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死后为何吕家瞬间"团灭"?三点原因注定吕氏下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吕雉死后为何吕家瞬间

吕雉死后为何吕家瞬间"团灭"?三点原因注定吕氏下场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的亲儿子惠帝即位,然而惠帝死得早,大权最终落入了刚毅强硬的吕雉手中,从此大汉天下进入"吕后称制"时代,外戚吕氏权威日盛,成为国家的实际主宰。然而吕雉死后,位高权重的吕氏家族迅速被清算,全族被屠戮殆尽。为什么位高权重的吕氏族人在权力斗争中如此不堪一击呢? 原因一:得位不正。相传在儿子惠帝刘盈的追悼会上,吕后只是干嚎没有眼泪。众大臣感到怪异,张良的儿子张辟疆提醒众大臣说:"吕后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却并不悲伤,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现在请求她家的那些人去做将军,统帅军队,等他们一家人进入朝廷,掌握了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祸。"于是大臣们纷纷让出军队的指挥权并推荐吕氏的人作军事统帅,吕氏一族由此发迹登上政治舞台。可见吕氏诸人的掌权完全是大臣畏惧吕后权威作出的妥协,在朝廷中除了吕后的支持吕氏族人并没有牢固的根基,乃至吕后一死吕氏这棵无根大树马上就倒掉了。 原因二:统治不得人心。吕后的毒辣闻名朝堂。既有杖杀彭越,针刺韩信的前科,后来又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壮举,虐杀刘氏族人更是家常便饭。一次,齐王刘肥前来朝见,惠帝按家人的礼节请兄长坐上座,吕后因此大怒,便叫人倒了两杯毒酒放在齐王面前要毒死他,幸亏惠帝不知情也要饮酒,太后却泼掉了自己亲儿子杯里的酒,齐王觉得奇怪,没敢喝并装醉离开了坐席,事后打听才知道那是毒酒,吓出一身冷汗;赵王刘友的王后是吕后的女儿,因为刘友喜欢别的姬妾就很嫉妒,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诬告刘友曾经说:"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死后我一定收拾吕氏族人!"吕后于是召赵王到京,把他安排在宫邸里却不接见,并派护卫队围守着,不给他饭吃,赵王臣下有偷着给送饭的就被抓起来问罪,最后赵王被活活饿死。身为尊贵的王爵尚且自身难保,众大臣在朝廷里更是朝不保夕,连陈平、周勃这样的汉室重臣都不得不自降身份,为吕氏族人的统治让出位置,整个朝堂在吕后的统治下战战兢兢,都在为自己的生存担忧,吕雉一死刘氏王公大臣出于自保发起反攻倒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三,领导者缺少谋略。吕雉临死前,心里清楚朝廷对吕氏族人不服,就把掌握兵权的吕产、吕禄叫到身边说:"我如果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恐怕要做乱,你们一定要握住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所制服。"吕雉死后,齐王刘襄果然起兵讨伐,吕禄、吕产作为南军北军的统帅,成为了保卫吕氏的最后生命线,陈平周勃作为刘氏在朝廷的内应,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让郦寄欺骗吕禄说:"高帝和吕后共同平定天下,刘氏立王九人,吕氏三人,这件事大臣已经商议过的。现在太后逝世,皇帝年轻,您身佩赵国王印,应该立即去封地,把军队交给太尉(指周勃),和大臣订立盟约,这样大臣们心里踏实,您也可以高枕无忧的作王了。"吕禄因为和郦寄平时关系不错,竟然天真地交出了兵权,就这样失去了北军的指挥权,南军吕产孤掌难鸣,交出兵权后吕氏全族被灭。由于吕禄吕产的无谋,显赫一时的吕家就这样淹没在政治漩涡之中。

陕西宝鸡渭河北塬有一大村庄,曾称大韩村。据实际考察,本村现无一户韩姓人家,而以王氏占本村人口的7O%以上,现3个行政村,姓王的人口在4000人以上。

据老辈人讲,王姓人是山西大槐树族人,流落此地定居后,有男丁兄弟7人。

至2019年,7兄弟有后代的为3、4、5、7四门户,其余:1、2、6、三门己于百年前无后。而现有4门中,3、5、两户为近亲,现居住在宝鸡蟠龙镇大韩村南社村。4、7、两户为近亲,4户现居住在宝鸡蟠龙镇小韩村西部及南社村西南部,7户现居住在宝鸡蟠龙镇北社村、南社村、小韩村三个村的东部。

现查询族根:1本族应属王族那个族部。

2所述4、7、户姓名的排序如何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二、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四、历史名人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

字辈、族谱这个东西,在网上不容易找到,你只能通过你们家族的长辈才能看得到。

如果你要问“梁氏的来源”之类的资料网上倒是找到很多。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裔,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南梁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梁”为氏。

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地名。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则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之姓便依所居之地而来。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亦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5、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改拔列兰氏为梁姓。

6、其他源流。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

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郡望堂号

梁姓在长期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过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1、安定郡,治所汉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在临泾(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在安定(甘肃泾川北);2、扶风郡,治所三国时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在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3、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仪国”、“怡庆”、“集贤”、“梅镜”、“安定”等。

宗族特征

1、梁姓忠贞爱国,尊学重教,其历代名人以文人墨客居多。

2、梁姓发源于北方,后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序分明有致,反映出其鲜明的家族特征。如清宣统年间由梁道生所修撰的《梁氏族谱》中有陕西梁姓一支字行为:“世贵端本,元孝承嗣,道安靖贤。”

名人精粹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梁肃: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代画家、文学家。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梁红玉: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梁诗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代文学家。梁同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梁士诒:广东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梁方仲:广东人,历史学家。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参考资料:

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12

吕文焕 (—1299年),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号常山 ,小名吕六 ,吕文德之弟,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活动年代是宋末元初。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相持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立刻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随后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并为伯颜向导,引元军东下。1276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吕文焕与伯颜一起入城。官至中书左丞,1286年告老还乡,卒于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吕文焕是南宋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小名吕六,与其兄吕文德同为宋末抗蒙将领。关于他镇守襄阳以前的经历,史书缺乏记载。吕文焕曾自述“少服戎行,壮临边徼。干戈满眼,轻性命于鸿毛;弓箭在腰,系死生于马足。不但驰驱于西北,誓将屏蔽于东南”。 吕文焕去世后,与吕家过从甚密的方回所作的挽词中说:“燕颔逢荆鄂,于今四十秋。始闻降鬼国(丰都),遄见拔泸州”。 可见吕文焕早年从军,在宋理宗开庆、景定年间随其兄吕文德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作战。其间宋廷曾特授其中亮大夫州防御使之职,在制书中写道:“敌王所忾,既斩馘而献俘;振旅而还,乃策勋而舍爵。具官(吕)某,见推勋阀,蚤总戎照。传授六韬而起家,间关万里而赴授。朕拊髀思名将,一扫兵氛;尔束发战匈奴,屡腾凯奏。宜加品秩,以奖忠劳。” 从这段制书中可知吕文焕在从军前曾教人兵法,后被召至前线,建有不少战功,已是一员颇有名气的骁将。

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中统三年)十月,当时镇守四川的吕文德将不听调遣、御敌多逗遛不进且奏功失实的将校姓名上报宋廷,其中有他弟弟吕文焕的名字,结果吕文焕遭到削两秩的处分。 而后吕文焕随其兄镇守京湖边境,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与蒙古将领张禧战于高头赤山,不胜,被蒙军夺去了均州。 当时,吕文德中蒙古计,欲开榷场于襄阳城外,吕文焕曾捎信劝谏,但没成功,事后吕文德颇为后悔。 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二月,吕文焕以功累擢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接替程大元成为正式的襄阳守将,抵御蒙古将领阿术、刘整围攻。

死守襄阳

从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一月开始,蒙古军队就长期围困襄阳城,他们先后在城西南和城东北修筑城堡,控制宋军白河、汉水及陆路交通,在城西和城南立栅,切断宋军东路,又在迎旭门外汉水中筑台阻遏南宋水军。吕文焕急向其兄吕文德求援,吕文德认为襄阳城坚池深,未予重视。 吕文焕多次出击,均未能破围。次年九月,阿术采纳刘整建议,训练水军7万,造战船5000艘,以加强水上作战能力,使宋军无法再经汉水入援襄阳。

吕文焕困守孤城,间有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等人多次入援,但都以失败告终。而宋廷对于吕文焕也不甚放心,朝廷中不断有人呼吁以经营襄阳有经验的高达代替吕文焕。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春,吕文焕以步骑一万五千人、兵船百余人奇袭襄阳西北的蒙军的造船基地万山堡,但被蒙古将领张弘范打败。御史李旺向宰相贾似道进言起用高达,贾似道说:“吾用达,如吕氏何”李旺说:“吕氏安,则赵氏危矣!”吕文焕也听到这个传闻,心里很不爽。他幕府中的一个门客献计道:“今朝廷以襄急,故遣达;吾以捷闻,则达必不成遣矣。”吕文焕采用了这个计策,抓获了几个蒙军哨骑后就向朝廷报捷。但事实上朝廷并没有急于派高达援襄阳。 从此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对吕文焕的支持及吕文焕与南宋朝廷相互不信任关系。这一年,蒙古命宋衜写信劝降吕文焕,就称:“足下在吕氏族中,最才最贤,(宋廷)必将易置腹心,尺书见召,鱼脱于渊,其祸不可测也。” 企图离间吕文焕与南宋朝廷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吕文焕仍奋力抗敌。1272年(南宋咸淳八年,元朝至元九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入援襄樊,成功突破元军封锁,为襄樊军民送来盐、布等宝贵的物资。其间张顺战死,吕文焕留张贵共守襄阳,后来张贵试图突围向范文虎求援时,被元军俘虏后遇害,元军派四名南宋降兵运张贵的尸体到襄阳,吕文焕将四名降兵全部斩杀,并为张顺、张贵立双庙以祀。

二张入援失败后,襄阳城内物资紧缺,对外联系也被断绝,宋朝援兵迟迟不来,史载吕文焕“捍御应酬,备殚心力。粮食虽可支吾,而衣装薪刍断绝不至。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正月九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 ,并屠其全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忽必烈降诏谕吕文焕:“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宜力尔主,固其宜也。然势究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赦勿治,且加迁擢。” 吕文焕开始动摇了。

降元攻宋

攻破樊城后,元军将领阿里海牙移攻襄阳,仍发回回炮轰击,所中无不摧陷,城中守军大乱,不少宋军将士逾城降元。刘整以前曾到襄阳城下劝降吕文焕,被伏弩所伤 ,因此主张毁灭襄阳城、俘虏吕文焕,阿里海牙不同意,亲自至城下再次劝降,告诉吕文焕:“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忽必烈)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 张庭珍也在城下喊道:“我师所攻,无不取者,汝孤城路绝,外无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阖郡之人何汝宜早图之!” 萨木丹、阿里、译史王员外郎主动请缨,进襄阳劝降,吕文焕设宴招待,萨木丹综合国际形势、双方军事实力对比、襄阳面临的困境,对吕文焕说:“天眷吾有元,海外内罔非臣属,独尔一隅漏王泽。今天兵云集,带甲百万,以中国之大,供亿无穷,筑长围,扼鹿门,横亘江路,攻具之奇,有西域机石,飞三百余步,以是樊破无噍类尔。婴城固守六载,为人臣义无不足,如生民何圣朝上应天时,下徇地利,中察时变,平宋必矣,其审思之!” 此外元将张宏亦进行了招谕。 经过元朝的多番工作,吕文焕内心已欲投降,但犹疑未决。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 襄阳因而失守,南宋灭亡已成定局。

吕文焕投降,元朝如获至宝,不仅由于襄阳的战略重要性,更加上吕氏家族在南宋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胡祇遹所言:“吕生(吕文焕)世握兵柄,兄弟子侄布满台阁,宋君臣之孰贤孰愚,宋河山城郭之何瑕何坚,宋兵民之多寡虚实,宋兵刑政之得失巧拙,不为不知”。 所以元朝决定优待吕文焕、招降吕氏子弟与部下。吕文焕降元后,奉旨入朝觐见元世祖,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四月,吕文焕到达元大都,并主动为元朝策划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 元世祖忽必烈封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赐其将校有差。

1274年(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二月,吕文焕拜参知政事、行省荆湖,跟随元将伯颜征讨南宋,招降沿江州郡,陷沙洋、新城、鄂州等城。元世祖命吕文焕率其麾下,以善遇降将的圣旨,招谕元军尚未攻下的州郡。当时沿江诸将多是吕氏旧部,争相望风款附,投降元朝。当然也大有忠贞爱国之士,如新城守将边居谊佯装接受吕文焕的招降,诱其至城下,伏弩乱发,几乎将吕文焕射死(边居谊在城破后赴火而死)。 宋廷多次派人请和,吕文焕不听。元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南宋都城临安。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五月,南宋谢太皇太后下诏晓谕吕文焕等人,吕文焕回书一封,不为所动,于是南宋朝廷下令籍没吕文焕等人全家。

晚年光景

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正月,伯颜大军进逼临安,南宋投降,吕文焕率先入城,持黄榜宣谕军民,并与范文虎参拜两宫太后。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吕文焕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仍宣慰江东,负责招降和安抚宋朝军民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吕文焕奉元世祖之命对南宋降兵能用的每月发衣服粮饷,不能用的命他们屯田。跟从吕文焕办事的党项人江东按察使阿八赤要求吕文焕分金银和宅邸、奴婢给他,吕文焕不同意。于是阿八赤陷害吕文焕,称其“私匿兵仗”。元世祖派御史大夫相威前去调查,真相大白后罢免了阿八赤的官。 其后吕文焕赞同元世祖讨伐日本的计划。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正月,吕文焕以江淮行省右丞请老,辞官归乡,元世祖许之,仍任其子吕师圣为宣慰使。

元朝文学家白朴的《天籁集》收录了有吕文焕致仕后为他写的祝寿词,说吕文焕降元后“衣冠不改,意气横秋”,描述退休后他的生活“着宫锦何妨万里游,似谢安笑傲,东山别墅,鸱夷放浪,西子扁舟。醉眼乾坤,歌鬟风雾,笑折梅花插满头。” 直到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还有吕文焕修建金陵(今南京)常照庵的记载。 大约就在1298年或1299年,吕文焕卒于家。

吕雉死后为何吕家瞬间"团灭"?三点原因注定吕氏下场

吕雉死后为何吕家瞬间"团灭"?三点原因注定吕氏下场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的亲儿子惠帝即位,然而惠帝死得早,大权最终落入了刚毅强硬的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