李漼 (唐懿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20、李儇 (唐僖宗)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1、李晔 (唐昭宗)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22、李柷 (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毒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参考资料:
李世民后代:
1、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2、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3、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4、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5、王李佑: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6、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巴州。
7、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8、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参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9、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10、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11、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12、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13、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
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 [11]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家族传承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有些家族传不过几代就败亡了,有一些却能保持长久的光辉荣耀,即便中途有过暗淡,但是最终还是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近一点说,他的父亲李渊,曾祖父李虎都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了,但是再往上看,根本想不到,家族中竟然有过这么多的名人。那么,究竟是那些名人,都是李家的人物呢
一般来说,将门出虎子。唐太宗李世民即是将门之后,以前只知道他的老爹李渊了不得,他的曾祖父叫李虎,也很厉害,是西魏著名的八柱国之一,就是国家的八根栋梁之一,说得再透彻一点,皇帝要唱戏,台底下有八根戏柱子撑住,要不戏台不就塌了呵!这个荣誉称号很形象。
后来,再挖了挖老李家的族谱,可真不是富贵了三代五代,而且不是一般的富贵,那是皇家贵胄。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皇帝名叫李暠,也有写成李皓的,那是李世民的爹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爷爷的爷爷,呵!直说就是李虎是李暠的五世孙!而这个李暠也是名将之后,他的爷爷名叫李弇,乃是堂堂大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四世孙。
这往上就快挖到根上了,李广的先祖是李信,那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所以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而李广一家世代传习射箭,这就恍然找到了李世民善射的基因了。
再往下说,李暠的儿子李歆接了他的班,史称西凉后主。李歆生了李重耳,李重耳在西凉国被灭后,出仕北魏,官至弘农太守。李重耳生了李熙,官至金门镇将,曾镇守武川。李熙生了李天锡,也有叫作李天赐,这史官是怎么搞的名字怎么都弄不准反正不管是这李天锡还是李天赐官至宿卫统兵的武官幢主。李天锡就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父亲了。
现在重点说说李渊的爷爷李虎,此人不仅继承了家传的手艺,射得一手好箭,还喜好读书,轻财重义。
据记载,李虎有一次陪同周文帝宇文泰在北山下阅兵,想不到这北山里有豹子,还常常出来捣乱吃士兵,没人敢上去救人。正好这一次李虎来了,豹子也来了,李虎闻讯,“不暇持杖趋往,捉豹杀之”,意思是连个趁手的兵器也来不及拿,直接就冲上去了。结果是豹子流年不利,撞上了“虎”,李虎赤手空拳把豹子干掉了。宇文泰大悦,赞道:“公之名虎,信不虚也。”你这老虎的名字可真不是白叫的!
公元551年5月,李虎去世。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现在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后来李家打下了江山,开个公司大朝廷就叫“唐”,根儿在李渊他爷爷这儿呢。
那李渊的父亲呢叫李昞,是李虎的三小子,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他没有什么征战的纪录,倒是一位治世的能臣,其为政简静,就是施政简约而不扰民,个人认为那是为官的极高境界。
这样就明白了,李渊当年为什么能独占花魁,搞定了他的太太——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就是凭着家传的这一手百步穿杨的好箭法!
当时窦**要出嫁,她的父亲窦毅常说:“这个女儿颜值如此之高,文化水平也如此之高,怎可随便嫁人呢!”于是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选婿:摆下一个画着孔雀的屏风,在规定距离外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者中选。
当时骏马轻裘的翩翩佳公子李渊在一干尚武好勇的关陇贵族子弟面前,唰唰两箭,正中孔雀的两只眼睛!不仅抱得美人归,还留下了一个“雀屏中选”的浪漫传说,真让靠卖几句嘴就让男宾牵手美女的《非诚勿扰》策划人汗水湿了一地。
靠箭法赢回来一个太太,应该是李渊稍带玩的事儿,真正箭法得在战场上验证,于瞬息间取人性命。
“李渊曾在龙门镇破贼,发七十二箭,杀七十二人,如此威名远近皆知。”
如果不是古代文人写得手滑吹大牛,这算是一个相当恐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空前绝后。
这样的一手好箭法,就如此顺理成章地传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李世民天生好膂力,开得硬弓,出名的大羽箭,不仅能射死战场上的敌人,还能射死他的哥哥。
李世民对自己的箭法也是相当自信,当然他需要一个好保镖。等他打败了宋金刚,与尉迟敬德风云际会的时候,他踌躇满志地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意思是咱俩这搭档,我执弓箭你执槊,百万军中平趟过去,谁能把咱奈何!
还真不要以为李世民在吹,他起兵攻打宋老生时,“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两刃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这简直就是一个不要命的沙场悍将,一人杀几十人,杀得两把兵刃都钝了(咦他和刘备一样是用双剑的还是钝了一把,又钝了一把),敌人的血灌进了他的袖子,洒出来,再次冲杀。
人家确实有自信的资本,就说那次与窦建德的交锋,他和尉迟敬德仅带了几苗人就敢去当诱饵,几千骑兵从窦建德的营帐中杀出,李世民招呼大家:“你们先走,我跟敬德殿后!”
这两人真是心大到舞台都没那么大,他们竟然“按辔徐行”,敌一靠近,李世民张弓就是一箭,杀一个,追得再近一点的,立刻有尉迟敬德的长槊招呼。如此这般,两人密切配合,边杀边退,直至将敌军引入埋伏圈,随后伏兵大起,取得大胜。
写完了,剩下四个字:不服不行。
君讳献诚,字献诚,其先高句丽国人也。……曾祖大祚,本国任莫离支捉兵马。……祖盖金,本国任太大对卢捉兵马。……父男生,本国任太大莫离支。率众归唐,唐任特进、兼使持节辽东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仍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益二州大都督,谥曰襄。……属孱王在国,不弟阋墙。有男建、男产,同恶相济。……襄公觌此乱阶,不俟终日。以为国之兴也,则君子在位;国之亡也,则贤人去之。避危邦而不居,通上京而请谒。昆邪之率众降汉,即拜列侯;由余之去国归秦,先优客礼。公即襄公嫡子也
墓主的祖父盖金,即盖苏文。《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贞观二十年五月条载:“高丽王藏及莫离支盖金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上还之。金,即苏文也”。《三国史记》卷49《盖苏文传》亦云:“盖苏文,或云盖金,姓泉氏”。可证其是。盖苏文见于史书记载,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这年十一月丁巳,“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其官如中国吏部兼兵部尚书也。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5]另据记载:盖苏文“性忍暴。父为东部大人、大对卢,死,盖苏文当嗣,国人恶之,不得立,顿首谢众,请摄职,有不可,虽废无悔,众哀之,遂嗣位。残凶不道,诸大臣与建武议诛之,盖苏文觉,绐云大阅兵,列馔具请大臣临视,”全部杀死,并弑其王。[6]于是唐太宗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从这些记载看,盖苏文家族在高丽也是一个地位颇高的名门大族,《泉献诚墓志》中也有“柯叶森郁,世为蕃相”之句,可见其家在高丽已经是数世任地方大员了。关于盖苏文的父亲,无论是中国史书还是朝鲜史籍,均未记其名,从上引墓志可知其名为大祚,另外其所任的莫离支捉兵马的官职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可补史籍记载之阙漏。
据载泉盖苏文贞观十六年任莫离支,至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死,前后执掌高丽国政共24年时间。[7]《新唐书》卷220《高丽传》云:“乾封元年,藏遣子男福从天子封泰山,还而盖苏文死”。又据《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载,唐高宗泰山封禅是在乾封元年正月,《资治通鉴》卷201记盖苏文死是在这年五月。这个时间实际是其国内发生变故,盖苏文子泉男生向唐朝求救的时间,并非是盖苏文的实际死亡时间。上引《新唐书》云:高丽使者高男福从泰山返回国后,盖苏文才死去,故其死亡时间应在这年正月之后,五月之前。另外,盖苏文并非泉大祚的独子,他还有一弟,即泉净土。[8]此人在盖苏文死后,国内大乱之际也降于唐朝,后不知所终。
泉献诚的父亲泉男生,是盖苏文的长子,其墓志也已经出土,现节录如下:
公姓泉,讳男生,字元德,辽东郡平壤城人也。……曾祖子游,祖太祚,并任莫离支。父盖金,任太大对卢。乃祖乃父,良冶良弓,并执兵钤,咸专国柄。……年始九岁,即授先人,父任为郎。……年十五,授中裹小兄,十八授中裹大兄,年廿三改任中裹位头大兄,廿四兼授将军,余官如故。廿八任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卅二加太大莫离支,总录军国。……遂使桃海之滨,堕八条于礼让;萧墙之内,落四羽于干戈。公情思内款,事乖中执,方欲出抚边甿,外巡荒甸,按嵎夷之旧壤,请羲仲之新官。二弟产、建,一朝凶悖,能忍无亲,称兵内拒。……仍遣大兄弗德等奉表入朝,陈其事迹。属有离叛,德遂稽留。公乃反旆辽东,移军海北,驰心丹凤之阙,饬躬玄菟之城。更遣大兄冉有,重申诚效,……乾封元年,公又遣子献诚入朝,帝有嘉焉,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领本蕃兵共大总管契苾何力等相知经略。……二年,奉敕追公入朝。总章元年,授使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余官如故。……其年秋,奉敕共司空英国公李绩相知经略。……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其王高藏及男、建等咸从俘虏,巢山潜海,共入堤封;五部三韩,并为臣妾。……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友悌之极,朝野斯尚。……仪凤二年,奉敕存抚辽东,改置州县,……以仪凤四年正月廿九日遘疾,薨于安东府之官舍,春秋卌有六,
上引泉男生墓志记载其曾祖之名为子游,其祖父之名为太祚,而泉献诚墓志记太祚为大祚,“太”与“大”字相通,故两志所记并不矛盾。泉子游与泉大祚,在高丽均任莫离支,可见其家族在高丽政治地位一直很高。关于泉男生所任高丽官职,《新唐书》卷110本传云:“九岁,以父任为先人。迁中里小兄,犹唐谒者也。又为中里大兄,知国政,凡辞令,皆男生主之。进中里位头大兄。久之,为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加大莫离支”。其中将“中裹”写为“中里”,关于这个问题,诸书多记作中里。关于泉男生归唐之事,《资治通鉴》卷201高宗乾封元年(666)五月条载:“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乾封元年六月,唐高宗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为诸军响导,共同前往接应泉男生。“九月,同善破高丽兵,男生率师来会”。[10]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庞同善、高侃等初战失利,据《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载,“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另据《新唐书》本传载,薛仁贵在金山之役中,斩首5000级,与《旧唐书》所载略有差异。
关于此事《泉献诚墓志》也有记载:“初,襄公按部于外,公亦从焉。洎建、产等凶邪,公甫年十六。时祸起仓卒,议者犹豫。或劝以出斗,谋无的从。公屈指料敌,必将不可。乃劝襄公投国内故都城,安辑酋庶。谓襄公曰:‘今发使朝汉,具陈诚款。国家闻大人之来,必欣然启纳。因请兵马,合而讨之。此万全决胜计也'。襄公然之,谓诸夷长曰:‘献诚之言甚可择'。即日遣首领冉有等入朝。唐高宗手敕慰喻,便以襄公为东道主人,兼授大总管。……襄公之保家传国,实公之力也。寻授襄公命,诣京师谢恩。天子待之以殊礼,拜右武卫将军,赐紫袍金带,并御马二匹。”所谓“襄公”,即泉男生。志文中所记诸夷长,指追随泉男生的契丹、靺鞨等族酋长。[11]泉男生等据守的国内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公元3年至公元209年期间,为高丽都城,故志文称其为故都城。[12]《资治通鉴》、两《唐书》、《三国史记》等书,均记载泉男生派往唐朝求救的是泉献诚,而据泉男生墓志记载,泉男生先派大兄(高丽官名)弗德前往求救,由于其部属发生叛离,于是又派大兄冉有入唐,“重申诚效”,然后才派其子泉献诚正式入唐,以表示归唐的诚意。泉献诚的入唐,使唐朝确信其是真诚归顺,这才出兵援救泉男生的。此外,归顺唐朝的主张是由泉献诚提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是史籍所未记载的史实,可补其阙漏。
据泉男生墓志载,其在归顺唐朝后,唐高宗先是“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国内城之围被解,泉男生入朝后,唐高宗遂于总章元年(668)“授使持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继续统领本部兵马配合唐军与高丽军作战。前一次任命的官职高丽本国的色彩极为浓厚,后一次任命则完全是中国的官职了,这种变化是唐政府发动这次军事行动前后目的不同的折射。在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虽然唐政府派出军队前往解围,但当时并未将此次行动作为灭亡高丽的战争来部署,这一点从其派出的二流将领统兵出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猛将薛仁贵也只是作为接应部队的统兵将领来安排的。故任命泉男生以高丽官职,以分化高丽人心。当这一阶段的目的达到后,唐政府认为这是一个灭亡高丽的良好时机,于是于这年(乾封元年)十二月,任命著名大将李绩为征伐高丽诸军的总统帅,增调大批军队,并将“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打算一举灭亡高丽。[13]因此便径直任命泉男生为中国官职。由于当时的高丽占据着中国的辽水以东的疆土,战争也主要这一地区进行,故在其官名前冠以“辽东”字样,又由于汉代在这里曾设置过玄菟郡,故又以“玄菟”二字作为泉男生的封爵名,表示这次战争是为了收复中国故土。
在攻打平壤的战役中,泉男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使浮屠信诚内间,引高丽锐兵潜入,禽高藏”。其墓志也说“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唐高宗听到平壤攻下的消息后,专门颁诏予以表彰,并赐与金器。返朝以后,泉男生进位右卫大将军,封卞国公,“赐宝器、宫侍女二、马八十”。[14]仪凤二年(677),由于辽东地区社会一度动荡不稳,唐政府遂命泉男生前往安抚,并调整州县设置,他在当地“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得到百姓的拥戴,“民悦其宽”。[15]关于泉男生的卒年,《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云:“男生以仪凤初卒于长安”。而《新唐书》本传却记其死于这次辽东之行期间,但却没有记载其死亡的具体时间。另据其墓志,泉男生死于仪凤四年(679)正月,死亡地点是安东府之官舍,并非死于长安。关于唐政府这次派泉男生前往辽东的原因,据《资治通鉴》卷202仪凤二年(677)二月载,唐政府任命原高丽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但高藏到辽东后却与靺鞨勾结谋叛,被唐朝发现并召回。由于发生了这种变故,所以唐政府才派泉男生到辽东去安抚,想利用他的影响稳定当地局势。《新唐书》本传说其死后,“帝为举哀,赠并州大都督。丧至都,诏五品以上官哭之,谥曰襄,勒碑著功。”这就是人称其为“襄公”的缘故。泉男生终年46岁,据此推算,当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二
盖苏文的另外两个儿子泉男建、男产,在高丽被唐朝灭亡后,均被俘获,但两人的遭遇却完全不同。总章元年(668)九月,李绩大军包围了平壤,高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遂遣泉男产率首领98人,“持白幡诣绩降,绩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破城后,“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正是由于泉男建的这种坚决抵抗的态度,所以在这年十二月李绩率军班师回到长安时,唐高宗坐含元殿受俘,因为泉男产在破城前已降,遂被任命为司宰少卿;“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而泉男建却被流放到偏远的黔州,[16]其后便不再见于记载,大约死于贬地了。关于这个问题,泉男生墓志说:“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也就是说泉男建之所以不死,是由于泉男生出面求情的结果,墓志虽未记流放于何处,然从“就轻典而流共工”一句看,将泉男建比作上古的共工,则其被流放是确定无疑的了。这些都可以补史书记载之阙漏。
关于泉男产归唐后的情况,也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幸有其墓志出土,使我们得以了解其入唐以后的情况。现将这篇志文摘录如下:
君讳男产,辽东朝鲜人也。……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君)年始志学,本国王教小兄位。年十八,教大兄位。十三等之班次,再举而升;二千里之城池,末冠能理。至于乌拙使者,翳属仙人,虽则分掌机权,固以高惟旌骑。年廿一,加中里大活。廿三,迁位头大兄,累迁中军主活。卅为太大莫离支。……君以总章元年袭我冠带,乃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员外置同正员。……圣历二年,授上护军。万岁□□□年,封辽阳郡开国公,又迁营缮监大匠员外置同正员。……呜呼!蚕支启胙,蕃屏未勤。鯷壑摧鳞,迁舟遽远。年六十三,大足元年三月廿七日,遘疾薨于私第。以其年四月廿三日,葬于洛阳县平阴乡某所。……[17]
志文中的“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等句,仍是宣扬泉氏家族在本国时的世代显赫地位。泉男产所任的本国职官有些未见于中国及朝鲜史籍记载,如中里大活、中军主活等,史籍记载的高丽职官中有大莫离支、莫离支,却未见太大莫离支的官名,所有这些都可补史籍记载之不足,是研究高丽古代官制的重要史料。史籍只记载了总章元年,唐高宗任命泉男产为司宰少卿,未记任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正员之事。因为司宰少卿是职官,从四品上,金紫光禄大夫是散官,正三品,按照唐制,官员的章服是以散官品阶的高低来决定的,这样泉男产就可以服紫,否则只能服绯,所以对此事的记载,决非可有可无的小事。另外唐朝规定三品以上散官是可以给俸禄的,员外置同正员者仍按正官给俸,所以泉男生虽是从四品的职事官,却可以享受到三品的待遇,这是唐政府对泉氏家族中人的特意照顾。只是员外官通常都用于授职事官,散官中也置员外官,还未见于史书记载,因此这条史料很值得重视。[18]武则天圣历二年(699),授泉男产上护军,这只是个勋官,视正三品,本不值得重视,其墓志之所以将此事写郑重写入,大约是此前泉男产未有勋官,故将此事也写了进去。关于泉男产任营缮监大匠同正员的时间,墓志在此处除“万岁”二字外,以下有残缺,武则天的年号称万岁者有两个,即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两者实为同一年,即公元696年。营缮监即将作监的改名,大匠为其长官,从三品。泉男产的职事官从原来的从四品上升为从三品,故志文用了一个“迁”字。其死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终年63岁,据此推算当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比其兄男生小5岁。这篇墓志没有记载泉男产的子孙名字及任官情况,只在墓志最后题有“通直郎、襄城县开国子泉光富年十八,……”等字样。这个泉光富当是这篇墓志的撰者。在唐朝政府中泉姓官员仅此一族,故泉光富肯定与泉男产为同一家族人,从其当时的年龄看,只能是泉男产的孙辈,泉男生的孙辈之名均以“玄”字相连(详后),此人之名却与他们并不相连,故其不可能是泉男生的后代,而很可能是泉男产的孙子。
三
关于泉男生之子泉献诚归唐后的情况,《新唐书》卷110《泉男生传》记载说:“献诚,天授中以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武后尝出金币,命宰相、南北牙群臣举善射五辈,中者以赐。内史张光辅举献诚,献诚让右玉钤卫大将军薛吐摩支,摩支固辞。献诚曰:‘陛下择善射者,然皆非华人。臣恐唐官以射为耻,不如罢之。'后嘉纳。来俊臣尝求货,献诚不答,乃诬其谋反,缢杀之。后后知其冤,赠右羽林卫大将军,以礼改葬”。其它史书的记载均与此大同小异。其实泉献诚此后的经历远比以上记载复杂得多,根据其墓志载:
……顷之,迁卫尉正卿。门树勋绩,职惟河海。仪凤四年,丁父忧,哀毁过礼。……调露元年九月,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金革无避,非公所能辞也。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开耀二年,袭封卞国公,食邑三千户。崇建侯之勋,传赏地之业。永淳元年,丁祖母忧,以嫡去职。光宅元年十月,制授云麾将军、守右卫大将军员外置正员,勋封并如故。又奉其月廿九日敕,令右羽林卫上下。心膂大臣,爪牙深寄。……垂拱二年三月,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善战不阵,斯之谓欤。四年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赐采一百段,御马一匹。寻属贼平,遂止。天授元年九月,制授左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余并如故。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未毕,会逆贼来俊臣秉弄刑狱,恃摇威势,乃密于公处求金帛宝物。公恶以贿交,杜而不许。因诬陷他罪,卒以非命,春秋卌二。……粤以大足元年岁次辛丑二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葬于芒山之旧茔,礼也。……
从墓志记载看,泉献诚入唐后曾先后三次率大军征讨:第一次在调露元年(679)九月,所谓“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泉献诚这时正在丁忧期间,为其父服丧,故墓志才有“有制夺礼”的记载。关于这次出征,墓志未载征讨的对象,据载这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遣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将军花大智、李景嘉等讨之”。[19]唐前期遇有战事,设行军总管或大使率军出征,即所谓行军制度,称之为行军道,泉献诚充任定襄军讨叛大使就属这种性质。单于都护府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定襄军(道)也正在这个方向,说明其此次出征显然是针对突厥的这次叛乱。此次突厥反叛发生在这年十月,但泉献诚却于九月就已奉命出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或是墓志记载的时间有误,或是唐廷已发觉突厥反叛动向,故先期派泉献诚率军征讨,后又派上述诸将率大军继进。不过,萧嗣业、花大智、李景嘉等人均因战败,受到严厉处罚,而泉献诚却“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如果泉献诚在诸将皆败的情况下,能够夺取胜利,所授官职当不止区区勋官,很可能是他所率之军全师而退,没有受到损失,故高宗略加表示,以示劝勉之意。
第二次出征在垂拱二年(686)三月,所谓“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据载此年突厥首领阿史那骨咄禄反叛,进攻朔、代等州,武则天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总管,与副将中郎将蒲英节率兵赴援,行至忻州,与贼战,大败,死者五千余人”。[20]淳于处平、蒲英节均为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将领,武则天派他们出征,可能是轻敌之故。在吃了败仗后,遂改派泉献诚为神武军大总管,率诸部族军大举征讨。代州境内有大同军,高宗调露二年(680)改为神武军。[21]故泉献诚此次被任命为大总管时,只能加神武军(道)字样。从志文所载看,可能突厥见官军势大,先行退去,故泉献诚率军追至回满川时,见敌军已退走,只好无功而返。
第三次出征在垂拱四年(688)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这一时期正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加紧建立大周政权之时,所谓“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而唐宗室诸王中,“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邢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琊王冲,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复之志”。这年八月,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派人募兵,并串连诸王共同起兵围攻洛阳。武则天遂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这次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得知其子李冲起兵的消息,遂起兵响应,并攻陷了上蔡。九月,武则天命张光辅为诸军统帅,率10万大军讨伐。由于李冲的起兵迅速被平定,李贞仓促起兵,其他诸王还未做好准备,故越王李贞之乱很快也被扫平了。[22]从志文记载看,泉献诚虽被任命为龙水道大总管,实际并未出动,而且此次任命,也未被史籍记载。当是武则天认为李唐宗室诸王联合起兵,恐一时不易平定,所以在张光辅率军出征后,又再次命泉献诚率军征讨,然未及出动,叛乱就迅速被平定了,由于泉献诚之军并未实际出动,故史籍对此事未作记载。泉献诚的这几次率军出征,均未被史书记载,故墓志的这些记载,可补史籍记载的疏漏。
史籍虽然记载了泉献诚所任几个重要官爵,但均未记任命时间,上引墓志所载可补这方面的不足。此外,两《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书记载的其所任官职,并不准确,如光宅元年所任的右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充任的左卫大将军,其实均是员外置同正员,而史籍均记为正授,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墓志可补史籍记载不足之处还很多,如武则天兴建天枢,史书通常都记载是延载元年(694)始建,这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23]然据该墓志载,早在天授二年(691)二月,泉献诚就已充任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说明武则天至迟在此时已开始筹建天枢了,只不过到延载元年时,再由武三思鼓动四夷首领共同请求,这样武则天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正式兴建了。
关于泉献诚的卒年,其墓志没有记载确切时间,只说其承担筹建天枢之事“未毕”,便被酷吏来俊臣陷害致死。史书记其卒年为长寿元年(692)一月乙亥,下狱缢杀之。[24]如果这个记载不错的话,按志文记其终年42岁推算,当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还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这种推算,乾封元年(666)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泉献诚墓志》云:“公甫年十六”。古人计算年龄时,均算虚岁,从永徽二年到这一年,他也正好16岁。两相印证,证明史书所记其卒年是可信的。泉献诚后来得到平反昭雪,前引《新唐书》记载了其平反时的赠官及改葬等事,但却未记平反时间,这一点其墓志记载正好可补其疏漏,即久视元年(700)八月。
其实泉男生并非仅有泉献诚一个儿子。另据记载,乾封元年他与其弟男建、男产发生矛盾后,男建等“矫王命召之,男生惧不敢入。男建杀其子献忠,男生走国内城”。[25]这个泉献忠没有随父外出巡视,留在平壤,当是因年纪较小,故可能是泉献诚之弟。
四
史籍未记载泉男生的孙辈,《泉献诚墓志》对此却有较详的记载。志文中摘录有武则天久视元年为其平反昭雪的制书,除了对泉献诚本人追赠官职,赐物改葬外,并对其子也给予了优赏封官,所谓“其男武骑尉、柳城县开国男玄隐,可游击将军、行左玉钤卫右司阶员外置同正员,勋封并如故”。游击将军,为武散官,从五品下;司阶,为中下级官官,十六卫各置二人,正六品上,与中候、司戈、执戟等,合称“四色官”。[26]泉玄隐原来只有勋官(武骑尉)和爵位(柳城县开国男),无授职事官和散阶,此次一并授与,算是对其父冤死的一种补偿。泉献诚并不仅有一子,其他诸子在其墓志也有记载,所谓“有子玄隐、玄逸、玄静,践霜濡露,崩襟殒神。惧今昨递迁,陵谷颓易,乃拓故域,建新坟”云云。其中玄逸、玄静二人,未载其所任官职,不知是否入仕。
泉氏家族的后裔并不止此,在泉玄隐这一代人之后,还有墓志出土,并提供了这个家族至盛唐时期的一些情况,这就是泉玄隐之子泉毖的墓志,其志文首行题:“唐故宣德郎、骁骑尉、淄川县开国子泉君志铭”。现将志文摘录如下:
……讳毖,字孟坚,京兆万年人也。曾祖特进、卞国襄公男生,祖左卫大将军、卞国庄公献诚,父光禄大夫、卫尉卿、卞国公隐。……(君)年甫二岁,受封淄川县开国男,寻进封淄川子,食邑四百户,又授骁骑尉,以荫补太庙斋郎。属有事于后土,授宣德郎,寻蒙放选,即开府仪同三司、朝鲜王高藏之外孙,太子詹事太原公王暐之子胥。……何知百龄倏忽,五福之验无徵;一代英灵,九泉之悲俄及。粤以开元十七年岁次己巳九月四日,终于京兆府兴宁里之私第,春秋二十有二。以开元廿一年岁次癸酉十月甲午朔十六日己酉,迁措于河南府洛阳县之邙山旧茔,礼也。……[27]
志文末题有“父光禄大夫、卫尉卿、上柱国、卞国公隐撰文”字样,说明泉玄隐亲自为其子撰写了墓志铭,其伤悲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在《泉献诚墓志》中其名为玄隐,此处却单名隐,当是一为字,一为名之故。至于何为名,何为字?则不得而知了。墓志撰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泉玄隐已经官居九卿之列,爵封国公,说明泉氏家族直到此时仍然十分鼎盛,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泉毖年仅二岁,就封有爵位,可见唐王朝对泉氏家族始终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其骁骑尉一职,为勋官,四转,视正六品;宣德郎为文散官,正七品下。泉毖虽无任职事官,但已被选为太庙斋郎,这是唐朝门荫制度的规定,贵族子弟通过这一途径就可以入仕参选。由于其青年早逝,否则前途亦未可限量。从志文所述看,泉毖是高丽王高藏的外孙,则其父泉玄隐肯定以高藏之女为妻。泉毖本人也娶了当时的太子詹事王暐之女为妻,太原王氏是著名士族,门第高贵,泉氏家族能与其联姻,说明其家族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唐人择亲非常重视门第,如果双方门第不对等,则很难联姻。由于泉毖英年早逝,可能无子,故其墓志没有记载其后裔。已知泉氏家族泉玄隐还有两个兄弟玄逸、玄静,他们不可能没有儿子,而且泉玄隐是否仅此一子,也很难论定。以泉氏家族在开元时期的政治地位,其家族一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只是因为史料匮乏,暂时尚无法考述,只能寄希望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新资料问世了。
泉氏家族世系表
-泉玄隐——泉 毖
-泉献诚——-泉玄逸
-泉男生—— -泉玄静
-泉盖苏文——-泉男建 -泉献忠
泉子游——泉大祚—— -泉男产………………… -泉光富
-泉 净 土
皇帝基本都没有号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
李世民(599年~649年),字无记载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字无记载
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
1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3唐高宗 李治
4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
8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在位17年,享年54岁。
10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年64岁。
11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2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在位4年,享年30岁。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在位3年,享年19岁。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在位14年,享年32岁。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在位14年,终年41岁。
18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19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在位16年,享年38岁。
20 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为武后所废) (以及705年-710年)
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文明 684年
(为武后所废) (以及710年-712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1、唐高祖李渊(566-635),唐朝开国皇帝,年号武德。
2、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23年,年号贞观。
3、唐高宗李治(628-683),前六年号永徽,后更改为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4、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号为嗣圣。
5、睿宗李旦(662—716),年号文明。
6、武则天(624-705),年号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7、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8、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号为至德、乾元、上元、宝应。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号广德、永泰、大历
10、唐德宗李适(779-805),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11、唐顺宗名李诵(761-806),年号永贞。
12、唐宪宗李纯(778—820),年号元和。
13、唐穆宗李恒(821—824),年号长庆。
14、唐敬宗李湛(809-826),年号宝历。
15、唐文宗李昂(809-840),年号大和、开成。
16、唐武宗李炎(841-846),年号会昌。
17、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号大中。
18、唐懿宗李漼(860-874),年号咸通。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20、唐昭宗李晔(867-904),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
21、唐哀帝李柷(904-907),年号天佑。
扩展资料
1、唐隆(710六月—七月)
唐殇帝李重茂年号,不足一月。唐隆政变后睿宗李旦即位,废唐隆年号改元景云。
2、建贞(886十月—十二月)
襄王李煴年号。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李克用进逼长安,僖宗奔兴元(今陕西汉中)。襄王李煴为邠宁节度使朱玫所俘,拥立为监国。十月,朱玫又立之为皇帝,置百官,改年号为建贞。
3、天复
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号称天复七年。
4、天祐
朱温灭唐后,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钱镠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其中南吴用至天祐十六年(919年),李茂贞用至天祐二十年(923年)。
参考资料:
唐朝皇帝列表
本文2023-12-05 17:34: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