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潮州一带“蛮獠啸乱”指的是什么事件?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南方泉
(州)、潮(州)之间“蛮獠啸乱”,唐高宗李治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晋升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领府兵3600人进驻福建绥安(今漳浦)。诏文是很殷切严厉的:“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汝往钦哉!”
陈政字一民,号素轩,生于公元616年,其父陈犊字克耕号介翁,为河东(今山西省)一带地方首领,反隋归唐随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攻克临沂等郡有功,授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怀化将军,举家徙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李世民之子李治(唐高宗)诏讨蛮獠的669年,陈犊已殁,最小的儿子陈政也已54岁,他毅然率河洛子弟南征,经淮河沿大运河,由浙江仙霞岭入闽,越南平、福清,入仙游、安溪,抵龙溪县北侧九龙乡(今龙岩、漳平)一带,与“蛮獠”诸部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陈政率孤军退守于华安之九龙山,上表求援。
大唐北疆正值多事之秋,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攻占安西,大将薛仁贵奉派前往抵御,其余将领各赴边关。时年75岁的已故将军陈犊的夫人魏氏名敬,又名箴,字玉珏,系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后嫁陈犊生陈敏、陈敷、陈政,史称魏太母。她见家国危难,幼子陈政孤军陷于南蛮,乃召陈敏、陈敷向朝廷请命,集府兵58姓校尉四千余众南征。她自己把在固始府第的大门封存,偕同三房媳妇带着陈敏之子元敬、陈敷之子元易攴,以及最小的孙子,也即陈政之子元光随征,于是南征诸将也多携眷属随行。淮河之畔的固始,将士旌旗遮日,父老百里相送,是唐初自河洛向泉潮之间的九龙江流域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军垦移民。
军行紧迫,进入瓯越之须江(今浙江江山),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因辛劳和不服水土,相继病逝。魏氏太夫人痛葬爱子,自统兵前行,越枫岭关入福建汉兴(今浦城),陈敏之子元敬、陈敷之子元易攴又亡故。魏氏太夫人拥13岁的幼孙元光坐于中军帐对诸将校说:“今政儿领3600府兵受困九龙山,奉王命吾河洛58姓校尉驰援自家子弟,别无退路,吾虽女流,当披甲率军奋进。”诸将校应身唱诺:“唯太夫人之命是从。”魏太母统兵日夜兼程,直下九龙江,与陈政所部会合,唐军拥有八千余众,进抵九龙江北溪柳营江驻屯,又向南夺取盘陀岭,进占云霄镇,声威大震。陈政与夫人鲜卑族的司空氏相聚,并抚爱子元光说:“若无汝祖母之力,吾八千河洛子弟焉能居此……”军中皆尊其为魏太母,日常呼为魏妈。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病殁军中,年方弱冠的陈元光依例袭父职,带领兵众,年逾80高龄的魏太母襄赞军机,助孙儿运筹帷幄。当时九龙江流域尚属“蛮荒之地”,魏太母率军眷协助将士屯垦,引进中原耕作技术,力促陈元光遣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兄弟3人,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而达之北溪之上”,经漳平、宁洋直抵龙岩雁石,可通舟楫。陈元光遂在苦草镇(今龙岩市区)建立行台,上接泉州游仙乡松州堡,下连广东潮州之揭阳县,形成“东距泉建,西逾潮广,南接岛屿,北抵虔(赣州)抚,方数千里”的太平之区。汉蛮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九龙江流域。近万中原府兵及其眷属,带来了中原通行的隋唐官话河洛话,当地土著称他们为河洛郎,而尊称军中魏太母为“河洛祖妈”或“河洛阿妈”。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颁诏立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后又划泉州之龙溪,汀州之龙岩属之,形成上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进阶为中郎将右鹰扬卫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魏太母时已91岁犹常拄杖巡视九龙江两岸屯垦之地,与河洛府兵谈心。她见府兵多有旷男,乃谕陈元光让58姓校尉部众可与当地土著蛮女通婚,并说:“汝母即鲜卑巨族,嫁汝父育有汝,今唐军屯闽南,也可与蛮民通婚,足可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有了祖母的支持,陈元光大力鼓励汉蛮通婚结亲,“胡越百家,愈无罅隙”,奠定了闽西南、潮汕地区一千多年的民族和睦统一和进入富庶之邦的基础。
魏太母卒于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享年96岁,全军大恸,陈元光率军民泣以葬之。
陈元光为国戍守战死后,追封为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又封颍川侯,历代朝廷追封至威惠开漳圣王。
杜树芝,翟兴洲,王延羲,王审知,王潮,邓颖超,林延皓 ,魏敬,王审邽,何景明,黄守恭,息夫人。
杜树芝(1922~20093),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初中文化程度,1941年9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抗日救亡参战人员,曾任中共利川县监委书记、总工会主席。
1941年9月至1949年12月在新四军任战士、班长、连指导员。1946年1月加入中国***。1950年1月至1953年12月任恩施县、利川县人武部副部长,1963年至1965年任中共利川县委监委书记,1965年至1982年任利川县总工会主席。1982年10月离休,1983年7月批准享受副厅级待遇。2009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87岁。
翟兴洲(1903~?),汉族,河南信阳人,初小文化程度,1938年12月参加工作,抗日救亡参战人员。
1938年12月至1941年11月,在新四军44团当炊事员;1941年12月至1949年8月,在江汉独立二旅四团任炊事班班长;1949年8月至1949年11月,在恩施军分区军政干校1队做采买工作;1949年11月至1951年2月,在恩施军分区教导队三中队工作;1951年2月至1963年5月,在利川县粮食储运站当保管员;1963年6月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已故。
王延羲(?―944年),本名王延义,后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主王延翰和闽太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
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王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王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并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
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谥号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庙号景宗。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兄弟3人,王审知排行第三,号三郎。王审知少时好读书,有抱负。
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屠户王绪起兵攻克光州,王审知兄弟投奔王绪起义军。不久,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发兵攻讨王绪,王绪-带领队伍渡江南下,进入福建,连克汀州、漳州等地。王审知兄弟随军入闽。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人不满。王审知兄弟乘机发动兵变,众推王审知为帅,但王审知以“事长必顺”,恭奉其兄王潮为帅。从此,兄弟3人同心协力,整顿队伍。王审知平易近人,关心士卒,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士兵爱戴。
王氏队伍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迅速攻下许多州、县。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王潮于光启二年(886年)率兵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在王氏兄弟治理下,泉州生产迅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重,认为王潮是自己的理想继承人,不顾女婿范晖的反对,召王潮来福州,准备授以军政大权。王潮未至福州,而陈岩已先去世,其婿范晖自称留后,骄侈横暴,不得人心。王潮命王审知为都监,自己率兵攻福州,沿途群众纷纷“奉牛酒”、输军粮支援,“海滨诸‘蛮’,皆以兵船”助战。经过一年多苦战,于景福二年(893年)五月攻入福州。接着,闽中各地农民军纷纷来归,王氏很快据有福建全境,朝廷遂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三年(896年),朝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翌年,王潮病卒。朝廷授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郡王。唐亡,后梁立,王审知向后梁献表纳贡,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开平四年(910年),又封为闽王。
王审知接任威武军节度使后,采取许多措施,发展福建经济和文化。在其统治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对外睦邻通好,对内整顿吏治,平息-。为使闽中地区保持安定局面,王审知力排众议,不称帝,“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对唐王朝和后梁王朝进表纳贡,既凭借其声势稳定局面,又使人找不到兴兵犯境的口实。王审知为儿子王延钧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又同意吴越主钱镠的儿子钱珦来闽聘妇,与邻境结姻通好,消弭战祸。对内用人惟贤,选用良吏。民间发生-,王审知力主慰抚,务求“化战垒为良畴,谕编甿(即‘氓’)于仁义”。乾宁元年(894年),闽西黄连洞峒民2万余人围汀州,王审知严禁诛杀,亲到该地向饥民喊话:“吏实为虐,尔复何辜”很快平息-。
在政局安定的基础上,王审知便着手发展经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农民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而且“莫有出征之役”,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鼓励农民垦荒,使山区“草莱尽辟”,沿海围垦造田,福建耕地面积因而进一步扩大。倡导各地兴修水利,垒坝筑堤;扩浚福州西湖,广袤达40里,使西北近郊大片民田受益;又兴建或扩建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乐湖及泉州的陂、塘等。由于耕地扩大、水利兴修加上水稻品种改良,使粮食产量大为增加。王审知还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茶叶,均被列为贡品。
王审知也重视商业,特别注意招徕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首先发展陶瓷和铁器生产,作为出口的主要物资。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过铁钱和铅钱。
王审知两度扩大福州城垣。一次在唐天复年间(901~904年),于子城外加筑城墙,周长40里,称为“罗城”(“大城”);一次在天祐二年(905年),“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比旧城面积扩大7倍多。为使福州“水陆无滞”,便利交通,整理和改造福州的江河、沟洫;还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当时,福建北与新罗(今朝鲜半岛),南与南洋群岛以及印度、三佛齐(印度尼西亚)、阿拉伯等地的国家,都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福建物产通过海港转运,获利不少。王审知为发展商业,免除苛捐杂税,撤除许多关卡,扩大福建与中原的贸易。海内外贸易发展,财政收入充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闽中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吸引北方文人学士,相率避乱入闽。王审知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积极招纳贤能之士。当时在外任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都先后回闽,受到重用;外籍知名人士如李洵、韩偓、徐寅、王倜等也纷纷来闽,施展才能。王审知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存文化遗产。采纳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作为闽中最高学府,同时号召各地“广设庠序”。还下令各地搜集遗书,组织文人学士整理,善予保藏。闽中文化教育事业因之空前昌盛。
王审知持身俭朴,曾训示左右曰:“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诅之,俾后代无为渐也。”王审知又笃信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铸造金铜大佛,缮写许多佛经,并把上好良田施舍给寺院,糜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财。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病逝,葬于福州北郊莲花山南麓。
王潮(846~897年),字信臣,唐会昌六年(846年)生。祖籍琅琊郡(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五代祖王晔曾任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固始县令,遂定居固始。父亲王恁务农为业,颇有资财。王潮35岁时任固始县佐史,和弟弟王审邽、王审知均才勇兼备,号称“三龙”。
邓颖超(1904-199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
林延皓(870~936年)
林延皓,字仁寿,唐咸通十一年(870年)生。原籍河南寿州县,唐广明元年(880年)迁固始县。光启初年,林延皓率弟林仁翰等人投靠王审知部队,后随军南下入闽。唐景禧元年(892年),林延皓奉命为前锋,从泉州攻福州,所向披靡。福州留守范晖溃不成军,降者3000余人。梁太祖时,王审知为闽王,林延皓为拱宸控鹤都使。梁开平三年(909年)林延皓39岁,娶福唐长寿里柯氏后,请老而居侯官县吴山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吴山村)。福王继鹏继位时,李仿图谋不轨。福王宣召延皓还朝,官复原职。林延皓假作依附李傲。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十一月,福王宴请李做等大臣,密使延皓率卫士伏于内殿。酒酣,福王令抓捕,延皓便挺身而出,杀了李做,此后延皓不肯为官,又回吴山隐居不出,戒其子曰:“吾国同气相仇,祖德不绍,敢知吉?汝虽荷世赏,姑宜以荣进为戒,吾子孙必有昌者也”。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延皓卒,年66岁,葬高盖山。
魏敬(599—691)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夫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
隋朝末年陈犊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驻守河南光州,陈犊原配卒,再娶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魏敬为妻,遂落籍河南光州固始,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陈元光为陈犊与魏敬之孙。
魏敬生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正月十一日,卒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五月五日,享寿九十有三。天授三年(692年),武则天敕葬开国元勋夫人魏敬仙尸于漳江口南岸仙人峰半径山,立神道碑于墓前。碑为花岗岩石,方向二十度,碑高25米,宽106米,额雕双龙戏珠图案,碑面刻楷字“庸开国元勋夫人陈太祖母魏氏神道”,望之巍然。魏妈乃汝宁望族,隋中书魏潜之女、适隋将陈果仁之子陈犊(字克耕)。犊,河南固始浮光山人,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有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封爵。魏敬因称开国元勋夫人,南宋高宗追赠济顺昭德夫人。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王潮二弟,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生于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固始县。少年时喜爱读书,特别是《四书》、《春秋》。
光启元年(885年),王审邽随王潮入闽。光启二年,王潮攻据泉州,王审邽协助治理政事。景福元年(892年),王潮入福州,王审邽代理泉州刺史,乾宁三年(896年)实授,乾宁四年加工部尚书,乾宁五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光化二年(899年)加兵部尚书、琅琊郡开国男;光化三年加左仆射,进开国子,不久又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天复三年加司徒,晋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王审邽为政勤谨,自奉俭朴,仁厚爱民,主持泉州政务12年,陆续召回逃外流民,借给牛犁耕耘,并帮助无家农民修建庐舍;又厘定合理赋役,充实地方财政收入,兴修桥梁道路,兴办义学,抑强抚弱,革弊除奸,泉州府库充盈,社会安定。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幼聪慧,20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指控□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复职,十二年升吏部员外郎,十三年迁陕西提学副使;十六年病故。何景明性耿介,鄙荣利,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讽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刘瑾的用权;在《盘江行》等诗中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 《罗女曲》、 《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描绘了他行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物。这些诗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在七子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他也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他在《述归赋》中披露自己的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正德年间,他这种主张产生颇大影响,四方学士感愿知先生,车马填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但他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并未注重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文学创作走上错误倾向。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思想平庸,艺术上缺乏特色。著有《大复集》38卷。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父黄崖于隋末由侯官迁至南安县东南十五里西洞州(今泉州市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兄弟二人。
息夫人,春秋陈国 (今淮阳)国君之次女,嫁给息国国君做夫人,人称“息夫人”。
因妫姓,也叫“息妫”。息夫人面如桃花,又称其为“桃花夫人”。周庄王十三年 (公元前684年)三月,息侯娶妫氏,路过蔡国。蔡哀侯献舞道: “我小姨路过此地,岂可不一相见”遂使人请息妫至宫款待。蔡侯不礼敬,戏息妫,息妫大怒而去。
息侯闻蔡侯戏其妻,非常恼怒,遂即派人密告楚文王,假伐息,实攻蔡,以此报复蔡侯。九月,楚文王兴兵伐息,息侯求救于蔡,蔡侯亲来救息。蔡军安营未定,楚伏兵齐起,蔡侯不能抵挡,急奔息城,息侯闭门不纳,蔡军大败而逃,楚兵猛追,直至莘野(今汝南县境,春秋蔡地),俘虏蔡侯而回国。蔡侯以息夫人极美告之楚文王,楚文王大喜。 周庄王十五年 (公元前682年),楚文王为欲得息夫人,假借巡方,率甲兵至息国。息侯设宴于朝堂,为楚文王祝寿,以谢前情。次日,楚王文设宴答礼,暗伏甲兵,擒息侯。息夫人闻变,叹道: “引虎入室,吾自取也!”遂奔入后园,欲投井而死。适逢斗丹寻至,抢前一步,牵住息夫人衣裾,劝道: “夫人不想救息侯一命吗为何二人都去死呢”息夫人为救息侯,只好去见楚文王。楚文王以好言抚慰,许以不杀息侯。于是,就在军中立息妫为夫人,带回楚宫。
至周王二年 (公元前680年),息夫人已生二子,长子熊艰、次子熊恽 (即楚成王)。然而,息夫人并没因自己今天得宠而忘与息侯的夫妻情。尽管面对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三载从不与楚王对言。楚文王觉得奇怪。一天,楚文王问息夫人何故息夫人垂泪不答。楚文王固请言之,息夫人对曰: “我一妇人嫁二夫,不能殉节,我还有何话可说呢”楚文王道: “这都因蔡献舞之故,我当为夫人报此仇恨,夫人勿忧。”七月,楚文王兴兵入蔡。
息夫人何时而死怎样而死其说法不一。一说,楚文王安置息侯于汝水,封以十家之邑,使守息祀,息侯忿郁而死。息夫人得知后,遂自尽而死。而刘向《列女传》却说:楚灭息后,让息侯看守宫门,将息妫纳之于宫。楚文王出游时,息夫人趁机和息侯相见,说道:“人生总要有一死,何必自找苦我虽在楚宫,但一刻也没忘记你,我不能再嫁给第二人。我们活着,只能得到夫妻分离的痛苦,倒不如一块死去,在地下团聚。”并吟诗一首: “则异室,死则同穴。如有不信,死如日。”息侯劝阻,息夫人不听,遂自杀,息侯亦自杀,二人同日俱死。楚文王谓息夫人守节有义,便以诸侯之礼而合葬。此说又与《左传》大有不合。《左传》除记三年不语生二子外,还记有:鲁庄公二十八年(周惠王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 (楚文王弟)在文夫人 (即息夫人)的宫旁造了房子,每天在里边歌舞奏乐,欲以蛊惑文夫人之意。文夫人问侍人宫外乐舞之声何来侍人说是令尹之新馆。文夫人说:“先君舞于演习战备,以征诸侯。今君不用于仇敌而用于未亡人之旁边,不是奇怪吗”侍人将文夫人的话告诉了子元,子元说: “妇人尚不忘袭击仇敌,我反倒忘了。”是年秋,子元率六百辆战车攻打郑国。但不胜而归,倒向文夫人假报战绩,住在王宫里。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楚大夫斗廉请子元出宫,子元将斗廉拘于庑下,不放出宫。文夫人派侍人告急于斗彀於菟,斗於菟密奏楚成王,约会斗梧、斗御疆及其子斗班,半夜率兵以围王宫,杀了子元。《左传》还记有: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文夫人为公子瑕殡敛而安葬在郐城下。按此推算,息夫人至少要活到70多岁。
后人为纪念这位三年不语的女性,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一座桃花夫人庙。古代诗人宋之问、王维、胡曾、杜牧、罗隐、吴天章、秦观、髯翁、孙廷铨、邓汉仪等,均对息夫人有诗云。至今,息夫人仍在民间传颂。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李德林
赵芬
杨素
杨广
杨秀
杨昭
杨暕
杨约
萧琮
元寿
萧瑀(618-620)
窦威(618)
封德彝(620) 萧瑀 (620-623)
封德彝 (620-626)
杨恭仁(623-626)
李世民(625-626)
房玄龄(626-629)
宇文士及(626-627)
李靖(628-630)
温彦博(630-636)
杨师道(639-643)
岑文本(644-645)
杨师道 (645)
马周(645-648)
长孙无忌(648-649)
褚遂良(648-650)
高季辅(649-651)
柳奭(652-654)
来济(655-657)
崔敦礼(655-656)
李义府(657-658)
杜正伦(657-658)
许敬宗(658-662)
李义府 ( 663)
刘祥道(664)
陆敦信(665-666)
刘仁轨(666-670)
阎立本(668-673)
郝处俊(675-679)
李敬玄(676-680)
薛元超(681-683)
崔知温(681-683) 裴炎(683-684)
骞味道 (684-685)
裴居道(685-687)
岑长倩(686-690)
邢文伟(690)
豆卢钦望(693-694)
李昭德(694)
王及善(697-699)
武三思(698-700)
狄仁杰(700)
李峤(704)
杨再思(704-705) 李峤(706-709)
杨再思(705-709)
崔玄暐(705)
袁恕己(705)
韦安石(705-706)
魏元忠(705-706)
宗楚客(709-710)
萧至忠(709-710)
钟绍京(710)
萧至忠 (710)
韦嗣立(710)
姚崇(710-711)
韦安石(711)
崔湜(712-713)
张说(713)
萧至忠 (713)
姚崇(713-716)
张嘉贞(720-723)
张说 (723-726)
萧嵩(729-733)
张九龄(734-736)
李林甫(736-752)
杨国忠(752-756)
崔圆(757-758)
郭子仪(758-781)(郭子仪担任中书令二十四年,其时间仅次于新中国周恩来担任总理的时间)
李光弼(760-761)
李辅国(762)
李怀光(783-784)
李晟(784-793)
浑瑊(796-799)
韩弘(819-822)
裴度(839)
白敏中(860-861)
云霄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霄庙,又称大山奶奶庙,位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故乡——河南省固始县安阳山浮光顶峰(安山森林公园内),为陈元光之孙陈酆于唐天宝年间为纪念陈元光祖母魏敬(蓼国夫人)所建。
“大山奶奶”是群众对魏敬夫人的尊称。魏敬,字玉珏,世称魏妈。生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卒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享寿九十有三。乃汝宁望族,适隋将陈犊(字克耕,佐唐高祖平天下,功拜玉铃卫翊府中郎将,有开国元勋封爵),魏氏封为开国元勋夫人。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克耕将军以寿五十二辞世。子三:长敏,次敷,季政,俱膺军中要职。相传魏妈当年在安山一带平叛盗匪,整治恶僧,救助贫民,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她七十二岁挂帅援兵南征。协助孙儿陈元光征战闽南一带,参与军机,制定方略,为平定叛乱、推章建制立下了不朽功绩。为追纪祖母功德,爱孙陈元光奏请皇帝,皇帝恩准,加封昌文弘武茂德慈祥云霄娘娘,南宋高宗追赠济顺昭德夫人。
唐天宝年间,陈元光长孙陈酆回居故宅,在安阳山浮光峰建殿堂99间半,庙号为“云霄庙”,划山为庙产,使魏敬的名字与安阳山(又称浮光山)共存,祠祀千秋。有史至今,历来吸引着四方游人香客登山朝拜。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据明万历癸酉(1573年)《漳州府志》:“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生于显庆二年(657)二月十六日。”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陈元光详细信息++
魏敬(599—691)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夫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隋朝末年陈犊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驻守河南光州,陈犊原配卒,再娶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魏敬为妻,遂落籍河南光州固始,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魏敬详细信息++
泉河铺镇:固始县辖乡。1951年建泉河铺区,1955年建中心乡,1958年建泉河镇营,1959年建管理区,1961年置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0公里,东临安徽省霍邱县。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4万。泉河过境,通公路。辖三官、王店、安山、徐大营、张岗、丁堂、吴小庙、小王集、大坝桥、河桥、阎桥、古堆、十字庙、黄堰、平寨、徐山、泉河街道17个村委会。乡镇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潮州一带“蛮獠啸乱”指的是什么事件?
本文2023-12-05 17:22: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4582.html